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
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門沒有邊緣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希望能幫助到您。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1)
可樂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爺爺奶奶的嬌慣下變得很“自由”,不是在集體活動時插嘴、亂跑,就是用拳頭解決糾紛,做些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提心吊膽,以至于到了大班只要班上出了什么事,孩子們想都不想就說“肯定是可樂干的”。為了讓可樂的行為有所改變,我決定找可樂媽媽談一談。
聽我簡要地說了可樂的表現(xiàn),可樂媽媽大吃一驚:“小家伙那么調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說:“是啊,如果現(xiàn)在還不開始調整,上小學時就要成問題了!”“我已經(jīng)做好上小學后天天被老師找的心理準備了。”可樂媽媽回答得有些無奈。我聽了覺得有些奇怪,可樂媽媽怎么那么快就說泄氣話呢?于是勸她道:“現(xiàn)在班上一出什么事,小朋友就說是可樂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
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樂確實總是做一些違反班級常規(guī)的事,所以小朋友才會對可樂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們現(xiàn)在開始幫助可樂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么到了小學這個新環(huán)境,可樂是有機會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的!蔽蚁M浴靶颅h(huán)境新起點”來鼓勵可樂媽媽,讓她重新樹立信心。果然,可樂媽媽似乎精神一振,眉頭也略為舒展了。
我接著說:“現(xiàn)在,可樂的'自控能力還比較差,我們必須通過外部控制,幫助可樂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比欢蓸穻寢尳酉氯ヌ峁┑那闆r讓我呆住了:“這孩子本身就感統(tǒng)失調,所以自控能力很差,我們已經(jīng)在外面上課對他進行訓練了。”我驚訝道:“感統(tǒng)失調?”“是呀。因為可樂是剖腹產(chǎn),沒有進行過擠壓,所以感統(tǒng)失調。
我們帶他測試過,他還不算嚴重的。比他嚴重的孩子多著呢,有的到三四年級才發(fā)現(xiàn)!蔽已杆僭陬^腦中搜索著可樂媽媽一直以來對待可樂行為問題的態(tài)度,這才明白她為什么會感到那么無奈。原來,她把可樂的“自由”行為歸結為生理原因,因此在思想上就放松了對可樂的要求,認為他天生做不到。我很希望讓可樂媽媽了解可樂的問題雖然有生理上的原因,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良好的行為是在成人后天有意識的培養(yǎng)下形成的。
我決定回去好好查一下資料,了解更多有關感統(tǒng)失調的信息,也希望可樂媽媽不要因此放棄可樂,而是通過有效的策略來幫助可樂。于是我說:“既然有一部分生理上的原因,那么成人有意識的干預就更重要了。我很希望您能和老師達成一致,在行為習慣方面對可樂嚴格要求,讓可樂有所進步。我們可以先從小的方面開始,比如,要求他好好坐著吃飯,爺爺來接時要攙著爺爺?shù)氖,不要亂跑。您還可以和可樂共同商量定一個契約,比如,以一周為期限,對他提出一些要求,做到了有獎勵,做不到就要罰。
獎勵和懲罰的內容也要和孩子一起商定,要以積極的為好。每次的要求不要多,一步一步來,這樣可樂的壓力也會小一點。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好的,我們一定配合!笨蓸穻寢岦c頭答應。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2)
妍妍是我們班這學期新插入的一位幼兒,又是新搬來南橋鎮(zhèn)居住的,也就是說,她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新的班級、新的小朋友,還要面對新家周圍的新環(huán)境、新的語言。剛開學,妍妍的奶奶就和我打招呼,表示了極大的擔憂:孩子自理能力較差,與外界接觸少,比較嬌氣,性格內向,又加上原來熟悉的、說好一同來新班級的表哥最后的放棄,讓她產(chǎn)生了“你們把我騙來的!”感覺,她怕孫女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在了解了這個情況后,我把這個孩子作為開學初工作的重點。
開學初,妍妍對于新集體生活采取了完全的排斥態(tài)度:她拒絕來園、天天早上哭著、叫著、拉著奶奶的手死也不放;她拒絕參加游戲;甚至拒絕吃飯,老嚷著“奶奶做好飯了,妹妹要回家吃飯”。期間,家長也是萬分擔心,派奶奶來探視。
到了下午,妍妍竟然拒絕午睡,情愿站著。但是,她對于我已經(jīng)不表示排斥,我?guī)狭藥,允許她倚在我身上休息。對于這樣一個敏感又嬌氣的.孩子,我一開始采取的對策是“順應”。希望她在熟悉新環(huán)境后,能夠自主地接受新環(huán)境的規(guī)則,接受集體生活。但是,幾天過去依然沒有成效。她依然拒絕和大家一樣,在集體活動時也總是游離在大家之外,從不參與。和奶奶商量、交流妍研的情況,奶奶表示,只要她不哭,她想怎樣就怎樣。開始,我也認同家長的觀點,認為穩(wěn)定情緒是重點,但是,她這樣的活動方式開始感染一些孩子,本來就不愛吃飯的博豪、曉嵐、懿晨見了我對妍妍地遷就,趁機開始提出:老師,這個菜我不要吃的;那個湯我不喜歡一天在喂飯時,因為,有小朋友把湯打翻,我急于去清理,就命令妍妍說:“接下來你自己吃飯,不許再哭了”。由于口氣較嚴肅,我還擔心她是否會號啕大哭,但是當我過來后發(fā)現(xiàn),她真停止哭泣、自己在吃飯了。這次情況給了我信心。我開始改變我的教育策略。
首先從愉快來園開始,在和家長聯(lián)系后,我和家長對她提出要求:開始允許早上來園讓奶奶陪她玩半個小時,如果奶奶走時她哭了,那么第二天哪怕她哭得再厲害,也不讓奶奶陪了。如果奶奶走后她沒哭,而且在奶奶走后能和大家一起活動,那么第二天還允許奶奶繼續(xù)陪她。開始一段時間,奶奶離開時妍妍還是哭泣,我沒有妥協(xié),很堅決地在她哭泣的第二天一進教室就讓她奶奶回家了。我觀察了一下,接下來的幾天來園時她情緒有些波動,但忍著沒有哭泣,后來的情緒基本正常,對我的要求并沒有太大的拒絕反抗。我就獎勵表揚了她,在以后的幾天里,我逐步要求逐漸的脫離奶奶的陪伴,慢慢與愉快上學。隨著要求的逐步落實。妍妍開始接受新環(huán)境,在教師的引導和一定要求的輔助下,她開始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游戲,臉上也逐漸開始有了笑容。
國慶長假上來,我很擔心妍妍會重新對環(huán)境、對老師感到陌生,重新變得不愿來園,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妍妍早早地來園,高興地揮著小手叫奶奶快點回去,然后和嘉怡、怡寧幾個好朋友一起玩去了。奶奶反映說,媽媽今天還在放假,叫她也繼續(xù)留在家中休息一天,她卻說“老師會等著我的”而堅持來園了
家長對孩子的變化感到驚嘆,也自覺停止了中途來園探視,而孩子情緒也很穩(wěn)定。這說明,教師的對應策略取得了效果。
分析與反思:
人的能力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也是一個方面。對于幼兒來說,由于孩子性格、成長環(huán)境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對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就產(chǎn)生了差異。對于教師來說,過去我們的思維定式是調整環(huán)境來適應孩子,特別是在開學初的一段時間里,教師更會有意識地遷就幼兒。在這個案例中,一開始,我對應幼兒拒絕接受環(huán)境的行為,采取的對策就是順應。因為教育對象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十分嬌氣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一系列拒絕行為其實是她心理極為“焦慮”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她拒絕環(huán)境進入他的生活,以給自己營造一種“安全感”,比如她拒絕吃飯就是很明顯的一個行為。但是,當她在環(huán)境中有了一個具體的“依戀”對象后,(就是教師自己)我就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變“順應”為“依從”。
從案例中教師的行為分析,由于教育對象的“敏感”使她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引起教師對待自己態(tài)度的變化,為了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有一個可以“依戀”的對象,她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反過來順應教師的要求。就象妍妍在有天早上來園時對我說的那樣:為什么老師天天早上抱抱我、晚上還要給我五角星(指老師和她之間第二天來園不哭泣的約定)?當時我回答“因為你是老師很喜歡的妹妹小朋友”。在幼兒逐步適應的過程中,教師不斷的肯定應該和要求交替進行,這樣幼兒在得到贊許之后,對于繼續(xù)完成教師的要求就有了信心和興趣。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3)
在幼兒園中,很多小朋友都特別愛“美”。特別是當誰穿著新衣服,新鞋子時,那面情別提多神氣。就想讓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新衣服是多么的漂亮,喜歡老師表揚表揚她。得意洋洋的沉醉在小朋友們羨慕的眼神中,贊揚聲中,F(xiàn)在有些家長則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他想怎樣就怎樣,從不考慮要求是否合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呢? 案例描述:
韶涵是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說起話來總會露出甜甜的酒窩,怪惹人愛的。小家伙每逢和伙伴們玩耍時都是嘻嘻哈哈的談論著自己的奇思妙想,例如:希望自己是海洋里的美人魚,但最后的結局與故事里不同,自己漂亮的雙腿,能穿著漂亮的高跟鞋和王子跳著旋轉的舞步…嗯,還要畫漂亮的眼影,口紅呢!說著說著,韶涵 和 欣怡用手指蘸了蘸口水摸向墻上的紅色紙,頓時,手指變紅了,迅速的擦上眼皮,左一下,右一下,時不時兩小家伙還對著眨眨眼,都為自己畫上了眼影感到高興。
案例分析:
現(xiàn)在家庭中普遍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家境也都比較富裕。又很多家長一味的寵著自己的孩子,把他們作為掌上明珠捧著,祖輩家長特別明顯。一遇到節(jié)假日,家長們都會給孩子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穿著新衣服,梳著潮流的發(fā)型,畫著甜甜的妝容走親訪友去。所以現(xiàn)在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愛“美”心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在電視里的寶貝明星秀之類的節(jié)目更加夸大了幼兒成人化的形象,盡管這種心理是在特定情況下能起積極作用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會給幼兒心理健康和個性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家長、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幼兒的愛“美”心理。采取正確、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幼兒,特別是對于那些非正常愛漂亮的孩子。幼兒愛“美”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從教師、家長和幼兒自身的`特點來看。教師的夸獎很有可能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動因,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判別能力不強,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提出物質要求時總是一味地滿足孩子。沒有教育孩子該怎么做,也沒有采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形成。有些幼兒自身愛“美”,教師、家長就要更加注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這種心理,導致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案例反思:
《幼兒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早期教育重視發(fā)現(xiàn)、保護和引導他天性中固有的品質!边指出:“只有家園聯(lián)系才能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兒童發(fā)展。關注個別差異,滿足發(fā)展中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的發(fā)展。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xiàn)形式,分享他們創(chuàng)造的快樂。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現(xiàn)實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4)
語言活動:等著瞧
案例情景描述:在看了兩集動畫片《等著瞧》后,孩子們被它生動形象、幽默搞笑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也喜歡上了動畫片里的主角,聰明的兔子和兇惡的狼,這兩天在班級里引起了一陣轟動,《等著瞧》變成了熱點話題。同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對動畫片里有趣的情節(jié)津津樂道的時候,也產(chǎn)生了一些疑惑,所以,促成了這次活動。
過程描述:
在觀看第三集《等著瞧》時,孩子們果真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在看到狼把兔子追到了一家電視機商店,兔子沒地方躲藏,就躲在一個假的電視機框子中,假裝和別的電視機里的兔子一樣唱起了歌,狼正愁找不到兔子,它就把真的電視機一只只關掉,兔子終于露出馬腳,因為它太忘情于演唱了。狼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兔子,可是狼卻沒有馬上撲上去抓住兔子,而是十分配合兔子做起了觀眾。
于是老師提出了問題:“狼既然認出了兔子,為什么沒有一下子撲過去抓住它呢?不怕兔子逃走嗎?”
小朋友們反應很激烈,馬上舉起了很多雙小手,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覺得,“電視機關不掉”(這是停留于最表面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是班級里能力比較差的孩子的回答。)
第二種:“狼想等一會再抓兔子”(這接近于老師預設的答案,但還是浮于表面。)
我的思考:如果把老師要的那個答案比作蘋果的話,孩子們已經(jīng)很接近蘋果了,只要再向上跳一跳就能摘到了,如果這時老師直接就告訴他們答案的話,幼兒會像泄了氣的皮球,教師原本是想助一臂之力,卻在幼兒想說的愿望上澆了一盆冷水,而且對于老師的答案他們也未必理解,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使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狼的驕傲自大的性格,和面對兔子暗自竊喜的心情,它認為這回兔子是肯定跑不了了,一種勝券在握的勝利者的姿態(tài)。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必須在認真傾聽孩子們的觀點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教學策略,來幫助孩子提升經(jīng)驗。面對孩子對動畫片不同的理解,教師要謹慎對待,如果顯然是錯誤的,那么必須改正,而有些地方,可以允許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教師的評價應具有開放性,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
于是我即時的鼓勵孩子們大膽模仿狼的神態(tài)、動作,孩子們在模仿的過程中體驗著、感知著。
雖然孩子們不能用深奧的語言表達“狼為什么沒有馬上抓住兔子”但是他們會用稚拙的語言學著狼說:“哈哈,兔子,你逃呀,你逃呀……”說明他們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這種感情體驗,而且有一種“我自己知道的”這種自豪感,在學習狼說話的過程中,他們也得到了語言鍛煉的機會。
活動反思——如何發(fā)揮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主體性:
現(xiàn)代教育思想十分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強調主體性在自身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認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是指幼兒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獨立、自覺、能動和創(chuàng)造的內在特征,也是幼兒主體得以確立的內在依據(jù)和根本標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而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也就是要發(fā)揮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主體性,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從而使他們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活動,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引發(fā)幼兒的自主性。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我們要給幼兒選擇的空間,給幼兒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自主性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靈魂,幼兒是自己行為的主人,他們有權對自己的活動作出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客體交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幼兒與客體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越積極、主動發(fā)展就越快。一個班的幼兒,由于年齡和個體差異,他們的興趣和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我們的活動也就不能總是全班一個模式。
我在面向全體的集體活動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具有一定語言表演的情境,提供讓幼兒參與觀察、講述的卡片、圖片和具體形象的表演頭飾、道具及背景等,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自主選擇性活動、分組合作活動、互動式活動等,進行同一內容,不同層次要求,同一要求,不同內容的活動。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愉快地參與活動,滿足一定的愿望,產(chǎn)生對語言活動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語言講述中,我常常提供多幅有關聯(lián)的.圖片,讓幼兒自己去看畫展一樣選擇一幅圖片進行講述,幼兒會根據(jù)自己的喜愛,在自由選擇的情境中與同伴一起選圖、一起看圖,一起自由地講述。這樣,有利于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自主選擇圖片的講述中積極地參與語言活動。
其次,為幼兒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心理情境。作為教師要與幼兒建立起融洽的師幼關系,經(jīng)常用真誠的眼光同幼兒交流,用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表情創(chuàng)造一個親切、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仔細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當他們出現(xiàn)語言表達的障礙時,就要不斷地鼓勵、支持,這樣,幼兒會在民主、友愛的氛圍中感到無拘無束,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語言表達欲望。同時,還要為幼兒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為了提高每個幼兒的交流興趣,培養(yǎng)幼兒語言交流能力,教師應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多的交流機會。
二、駕馭教學藝術,發(fā)揮幼兒的能動性。
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在自己的活動和自己的發(fā)展中,與生俱來的具有能動性。我國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的教育原則中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讓他自己去想!倍變涸诨顒又械哪軇有约械伢w現(xiàn)在能主動、積極地作用于認識客體和改造客體,而不是被動地、消極地進行認識和實踐。幼兒是發(fā)展著的、能動的主體,我們應該相信幼兒自身具有巨大的潛力。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在語言活動中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語言表達,影響著幼兒在語言交流時的能動表現(xiàn)。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總是希望每次活動都有新鮮感,因而,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在活動中的運用,變呆板為靈活,變單一為多樣,讓幼兒置身于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來滿足幼兒的需要和求知欲望。
。ㄒ唬┎捎枚嗤ǖ绤⑴c法。也就是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通道參與活動,心理學認為:人在認知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在組織語言活動時,要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聰明才智,以“誰想知道”、“誰會講述”等,鼓勵所有的幼兒主動參與,引導他們運用多種感官主動、積極地進行感知。如:學習詩歌《樹葉》,我先帶幼兒到戶外撿了許多的樹葉,讓他們看看、摸摸、玩玩,自己撿的樹葉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象什么?在學習詩歌時,又讓幼兒扮小動物表演撿樹葉的情景,幼兒在觀察、朗誦、表演的過程中,通過多通道、多感官的參與,使幼兒對詩歌的理解、朗誦、表現(xiàn)就更直接、更深入。
。ǘ┎捎们榫丑w驗法。讓幼兒在創(chuàng)設的情景和氣氛中,感受體驗各種美的事物,從而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調動內在的學習動力。我們都知道,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他們大多注意審美對象的外在美,對那些色彩鮮艷、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chǎn)生美感和興趣。因而,在語言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與之相適應的形象生動的非語言環(huán)境,去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三、調控師生互動,展現(xiàn)幼兒的獨特性。
幼兒的獨特性實際上也就是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它是幼兒主體性的重要表現(xiàn),表明在現(xiàn)時的活動中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內存世界的鮮活、生動、獨立的個體,是不可重復的、不可再造的價值主體。
我們的語言活動通常是在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交流中進行的,教師與幼兒應是平等的伙伴,師幼互動無疑是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幼兒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性的,教師也就不能一個模式地進行語言交流,要針對不同特點和能力,帶給幼兒活動的支持,包括激發(fā)碰撞、經(jīng)驗交流、情感共享,更重要的是幫助不同的幼兒發(fā)現(xiàn)、明確自己的問題和疑問,建立起良好的師幼人際氛圍,有效縮短其心理距離,進行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語言交流,同時要根據(jù)幼兒的需要調控互動的方式。
(一)師幼選擇性互動。教師根據(jù)互動內容的難易程度,有目的的選擇語言發(fā)展能力強的、較好的或較差的進行互動交流,既能滿足不同發(fā)展層次幼兒的需要,又針對幼兒的差異性進行師幼間的互動,讓幼兒能在活動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如;在排圖講故事《救小鴨》中,教師與幼兒可以互相進行選擇,能力較差的幼兒可以選擇講述小鴨遇到的困難,語言能力較好的幼兒選擇講述小動物們救小鴨的方法,語言較強的幼兒選擇講述救小鴨的過程。這樣,能滿足不同幼兒的求知欲,又樹立了不同發(fā)展層次幼兒的自信心。
。ǘ⿴熡缀献餍曰。讓全班幼兒或一個組的幼兒共同合作與教師間的互動。合作性互動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語言活動中一個問題的討論,幼兒可以七嘴八舌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師幼間都能進行發(fā)表和評論;一方面體現(xiàn)在語言交流的表現(xiàn)中,如詩歌、兒歌的集體與分組朗誦;反義詞的相互練習;一問一答的提問和回答訓練等。這種方式的互動,能帶動語言能力較差的幼兒參與互動。
。ㄈ┥蚕硇曰。指幼兒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看法與同伴間進行的語言交流。這種互動可以是兩個伙伴、一個小組的同伴、也可以是自己選擇的幾個好朋友,在生生間的互動中,為每個幼兒充分表達、互相傾聽、啟發(fā)、討論及協(xié)作,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幼兒可以把自己的見聞和經(jīng)驗講給同伴聽,讓同伴與自己共享快樂;學會了朗誦兒歌,讓幼兒與同伴互相進行朗誦練習;講述故事中可以讓語言發(fā)展好的幼兒與語言較差的幼兒進行互相講述;一個組的幼兒互相討論故事中的問題等等。
【幼兒園教育敘事案例】相關文章:
班主任教育敘事案例01-31
幼兒園教育筆記案例05-01
教育案例04-28
經(jīng)典教育案例04-30
師德教育案例05-02
德育教育案例04-28
責任教育案例05-01
學前教育案例04-30
從教育案例寫起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