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
在教學前我準備了24個小正方體。上課時我告訴學生這些小正方體的體積是一立方厘米,那么它的棱長是多少呢?學生答一厘米。接著我運用這些小正方體分別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每擺出一個長方體,就讓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它的體積是多少?并根據課本上的表格及時做好記錄。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結束后,請代表發(fā)言,學生因為在小組內已經進行了討論、驗證,直接就出了正確答案。然后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接著,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通過學生的回答,我趁機提醒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運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當學生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直接出示了兩個立體圖形,讓學生運用公式求出他們的體積。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強化記憶。
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么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來推斷,接著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wěn)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本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
1.如果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并觀察正方體的數量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更直觀的明白長乘寬來自一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
2.注意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2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47~49頁的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在前面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編寫的,在這一單元主要分成四塊: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表面積、體積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從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借助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jié)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啟發(fā)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系,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tǒng)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公式,并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后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jié)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為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fā)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fā)現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fā)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fā)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于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fā)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
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3、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3
本課學習之前,孩子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V=abh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V=a3,為了溝通這兩個公式之間的聯系,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為以后學習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打下基礎,本節(jié)課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公式,即底面積乘高。
課始我引入了古代數學家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引入:
西漢末年我國古代數學家編撰了一本不朽的傳世名著《九章算術》。這本書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關體積計算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就是說,先用邊長乘邊長得底面積,再乘高就得到長方體的體積。
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知道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家已經明白了怎么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讓他們明白我們在此基礎上學習肯定能學得更出色,從而激發(fā)孩子們學好數學知識的情感。
接著圍繞四個問題展開討論:
(1)看完這段敘述,你想到什么?
。2)這段文字中描述的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底面積指的是哪一個面的面積?
。3)古代數學家是怎樣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它與我們今天掌握的計算方法相同嗎?為什么?
(4)怎樣將這個長方體變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怎樣計算?
這四個問題為孩子們思考、交流并推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統(tǒng)一公式起了一個導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滲透了幾何變換的思想方法,也讓孩子們感受我國數學的源遠流長。
在第三個問題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掌握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和古代數學家總結出來的`底面積乘高進行對比,在交流對比中明白長乘寬或者棱長乘棱長其實就是底面積,之后,在調整中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次對比,使孩子們對原有的計算公式進行了重組,使他們對柱體體積計算方法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為日后學習各種柱體體積奠定了基礎。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4
一、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讓學生求由體積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通過練習,使學生感知:體積是由若干體積單位組成的。接著,提出問題:是不是我們都可以用擺小方塊的方法來求一個物體的體積呢?從實際情況考慮,讓學生體會到,要求一個物體的體積,必須有一個新的方法才能解決,從而引導出探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激發(fā)他們探索長方體體積的欲望。
二、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教學時,讓學生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學生自制的),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時,一行要擺幾個小正方體(即表示長方體的長),擺幾排(即表示長方體的寬)擺幾層(即表示長方體的高)。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fā)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拼擺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花了較多的時間。
2、在本節(jié)課的學生匯報環(huán)節(jié)當中,學生在匯報時語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5
一、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后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采用了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fā)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fā)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最后,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fā)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教師繼續(xù)啟發(fā)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教師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制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就要實現三個轉變:教學目標,由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增長經驗、發(fā)展能力;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由以嚴格遵守常規(guī)改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本節(jié)課中大膽地實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fā)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yǎng)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并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chuàng)造。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長方體和正方體整理復習》教學反思08-20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教案04-17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范文06-22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試卷03-01
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11-15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