《社會心理學》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心理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1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學科,它的學科生命力寓于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之中。社會心理學是指社會因素引起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社會事物及社會關系并對社會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對社會發(fā)生影響的心理活。通過讀這本書可以讓我明白社會心理學伴隨社會發(fā)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寓益突破歷史上形成的“心理—社會或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學框架,用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去研究社會心理狀態(tài)、過程和社會對社會行為的內在規(guī)定性,將會推動社會心理的進一步發(fā)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系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系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系。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么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人際關系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凈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系后,分歧就難免,沖突也就可能出現(xiàn)。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是關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征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人們也由此形成社會判斷,并進一步對他人作出有根據的歸因。它主要包括對他人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對群體的認識,對社會因果關系的認識。自我知覺的內容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象鏡子那樣是從別人那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叭藗儗ψ约菏紫纫凶孕牛瑘詮姷淖孕攀浅晒Φ脑慈,其實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精神首先敗陣。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自暴自棄。所以我們要有自信。
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guī)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y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y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后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后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2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xiàn)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等。群體社會心理現(xiàn)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并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處等方面來體現(xiàn)個體社會心理現(xiàn)象。例如:如何成為受別人喜歡的人。
人人都希望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被他人贊賞和喜歡,能夠讓一個人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成就感。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性中最強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北蝗讼矚g和尊重,可以激發(fā)一個人做事情的無限熱情和精力。如何成為一個討人喜歡,并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簡單而復雜,因為大家都是同一個屬種的人,感覺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相通的。我們很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那些只知道關心自己的人,人們會不屑地認為他們自私,他們難以成為討人喜歡的人;而那些只喜歡自己的人,也同樣難以成為討人喜歡的人。
喜歡和尊重應該是相互的,當一個人對自己給予過度的關注和愛護,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關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許多,當另一雙目光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愛護時,卻沒有得到滿足時,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時候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喜歡呢?喜歡和尊重還應當是真誠的,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的逢迎和討好,那種虛偽而不真實的感覺總是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當你驀然回首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生活在一種虛假的感情中時,往往會將真實的自己一同喪失了。努力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當然很好,然而,凡事過猶不及,過分關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贊賞和認可,還需要在一個人獨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則,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夠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
不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體會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為了讓所有滿意和喜歡自己,可能那種付出是真誠而單純的,但是這種付出的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對于個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這是同樣不可取的。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白釉唬翰辉谄湮,不謀其政!币簿褪钦f,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做一個真誠獨立的人,而決非一個中庸的和事佬。其實一個真正討人喜歡的人,也必定是一個招致一部分人厭惡的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夠更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討人喜歡,以及如何去做一個純粹的人。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3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背后的社會心理過程及其規(guī)則性,具體地說,它研究社會或工具,通常按照“公平法則”交往;旌闲躁P系界于情感性關系與工具性關系之間,雙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關系,如:親戚、鄰居、師生、同學、同事等關系就屬于混合性關系,人們通常遵循“人情法則”,這種法注重均等與互惠。現(xiàn)實中確實是這樣的,平時家人之間,父母與我們交往中,只要他們力所能及,他們都會互相幫助,不求回報,只想對方開心就滿足了,然而在工具性關系中,我們是以公平法則進行交往,在商店里,我們付出金錢,售貨員就給我們提供等價的商品,雙方情感的需要很少,當他們不在商店相遇時,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相互問候,但在混合性關系中,雙方都是彼此認識,有一定的接觸,在親戚交往中,雙方都會有來往,有時候會互贈物品,當一方送物品給另一方,另一方一定會回贈一些東西,如果一方打破了這法則,會令他們的關系出現(xiàn)沖突,所以他們會遵循循“人情法則”。
我們與別人交往,第一次按觸對方,別人給我們的印象源于外表。一個人的外表常常是我們最先處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們能得到的惟一線索。我們常常對外表美麗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評價,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負性評價。有時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與工作中都有相當大的作用,即所謂的“先入為主”!靶鹿偕先巍敝砸c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腳”,就是要給下屬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當然,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總是最先鮮明的、最牢固的,并非決定著以后的交往;如對某人一開始就有好感,人們就愿意再和他接觸。當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變的,常言說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闭且驗檫@樣,產生了“暈輪效應”,別人的第一印象對我們留下的影響。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就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壞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擇偶方面,對外表英俊、美麗的,就會做出好的評價,認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認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讓別人產生“暈輪效應”認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雖然這種是不好的行為,但對我們去面試,有一定的幫助。在與別人交往要避免“暈輪效應”產生的影響,誤交損友。
這樣令我們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觀理智地對待第一印象。
我們對一個陌生的人或群體認識,會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幫助我們快速了解一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體的特征。如:我的同學對我的認識,他們知道我是虎門人,他們立刻會想到虎門人富裕之類的特征,他們就把這些特征強行加在我身上,但我個人認為這樣是錯誤的,我雖然是虎門人,但我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很富裕,甚至我覺得自己很窮。所以我們認識別人,一定客觀對待,不要輕易做出評價。
人與人之間交往,我們要對別人、群體進行來往時,要避免做出“暈輪效應”,濫用刻板印象,長時間的來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別人。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社會心理學論文08-14
社會心理學心得02-14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02-28
社會心理學讀后感2篇03-08
社會心理學心得(15篇)04-19
社會心理學心得15篇02-14
當代應用社會心理學研究12-09
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歷程12-11
社會心理學實證研究的弊端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