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教學教案1
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通過繪圖、計算、比較以及用地圖設計線路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查找 地理事物,確定旅行路線等,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鄉(xiāng)土 教育,環(huán)境 教育,增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第一節(jié)著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這是閱讀地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 地理 教學過程中要反復應用。但這部分內容較枯燥,學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開始 教學之前,要設計如何導入。
由于學生在小學過平面圖的知識,本章一開頭從一張動物園導游圖引入,目的是引起學生讀圖的興趣,了解"什么是地圖"以及"地圖的重要性"(其他的學生熟悉的圖也可以,筆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學校的校園圖),目的是通過探索身邊熟悉事物,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 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 教學重點是關于比例尺計算公式的進一步引申和應用。
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閱讀地圖冊上的三幅地圖,學會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法:文字式、數字式和直線式。
第二個層次,比例尺的應用,通過"做一做"應用比例尺可以量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換算:
。1)一直已知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實地距離,求圖上距離。
(3)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地距離。
第三層次,比例尺的大小,通過對相同圖幅的 "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關于兩幅圖范圍的大小、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的詳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得出:
。1)如何辨別地圖比例尺的大。杭捶肿訛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圖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地區(qū)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即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小,反映的內容愈詳細,則選用的比例尺愈大。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總是覺得有事可做。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經緯網定向方法: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緯網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 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并總結在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上,經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設計3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比例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方向,第三課時學習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和一些實踐活動。
活動的設計的原則是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準備一些材料,幫助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具體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創(chuàng)造一個既有個性學習,又能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的氛圍。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得以發(fā)揮。
關于地圖比例尺的 教學,直接用校園平面圖導入,因為是學生身邊熟悉事物,學生感覺即親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級的教室,實地測量自己教室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對平面圖是如何制作出來的興趣,自然的進入了比例尺的 教學。教室長和寬測量出來以后,讓學生運用小學所學平面圖的知識,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把教室的各種圖形畫在紙上,并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這就是所畫教室平面圖時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分析地圖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個層次。
第一步:先自己閱讀關于地圖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看看地圖冊上的地圖。用三種方式表示出來。
第二步:利用課文中的"做一做"指導學生量算圖上直線距離,運用比例尺換算成兩地實地距離。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較,這是比例尺 教學的難點。突破的方式是認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個分式,比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個比例尺,讓學生用學過的數學概念來判斷分式的比值,確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結合讀圖,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圍、內容詳略的關系。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從校園平面圖中教室的具體方位和路線,引入地圖的方向的判斷。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地出現在學生面前。首先使學生明確三種定向方法,舉出用每一種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圖(北京), 教師提問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頤和園)學生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guī)則,作出回答,要求詳細用到地面的八個方向,即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對于有指向標的地圖,通過閱讀校園平面圖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圖,使學生能夠根據指向標指示的方向判斷方向。
"有經緯網的地圖"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復習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地圖,讓學生認識并總結經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
圖例和注記的 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使用圖例和注記?梢圆扇∠茸寣W生閱讀P19有關內容,然后打開地圖冊,找出圖中用圖例表示的 地理事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直線比例尺
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的培養(yǎng)
〈 教學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 教學手段〉教材P17圖2。3北京地圖和圖2。4中國地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直尺,圓規(guī),米尺,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 教學過程〉
。ㄒn)這是一幅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誰能辨別出它們都是校園的什么 教學設施?(操場、籃球場、食堂、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會議室、禮堂等)請找到我們教室所在的位置?請兩位同學上來,用圓規(guī)和直尺測量一下這張圖上我們教室的長和寬?請另兩位同學用米尺測量我們教室的實際長度和寬度?
。▽W生活動)請大家一起計算:?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這個數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 板書)第二章 地圖,第一節(jié) 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ㄌ釂枺┍壤哂袔追N表示呢?
(學生活動)請閱讀16帶框的黑體字" 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數字寫出來?直線式? (由學生回答)
打開地圖冊,任選三幅圖,請三位同學,分別用文字式、數字式和直線式表示比例尺。
。 板書)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ㄌ釂枺┍壤哂惺裁从媚?
。▽W生活動)完成P16 "做一做"
(小結)根據比例尺,在地圖上量出兩地的距離,可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ㄌ釂枺┤绾伪鎰e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P17"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不同?
地理教學教案2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qū),共有幾個分區(qū)?中國位于哪個分區(qū)?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qū)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xù)引導:其他的分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學教案3
一、學情分析
從期末檢測成績看,總體上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及學習地理的方法,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沒有掌握應掌握的知識,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二、目標要求
通過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讀圖、繪圖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國家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初步學會運用學過的地形、氣候等知識要素分析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識分析世界個區(qū)域的人口、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以及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分析區(qū)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學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yǎng)全球觀念,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培養(yǎng)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地理審美情趣。認識到應尊重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和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讀圖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四、教學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首先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備課,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自己、備課標。尤其要深刻理解課標,吃透課標。其次,注重課堂教學的分層次,關注課堂教學中每位學生的表現。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情感。再次是開展多種教學形式(如:辯論賽、課堂小討論、知識趣味競猜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2、要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礎知識的儲備,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如學會讀圖、填圖。注重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法指導,充分利用網絡,不斷拓寬知識面。
4、充分利用學,F有的校本資源,開展一些活動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加強與各科任教師及班主任的溝通與合作,教師形成合力。
5、深入了解學生,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做好后進生的輔導與轉化。
6、繼續(xù)鞏固和提高已取得的區(qū)、市級的立項成果。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豐富地理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做好地理特長生的輔導工作。
7、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環(huán)境保護意識、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四、教學進度(略)
地理教學教案4
第4講世界的氣候(二)
(編寫:曹綱躍)20xx.01
班級學號姓名
、鎭啛釒夂颍ㄗ罾湓缕骄鶜鉁兀诺刂泻夂
形成原因:夏季受控制,冬季受控制。氣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苼啛釒Ъ撅L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風的控制。氣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鐪貛夂
、艤貛ШQ笮詺夂颍ㄗ罾湓缕骄鶜鉁兀
形成原因:常年受控制。
氣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茰貛Т箨懶詺夂颍ㄗ罾湓缕骄鶜鉁兀
形成原因:。氣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溫帶大陸性氣候又可分為:①,②。
⑶溫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平均氣溫)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風的控制。氣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
第1頁
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㈣亞寒帶氣候(最冷月平均氣溫)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規(guī)律:。
主要分布地區(qū):
、闃O地氣候⑴苔原氣候
氣候特征:全年嚴寒,皆為冬季。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降水量少,多云霧,蒸發(fā)弱。
主要分布地區(qū):亞歐大陸的北冰洋沿岸、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上等地。
、票瓪夂
氣候特征:全年酷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雪量少,但長期積累,形成厚冰原。主要分布地區(qū):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陸地區(qū),北冰洋若干島嶼上也有分布。5、理想大陸的氣候成因與分布示意圖
第2頁
☆做一做☆
8.填寫下表,分析這些氣候的形成原因。
9.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形成原因
①,②。
10.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在氣溫上的.差異是,形成原因是。
11.海洋性特征最強的氣候類型是、。12.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對、、氣候的特征影響最大。13.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圖1.1.13),完成:①說出圖中字母表示的氣候類型和自然帶名稱。
第3頁
A:氣候帶
B:氣候帶
C:氣候帶
D:氣候帶
E:氣候;帶F:氣候;帶
圖1.1.13
G:氣候;帶H:氣候;帶I:氣候;帶
A:氣候;帶②在圖幅旁邊的方框中填寫出該處的緯度數。
14.在圖1.1.14(甲)中畫出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qū)。(自己設計圖例)
15.在圖1.1.14(乙)圖中畫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布地區(qū)。(自己設計圖例)
1.1.14甲
第4頁
1.1.14乙
第4
講世界的氣候(三)
(編寫:曹綱躍)20xx.01
班級學號姓名
五、氣候類型的判斷(1)根據氣候特點判斷①判斷步驟:
先判斷南北半球——根據判斷;
再判斷所在溫度(熱量)帶——根據判斷;最后判斷所屬類型——根據判斷。第5頁
地理教學教案5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huán)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并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guī)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規(guī)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qū)指向低壓區(qū)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huán)流的知識,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于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于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zhàn)期間日本向美國發(fā)出的風戰(zhàn)”,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huán)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huán)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jié)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huán)流。
假設二:三圈環(huán)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后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規(guī)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qū)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并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fā)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tǒng)的活動規(guī)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tǒng)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zhàn)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qū)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xié)調周邊省市協(xié)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xù)天天優(yōu)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fā)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tǒng)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tǒng)的名稱。天氣系統(tǒng)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tǒng)。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tǒng)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tǒng)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tǒng)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fā)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tǒng)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qū)的天氣系統(tǒng)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qū)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tǒng)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tǒng)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tǒng)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tǒng)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fā)現,在高壓系統(tǒng)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fā)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tǒng)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tǒng)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fā)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jié)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huán)、農業(yè)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qū)之一。
監(jiān)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qū)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qū)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yè)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fā)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地理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qū)圖和世界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qū)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明確區(qū)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qū)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qū)域的劃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明確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識別國家之間的國境線,并學習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識別方位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學習本節(jié)內容,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國際常識,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fā)展的觀念。
4. 通過對世界組織的介紹和閱讀各國的有關數據,培養(yǎng)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激發(fā)學生的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和愛國熱情。
【導入】地球表面按水陸分布,可分為七大洲、四大洋;按熱量、水分和植被的變化規(guī)律,又可分為不同的自然帶。這些差異都是根據自然規(guī)律劃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居住在不同的國家的。世界上大約有190多個國家,你能舉出你熟悉的國家和他們所在的大洲嗎?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并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世界的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qū)圖”、“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
【提問】這是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你能按面積大小排列這幾個國家嗎?以上幾個國家各屬于哪個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嗎?(利用世界政區(qū)掛圖講述,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宮面積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面積只有1.89平方千米,僅相當于北京頤和園的一半。我們往往將這種面積非常小的國家稱之為袖珍國家)
【板書】面積大小不同
【承轉】各國人口也有很大的差異,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展示】“世界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讀出各國的人口數,對照世界政區(qū)圖看著這些國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有60%分布在亞洲,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僅有2914萬人,僅相當于我國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國梵蒂岡和摩納哥,人口分別僅有1380人和不足3萬人)。
【板書】人口多少不同
【承轉】同是人口大國的中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國按經濟發(fā)展水平,可以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qū)圖。就你所知,哪些國家是發(fā)達國家,哪些國家是發(fā)展中國家呢?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歸納】 全球發(fā)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fā)展中國家有150多個,占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從地域分布上看,發(fā)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美國與加拿大,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分別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忐?础爸袊c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fā)戰(zhàn)爭。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xié)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差異顯著,為了縮小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進行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即“南北對話”;而且也需要發(fā)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日本
發(fā)展中國家 | 較低 |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
全球發(fā)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fā)展中國家有150多個,占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地域分布上看,發(fā)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南北之差: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異
南北對話: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
南南合作: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提問】為什么發(fā)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講解】二戰(zhàn)前,廣大的亞、非、拉地區(qū)是英、法、美、日等國的殖民地,長期的殖民統(tǒng)治,使這些地區(qū)經濟無法發(fā)展。二戰(zhàn)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爭,紛紛宣布獨立發(fā)展本國經濟。
【小結】國家間不論大小、貧富應該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在此原則上我國提出“五項基本原則”,并以此作為外交準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助。
【講解】一個國家的主權范圍即領土:包括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本國的領土與鄰國領土之間的界線即國界線。國界都是國家間經過談判商定后,人為劃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經緯線為界。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阿根廷與智利之間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講述】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志。
【展示】“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fā)戰(zhàn)爭。
【展示】未定國界
【提問】你能在圖上找到未定國界嗎?看一看未定國界與國界線在地圖圖例畫法上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國際組織圖文資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國際組織的作用等內容,增加課外知識,開闊視野。
方式:
1、在本節(jié)內容學習完畢后,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各國際組織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用時一周。
2、將資料匯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篩選。
3、各小組將選出的資料設計成墻報,展示出來。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分,選出最優(yōu)秀的墻報,用時一周。
4、各班級的最優(yōu)墻報展示在學校的報欄中。所有獲獎的同學均有小小的物質獎勵。
地理教學教案7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能力訓練點:
1、初步學會舉例說明學習地理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挑戰(zhàn)心理、冒險心理和堅韌性、求異性等創(chuàng)新情感和創(chuàng)新人格。
德育滲透點:
1、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是社會主義公民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2、通過為什么要學地理,幫助學生樹立為建設家鄉(xiāng),建設祖國,保護“人類家園”——地球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為什么要學習地理?從學生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入手,讓學生“想一想”。讓學生從已學過的自然課常識,舉例說出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用途,繼而誘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怎樣學好地理?首先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內容。學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動腦筋想一想;多閱讀運用地理圖表;多參加地理課外活動,如閱讀地理書籍,看電視、讀報刊中的地理新聞,在現實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識和營養(yǎng)。
2、難點:讓學生理解怎樣處理好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突破此難點,結合當時國內外新聞地理內容,通過教師舉例說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國地圖教學方法:學生自由發(fā)言,并且討論。
學生學法:
1、學生結合小學已學過的自然課常識,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用途。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
2、學生閱讀教材第二頁中的彩圖,思考他們是否與地理有關?
3、討論要學好地理,在課外和課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學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學過程:
一、做自我介紹
二、給學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課學習階段:
1、學生自由發(fā)言,然后討論,拿到地理書,會想到什么?
請同學們回憶小學已學過的自然知識,每個同學舉一個例子,說說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有哪些屬于地理知識內容。
2、學生自學教材第二頁彩圖,說說與地理的關系。
多動腦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師根據學校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結合當時國內外和實際的地理知識,列舉國內外和家鄉(xiāng)中諸如大氣污染、水污染、資源被破壞、垃圾的處理、人口增長過速等環(huán)境問題的'典型事例,喚起學生裝學習地理知識的強烈愿望,去探索適合國情的人類與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真理。
4、學習地理,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規(guī)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綜合地分析地理。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四、總結、擴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最后思考歸納,為學好地理,應做好哪些準備?課前準備:除學習用具、教材外,還需要準備地圖冊,填充圖冊。課外準備:注意收集國內外,家鄉(xiāng)的有關地理信息材料。五、板書設計一、生活離不開地理二、學習地理,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規(guī)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綜合地分析地理。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后記:剛進入初中,第一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很好。這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討論一些與學生密切聯系的實踐內容,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學生很感興趣。
地理教學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風情幾個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在邊疆地區(qū),對祖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風情的學習,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又培養(yǎng)了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農村的生源基礎相對較薄弱。多年來,由于各種因素,成績還偶的就轉走了,留下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考試分數上和城區(qū)的學生比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學生學習成績基礎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掌握的情況不是和理想,對于地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欠加。由于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綜合題的難度不是很難都難以解決,加上目前教材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學習覺得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學生學習缺少熱情。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布特點;
。ǘ┻^程與方法:
1.利用網絡收集、整理信息讓學生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通過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征。
。ㄈ┣楦、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風俗和生活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布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地理教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qū)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qū)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qū)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qū)的農牧業(yè)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qū)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qū)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yè)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俳Y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qū)”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qū)的基本情況。
、谙韧ㄗx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垡螅核伎记嗖氐貐^(qū)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yè)、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qū)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yè)、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qū)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qū)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qū)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qū)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qū)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qū)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qū)、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huán)境特征和工農業(yè)生產、生活情況
地理教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yè)的主要部門、農業(yè)的重要性、我國農業(yè)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yǎng)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其“自主-協(xié)作”的學習習慣。農業(yè)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yè)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觀念。
重點:農業(yè)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yè)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jié)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兑虻刂埔税l(fā)展農業(y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jié)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yè)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yè);貞。復述。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yè)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yè)與我們的關系。
。ㄒ唬┺r業(yè)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yè)。什么是農業(yè)?農業(yè)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fā)展農業(yè)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fā)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yǎng)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yè)是怎樣分布的呢?
。ǘ┪覈r業(yè)的地區(qū)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yè)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yè)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qū)?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qū)?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qū)?4.我國漁業(yè)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chuàng)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yè)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yè)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yè)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chuàng)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一)
農業(yè)與我們 (二)
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1.農業(yè) 1.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和漁業(yè)的分布
2.農業(yè)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yè)的重要性
地理教學教案11
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
【課題】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東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所需課時】3-4課時【課標要求及分析】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課標分析:
1、本條標準是在運用《中國水系圖》,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終歸宿,能根據我國主要河流的最終歸宿判斷河流所屬的水系,并將其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類。結合《中國內、外流區(qū)分布圖》,歸納其分布特點。
2、本條標準是分別運用長江和黃河的水系圖,了解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其次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開發(fā)利用,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利、弊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三節(jié)的內容,在本冊書中上承地形、氣候,啟下水資源。
本節(jié)教材從我國的河湖概況、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等三大方面介紹中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了河流在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特殊性,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展現了地形、氣候及人類活動與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關注。
教材在介紹長江、黃河時,采用了例舉現實材料的方式,能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清楚的表現長江、黃河的問題所在。對于課文中所給材料雖然典型,但不夠新穎,可適當補充一些近年的相關資料,來讓學生意識到河流流域環(huán)境岌岌可危。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想開放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基本概況,能從網絡、電視、科普書籍等信息渠道,對中國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自然地理的學習中,學生較為熟練的掌握了學習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歸納總結自然地理知識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然而,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認識自然環(huán)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還有一定困難,需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入手進行推理分析。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根據河流的歸宿區(qū)分外流河、內流河,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2、運用資料,比較我國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舉例說出長江、黃河的開發(fā)
利用;感悟它們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5、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知道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的對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長江和黃河的開發(fā)和利用。難點:長江、黃河開發(fā)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與方法】啟發(fā)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內容在結構安排上,主要分為我國的河湖狀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三大部分。在學習新課中首先是通過直觀材料來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圍繞內、外流河分布、長江黃河特征及開發(fā)利用等核心內容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源于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并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合作探究中認識我國的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開發(fā)利用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每節(jié)的課后拓展借助熱點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我國環(huán)境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到深,由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的。
【教學資源】課本、圖冊、多媒體課件、空白水系圖。【教學過程設計】
地理教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領會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差異性及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發(fā)展趨勢,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3、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過程與方法
作圖----小組合作----導學-----練習深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知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區(qū)域差異和區(qū)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關于國家的一些國情知之甚少,對南水北調等工程難以理解。
教學資源與策略
課件、素描紙、鉛筆、紅筆、黑筆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兩年來,我們學習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們一起和中國走向世界。
【板書】走進世界的中國
講授新課 教師引入:在兩年的地理學習中,同學們掌握了學習地理的學習方法之一是:讀圖。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手中的筆自己來描繪祖國的藍圖。將同學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組長。共同完成“中國輪廓圖”,并畫出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分界,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每一個區(qū)域的特征。(時間5分鐘) 學生作畫,老師巡視。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qū)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點,面臨不同的發(fā)展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在世界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是今天這節(jié)課需要探究的問題。
教師板書:一、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師板書:1.區(qū)域差異
學生展示作品: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圖”,老師提問:
根據我國不同區(qū)域的主要特點,想一想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是什么?
學生發(fā)言: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特征千差萬別,這說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國土遼闊,區(qū)域差異大。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qū)域地理條件不同,發(fā)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fā)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教師板書:2.區(qū)域發(fā)展
教師提問:
1. 以東北平原為例,想一想為什么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撓禋夂颉⒌匦、人口、工業(yè)等方面進行分析)
2.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家鄉(xiāng)的經濟?
學生討論發(fā)言。(略)
師生共同總結:
1.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機械化生產。這些都是東北平原的農業(yè)資源優(yōu)勢。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條件,發(fā)展商品糧生產,是東北平原區(qū)域發(fā)展的方向。因而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的地理條件既有優(yōu)勢也存在著問題。就人口這一條件而言,從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而從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這就需要我們揚長避短,發(fā)展農業(yè)要走多種經營之路,發(fā)展工業(yè)要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yè)并積極發(fā)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yè)。臨近港澳、東南亞,引進外資方面更有利?梢岳脙(yōu)勢發(fā)展加工制造業(yè)?磥恚虻刂埔税l(fā)展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看漫畫,談感受!柏S收的苦惱”。教師承轉:有了優(yōu)勢,是否就能夠發(fā)展得好呢?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我們家鄉(xiāng)加工的產品沒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任何優(yōu)勢也就無法實現,也就不能促進區(qū)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們的發(fā)展需要其他地區(qū)的合作。
地理教學教案13
【教學重點】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guī)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guī)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ㄒ裕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huán)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以及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yè)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yè)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yè)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了解我國的農業(yè)生產。
(板書)第七章 中國的農業(yè)
。ㄌ釂枺1.農業(yè)生產為什么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yè)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fā)明和掌握。
。ㄌ釂枺┦裁词寝r業(yè)?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yè)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yè)或叫大農業(yè),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yè)。
(展示)農業(yè)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yè)的主要產品并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補充農業(yè)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農業(yè)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ㄕ故荆┓謩e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ㄌ釂枺﹫D中展示的是什么生產?(紡織工業(yè))
這種工業(yè)生產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農業(yè)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yè))
原料是什么?(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yè)圖片
。ㄌ釂枺﹫D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制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yè)產品)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農業(yè)還給工業(yè)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ㄌ釂枺┱埻瑢W們分析:大農業(yè)的五業(yè)當中,哪一業(yè)最重要?(種植業(yè)。所以,狹義的農業(yè)就是指種植業(yè))
。ǔ修D)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yè)談起。(轉入第一節(jié)的教學)
。ㄌ釂枺┦裁词欠N植業(yè)?制約種植業(yè)的因素有什么?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yè)的概念:種植業(yè)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yè)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ㄌ釂枺┠敲,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yè)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yè)的類型和特點。
。ㄌ釂枺┦遣皇撬械耐恋囟寄芊N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么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fā)展種植業(yè)。
。ㄌ釂枺┦遣皇撬械母囟纪耆粯幽兀
。ㄕ故荆┧、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為什么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fā)展種植業(yè)(轉入種植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qū),往往成為人類發(fā)展種植業(yè)最早的地區(qū),并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fā)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yè)大國之一。據考古發(fā)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yè)。直到今天,種植業(yè)仍是我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我國都種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種植。
。ㄌ釂枺┱埻瑢W們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從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滿足上述兩方面條件的地區(qū)在什么地方?
。ㄕ故荆┲袊匦螆D、中國溫度帶、干濕地區(qū)分布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yè)為主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qū)。
。ㄕ故荆┚毩暤膱D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ㄌ釂枺┱麄種植業(yè)區(qū)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ㄕ故荆﹦赢嫞褐袊饕N植業(yè)區(qū)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并了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區(qū)。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qū)分布:小麥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qū);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qū),甜菜則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qū);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地區(qū)。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qū)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么?(轉到我國南北農業(yè)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qū)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qū)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并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ㄌ釂枺┻@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并不一樣多,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ㄌ釂枺槭裁醇Z食生產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3)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糧食總產量及其人均值的變化”圖,請學生思考家里平時吃的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ㄐ〗Y)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ɑ顒樱┪覀兿旅嬲埻瑢W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fā)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jié)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yè)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yōu)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于統(tǒng)籌管理的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yōu)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qū)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ㄕ故荆┚糯笊唐芳Z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后,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ㄌ釂枺┥唐芳Z基地在我國的農業(yè)生產中有什么作用呢?
糧食生產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并且,我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們干脆把我國的所有耕地都用來種糧食,這樣行不行?(不行)為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fā)展優(yōu)質、高產、高效農業(yè)”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fā)展。
。ㄐ〗Y)
(1)了解了農業(yè)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學習了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我國農業(yè)生產的地區(qū)分布和主要農作物分布;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布。
地理教學教案14
教材分析
《美國》是七年級地理教科書中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它和第二節(jié)《巴西》共同構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的教材內容,使學生對西半球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概況有所了解。本節(jié)教材的四個部分都圍繞美國經濟發(fā)展展開。本節(jié)第一課時分析了美國的人種構成以及美國的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第二課時則主要認識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美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條件和帶來的問題。
世界高新技術技術產業(yè)基地—這部分內容,突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fā)達、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高新技術工業(yè)在美國工業(yè)及經濟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資源消耗大國—在學生了解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同時辯證地讓學生看到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大國和環(huán)境污染大國。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章對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以及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習后,已經能夠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簡單方法,并且對于世界地圖、區(qū)域地圖和統(tǒng)計圖表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圖認識美國的工業(yè)分布以及美國的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污染情況。
七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強,指導學生通過分析閱讀材料和活動中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美國工業(yè)的地位和高新技術產業(yè)對促進其經濟增長的作用。
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時事的關心,開展模擬世界氣候峰會的角色扮演活動,激發(fā)和組織學生就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展開討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國工業(yè)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認識美國消耗了全球的資源,過度排放污染物;
4.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讀圖認識美國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
2. 通過分析材料認識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 通過分析統(tǒng)計圖表認識美國是資源消耗大國和廢物排放大國;
4. 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理解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huán)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 通過了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思想;
2. 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fā)達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2. 了解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3.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地理教學教案15
學習目標:
明確西北地區(qū)的位置、范圍、地形。
能根據圖分析本區(qū)的氣候特點和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規(guī)律。
學習重難點:
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西北地區(qū)的開發(fā)。
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一 位置與范圍
讀課本P14和圖5—25回答:
1、地理位置:西北地區(qū)是指位于中國___、___、 ___、___以北的地區(qū)。
2、范圍:西北地區(qū)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區(qū)。
3、面積:面積約占全國的_____
4、人口:人口約占全國的_____
5、民族:_____族約占全區(qū)的三分之二,少數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動二 西北地形
讀圖5—25歸納:
主要地形區(qū):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點:以_____和_____為主,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東部以高原為主,西部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xq的輪廓特征_________
活動三 西北的氣候
讀西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分布圖:
主要氣候類型:大部分屬于________氣候。太陽輻射強,氣溫冷熱變化劇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西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現出_________逐漸減少的趨勢。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觀由東向西大致呈現出由____向____、____的變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區(qū)河流稀少,多為_____河,_____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
本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
灌溉農業(yè): 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農業(yè)區(qū):____平原、____平原(黃河水),被譽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冰雪融水)
議一議: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的邊緣,為什么分布著較多的`綠洲?農田、村鎮(zhèn)、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點狀或帶狀分布。
活動四 主要產業(yè)
”和“中國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列舉西北的礦產。
白云鄂博的____金昌的____鄂爾多斯的能源礦產,克拉瑪依和南疆的_____石嘴山的無煙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拓展提升,學以致用
【地理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11-15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03-15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通用23篇)12-14
地理的教案12-12
地理教案12-16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qū)域地理教案11-03
高二地理教案教學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