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遠》觀后感8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馮志遠》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馮志遠》觀后感1
這個星期天,我和同學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觀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園丁,由此啟發(fā)到什么叫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實寫照。
馮志遠老師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極強的沙棗樹,他扎根在沙漠地區(qū)的中學里工作。為了培育學生成才,他年復一年默默耕耘著,奉獻了自己一生寶貴的青春與年華。
在電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涼。一位來自上海年僅28歲的馮志遠老師騎著駱駝,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鳴沙中學支教。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教師,懷著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怕一切困難,迎難而上,不計較個人的辛勞,滿腔熱情,全身心撲在沙漠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上,培育了一萬多名學生。這仿佛是優(yōu)良的種子,給沙漠增添了無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老師由于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手拿著放大鏡,一邊認真?zhèn)湔n,為學生批改作業(yè)。最后雙目失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為了照顧他,不用他再上課,但馮老師對教育工作”癡心“不改,仍然讓學生攙扶著,他憑著過硬的教學本領,堅持在講臺上為學生講課,傳授知識,深得學生的尊敬、愛戴。
沙漠地區(qū)的生活非常艱苦,在經濟困難時期,他為了不讓學生曠課,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幾個番薯)讓給了學生吃,還有帶著學生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尋找沙棗樹,把打下的沙棗讓給學生分享。
他艱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上只是一彈指間,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yè),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棗樹——頑強、奉獻。
年界70的'馮志遠由于身體的原因不得不離開講臺,離開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寧夏。在學校大會堂上,他講的最后一堂課得到了全場的轟動,受到了人們最真摯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馮志遠》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學生,回想一下,我讀書的中學與沙漠地區(qū)的中學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教育我們,可我們卻不去珍惜。
現(xiàn)在,我終于知道了,我應學習寧夏學生那種刻苦求學的精神,好好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堪學習上的一切困難,努力奮斗,茁壯成長!
《馮志遠》觀后感2
電影《馮志遠》真實記錄了馮志遠老師四十二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西部邊遠山區(qū)的孩子和他所執(zhí)著熱愛的教育事業(yè)。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臺之后,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為學生授課直至患病癱瘓不能起身,卻仍惦記著自己的學生、自己的講臺。馮志遠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但他對自己的生活卻沒有半點奢求,從來沒有為職級待遇向組織上伸過手,這種忠于教育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愛生如子,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令人震撼!
高爾基說:“誰愛學生,學生就愛他,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苯處煂W生的愛是一種自覺,真誠、普遍、持久的愛,是一種充滿科學精神和獻身精神的愛,是人世間的一種極具魅力的特殊之愛!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對教師靈魂的真實寫照,“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老師就是這樣愛著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關愛勝過對自己孩子的關愛。剝下愛的種子,才能萌發(fā)愛的嫩芽,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呵護學生脆弱的心靈。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教師要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之魂,教育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
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從這位偉大的教育奉獻者身上學到什么呢?
首先是我們應該仰視這種教育奉獻精神,走在教育奉獻的這條大路上,馮志遠沒有一絲畏懼,他勇敢地走進他心中所向往的天堂,而我們也應該如此,面對前路的一切挑戰(zhàn),我們都應該勇敢的揚起心中的風帆,相信自己,只要夢想不滅,心就可以飛翔,帶著梔子的花香,飛向遠方!
其次,他為了國家的教育事業(yè)而支教邊疆,將他的.青春和才華留給了那個廣袤無垠的大沙漠,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學習的。今日的我們坐在明亮而溫暖的教室中安心學習,然而同在一片藍天下的西部兒童,他們大多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為了生存,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們只能將渴望學習的愿望埋藏在心底。作為大學生更應該關注這些西部邊遠山區(qū)的兒童,給他們帶去關愛、帶去知識、帶去希望!
最后,隨著教師節(jié)的來臨,讓我們大家共同向偉大的老師致上深深的敬意,并獻上一句真摯的問候:老師,您辛苦了!
《馮志遠》觀后感3
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風卷著黃沙,在黃沙和狂風之間,一位老師像一只海燕,流放著駱駝的韌性,奮力地前行。
一只來自海上的海燕,卻飛翔在漫漫黃沙中,飛翔了四十二年,遠離了親人,遠離了養(yǎng)我育我的故鄉(xiāng),把對孩子的深深父愛,化作了飛翔的力量,大愛育生,報效國家!
那是何等的艱難。「脑炝艘粋新的環(huán)境,并把新的生命種下!一個眼神,一次家訪,一句鼓勵的話語,燃起了一顆顆希望的火焰!
還有哪一種財富,能夠比得上,用一雙雙稚嫩的手捧起兩行燭光,夜送老師的情懷?
還有哪一種崇高,能夠比得上,用一雙大手輕輕地撫摸學生的頭,傳遞殷切的教誨?
一霎那,無邊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師生惜別的'時刻;一瞬間,天下我的責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滿靈氣的課堂中。能用什么語言,還有什么詞匯來形容呢?一切都顯得那么渺小,那么蒼白!
于是,人言的險惡,生活的艱難,離別的愁緒,都和那陣陣鳴沙聲合拍了。
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師馮志遠,一只飛翔在鳴沙中的海燕。
一個用生命沉浸事業(yè)的人,所堅守的事業(yè)又有怎樣的內涵呢?用執(zhí)著撼動我們的心靈,用微笑凝練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們又品味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我們仿佛看到了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仿佛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仿佛看到了魯迅的“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憂國,一名最為普通的現(xiàn)代人民教師,譜寫了一曲高亢的愛國情歌!
曾幾何時,我們的身邊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紅酒紅燈綠而憤憤不平,有的人苦于底層多年而牢騷傷腸,有的人沉醉于小橋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馮老師給我們鑄造了一面最鮮亮的鏡子,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們的使命,就是用一種執(zhí)著培育一種執(zhí)著;用一種責任種植一種責任;用一種希望換來一種希望,我們就要做當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詮釋灑在三尺講臺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學生的幸福上。
感謝馮志遠老師,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馮志遠》觀后感4
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為了教育事業(yè),為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為學生耕耘著......
一串串悅耳的駝鈴聲把一個年僅28歲的上海年輕人帶到了寧夏一所位于沙漠邊緣的中學支教。這個年輕人就是馮志遠!然而有誰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后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這里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yè)!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于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后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著,堅持給學生上課!
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都獻給寧夏的教育事業(yè),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馮志遠由于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臺,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沒有感動過了!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馮志遠》卻深深的感動了我!
馮志遠是一個很平凡的教師,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報,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訴我像馮志遠這樣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萬萬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才支撐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過影片,我又看了看有關馮志遠的相關的報道,馮志遠老師作為一名從上海來寧夏支援教育事業(yè)的教師,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寧夏,奉獻給了他所執(zhí)著熱愛的教育事業(yè)。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臺之后,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為學生授課,直至患血栓癱瘓在床不能起身,還時時惦記著他的學生,他的講臺。馮志遠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但他對自己的生活卻沒有半點奢求,從來沒有因為職級待遇向組織上伸過手,這種忠于教育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愛生如子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使他成為“20xx第二屆中國十大老年新聞人物”、20xx第三屆“感動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動寧夏”十大人物。
看罷影片和相關報道,除了感動,還有些許慚愧!我也是一名教師,為自己一遇到困難就有畏難情緒而慚愧,為工作稍微多點就喊累慚愧……馮志遠像盞明燈,他告訴我什么叫奉獻,什么叫獻身教育事業(yè),什么叫真正的教師!
《馮志遠》觀后感5
我是個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時最怕看帶有傷感色彩的影視節(jié)目,當馮老師的學生王澤娟講到他們幾位同學陪同老師回長春老家的情景時,抑制許久的眼淚奪眶而出,一發(fā)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動了。當年青春瀟灑、意氣奮發(fā)的弟弟,時隔多年再次回來卻是步履蹣跚,雙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驚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馮老師患有眼病,但為了他的學生,他放棄了治療,醫(yī)生勸他休息,他仍堅持備課、上課。直到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攙扶下走上講臺,用他淵博的知識澆灌學生的心田,這是世間最無私的愛,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無限熱愛,是對學生的無償關愛。
作為教師,我們也曾信誓旦旦,自認為和學生的關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對好孩子的欣賞。同馮老師相比,我們缺失的是真正的愛,是對所有孩子的愛。有了馮老師這種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有了馮老師這種對學生的'真愛,也許我們的學困生就會減少,我們的課堂就會妙趣橫生,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可愛。
馮志遠老師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感動,他為了一種大愛舍棄了小愛:他愛西部,扎根寧夏42年;他愛教育事業(yè),47年的執(zhí)教生涯桃李滿天下;他愛孩子,失明、癱瘓后,他的第一個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輩子和我的學生在一起“。但是,他舍棄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對妻兒的照顧。在他對這種大愛的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踐行中,他實現(xiàn)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學生的牽掛,他的故事感動太多太多的人……
感動的后面應該是行動,這是一個我們身邊的英雄。我們應該深刻領會行動所蘊涵所體現(xiàn)的精神,從他的行動中尋找并追隨他與時代相契合的足跡。
以我的粗淺理解,我認為我們要學習馮老師的堅忍、堅韌和堅守。在貧困中,他甘于清貧,樂于奉獻,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無私的愛和知識傾注給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堅忍使我從內心生發(fā)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難面前,他堅韌的毅力感染著他的學生們,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跡的所有人。馮老師是東北師大的畢業(yè)生,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他一直記得并在努力踐行著”勤奮創(chuàng)新,為人師表“的校訓。他不僅廣博的知識令四十年前的學生贊嘆至今,他高潔的品質更是影響了一批批學生,無論他們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還是成為工廠的修理工……
馮志遠老師在西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極其需要教師的時候留了下來,在今天看來,學習馮老師也同樣具有時代性。
《馮志遠》觀后感6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為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yè)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馮志遠,在他最后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令我們每一個在大屏幕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感動不已。
影片根據1958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yè)的教師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和在上海的優(yōu)越工作來到寧夏,在寧夏中寧縣教書育人43年,培養(yǎng)出一萬多名學生的感人事跡改編而成。影片通過講述馮志遠在寧夏期間點點滴滴的感人事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他愛崗敬業(yè)、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無疑,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影片用藝術的手法剪取了馮志遠支教生涯中不同時期的幾個段落,運用人性化、平民化的敘事風格再現(xiàn)了他愛生如子、傳授真知,為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奉獻的“師魂”,催人淚下、感人至深。我想,影片除了光影運用的技巧,音樂配合的恰到好處之外,這部電影真正成功的原因應該是:馮志遠老師的事跡!馮志遠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感人事跡撼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馮志遠老師說:“這個電影不止是我一個人的,也記錄了我們那一代人在教育戰(zhàn)線上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和坐標!苯裉欤液茏院雷约菏且越處煹纳矸蓠雎狇T老師這段話。無論時代怎樣前進,世界怎樣變化,總是需要有無私奉獻的教師來培育祖國的下一代!
也許我們得到的很少,也許付出很多時間很多精力看不到學生的進步,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每天的早出晚歸,忙忙碌碌,信念也會產生動搖,心里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職業(yè)?但是今天,我不會再這樣問自己!因為我看到了更偉大的靈魂,更高尚的人格!因為“教師”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名字,讓我的心底充滿了自豪感和驕傲感!我想,終我一生也做不到馮老師這樣偉大,但是我會仰望馮老師這個偶像,不斷充實自己,為教育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有一種人格,叫做萬世師表。有一種經歷,叫做無悔人生。有一種情懷,叫做鞠躬盡瘁。
《馮志遠》觀后感7
11月24日,我校全體教師集體收看了電影《馮志遠》。在那90多分鐘的時間內全場肅然,伴隨著風沙、駝鈴,我的心逐漸下沉。雙目失明、身體癱瘓、窮困潦倒、居無定所,可憐的人兒,凄苦的人生。我為馮老師鳴不平。帶著滿心的沉重,我離開了校園。
1949年的大學畢業(yè)生是何等的彌足珍貴。對于當時百廢待興的祖國來說,哪里都需要他,可以說,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為祖國做出貢獻。他為什么要到那沙漠邊緣,而且一待就是40多年?晚飯過后,我再次走近馮志遠。
“我要上學!”這是一個8歲孩子的心聲。然而,迫于果腹之需,更多的父母選擇了讓孩子輟學!拔也幌矚g上語文課!边@是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評價!案赣H病了,賣了紅棗好買藥!边@是曠課孩子的解釋。重溫這些情景,我讀懂了馮老師為什么要去那邊緣荒涼的地方。那是一片貧瘠的土地,那里迫切需要教育的春風。
孩子們抓起老師碗里的土豆,大口大口地吃著,連連發(fā)出“好吃”的贊嘆;迎著風、踏著沙,老師和孩子們尋找著野棗樹;“壺里的水是開的,告訴大家不要喝生水”……在這沙漠的邊緣,馮老師用自己的愛心營建著綠洲。還有那自制的沙漏、洋鐵皮發(fā)出的雷聲……從這些樸實無華的生活細節(jié)中,我理解了他,那風沙肆虐的地方孕育著脈脈的溫情。離別時刻,自制的燭火組成了星光大道。孩子們是沉默的,可眼睛流露了感激與不舍。如今電影電視等媒體中,星光大道屢見不鮮,可是何曾有過這樣真切的眼神。
“支教一生失明無怨,燦然一笑回望無悔”。這句話的是馮老師對自己一生的概括。網絡上登載了一張老人的'真實照片。照片上瘦弱的老人笑得很開心。奉獻一生,無怨無悔。老人是幸福的!
追尋幸福,人之本能。對于幸福,每人有不同的理解。生而有伴是幸福的,衣食無憂是幸福的,人生無怨無悔更是幸福的。馮老師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失去了妻兒的溫情,乍看之下,他一無所有。細心品讀,他用自己的人生贏得了一丗美名。為了孩子們更好地活著,他燃盡了青春熱血。盡管如今他躺在了病榻之上,但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很高。馮志遠老師得到了追尋的幸福。
《馮志遠》觀后感8
影片里馮志遠老師站在會堂的講臺上說“起立”,臺下千萬個同學整潔地站起身,說“老師好”的壯觀場面,就是電影《馮志遠》中一個最為振奮人心的出色鏡頭。
影片敘述了馮志遠老師在寧夏中寧縣教書育人42年,清貧42年,培養(yǎng)出一萬多名學生,最后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跡,表達了馮志遠熱愛工作,熱愛孩子,對工作極度負責和默默奉獻的'精神。
當我看到馮志遠已經雙目失明,卻還堅持上課,最終因體力不支而累倒在課堂上時,我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啊,多么盡職盡責的好老師呀!他本來居住在繁榮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卻心甘情愿到寧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趕到那窮鄉(xiāng)僻壤——中寧縣的鳴沙中學。這里的條件一點不比上海好: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煙的土爐子,藥瓶改制的煤油燈,每月還只有十四斤的'糧食供給……這么苦的生活,誰受得了呀?許多支教的年輕教師靜靜地離開了學校。我大惑不解:馮志遠怎么不和他們一起走呀?這時,我仿佛聽見馮志遠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你不懂,既然來到了這兒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廢,假如人人都因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們怎么辦?他們就讀不成書了。做人要對工作負責……”這時,我終于明白他為什么要那么勞累地為孩子們了?墒,超負荷的教學任務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視力急劇惡化,最后竟雙目失明了!就算這樣,他還想要盡自己所能,為教學事業(yè)奉獻出一份光和熱。單就算是鐵打的人也會被累垮的呀!馮志遠最終累倒在課堂上。
縱觀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馮志遠一樣盡職盡責?就說周恩來總理吧,他身為一國總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讓下人去做,可他總要親自過目,就算是這樣,他也沒喊過一聲苦,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為國家,為人民默默地奉獻。直到老年,他生了病,還依舊夜以繼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錯過。再說毛澤東,林肯……他們不都是對工作負責,為人民默默奉獻的人嗎?他們和馮志遠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偉大的馮志遠呀!我一定要向他學習,長大為國家作貢獻!
【《馮志遠》觀后感】相關文章:
《馮志遠》觀后感11-05
馮志遠觀后感05-01
馮志遠電影觀后感11-24
觀《馮志遠》有感10-10
馮志遠觀后感8篇12-05
《馮志遠》觀后感11篇12-22
馮志遠觀后感12篇12-13
馮志遠觀后感14篇11-08
馮志遠觀后感11篇11-10
馮志遠觀后感(11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