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国产日批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菠萝菠萝蜜在线视频免费视频,欧美日韩亚洲无线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这里精品,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琪琪视频

元宵節(jié)的資料

時間:2024-02-27 11:34:35 資料大全 我要投稿

關于元宵節(jié)的資料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是中國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元宵節(jié)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元宵節(jié)的資料

  元宵節(jié)簡介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也稱燈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jié),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xù)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guī)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jié)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qū)嵭,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jié)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qū)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jié)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jié)慶時增加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tǒng)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qū)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jié)的由來

  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jīng)歷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校瑹狒[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jié)的傳說故事

  一、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時期有個寵臣叫東方朔,他聰明善良又有風趣。在臘月的一天,他到御花園為漢武帝摘梅花,遇到一位宮女正要投井自盡,他就慌忙上前攔住。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心靈手巧,并且元宵做得特別好吃。但自從進宮以來,再也無緣與家人見面,每逢佳節(jié)便思念家人,又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就勸她不要尋短見,并幫她想了一個好辦法。第二天,東方朔就打扮成一個算命先生,在長安街頭到處散布謠言,說正月十五這天,玉皇大帝會派火神下凡燒毀長安,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漢武帝得知這個消息后,也非常緊張,就趕緊請來東方朔出主意。

  東方朔說,火神最愛吃元宵,只要讓百姓在正月十五這天做湯圓供奉火神,就可以免遭此難了。漢武帝就問,怎樣才能讓百姓們都做出火神喜歡吃的元宵呢?東方朔就推薦了宮女“元宵”。于是漢武帝下令派“元宵”出宮,“元宵”出宮后,既教會了百姓做元宵,也終于與父母團聚了。

  二、嫦娥后羿與元宵的傳說

  傳說嫦娥奔月后,后羿非常思念,茶飯不思,最后病倒了。正月十四的夜晚,忽然有一童子來見后羿,自稱是嫦娥派來的,他告訴后羿說:“嫦娥夫人知道你日夜思念她,但要和她相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明日月圓的時候,用米粉做成丸子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口中呼喚夫人的名字,夫人就會回來了!

  后羿照做以后,嫦娥果然回來了,后來每當?shù)搅苏率,人們就家家戶戶吃元宵,取“團圓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孔子與元宵的傳說

  相傳在春秋時期,某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楚昭王經(jīng)過長江,看到江上有漂浮物,是一種外白內(nèi)紅的甜食。楚昭王就向孔子請教,孔子告訴他說,江上漂浮著的這個“異果”,是大王你的復興之兆呀。楚昭王聽完很高興,于是下令,讓御廚仿照異果的樣子做出了元宵,后來這個習俗傳到民間,就代代相傳下來。

  四、袁世凱與元宵的傳說

  據(jù)說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tǒng)后,還是不甘心,還想做皇帝,但又做不成,就很煩惱。有一天,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袁世凱一聽,立刻給了她一個耳光,因為“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認為不吉利。所以就命令手下人不許再說“元宵”,只能說“湯圓”,從此之后,湯圓這個稱呼就傳開了。

  五、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六、道教的“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jié)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guī)。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

  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jié)。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七、上古火把節(jié)

  民間傳說,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驅(qū)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qū)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八、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酰瑑(yōu)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元宵節(jié)經(jīng)典故事

  1.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实劭吹竭@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作詩:“張燈作戲調(diào)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huán)佩姍姍蓮步穩(wěn),帳前活見李夫人!闭f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2.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zhí)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后,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jié)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睏钏氐弥扇酥,昌樂夫妻終于團圓。

  3.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jié)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毕鞯教囟,他只好收回成命。

  4.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jié)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lián)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蓖醢彩粫穑瑓s記在心中。到京后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lián)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lián)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那聯(lián)居然仍未有人回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lián)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元宵節(jié)經(jīng)典名人

  1.漢文帝:下令將 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jié)”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chuàng)始人。

  3.漢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4.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jié)里最浪漫的人。

  5.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6.辛棄疾:眾里尋他千百度,元宵節(jié)里最癡情的人。

  7.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jié)里最兇殘的皇帝。

  9.賈似道:第一個制作燈聯(lián)的人。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jié)兩易其名的人。

  節(jié)日相親

  元宵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tǒng)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jié)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ji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jié)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jié)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jié),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

  元宵節(jié)的地域特色

  華北

  北京的燈市在東安門外迤北(今燈市口一帶),技藝百戲,在市上演出。鄉(xiāng)村人則扎秫稭作棚,周懸雜燈;也有以小杯子盛油,108個夜燈,遍置井灶門戶各處,聚如螢,散如星。懷柔區(qū)琉璃廟鎮(zhèn)形成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都會聚在一起吃斂巧飯,這一地方習俗傳延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天津在元宵節(jié)之前做刺猬老鼠等蒸食,這些小面刺猬和小面老鼠應是“正月十四爭(蒸)財神”時才做好,刺猬頭沖外,意為招財;正月十五刺猬頭沖里,意為進寶。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習俗有井陘的拉花、懷來民間花燈、贊皇縣的“拉碌碡”;永平府元宵節(jié),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掛花燈則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jié)必備的一種形式。從十四至十六,花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內(nèi)蒙古東部的通遼市,畜牧業(yè)較為發(fā)達,元宵用料方面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獨到的特色。奶皮子元宵、酸奶元宵、奶酪元宵,軟糯的糯米皮,包裹著的大塊奶酪米皮兒,是奶氣十足的元宵。正月十五的晚上,內(nèi)蒙古人民要先舉行祭月的儀式。

  東北

  朱碌科黃河陣,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黃河陣,并在九曲黃河陣民俗活動的基礎上,歷經(jīng)200余年的傳承發(fā)展形成了獨具遼西地域特色。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是“跑黃河”的日子,其影響達方圓百余里,每年參與人數(shù)達十余萬人。遼西朱碌科黃河陣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黑龍江璦琿古城將農(nóng)歷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jié)”,璦琿上元節(jié)是集漢、滿、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文化為一體的重大節(jié)慶活動,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于2021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代表項目名錄。

  在吉林,賞冰看雪鬧元宵,除了常規(guī)的焰火表演,還有傳統(tǒng)技藝打鐵花。

  西北

  彬縣燈山會是陜西彬州市元宵節(jié)民間的傳統(tǒng)廟會。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在城關鎮(zhèn)水簾村的花果山舉行。據(jù)明代《邠州志》記載,燈山會在唐代貞觀年間已經(jīng)興盛,明代在原有燈山基礎上整修擴建,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明清當?shù)孛耖g形成孫悟空崇拜活動。永昌縣卍字燈俗是甘肅永昌縣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源于明朝時的北京燈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皡d”字燈城占地面積為11881平方米,燈陣橫豎各19排,共設365個燈桿,燈陣正中央樹10米主桿,上方懸掛1個大花燈,象征一年風調(diào)雨順、山河錦繡;入口處樹4個燈桿,象征一年四季;其余360個燈桿上懸掛花燈,象征農(nóng)歷360天。

  寧夏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天下黃河富寧夏”也由來已久。因此,鹽池縣的“九曲”又稱“九曲黃河龍門陣”,在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看雜耍、演社火等眾多慶祝活動中,“游九曲”成為當?shù)孛磕辍棒[”元宵的重頭戲。鹽池九曲游路全長2400米,由寓意福、祿、壽、喜等“九宮”以及眾多彩燈組成。九曲黃河燈俗,是青海樂都地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起源于黃河沿岸,因燈陣曲折綿延如黃河之龍曲而得名。燈陣包含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jié)氣、十二生肖、五行四象等內(nèi)容,并大量植入張掖乃至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許多地方文化元素,如今已是這里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chǎn)。

  新疆天山南北“耍”社火“鬧”元宵。放煙火、舞獅,這些現(xiàn)在過元宵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也是古代新疆“潮人”所追捧的,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就珍藏著對羊?qū)B燈樹紋錦、獅舞泥俑兩件文物?楀\中雞、羊則與“吉祥”諧音,對羊?qū)B燈樹紋錦的圖案,被稱之為“火樹銀花”。這個成語其實源于唐朝楊貴妃的姐妹韓國夫人,天寶年間的一個元宵節(jié),她在一座高山之巔的樹上掛了各色各樣的特大彩燈,使遙遠地方的人們都能看到它,蔚為大觀,于是,人們便以“火樹銀花”比喻。藏品舞獅泥俑,1960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高12厘米,長10厘米。

  華東

  在安徽宿州地區(qū),元宵節(jié)做“面燈”是世代相襲的風俗。在合肥,把燈籠扎成動物的形狀,讓里面的畫面動起來,俗稱“走馬燈”。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jīng),匍匐至吳山禮拜,F(xiàn)今前童古鎮(zhèn)、黃壇鎮(zhèn)還保留有元宵行會習俗。蕭山的河上龍燈勝會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與其他以龍為內(nèi)容的各式活動不同的是,龍不是翱翔起舞的,而是“端坐”在板凳上,并由一截截龍段連接而成,龍段最長可達120段,需數(shù)百人共同參與。閩南一些地方,燈節(jié)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tǒng)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

  中南

  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篾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偷燈盞,是在正月十三、十四蒸燈盞,食材是純一色的黃面或黑面,不用發(fā)酵,捏成窩窩狀;正月十五夜里,則在窩窩里添滿棉籽油,用幾股棉線搓成粗粗的燈捻子,做成了燈盞,并將燈盞放在迎門的土地堂里。若是被小頑童偷去了,再拿一個燃上就是了。老人們認為,小頑童是福神的使者,天使把燈盞偷走了,福氣就送到家了。孝感市孝南區(qū)楊店鎮(zhèn)是著名的“龍燈之鄉(xiāng)”。楊店高蹺與楊店高龍“雙星合璧”,同臺競技,相伴起舞。楊店高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引入楊店鎮(zhèn),流傳已有600余年,楊店高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納入第四批湖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湖南郴州“火仙!痹从谝粋古老的神話故事,村民們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會用稻草扎成牛的形狀再插上香火與火龍一起鬧元宵,以此為本村保平安。上坂關公燈飾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qū)羅亭鎮(zhèn)上坂村以“板凳龍”鬧元宵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清光緒《南昌縣志》載:“鄉(xiāng)間多崇板燈。其制,設龍頭龍尾,貫以板,板上置燈數(shù)籠,節(jié)節(jié)相承,長者數(shù)十板共成一燈!辈苁虾笕烁綍度龂萘x》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故事,扎板燈感激,取名“關公燈”,又叫“關公龍”。

  廣東茂名六雙花燈節(jié)是每年正月十七,年例期間,流傳于信宜六雙村的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廣西各地豐富多彩的元宵節(jié)文化——在上林、靖西等地人們有吃油團的習俗;在天等、德保、邕寧、馬山等地則吃大粽,表達對團團圓圓的期望!皦炎宕虮鈸痹趬颜Z中又稱“打魯列”和“谷朗”,起源于古代壯族先民“打舂堂”活動。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有這樣的記載:“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舷皆有徧拍,槽聲若鼓,聞于數(shù)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

  西南

  每到正月,四川自貢燈會就成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動”。自貢人將最原始的新年賞燈不斷改造創(chuàng)新,至20世紀初時,已經(jīng)融合了提燈會、鬧花燈、放天燈與舞龍燈等彩燈形式,成了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藝術展”。正月十五富順地區(qū)的“偷青”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蓖登嗟牧曀自诟豁樍鱾鞫嗑茫唧w時間無從查考,有說始于宋代,亦說為明清的幾次移民活動,即所謂湖廣填四川傳入,說是當年鬧蝗災,蝗蟲鋪天蓋地,把莊稼都吃成光桿桿,人們點起火把驅(qū)趕燒死蝗蟲。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jié)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云南云龍縣于元宵節(jié)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jù)說可以去疾病。正月十六鬧元宵,是云南爨鄉(xiāng)曲靖市陸良縣的風俗,這一風俗從清代沿襲至今,成為陸良縣獨有的一張文化名片,2017年6月,被云南省政府納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云南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獨特的民族節(jié)日拉祜擴塔節(jié)、目瑙縱歌節(jié)、賽裝節(jié)等在正月十五慶祝的民族節(jié)日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對于客居他鄉(xiāng)的彌渡密祉人來說,春節(jié)可能不回家,但正月十五一定要回家。密祉燈會鬧起來,四面八方的群眾將整條密祉大寺街擠得水泄不通,最多時可達四五萬人。

  正月十五日夜,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古鎮(zhèn)舉行“滾龍鬧元宵”活動。土家族民俗是“炸龍”活動此次“炸龍”云集了70余條龍燈隊伍,并吸引了近20萬群眾駐足觀看,場面震撼令人心跳。德江土家族民眾過元宵節(jié)分為白天和黑夜兩段:白天以舞龍、耍獅、花燈表演等為重;元宵夜則炸龍狂歡。該縣在600多年前就有“舞龍求雨”的圖文記載和土家舞龍、炸龍的傳統(tǒng),并延續(xù)至今,此項活動已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習俗文化

  1、節(jié)期節(jié)俗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jié),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 舞龍、 舞獅、 跑旱船、 踩高蹺、 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2、花燈寄寓

  燈籠與神有關,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傳說唐太宗 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jié)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jié)”的點綴。

  元宵節(jié)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jù)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 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xiàn)忠孝節(jié)義的民族精神。

  3、元宵燈聯(lián)

  元宵張燈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shù)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lián)。

  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zhèn)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jié)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lián)“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睋(jù)說,此聯(lián)為中國最早的燈聯(lián)。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jié),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lián)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睂φ坦ふ,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jié)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lián)試他才情,聯(lián)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tǒng)!蹦切悴帕⒓磳Τ鱿侣(lián)“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薄坝罉贰笔敲鞒勺婺晏,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4、元宵燈謎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jié)讓人猜燈謎。南宋后,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jié)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tǒng)燈謎的制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文學藝術。

  民俗習慣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jié)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1.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 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2.猜燈謎

  “ 猜燈謎”又叫“ 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后增的一項活動,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3.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xiàn)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 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xiàn)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6.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diào),邊歌邊舞。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7.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宋代, 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見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 高梁面、黃米面和苞榖面。餡料的內(nèi)容更是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8.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元宵節(jié)的10種傳統(tǒng)美食

  1、 元宵和湯圓

  北方人吃元宵,元宵是一種中國人依照習俗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和春節(jié)烹制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承載著中華民族兩千年的飲食文明,一年一度地給人們帶來團圓美滿之意。

  在元宵節(jié)的時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湯圓,臺灣的民歌《賣湯圓》中有一句歌詞是:"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天上月圓,碗里湯圓,意味著家庭團圓,闔家幸福。

  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雖然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北方“滾”元宵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湯圓繁瑣得多:首先需將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nèi)滾,然后再過水,繼續(xù)放回笸籮內(nèi)滾,反復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此外,元宵可湯煮、蒸食、油炸。尤其是炸元宵,外面的糯米粉油炸后會蓬鼓鼓的,咬一口糯米特別黏,餡料會自行流出來,特別滑。

  南方“包”湯圓

  湯圓是包出來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種餡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個圓球就可以了。通常南方的湯圓只能煮食,有時候還會配上甜酒一起煮湯圓,味道鮮美,口感嫩滑。

  由于制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后,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松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湯圓則更細軟。

  元宵最大特點就是甜,餡料種類相對少一些,主要是黑芝麻、五仁、豆沙等,再加些白糖。湯圓則不同,除了甜的,還有咸味的,既有包餡的,也有無餡實心的。

  2、元宵茶

  作為陜西人,家鄉(xiāng)每到元宵都要喝上一杯元宵茶。所謂“元宵茶”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zhì)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jié)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xiàn)的酸性體質(zhì)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yǎng)更為全面。

  3、面燈

  說起元宵節(jié)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面燈。面燈也叫面盞、棉花燈,一種元宵節(jié)面食,傳統(tǒng)歲時風俗。是用面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用食用油作燃料,多用谷物秸桿纏上棉花做燈芯,故稱棉花燈。

  面燈多流行于北方地區(qū),可以做成各種動物的形狀, 常見的有狗、雞、魚、龍、豬等。不同的動物面燈要擺放在不同的地方。點亮的狗形面燈要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祝愿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魚燈要放在水缸上,祝愿合家幸福、財源順水來;豬燈被放在豬圈旁,祝愿家畜興旺;龍燈要放在糧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元宵節(jié)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qū)災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yè)興旺。

  4、年糕

  年糕又名粘糕。元宵節(jié)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碧拼,元代也有元宵節(jié)食糕的記載。年糕一般都是用黏性較大的糯米或米粉制作的,有的做成鯉魚的樣子,預示著年年有余;有的做成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有的做成壽桃的樣子,寓意健康長壽。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有些地方正月十五把年糕炒著吃或者烤著吃,也是慶祝節(jié)日的一種方式。

  5、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jié)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zhì)、鈣、鐵、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yǎng)顏防衰之功效。

  6、糟羹

  糟羹又叫山粉糊,是浙江臺州傳統(tǒng)的小吃,元宵節(jié)食品。臺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浙江臺州,不過十五過十四,不吃元宵吃糟羹)看過花燈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咸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F(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糟羹是越做越可口了,除了放蔬菜,還會放臘肉、牡蠣、香干、目魚干、蝦皮、冬筍、香菇等。剛出鍋的糟羹色彩斑斕,爽心悅目。

  7、餃子

  餃子已經(jīng)是民間耳熟能詳?shù)拿朗,元宵?jié)當然少不了餃子的份兒。北方地區(qū)諸如春節(jié)、冬至等節(jié)氣人們也會包上一鍋餃子,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也別有一番滋味。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jié)習俗、傳統(tǒng),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面條

  古時的元宵節(jié)可不是一天,而是好幾天。從正月十三就開始過啦。正月十三,是元宵節(jié)上燈的日子,家家張燈結彩,戶戶飄出元宵甜香。然后是正月十五“元宵”,正月十八“落燈”。“落燈”之后,年味才逐漸散去,年才徹底過完啦。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上燈圓子落燈面”!《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本褪钦f,上燈節(jié)要吃圓子!落燈那天要吃面。在上燈的時候吃湯圓寓意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對我們生意人則意味著:多多來“元寶”!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時候吃面條,則是希望家人健康長壽,生意場上“順順暢暢”之意思。所以,元宵節(jié),吃湯圓,吃面條,都能吃出一年好兆頭!

  9、豆面團子

  昆明人過元宵節(jié)喜歡吃豆面團子,主要由糯米粉、玉米淀粉和紅豆沙制成。豆面團子的用料和老北京的傳統(tǒng)小吃“驢打滾”基本一致,做法比驢打滾要簡單一些,用糯米面團將豆沙餡包裹好蘸上熟豆面就OK了。

  10、油錘

  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jié)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錘!庇湾N的制法,據(jù)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后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其制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節(jié)的演變發(fā)展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

  南北朝時,元宵節(jié)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jié)燃燈之俗發(fā)揚光大的則是隋唐。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已盛況空前!端鍟ち鴱獋鳌酚涊d:"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yōu)雜伎,詭狀異形。"

  自隋、唐、宋以來,元宵節(jié)曾盛極一時!端鍟ひ魳分尽啡:"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唐朝元宵節(jié)比隋朝更熱鬧。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游。"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xiāng)鎮(zhèn),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fā)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jié)在宋代發(fā)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jié), 燈節(jié)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xù)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jié)花燈無數(shù),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tǒng)治者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jié)持續(xù)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異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jié)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民間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xiàn)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jié)放假。元宵節(jié)的節(jié)俗非常有特色,發(fā)展至今,賞燈與燒煙花仍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元宵節(jié)的民間歌謠

  閩南歌謠

  《元宵月正圓》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臺灣民謠

  《賣湯圓》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一碗湯圓滿又滿,三毛錢呀買一碗,湯圓,湯圓,賣湯圓,晚來一步只怕要賣完,唉嗨喲……湯圓湯圓賣湯圓,晚來一步只怕要賣完。

  元宵節(jié)的經(jīng)典古詩

  一、《生查子 ·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二、《青玉案 ·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三、《正月十五夜燈》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四、《永遇樂·落日熔金》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五、《元宵》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

  六、《蝶戀花·密州上元》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鹄錈粝∷断;杌柩┮庠拼挂。

  七、《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八、《京都元夕》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

  九、《元 宵》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十、《觀燈樂行》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xiāng)人賽紫姑。

【元宵節(jié)的資料】相關文章:

元宵節(jié)的資料02-21

有關元宵節(jié)的資料02-22

關于春天的資料03-11

端午習俗資料04-26

關于春聯(lián)的資料12-14

關于小暑的資料04-25

長城的資料簡介04-07

管理培訓資料04-25

寒衣節(jié)學習資料11-04

網(wǎng)絡的安全知識資料大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