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赤壁賦》教案
2010-12-28《后赤壁賦》教案復游于赤壁之下
常識目標:
一、學習以及積累有關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常識及特殊用法
2、相識前后《赤壁賦》的異同以及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一、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養(yǎng)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
理解筆者的人的生活感觸領悟,及其""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
講授重點、不容易處理完成之處:
一、本文寫景語句的鑒賞
2、詩情面感的變化軌跡
3、羽士化鶴的寓意
講授時數(shù):二學時
講授步驟:
熬頭學時
一、導語設計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風月激發(fā)了宋朝聞名作家蘇軾"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成仙而登仙"的極度自由之感今天我們一路來學習筆者時隔三月之后重游舊地寫下的另外一篇美文--《后赤壁賦》看一看,這一次筆者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觸
二、檢查預習
一、給底下橫線的字注音
戛然jiá翩躚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yī驚寤wù
巉巖chán玄裳xuán 2、詮釋下面所開列加點的詞語
適有孤鶴恰好橫江東來從東面,名詞作狀語
攀棲鶻之危巢高歸而謀諸婦而,表順接;諸,之于
攝衣而上而,表潤色;上,向上爬,名詞作動詞顧安所得酒乎但是
反而登舟反,返;而,表順接顧而樂之環(huán)顧;對…感到歡愉,形容詞做意動
掠予舟而西表順接;向西飛,名詞作動詞
3、翻譯下面所開列句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明確: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
明確:又降臨赤壁底下嬉戲
曾經(jīng)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成復識矣
明確:才相隔多少日期,前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明確: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飄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三、研讀課文
一、齊讀熬頭段,并思考:熬頭段首要寫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筆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個字來概括?
明確:黃泥坂夜游作用:為游赤壁作鋪墊心情:"樂"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
第二學時
一、研讀課文
一、齊讀第二段,并思考:
⑴、看到赤壁的景物,筆者有何感想?
明確:"曾經(jīng)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成復識矣"筆者感到人的生活有限短暫、運氣的虛幻易變,從而感到無奈
⑵、蘇軾零丁經(jīng)歷危險,無人能從當他登上峰頂后,俄然"劃然長嘯"你如何理解蘇軾的"劃然長嘯"?
明確:①、表達登上峰頂后的那種壯懷猛烈的鼓動感動之情,好像本身就是太空的精靈,天地的主宰
②、宣泄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郁悶之意
⑶、長嘯后蘇軾為何又"悄然而悲"、"凜乎不成久留"?
明確:震撼于大自然的偉力,深感個別的眇;仕途上的坎坷與挫折讓蘇軾心生憂戚、恐懼⑷、面臨大自然的偉力,蘇軾在鼓動感動悲傷后,采納了什么的行動?體現(xiàn)他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明確:"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修焉"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淡泊
總結:夜游赤壁情感經(jīng)歷的變化:
江山不成復識--無奈
劃然長嘯--鼓動感動
凜乎不成久留--悲、懼
聽其所止而休--淡泊
2、齊讀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理解羽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所傳達的詩人的情感?談談本身的看法
明確: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鶴帶有超凡脫俗,品格清高的特征鶴這個意象依靠本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傳達出他企望飄逸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tài).又以浪漫的想象寫我夢中與羽士的邂逅、會話,表露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豁達同時又有"人的生活如夢"的空幻感
二、拓展延長
閱覽《前赤壁賦》,試從寫景、抒情兩方面比較《赤壁賦》與《后赤壁賦》的不同之處
《前赤壁賦》
蘇軾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成仙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佳麗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以及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神色嚴肅,正襟端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成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經(jī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晃┙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散亂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一、找出兩篇文章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體會筆者的情感變化,闡發(fā)景與情是怎樣融合起來的
明確:《赤壁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觀,激發(fā)了筆者以及朋友對汗青以及人的生活的感慨;由這些景觀遐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的生活急促而無常之悲;本身與英雄相比更顯眇小,從而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力上的解脫到達豁達飄逸的境界(樂-悲-樂)
《后赤壁賦》蘇軾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長嘯,長嘯后的放任飄流,隨遇而安的平靜心情作為過渡,引出羽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
提示:可分組會商筆者的情感變化再推薦代表誦讀全文并簡述節(jié)奏及重、弱讀處置懲罰的理由(事先予以須要指導: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注重語境,議論抒情的句子要注重筆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以頓挫頓挫、輕重緩急的說話調調讀出筆者的情感)
游前:樂(優(yōu)游從容)--說話調調舒緩輕快
游中: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陰沉險要讓人悲恐壓制)--說話調調由感嘆漸入悲傷沉重
游后:惆悵(掉意苦悶,茫然無緒)--說話調調耐人尋味遲緩
3、總結前后赤壁賦的不同與聯(lián)系(先學生說,教師小結)
⑴景物不同:幽靜的秋色,江與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⑵起興不同:預先規(guī)劃;對美好的景色陡起游興
⑶游蹤不同:人不離舟;舟游、山游、舟游
⑷抒情方式不同:主客問答,自覺議論;記游后以羽士化鶴結尾
后賦用羽士化鶴印證前賦,抒發(fā)飄逸的心境
三、小結全文
《后赤壁賦》,全篇著意蘇軾自身情感的轉換,由景而樂,樂而歌,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壯之氣,而有豪壯之行,又因景物而生憂,憂而長嘯,長嘯后的寂靜孤寂,放任飄流的平靜心情,夢境的空靈等,光鮮地表現(xiàn)出視覺、聽覺、動態(tài)及心中的感觸感染,尤其情感隨景物的轉換更是靈巧高明,全篇描寫了這么多的情感與景物,卻完全融合為一體,若不是心中真實感觸,必然無法到達這樣的情境而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書契浮現(xiàn),可見蘇軾文學修養(yǎng)的不凡
無論人的生活的感嘆或政治的憂戚,都在對自然以及對山水的愛戀中獲患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子只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撫玩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搭都布滿了生命以及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氣焰氣魄在蘇軾的筆下游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成起希望趕上的美
四、教師感情朗誦蘇軾詞作《定風浪?莫聽穿林打葉聲》以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定風浪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回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5、布置預習
完成相關練習
歷史上的今天: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td新三國演義新版三2010-12-28新《三國》_新版電視劇《三國》_網(wǎng)易娛樂2010-12-28[轉]\前后赤壁賦2010-12-28
【《后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后赤壁賦優(yōu)秀教案08-26
赤壁賦教案03-07
蘇軾赤壁賦教案(通用10篇)12-01
赤壁賦作文12-09
蘇軾與赤壁賦作文10-10
《赤壁賦》教學反思11-05
《后赤壁賦》讀后感12-18
體育教案:《后滾翻》01-16
課文《赤壁賦》教學反思10-27
赤壁賦心得體會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