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材料:巾幗勝須眉青春獻公路
巾幗勝須眉青春獻公路
記湟源公路段湟源工區(qū)
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上,有這么一支特殊的公路養(yǎng)護隊伍,不論春夏秋冬,風里來雨里去,您都能瞧見一位位臉龐黝黑、身著紅色標志服的女養(yǎng)路工,或揮動長條掃把清掃路面拋灑物;或用鐵锨疏通邊溝、涵洞;或清理公路邊溝周圍的雜草、生活垃圾;她們長年累月地早出晚歸,風吹日曬,以養(yǎng)路為業(yè),以道班為家,人在路上,路系心上,為青海的交通事業(yè)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她們,就是我們湟源公路段湟源女子工區(qū)的養(yǎng)路職工。
湟源女子工區(qū)共有20名職工,其中女工13名,女工比例達到85%,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38歲,平均年齡45歲。擔負著國道109、315線、省道西扎線計54.6公里的公路養(yǎng)護任務,此路段既是青藏公路的東大門,是入川、赴新進藏的門戶,也是農業(yè)區(qū)與牧業(yè)區(qū)的分界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養(yǎng)護任務相當繁重。
她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著枯燥的公路養(yǎng)護工作,細心地呵護著自己養(yǎng)護的路段,就象公路上一顆顆不起眼的砂石,平凡、樸實,默默無聞。然而,就因她們太象一顆砂石,對工作那么執(zhí)著、認真,所以又是最令人們敬佩的。在段每月的路況檢查中,她們的考勤每月出工出勤率是最高的;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她們的身影如同定格在他們養(yǎng)護的'路段上;她們就象公路上一個個流動的里程碑、一抹鮮紅的方向標,讓路過的司機朋友賞心悅目。
每年在生產大忙季節(jié),她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信誓旦旦,卻主動放棄節(jié)假日、星期天,加班加點、披星戴月,不辭
辛苦地工作著。油路面坑槽前有她們揮銑掄鎬的嬌弱身影,油鍋旁有她們忍受毒煙熏倒、瀝青燙傷、加煤燒火的不停勞作;料堆旁有她們鏗鏹有力的爭論聲,她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示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風彩。馬鳳英,一個一貫以工作大膽潑辣、敢于吃苦耐勞著稱的女子勞模,帶領著姐妹們在公路上二十年如一日的揮著鐵锨、掃帚。公路養(yǎng)護屬野外作業(yè),夏季,她們頭頂烈日,腳踏發(fā)燙的柏油路,在養(yǎng)護路段上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臉曬黑了,衣服濕透了。到了三九寒冬,她們頂嚴寒、冒風雪,手凍裂了不喊疼,肩膀磨腫了不說苦。她們就是這樣頂烈日、冒風雨,日復一日在公路上挖、修、鏟、掃,盡職盡責,細心地呵護著公路。當記者采訪她時,
馬鳳英卻說:“路要好,人要勤;養(yǎng)路工盡好職責,司機才行得安全。再說,工作上要對得起這份工資啥!”普通的女工,高尚的情操,真實的鏡頭,樸實的語言。誰能計算得清我們的養(yǎng)路工人拉過多少車石子和瀝青,清掃過多少次路面,修補了多少個深深淺淺的坑槽,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經受了多少委屈和誤解,又付出了多少青春的歲月和美好的年華。十三個姐妹,十三枝花朵,有人給她們起了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馬路天使。
今年自開春以來,湟源工區(qū)在鄭峰同志的帶領下,主動加班加點,抓緊時間恢復路況,疏通涵洞,清理邊溝,鏟除路肩高草,對病害的修補采取發(fā)現(xiàn)一處,修補一處,完好一處,使路容路貌得到了明顯改觀,做到了天天有人上路,路上天天有人,3個多月來沒有休息一天,月月提前完成任務,項項達到標準,職工隊伍和諧穩(wěn)定,養(yǎng)路熱情極為高漲。大家私下都議論她們說:“別看湟源工區(qū)是個女子工區(qū),可干起活來她們比男人都強……”。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湟源工區(qū)的職工們還積極注重加強自身建設,立志做一名新時期有文化、有理想的養(yǎng)路工人。盡管每天的工作加上家庭的生活瑣事讓她們累得筋疲力盡,她們還是堅持學習,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讀報和開展“四自”教育學習,增長了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更加徹底地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而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湟源工區(qū)的女職工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養(yǎng)路工人的壯麗詩篇。路還在她們腳下延伸,橘紅色的亮點也將會永遠在路上閃爍光芒。
上一頁
【事跡材料:巾幗勝須眉青春獻公路】相關文章:
巾幗絕不讓須眉作文05-12
巾幗不讓須眉作文05-12
《青春獻公路》演講稿范文05-18
青春獻公路演講稿范文06-23
巾幗不讓須眉_700字01-27
巾幗不讓須眉初中作文08-29
財政謀發(fā)展:巾幗不讓須眉07-24
巾幗不讓須眉作文500字09-18
楊秀艷:嬌柔巾幗須眉志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