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范文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shù)玫藉e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小綠龜?shù)拿\牽動著“我和同伴”及“向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xiàn)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采取了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對比、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fā)展到震驚與后悔;“向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fā)展到發(fā)出十分難過的悲嘆。引導理解感悟的方法和學生理解感悟的過程,可以從下面三個教學片斷中可見一斑:
教學片段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引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后,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學生找出了“緊張”、“焦急”。
師:此刻“我們”為什么會緊張、會焦急呢?
師:要理解我們此刻的情感,結合上文理解。
師:(指名讀文)“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朝鶇突然飛來,他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回沙灘去”
師:你們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們”之所以緊張和焦急,是因為我們?yōu)橛數(shù)陌参鷳n。
生:說明“我們”有保護動物的善心。。。。。。
教學片斷二:采用聯(lián)系對比理解感悟
眼前發(fā)生的慘劇讓大家感到很“震驚”。是怎樣的慘劇呢?為什么作者不用“吃驚”而用“震驚”呢?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了采用聯(lián)系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我讓學生認真看課文插圖,追問學生: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金黃的沙灘上,有許多幼龜放心大膽地爬出巢穴,正努力奔向大海。大海里有他們日夜思念的媽媽。
師: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中還有很多食肉鳥正鋪天蓋地地撲來,那些幼龜馬上就要變成它們的美食了。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有只幼龜張開嘴巴,表情十分驚訝,他似乎在說:不是很安全嗎?怎么會有敵人出現(xiàn)呢?
生:那些幼龜似乎在叫喊:媽媽,快救我呀!我遇到敵人了@你的寶貝馬上要成為敵人的美食了。。。。。。
師:原來是這么可怕的情形。」植坏谩拔覀儭睍罢痼@”呢!。。。。。。
教學片斷三: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理解感悟
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時,我采取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生:老師,數(shù)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fā)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绊憦卦葡觥笔鞘裁匆馑?為什么會響徹云霄呢?
生:那是它們叫的聲音很大很大。
生:為什么要歡樂地叫呢?
師:是啊,如果你是那些食肉鳥,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生:啊!真爽啊!幾天沒吃東西了,這些幼龜真是美味。。ㄉ在抹自己的嘴巴,感覺很愜意、很滿足的樣子)
生:!這些幼龜真嫩!吃了它們,真算是沒有白活一場!
生:真過癮!真好吃啊!。。。。。。
生:謝天謝地呀!今天吃飽后,我又可以管幾天了。。。。。。
師:向導此刻為什么是“悲嘆”呢?如果把“悲嘆”換成“感嘆”,你覺得怎樣?
生:不好!書上的肯定好些。
生:我感覺到向導此刻很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把那只幼龜抱走。他肯定在想:我怎么這么糊涂。∥艺媸峭接猩飳W家的`虛名。
生:“悲嘆”有悲哀、傷心的意思?吹竭@么多的幼龜都葬身食肉鳥之腹,想到感到很傷心。。。。。。
生:作者看到這些悲慘的情形感到很內疚。向導是個生物學家,他知道幼龜?shù)纳钜?guī)律,由于自己極不情愿地將那只出來偵察的幼龜抱放到大海里,致使眾多的幼龜遭受滅頂之災,他不能原諒自己。。。。。。
生:老師,“悲嘆”比“感嘆”更能表達出向導傷心、難過的心情
生:老師,我還知道向導說的這句話該怎么讀呢!
師:好啊,請你把向導的話讀給大家聽。
生:(深情朗讀向導說的話)。。。。。。
以情代讀,以情代悟,悟中有法,以法促悟,學生的內心情感就會像噴涌的火山滾燙,學生的思維就會像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絕,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就會像江河奔流不息,學生就會口若懸河。和文本對話時,學生的情感、思維和語言都得到了發(fā)展,試問,學生的語文還會學不好嗎?
【課文《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5-04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3-21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6-19
《自然之道》教學設計及反思02-10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9-10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范文02-24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1-01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一03-22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二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