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1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笨梢娋拥奈镔|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鬃拥亩Y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海裱岸Y”,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惫粼凇妒袝分姓f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傊,《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2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其一,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知識的數(shù)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xiàn)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tǒng)養(yǎng)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3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其一,我們都知道,如今知識的數(shù)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
作為老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老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開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設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那么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如今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宏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展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究,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效勞了。
其四,老師是學生的典范,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老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鳕,“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擅長學習、擅長考慮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tǒng)養(yǎng)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老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老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根底上,老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根底,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那么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興趣、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安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苍趶娬{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鬃拥倪@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v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yōu)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9-09
論語學習的心得體會10-01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2-31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范文04-28
學習論語心得12-13
學習于丹《論語》心得體會12-13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5篇04-15
《論語》學習心得10-06
論語學習心得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