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養(yǎng)與放養(yǎng)的教學心得體會
一直沒有淡忘少時讀書的兩段記憶。
一是小學時,學校組織到炎亭海邊春游,記不得緣由,我沒能參加,只能在家里想象大海的無邊無際,那一念想,竟然成為我對大海最強烈的一次期待。時至今日,大海已成為每年旅行的一個固定方向。但是,當我置身海南三亞,竟也無法替代那時對大海的期盼,大海在那刻才是最美的向往;二是中學時,班級組織遠足望里的燕窠洞。一路步行,風塵仆仆,汗流浹背,游玩的更多情景已模糊不清,而途中,還未到藻溪時,與同學們三五成群地圍坐大樹下休憩的快樂卻歷歷在目,“大樹底下好乘涼”也就是從那刻被深刻感受著。印象中,那刻因徒步而生的艱辛全都化成一種莫名的快樂被留存心底。如今,大樹還在,每次到藻溪,我總忘不了駐足凝視,在那種對視里,總能讓我涌起幸福的感覺。記憶已被定格,定格在那一份美麗的心情中!
而今,自己身處小學的教學管理崗位,從少時濕濕的記憶里出來,總會情不自禁地去構思和實現(xiàn)一些讓孩子們體驗戶外的活動,期待著每一次的出行也能給他們留駐一份屬于他們的永遠記憶。就在最近,與學校三年級的老師一起策劃組織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走近社會,擁抱自然,品嘗春天”[點擊活動紀實],而這也只不過是他們在校學習三年來,第二次集體離校外出的活動;叵肽翘斓囊磺校鞘谴禾斓年柟,孩子的笑臉,一路的歡樂,一路的精彩。各種信息都能傳達出孩子們對活動的強烈期盼,按捺不住的激動與興奮,隨時可以從他們的言行里捕捉到。而回到我們的校園,孩子們如此的“激動與興奮”其實是少得可憐的,他們的校園生活是一種多“圈養(yǎng)”,少或無“放養(yǎng)”的狀態(tài)。
提到“圈養(yǎng)”與“放養(yǎng)”,如此說法是上海市特級校長馮恩洪先生在溫州市首屆校長論壇上提及的。他說自己考察了某省的大部分地區(qū)的中學,看到的孩子都是朝六晚十的學習生活結構,除了課堂和考試,很少有其他的安排,他們的生活就象圍欄里的豬很有規(guī)律,學習生活卻苦澀得很,什么青春活力,什么個性飛揚,沒有關心,孩子們只有統(tǒng)一的事情,為了分數(shù)而去。用“圈養(yǎng)”來表達,馮先生說不是不尊重,而是想說明學生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記得他還提及到自己吃甲魚的事,他說自己從不吃甲魚,因為那個東西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不怎么美觀。后來,離開該省時,接待方要宴請他吃甲魚,馮先生當即表明自己從不吃甲魚的吃食習慣,然而對方卻極力推慫他嘗嘗這里的甲魚,味道絕對不會讓他失望。盛情難卻,而味道果然也不錯。回到上海后,他竟主動打聽起上海哪里的甲魚燒得好。欣然前去品嘗后,卻失望而回。究其原因,馮先生終于明白道理所在,原來招待時品嘗的甲魚是“放養(yǎng)”的,就是野生的意思,而上海的甲魚是“圈養(yǎng)”的。由此,他說回到我們當下的教育味道不好,就是因為只有“圈養(yǎng)”,沒有“放養(yǎng)”,不是“圈養(yǎng)”不好,而是“圈養(yǎng)”太過了!
再看看,被我們偶爾“放養(yǎng)”的孩子們吧!一路,他們的一切與平時產生了天壤之別,天真活潑,陽光爛漫,沒了拘謹與約束,多了大方與開放,綻放的笑臉,如花燦爛。但,我們總在無奈地“漠視”著孩子們的'這種天性,制造著既淡又乏的校園生活,品嘗著如此的成長味道,孩子們成長的真實意義已經無法言說!應該說,我們的學校教育在很多時候是只放大了孩子們成長的社會需要,甚至連社會需要也錯位,而隨意地忽視成長的人性需要。于是,每天都有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周末更是加量;每人都有塞滿書包的教輔材料,多做一些總有好處;每課都要規(guī)矩地接受,那才是好學生的標準……
就在剛剛播放的央視新聞里,報道了北京80%的小學畢業(yè)班學生都在忙著參加各種輔導班,大體上就是數(shù)奧與英語,因為大部分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小升初”的時候不能順利通過好的學校的擇?荚嚕粓觥靶∩酢钡臒o煙戰(zhàn)爭悄然開始。新聞背景提及:雖然北京市教育局三番五次地發(fā)文不允許學校在招生時對學生進行考試,但很多學校依然我行我素。我真不懂,就近免試入學的“法”,連首都的學校都可以如此無視和踐踏,何況我們?這也是我們在談論減負時時常搬來成立我們自己不嚴格執(zhí)行減負的理由,北京、上海、杭州都沒有那么做,我們給學生減啥,是啊,還真是沒有減頭!而另一畫面,學生面對記者的提問,個個都說“小升初”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家里基本上都安排他們去利用雙休日去參加一些輔導,而家長接受采訪道出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個好的中學,要是考試通不過,那就沒有機會了!
嗟嘆!我們的教育的方向,說起來一套套,行動起來就只剩下那條熟悉而苦澀的考試之路!
享受學習,口號罷了,快樂成長,理念而已!
當然,我們都能找到各自的理由來平衡我們的“無奈”與“妥協(xié)”,從行政到教師個體,我們都坦蕩地“圈養(yǎng)”著我們的孩子,因為社會“支持”,學校“習慣”,家長“需要”,而孩子們呢,他們的愿望呢?
我想,在這里,我不是說一次外出的活動有多大意義,更無力指責什么,只是想真切地道明我們對孩子們成長需要的關懷缺乏,討論一種對成長的真實思考,一個我們或許都明白的道理。
想到這里,寫到這里,我又回到了少時的記憶,回到孩子們的活動中去,沉浸那份生命的開懷!對于我們的孩子,我們能繼續(xù)做什么?回到本質上,我看到不僅是學校管理和教師行為的局限性,而是我們教師似乎本身就是缺乏“放養(yǎng)”的一群人!
守望“放養(yǎng)”,擁抱“放養(yǎng)”,享受“放養(yǎng)”,路漫漫啊!
【圈養(yǎng)與放養(yǎng)的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圈養(yǎng)”“放養(yǎng)”孩子怎么養(yǎng)?07-28
員工管理的“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 -管理資料01-01
業(yè)務員,放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 -管理資料01-01
業(yè)務員“放養(yǎng)”還是“圈養(yǎng)”? -管理資料01-01
“放養(yǎng)”的兒子又“圈養(yǎng)”:親人們何苦為難我11-22
“放養(yǎng)”的兒子又“圈養(yǎng)”親人們何苦為難我11-22
放養(yǎng)05-08
大學實習=“放養(yǎng)”?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