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簡介
《古文觀止》是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 [1] 該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
-------------------------------------------------------------------------------------------------
二、作者簡介
吳楚材(1655~1719),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浙江山陰州山(今紹興)人。幼受家教,勤奮好學。16歲時,患足疾,一病數(shù)年,仍手不釋卷。疾愈,學問大進,在家設館授徒。曾多次應考,但屢試不中。與侄吳調侯共同編成《古文觀止》一書。
吳調侯,為清朝康熙年間人,籍貫屬紹興府山陰縣。與其叔吳楚材二人均飽覽經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沒民間;都長期從事私塾教學,因合編《古文觀止》而留名后世。
-------------------------------------------------------------------------------------------------
三、《古文觀止》讀書筆記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yè),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獲,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為學入門讀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讀,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辟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wèi)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后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余音不絕,令吾輩后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队^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余每每讀罷,未嘗不為之折服、為之太息。至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yōu)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并且不才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tǒng)”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tǒng)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為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tài)有余,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于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杀蓢@!
-------------------------------------------------------------------------------------------------
四、《古文觀止》觀后感2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古文觀止》的觀后感2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古文觀止》觀后感200字
中國古典文學是世界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古文觀止》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古文觀止》名字的來源是:根據(jù)《左傳》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歌舞,當演出虞舜的《九韶》之后,季札贊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認為已經觀賞了最高水平的了,其余的就不必再看。編者以此名冠書,表示本書已經講古文中的精華選盡了!豆盼挠^止》是一部縱橫交錯的好文選,古文觀止好的連魯迅先生都評價說:《古文觀止》和《昭明文選》,兩者都一樣不可忽視。
第2篇:《古文觀止》觀后感450字
《古文觀止》。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為高考以后,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說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xiāng)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南朝太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獲。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沖是〈〈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钡难哉撘婚_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第3篇:《古文觀止》觀后感600字
《古文觀止》按照時間順序分成:先秦文、漢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以散文為主。《古文觀止》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每朝每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陳情表》、《出師表》、《滕王閣序》等。書中的每一篇古文都不算長,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反復思考,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愛國,百善孝為先,民貴君輕,寄情山水陶冶情操等等,都是《古文觀止》篇篇文章中的真知灼見。劉禹錫的《陋室銘》寫出了一種淡泊名利,志趣高潔的高尚品質,這讓我們后人贊嘆連連,也激勵著我們。一個人的成就并不完全等于他金錢的多少,住處的好壞,而是由他的志趣和品德成就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漁人打魚的時候偶然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里一片祥和寧靜,富足的景象。桃花源里的百姓與世無爭,不過問世間事事。桃花源里自由美好的生活,是作者是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許是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有諸多不滿才會更渴望桃花源真的存在吧,但這終是夢一場……
《古文觀止》中還有很多流傳千百年仍被人們所熟知的文章,它的思想深度,文學造詣都高,值得我們后人閱讀,分析!豆盼挠^止》中的文章都多少表達了作者的無奈,而這些無奈又何嘗不在困擾著我們,經歷了千百年人們的煩惱或者問題是亙古不變的,借助前人的經歷和思考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消除我們的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閱讀這本書,體會它的魅力,它所蘊含的價值是不菲的珍寶。
第4篇:《古文觀止》觀后感800字
說明:最近帶學生在業(yè)余時間讀《古文觀止》,每周一卷。研三學生原原的《讀文觀止》前三卷的讀后,寫得頗有意思,于是貼在這里留存,雖偶有錯漏,但也無傷大局,為尊重作者原貌,未作任何改動。
似乎從幼兒園起,老師們就會提及《古文觀止》,相信我們很多人也記住了這個名字。只是真正研讀過的人有多少呢,我也一樣,要不是今次林老師給我們推薦、然后又預先買了幾個版本供我們選擇,之后再訂購我們選擇的版本,幾次周折之后,終于拿到了這本屬于自己的《古文觀止》,自己喜歡的封面、喜歡的版式、喜歡的文字結構,再也沒有理由不去拜讀,不去了解它。
《古文觀止》的編選者為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他倆是叔侄關系。據(jù)記載,吳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尤好讀經史,于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從孫吳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奇?zhèn)ベ脙K麄兌瞬牌鬟^人,下筆灑灑數(shù)千言無懈漫,而他們想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讀物,從而就想把這些文字發(fā)揚光大,書名取為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
這幾周跟實驗室的同學一起學習了前三卷的內容,總的來說這三卷在講周朝衰退,春秋時期諸諸侯國的歷史,文中涉及了不少的君王和大臣、大夫,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歷史的好壞,人物的功和過,只從這些古文的形式上,語言精練、短小精悍、論說抒情、寫景狀物、眾體兼?zhèn)洌湍荏w會出古人的智慧、才智。
子家、王孫滿、齊國佐、子產……他們的足智多謀、大智大勇,直到今天還是傳為一段佳話,還是值得咱們學習借鑒。所以說智慧是無時空界限的,也是經久不衰的。有智慧還不足夠,還得有膽量、有魄力,方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討論時老師的一句話,對我啟發(fā)很大:“古代時候是不分科的,無論哲學、政治、生態(tài)、地理等等,全部涵蓋在了一起!蔽乙灿X得很有意思,不自覺的想把這些古文的內容給分分科,體會一下古人的見解和認識。首先,古人崇尚“德”“仁”“孝”“民心”“賢才”,得民心者得天下,當今社會,國家要求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重視“三農問題”,古人的智慧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印象最深刻的是展禽解釋海鳥來居是海洋災難的先兆,里革破魚網(wǎng)進行強諫,進諫的方式借古諷今,可見古人那時已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很重視。
漫漫歷史長河,現(xiàn)在我們看待歷史,我們也終將成為歷史,我們改變不了社會發(fā)展,但我們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相對于歷史太短暫了,好好珍惜,把握這短暫的生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加油!
第5篇:《古文觀止》觀后感1000字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余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我鐘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弦總是跟著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 詩文俱佳,四杰之首,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傆X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后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歷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苯z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 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shù)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于范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第6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近日,將《古文觀止》一書讀了一遍,雖然有許多語句還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別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煩,但仍然感到這本書讀遲了。千真萬確,讀書不一定要看讀了多少本,關鍵要看讀的什么書,對這本書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讀后有什么收獲與借鑒
說《古文觀止》是一本好書,是因為它經過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的檢驗!豆盼挠^止》編纂于康熙年間,至今數(shù)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書為圭臬,學習做人做事,學習文章寫作,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我讀此書有三點好處:一是了解歷史,特別是《國語》、《左傳》、《史記》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戰(zhàn)國、漢唐到元、明、清歷史的很好記錄。二是學習了對時、對事、對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淺。宗臣的致劉一丈書使我知道了人要樂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時而動,順應潮流。三是如何寫作文章,特別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記事、記景,借以抒發(fā)情懷。是中國幾千年的巔峰之作,宜再細加揣摩,必大有收獲。
將它放在床頭,時常讀之。
第7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但是買回之后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但是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zhàn)”一文。在“曹劌論戰(zhàn)”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zhàn)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愿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于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zhàn),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于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zhàn)的機會,在戰(zhàn)時大放異彩!安軇フ搼(zhàn)”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zhàn),《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著我。
第8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近一段時間讀了讀古文觀止,忽然間有一種道德敗壞的感覺,看著我們的老祖宗們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間,恍惚的窺探出絲絲的歷史的足跡與塵埃。 不知是社會進步了,還是這個社會已經跌落一個不可挽回的深淵了。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都已經的變的如此張狂和不在乎所謂的什么臉面了。
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太過落伍,還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人都已經徹徹底底的忘卻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們在那歇斯底里的吶喊中高舉的倫理與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現(xiàn)在總是在提倡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啊,這就是所謂的發(fā)展!發(fā)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是那國人了。是美國,是韓國,還是意大利?我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問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都在哈韓哈日哈美,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為了錢可以變的湮滅了人性,可以傷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謂的進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們喪心病狂了,還是老祖宗的話都已經過時的老掉牙了,已經不足已叫人學習和推崇了。
第9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古文觀止》一書,是文人吳楚才、吳調侯爺孫兩人在清朝康熙34年間,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兩千多年的優(yōu)秀作品而著成。此書不僅包括了史傳、論說文,還有見聞札記、山水游記、雜文小品和其他的應用文。另外,少量的駢文和韻文也被選入其中。大體上可以反映出中華古文的絢麗多姿以及百讀不厭的文學風采。
這本書不但有收藏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潛質。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讀后回味無窮,耳聰目明,茅塞頓開。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梢哉f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錄,不愧堪稱為“觀止”。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深莫測,讀后給人以寬博的想象空間。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我在通讀時,對其中大家熟知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zhàn)》,《國策》中的《魯仲連不帝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桃花源記》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文章,頗有偏愛。讀后,深有感觸,我認為這些文章,不僅是歷史上公認的佳作,今天看來也是古文中的精華。
第10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的文詩詞不計其數(shù)。但現(xiàn)代人的快節(jié)奏,讓很多人喜歡上了雞湯文、快餐文,或者偶爾背背古詩詞,對古樸悠遠的散文等則敬而遠之了。我也屬于此列。書架上買的《史記》、《資治通鑒》等基本還是原包裝。大抵看書也跟吃肉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直接上大塊頭的,會讓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選擇了《古文觀止》看看。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于康熙年間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魯迅先生評價此書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我購買的是中華書局的上下兩冊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評述和近代的白話文翻譯,如果要學習古文,那這本作為入門書還是相當推薦。
書里收錄了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每一本文集,收錄的篇幅中肯定夾雜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說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覯的《袁州州學記》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網(wǎng)掃盡全部佳文,但總體來說,入選篇文基本上網(wǎng)羅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時間排序,入選最多的為周、漢和唐宋時期的文章,魏晉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沒!蹲髠鳌、《戰(zhàn)國策》、《史記》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選最多的。
因為都是選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遠越晦澀,考慮從易到難會更簡單點,我選擇了從近代的先看。三月開始看,斷斷續(xù)續(xù)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間,能品味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忠、信、仁、義、孝一脈相承?吹角①Z誼空懷萬字平戎策,卻懷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嘆;翻到諸葛孔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寡不敵眾被俘,茍活于戎狄之間,讓人長嘆不已;王羲之于蘭亭茂林修竹間,集眾賢流觴曲水,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常欣然忘食,艷羨之意油然而生;一介書生王勃,在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文通武達的范仲淹,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令人心曠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東坡居士,師徒倆寵辱不驚令人欽佩。
看完本書,沒有了看原文初始時的晦澀艱難,其實文言文也沒有那么繁瑣,關鍵還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書中,多學學古人之長處,想想現(xiàn)在生活條件之美好,不斷修文、修德、修身養(yǎng)性,努力為國、為家、為民服務。
第11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自從聽到你的芳名,我便在茫茫書海中苦苦地呼喚著你,找尋著你―《古文觀止》!翱匆槐竞脮拖窈鸵粋高尚的人談話!弊罱K,在我的小屋里,你與我靜靜地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
我以前以為“觀止”之意為學習古文,看完這本書就能夠停止了,或是吳公子季札觀賞樂舞時所發(fā)的贊嘆:“觀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應當當是語助詞,所以“觀止”應是“大觀”之意。
你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經典的一本好書。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經驗來透當今的紛紜,以選擇自我的人生坐標;文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審美來捕捉當今的生機,以享受自我的人生樂趣;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智慧來詮釋當今的信仰,以培養(yǎng)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閱讀你,使我丟棄那些幼稚與浮華,而給我?guī)淼膮s是理性和高雅,以及豐富的和無窮的樂趣。
最讓我們印像深刻的當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碑文記敘和贊頌了蘇州市民反搞權閹的正義斗爭,描繪了五位市民領袖慷慨赴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
這五人雖只是最平凡的農民,他們本是默默無聞的。卻因為他們有一顆正直的心而名聲顯揚。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他們是在周蓼洲被逮捕的時候,激與義憤而赴死的。他們五人臨刑時,意氣昂揚,喊著中丞的名字大罵,淡笑自若的從容就義。割下的人頭懸掛在城頭上,神色依然一點沒有變。他們對待死亡的從容不近,令我敬佩。和他們成比較的則是一些身居高官要職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脫身而逃,遠近的地方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度閉門念佛,有的裝瘋賣傻,不知要躲到哪里去;他們這種可恥的人品,卑鄙的行為,真是他們的常識職位成反比。
他們的付出并沒有白費,周蓼州的忠義品節(jié)在朝廷上顯現(xiàn)出來了,追贈了完美顯赫的溢。這五人也所以被后人所敬仰。經過他們墓碑的人沒有一個不到墓前憑吊并且流淚的。若是這五人能保住腦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過一生,身份比他們高的人都能夠役使他們,怎樣能使英雄豪杰們俯首屈身在他們墓前,扼腕痛心,抒發(fā)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為他們也確實是百年一遇的幸運呢!
“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這五人選擇了“重于泰山”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是偉大的,是有重大意義的。經過與你《故觀止》的交流我對死生的意義更加明確: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對國家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啊。
第12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三年來,余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yè),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獲,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辟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wèi)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后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余音不絕,令吾輩后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yōu)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tǒng)”士人自居,重傳統(tǒng)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tài)有余,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于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第13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后便什么都忘了。之后,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可是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異常鐘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于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里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余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復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yǎng)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yǎng)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可是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此刻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必須要繼續(xù)讀下去的,并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第14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現(xiàn)。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不過就寥寥數(shù)文。實在是好文眾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鐘情于《戰(zhàn)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與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xiàn)其的勇敢與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xiàn)他正直,為理想奮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為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圍之內,于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么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為起始,一連串的因果實例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明了,接著說明為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為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著應對,面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面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啟發(fā)的書。
第15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古文觀止》,很久以前我就開始讀了,但是很慚愧地是,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未能完全地參透其中的精華。因為作為中國一本文學巨典,它所蘊含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而實在是不能一下子就能消化得了的。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其中選有222篇文章,其時間與空間跨度極大。這兩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作者也是各個時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從而較客觀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屬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而正是因為文選時間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是絞盡腦汁。
因為喜歡中國古代文化的緣故,所以對蘊含豐富古文知識的《古文觀止》也是情有獨鐘,但是,因為畢竟文學基礎不夠,所以讀起來也是很費勁的,但是也在苦惱之中增長了很多知識。
首先,《古文觀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禮儀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現(xiàn)代被簡化或者廢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須要借助于其他的書籍以求讀懂、讀透。但是,五柳先生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有時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況且要是每篇課文都這樣讀下去,那得讀多久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一篇時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僅僅局限于辭藻、語段,只局限在文學史,更多的是見證并記載著時代文化,反應當時的人文。在《古文觀止》中更能體現(xiàn)出來。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學,如所選的《左傳》的幾篇文章。在國君,諸侯,士大夫等人的對話當中感受到上古時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滿魅力的嚴謹儒雅的禮儀。每每因此了解了一種新的禮儀時,總是不自禁地想象著那些畫面,并由衷的為之感嘆。
其次,在文學語言上也能有所領略。本以為學了幾年的古文,那么就可以無甚阻礙地閱讀其他的古典文獻了。但是在讀《古文觀止》的時候卻屢屢碰壁。因為這里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識,是我之前不曾接觸到的。尤其在讀比較前時期的文章時,有很多字都是較為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卻是經常出現(xiàn)的。初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本想抱著僥幸的態(tài)度不去管這些不曾見過的家伙的,卻總在后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后只能乖乖地扛著本厚厚的古代漢語詞典奮戰(zhàn)。
并且,之前也曾說到,這本書的時間與空間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觀地比較古代文章的一些體裁。本書所選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觸忍耐底線之前把握其和形式之美。
總而言之,《古文觀止》匯聚了中國古代的社會背景,禮儀文化,文學知識,哲學精神,故而須繼續(xù)細讀,深讀,而不只是不求甚解。想來,要是能將此書讀透,那么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第16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
據(jù)說《春秋左氏傳》是孔子同時代人左丘明為解釋孔子所作的魯史《春秋》面撰寫的,長期研究表明,這是戰(zhàn)國初年一位佚名史學家的編年史著作,因為他預言的好幾件戰(zhàn)國初期才發(fā)生的事情只能是事后記述時的裝神弄鬼而不可能是先知先覺的預言應驗,不過早在西晉時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魏襄王墓中已有類似它的簡牘,又說明它成書也不能晚于戰(zhàn)國中葉。
歷來都把《左傳》和《春秋》按年編在一起,是因為盡管有人懷疑過它們之間并無干系,但“《左傳》釋經(《春秋》)”的權威說法一直未被動搖。可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承認,這兩部書雖然記事的時間大體相當,但《左傳》并不像《公羊》、《谷梁》兩傳那樣緊緊地圍著《春秋》轉,而是很有意識地試圖再現(xiàn)春秋至戰(zhàn)國盛衰的興亡歷史,因此,它在敘事結構、敘事語言及敘事態(tài)度上都和《春秋》大不相同:由于它不再是客觀地單純記錄而是主動再現(xiàn)歷史,所以它的敘事不像《春秋 》那樣簡略枯燥詳而是詳盡曲折的描述;由于它是滲透了主觀的歷史追憶而不是冷靜的現(xiàn)場記錄,所以它的語言不像《春秋》那樣缺乏熱情 而是充滿了想像力;由于它是事后撰寫無須任何顧忌可以明確表示意見,所以它不《春秋》那樣有聞即錄而可以剪裁選擇以表明愛憎。而恰恰是它委曲詳盡的敘事結構、生動的敘事語言明確 的敘事態(tài)度,使它不僅成為我國第一部成熟 的編年史,也成為一部杰出敘事文學著作,后世散文 家有的從它這里學到了起伏跌宕的布局結構,有的從它這里學到了富贍華麗的語詞句式,有的從它這里學到了一唱三嘆的言論方法。
第17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之所以會閱讀《古文觀止》,說來也是機緣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發(fā)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學期一會的讀后感時間,于是從群共享下載了書單直奔圖書館,憑直覺覺得標題不錯,便借了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觀止》。簡樸的封面上散落有緗色的斑斑點點,書頁微微泛黃,這無一不昭示著它存在了好些年頭,還未閱讀,心底里已增添了幾分好感。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年間的吳乘權和吳大職叔侄二人選編的一本古文讀本,從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為主,間或穿插有駢文辭賦?滴跞哪,二吳將書稿寄給已是兩廣總督的吳乘權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批閱數(shù)過”后于當年五月端陽日付梓,這就是《古文觀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觀止》又經過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觀止》是安平秋點校的,他以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再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甚至還參閱了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首頁刊登安秋平的點校說明,此外還附有吳興祚的序,吳乘權、吳大職二人合寫的序和吳乘權的例言。
《古文觀止》里選錄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詳瑯瑯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課本中出現(xiàn)過,每每讀到,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吳乘權和吳大職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詞義、典故,部分句子的釋義和自己的評注,用小字與原文隔開。適當?shù)募磿r注釋,能夠幫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釋文而不去思索。由于沒有應試壓力,再加上注釋和已有的古文基礎,閱讀《古文觀止》,不僅能溫習了學過的古文知識,充實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水平,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窺見歷史的片段。先秦時期,諸國混戰(zhàn)、群雄并起,各 國國君為開拓疆土,發(fā)起各種正義的非正義的戰(zhàn)爭;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諫,停止不義戰(zhàn)爭、拒絕向他國借道,或出使他國,以一己之力勸退一國之師。兩漢之際,帝王下詔求賢,賢臣上表獻策。魏晉南北朝,朝代更迭頻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縱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廟堂之高則陳書上表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則歸于自然攜友同游……
87年版的《古文觀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吳的評注,他們會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書處添加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就有評論:“‘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評論:“一念奢侈,饑寒立至。起手數(shù)言,窮極原委!榉ㄅc盜盜’一語,透盡千古利弊”,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令人深思。
《古文觀止》作為我國古代散文的入門書,集中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第18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錢鐘書先生曾說,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xiàn)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的散發(fā)著頭節(jié)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后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為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喪欲速貧。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的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這般迂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臺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臺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著?在臺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臺了正好利用舊日關系,以權易錢。 昔日做官,今日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觀魚
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為此發(fā)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魯隱公只好說:“吾將略地焉!笨磥黻百也莻不識時務,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導有雅興下鄉(xiāng)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導鍛煉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說里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著就要拉一大網(wǎng)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wǎng)——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將筑臺于夏氏
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與夏征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臺,以致于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看來,陳靈公吃虧在于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xiàn)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筑高臺了,而是要大力發(fā)展“兩非經濟”、“路邊經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
四、杜蕢揚觶
晉平公與師曠、李調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喝一了杯。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看來浪費人材的現(xiàn)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于勸酒的人材,當“公關”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
五、白珩猶在乎?
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并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嘆那時真是落后——一塊石頭是什么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說:“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wǎng)、發(fā)短信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第19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在鼓樓區(qū)古文班學習時,高林生老先生向我們每位學員推薦了《古文觀止》這本書。暑假終于了,我也終于可以細細地讀一讀這本書了。
《古文觀止》不像《論語》記述孔子的言行,不像《老子》記錄老子的文章,也不像《菜根譚》是對人生的領悟。這本書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古文觀止》選材尙起《左傳》、《國語》,下止明代劉伯溫、歸侑光,所選222篇文章皆為千古名作,歷來為學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美者皆集,缺者無不備,訛者無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也就是說只要學習這222篇古文,其祂的古書都可以不看了。
這本書中我們熟悉的文章很多,如《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zhàn)》諸葛亮的《出師表》、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等?雌饋矶炷茉,其中的道理發(fā)人深省。選篇能包羅歷代古文的精華,又能用注釋掃除誦讀、理解古文的攔路石,評論又能說透文章做法之妙。
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風格卻不同臺。王勃才華橫溢,唐初四杰之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茖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尙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侑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祂才情傲物,文人相輕侑關。后一次獲罪還連累祂老父被貶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祂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祂的隕落和祂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茖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歷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祂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苯z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侑聲,矍爍古今。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shù)英雄浠噓不已。
這本書中篇篇經典,事事蘊含著真理,給后人以很好的啟發(fā)和警示。
第20篇:《古文觀止》讀后感
《古文觀止》,乃古時散文的基礎讀本,學古文者,入門即讀《古文觀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觀止》,讀之,不僅學古文,更應學為人處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禮。
初讀《古文觀止》,摘自《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眏入眼簾。
這一篇主要講的是莊公與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過程。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边@便是莊公與其母不和的開始。說來這亦非莊公之過,而驚其母,亦使生惡。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較之于莊公,姜氏故而更愛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請于武公。
古時有迷信,則莊公寤生,可謂克其母,而其母惡之。
亟請之而公弗許。從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時的宗法制規(guī)定嫡長子繼承王位,莊公為嫡長子,位若不傳莊公,武公恐國之將亂,故授其位于莊公。
不過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處,若嫡長子不明事理,或驕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則何如?國之將崩歟?立諸太子,應以才華、人品為重,不一定要立長子,甚則,亙 古時的禪讓制更佳。
莊公于是平安地繼了位。于時,其母武姜為其弟請制。“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庇纱,可見姜氏對共叔段的愛。這母愛是偏袒一方的,由后文“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可知,姜氏亦愛莊公。
莊公亦孝其母。姜氏請制,莊公封其弟于京,祭仲言之害,莊公以“姜氏欲之”而不辟害。此后莊公一讓再讓,亦顯其孝,然失教于其弟。
大叔非是善類,謀國之大叔,先則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見莊公未動,其欲益盛,如后世秦收六國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將啟之,亦為姜氏偏心之處。雖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與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無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冉阿讓、沙威之無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處。而姜氏之偏心,不免過重了。
后如莊公之所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奔埃骸安涣x不昵,厚將崩。”之語。大叔襲鄭,然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無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薄蹲髠鳌返慕忉屖钦f“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大叔段的這個教訓,我們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義,有德,省己而能服眾,得人心者,得天下。觀大叔段所為,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收貳以為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強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談“人和”?
欲成大事,亦應度德量力,觀之莊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呂、子封等眾;有完備的情報能力、軍事能力:“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再者,莊公的智慧較共叔段為高。
知此,共叔段必無機可乘。
戰(zhàn)爭告一段落,而姜氏與莊公母子的關系也降到了冰點。
“遂置姜氏于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想是為母所棄,一時之憤,而此言行,隨后而悔。
人,要冷靜,再思而后行,不能為了一時的感情波動而壞了事。著名企業(yè)家余世維先生每次要開除員工時,都會將開除的通告多在柜子里擱一天,思考是否真的應該做這個決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時腦子發(fā)熱誤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飯,莊公后悔也無濟于事。
終于來了救星。
救星者,穎考叔也,是為穎谷封人。一日,公賜之食,食舍肉,遺之其母也。公謂之曰:“爾有母遺,我獨無!”語之故,且告之悔。穎考叔授之法。
后有母子,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曰,公入遂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如此,這篇文章開拓了我們對“孝”的理解,孝,不僅對于自身父母、長輩,亦可助人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觀止》,讀之,學的不僅是古文,更應學孝悌謹遜之德行,學憂國憂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終有所成果,為世之福祉。
讀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