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
元宵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了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 篇1
關(guān)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jié)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shè)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guān):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shè)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闭f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 篇2
元宵節(jié)的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節(jié)日。其實早在元宵節(jié)剛剛設(shè)立的時候,它的隆重程度也是絲毫不遜色于現(xiàn)代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文帝(公元前180——140)是周勃勘平“諸呂之亂”以后上臺的?逼街帐钦率迦。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游玩“與民同樂”!耙埂痹诠耪Z中又叫“宵”,于是,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元宵節(jié)。不過,當時還沒有放燈的習俗。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以示對佛教的尊敬,敕令在元宵節(jié)點燈,這才形成了后世張燈、觀燈的習俗。漢代司馬遷在建議漢武帝修改歷法,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那么,“元宵節(jié)”又是怎樣來的呢?
相傳在漢朝武帝時期,有個叫東方朔的高人,足資多謀,風趣滑稽,常在漢武帝面前獻計逗樂,武帝非常喜愛他,宮門雖嚴,他卻隨便可以出入。東方朔心底善良,宮中彩女不管誰觸犯了武帝,武帝怪罪時,他總上前講情。
有一年臘月,下了幾天雪,漢武帝有點納悶,東方朔便去御花園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見一宮娥淚流滿面向御井撲去,他慌忙上前攔救。原來這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西北山上,家里還有父母、妹妹。自把她選進宮來后,每逢年近歲逼,她則思念親人,心如刀攪。這幾日風雪交加,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在家的艱辛,心想既不能在雙親面前盡孝,倒不如一死了之。于是,便來投井,誰知卻遇上了東方朔,東方朔救了元宵,并安慰了她一番,解勸了一陣,答應(yīng)設(shè)法讓她與家人團聚。東方朔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個妙計來。那天,他出宮離了長安,到西北山上元宵家里,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安排一番,然后就回到長安大街賣起卦來。不少人都爭著占卜問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封條簽語。人們非常的驚慌,紛紛求問解脫的`辦法。東方朔神秘地說:正月十三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你們可到城西北十里大道口等候,到末時,會過來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君,眾父老攔路哭求,或可全城得救。
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信以為真,暗暗的互相串聯(lián),去十里鋪等候。那年正月十三末時,果然從西北方向過來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父老們攔路苦苦哀求。那姑娘望著悲哀不止的父老們說:“我是領(lǐng)旨火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罷,賜給一張紅貼,掉驢回身,揚長而去。
老人們拿著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把紅貼獻上。午門侍衛(wèi)接過紅貼,來到金鑾,把老人們的言語如實稟報。漢武帝接過紅貼,只見上面四句偈語:長安在卻,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
漢武帝看罷,嚇得滿頭大汗魂飛膽碎,忙向足資多謀的東方朔求救。東方朔思索一會說:“聽說火神君最喜歡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上神也會知道她做的湯圓好吃。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上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旨京都千家萬戶也做上湯圓,一起敬奉駕臨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會使她心軟下來的。再傳旨京都臣民一起動手做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好像滿城大火,必能騙過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諭曉城外臣民,十六晚上進城觀燈,萬歲、妃子、宮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宮去街上玩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蔽涞勐犃T,龍顏大喜,就傳旨按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正月十六,日墜西山,長安城里人們張燈結(jié)彩,城外的人們也進城玩燈。漢武帝脫去龍袍,換上便服,在幾個近臣的保護下來到了長安大街,娘娘貴妃,宮娥彩女,三五一群也離開了宮院。整個長安城燈火通明,好看極了。火傘、火馬、轉(zhuǎn)子蓮、花筒、梨花、炮打四門、火龍擺尾……各有千秋,騰空放彩,火球橫飛,焰火滿天。
元宵的妹妹領(lǐng)著父母也來到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眼前,一家人團結(jié)在一起,訴說衷腸。
鬧了一夜燈火,長安京都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元宵做湯元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元宵也照樣借此機會與家人團聚。因十五上供的湯元元宵做的最好,人們就把湯元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 篇3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又到了,今年的元宵節(jié)特別熱鬧。
有關(guān)元宵節(jié)的由來,據(jù)說是在漢武帝時代,宮中有位宮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親人,但又無法出宮,有位大臣叫東方朔,他知道后決定要幫助元宵,于是他想了個辦法。東方朔假扮成算命師,來為人民算命并說:“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會有一位騎驢的女子,來燒這里,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里的老人都到城門等候,天黑時,女子就會來,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來了一位騎驢的女子(其實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說:“我是領(lǐng)旨來燒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給你們一個預言: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六天火,燄紅宵夜!闭f完便離去了。漢武帝知道后請東方朔想辦法,東方朔說:“聽說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元宵來做吧,畢竟她最會做湯圓,另外還要臣民一起做燈,十五晚上掛滿大街小巷,并點燃爆竹,到時候,火神就會以為那是大火,一定能瞞過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東方朔的指示,果然見到自己的家人;從此以后,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也因為供奉的湯圓是元宵做的`,所以人們也叫湯圓“元宵”,正月十五也稱做“元宵節(jié)”。
每逢元宵節(jié)除了提燈籠、吃元宵外,當然各地都會辦的就是猜燈謎活動。但如今各地都有許多不同型態(tài)的節(jié)慶安排,像放天燈、放蜂炮、炸寒單等,變成每年固定舉辦的民俗慶典活動,也象征年節(jié)即將告一段落,代表過完元宵后,又將是上學、工作的開始了。
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 篇4
元宵節(jié)的由來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時候,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端鍟ひ魳分尽啡眨骸懊慨斦拢f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與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民間習俗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jié)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此節(jié)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jié)。
鬧花燈是元宵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jié)稱為“燈節(jié)”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xiāng),鎮(zhèn)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qū),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jīng)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fā)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時候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傳統(tǒng)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yīng)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燈謎增添節(jié)日氣氛,展現(xiàn)了古時候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能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xiàn)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時候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xiàn)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xiàn)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diào),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于中國很多地區(qū)。
祭門、祭戶
古時候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始于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能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后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婦女相約出游,結(jié)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jié)日盛裝,成群結(jié)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jié)的起源與傳說】相關(guān)文章:
春分的起源12-19
漢字的起源06-26
關(guān)于長城的故事傳說05-08
嫦娥奔月傳說08-07
清明節(jié)的起源和習俗04-06
中秋節(jié)的故事傳說03-26
中秋節(jié)的故事或傳說10-08
臘八節(jié)的傳說12-30
中秋節(jié)的故事和傳說09-14
端午節(jié)的傳說和習俗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