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設計系的講座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藝術設計系的講座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設計不是藝術。設計是溝通,是傳達,而藝術是表現(xiàn),是創(chuàng)作。這并不是說設計里沒有表現(xiàn)的成份,更不是說藝術是不在乎溝通的。但是兩者放在這兩項上的重視是有較大差別的。設計是不能憑感覺做的,要考慮各種因素,要尋找最隹的表達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覺翻譯成大眾能夠理解的有效視覺語言。決定一個設計作品的質量的往往是它的細節(jié),例如字體的選擇,圖形的構造,顏色的差異等等。這些細微的差別在體現(xiàn)作品整體上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無論一個設計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便會失去魅力。另外,如果我們多注意這些細節(jié)和它們的影響,很可能會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靈感和方向。
強調變化(variation)的重要。做設計時,不要去專門尋找它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試著把自己的各種想法整理出來,盡量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從中再探索,不斷地讓一個想法把自己帶到另一個想法。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雖然最后的成果很重要,但是過程更重要。這個探索的過程是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variation(變化)和alternative(替換)的區(qū)別:變化是尋找同一種表達方式的各種表現(xiàn)方法,而替換則是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吧,音樂符號,五線譜,樂器都是音樂的不同變化表達方式,而替換的表達方式可能包括提示音樂氣氛的顏色,知名音樂家等。有時如果一個想法好像總是做不好的話,也許該尋找一個替換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適的想法的話,便應該看看它都可以有什么變化的表現(xiàn)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解答設計。變化和替換的界限往往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有個大概概念的話,還是會有些幫助的。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在電腦上做出漂亮的東西,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學設計的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到處尋找資料,研究以及消化它們,然后再試著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自己想表達的概念。沒有完全理解某個問題時,是不可能有效地表達它的。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說什么,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紙一張,因為它沒有清楚的內(nèi)容。提高研究能力,重新認識設計的含義。設計師最好的朋友是誰?是照相機。它是做設計必不可少的工具與玩具。圖庫的圖像畢竟有限。最怕的就是由于圖庫里沒有完全合適的圖像,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娛樂呢。
那天在電視里看到一個偶像歌手在臺上唱歌,一會兒朝下面招手,一會兒跑來跑去,歌詞空間的地方還忙著跟大家打招呼,一點也沒有認真唱歌。突然覺得他和實力歌手的區(qū)別就跟一個自以為是設計師的人與專業(yè)設計師一樣。前者只注意著表現(xiàn)自己,而后者卻是在專心表達某些事物。有時候,把一個普通的東西,例如地鐵時間表,或者雜志文章分頁,設計的太漂亮,太突出,太與眾不同反而會失去它的基本功能。那些多馀的花花捎捎的東西影響人們?nèi)プx真正的內(nèi)容,就跟我從來都記不住偶像歌曲一樣。
以前老師對我說的話讓我一下子對設計明白了很多。他告訴我我當時做的東西是圖像驅使(imagedriven),而不是思想驅使(ideadriven)的。那時我很喜歡在photoshop里隋便拼湊一些圖像,自己覺得看起來很酷,以為加上個標題就成了一個作品。但是老師看了說這些只是一些拼湊的圖像,你并沒有給它們輸入任何意義,所以對別人也不會有意義。要想超越這個層次,作品必須讓思想優(yōu)先,圖像應該服從與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獨立的裝飾品。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比喻:文字排列設計(typography)應該像玻璃。它應該正確地反映文字的個性與特征,但是同時應該透明得可以讓人看穿。如果字體或文字的形狀本身所說的,比文字中所要表達的還多還強烈的話,這種設計選擇就等於自己把自己鎖起來了。
【藝術設計系的講座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講座心得體會范文06-05
消防講座心得體會05-05
聽講座的心得體會05-24
教育講座心得體會06-09
法制講座心得體會10-10
聽講座心得體會07-23
專題講座心得體會07-09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精選13篇)09-04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講座心得體會08-07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精選1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