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察今》的教案設(shè)計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作者的變法觀點和人的主觀認識必須適應(yīng)時代和客觀形勢的道理。
2.學(xué)習(xí)逐層論證的寫法。
3.了解設(shè)喻在論證中的作用。
教學(xué)設(shè)想
本文擬用誦讀教法,在誦讀中逐段疏通文義,使學(xué)生能當堂基本成誦。應(yīng)當注意的是:
1.誦讀方式力求多樣化,使課堂上有生動活潑的氣氛;尤其要重視背誦的檢查,檢查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解決,使粗知大意、誦讀練習(xí)、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理解和鞏固記憶諸環(huán)節(jié)形成一條“教學(xué)活動鏈”。
2.疏通文義的重點不在詞語注釋,而在上下文意的貫穿理解上。教師可以只提出問題或作出指點,讓學(xué)生在誦讀中自行領(lǐng)悟,不搞“對號入座”式的翻譯。
3.努力減少其他環(huán)節(jié)所占用的時間,例如關(guān)于呂不韋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宜過多。
本課擬用三課時進行講讀,具體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呂氏春秋》和呂不韋,介紹時代背景,大略劃分結(jié)構(gòu),誦讀第1、2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復(fù)述故事練習(xí)。
第三課時:誦讀第5、6段,分析設(shè)喻的種類及其在論證中的作用,整理詞語。
第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由舊課導(dǎo)入新課。
1.學(xué)生以《采草藥》《雁蕩山》為例說明小科學(xué)論文的特點,強調(diào)以說明為手段。
2.教師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論。察今,就是要察明當今的實際情況。察今的目的是要變法。要變法,就要說明變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駁沿襲先王成法的主張,這樣才算得旗幟鮮明。
二、齊讀課文一遍。
〔說明〕 讀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話是說明變法的必要性的,哪些話是批駁沿襲先王成法的主張的,它的論證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
讀后再指出,課文中批駁沿襲先生成法的主張的話很多,這說明本文的針對性很強,因為當時確實存在著一股反對變法的勢力。
三、寫作背景、《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簡介。
1.《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tǒng)一全國的前夜。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2.《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jīng)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nèi)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nóng)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tǒng)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四、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
〔說明〕 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誦讀分段進行。在學(xué)生基本上達于成誦后,再作比較詳細的解釋。
1.先劃出各段的關(guān)鍵語句。(用討論方式進行)
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第2段:“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第3段:“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法之”,“豈不悲哉”。
第4段:“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第5段:“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問題,要求學(xué)生簡答:
、僮髡邔Α跋韧踔ā笔欠癯纸^對否定的態(tài)度?(不是,他認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學(xué)習(xí)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
、谖念}是“察今”,這跟學(xué)習(xí)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有什么關(guān)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則就是從當時人們的實際狀況出發(fā)的,學(xué)先王就要學(xué)習(xí)這一點,所以必須察今。)
據(jù)此可見,第1、2段為第一部分,論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為法”必須“察今”的觀點。
、鄣3至6段大部分是設(shè)喻──分別以人、事、物設(shè)喻,這些設(shè)喻的共同點是什么?
由此可見,這四段可合并為一個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闊悖謬。(要指出各個設(shè)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細微差別,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誦讀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僮⒁鈱υO(shè)問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實質(zhì)上是解釋;后一答“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順序不能顛倒。
②“損”“益”是固定的反義詞,類似的有“徐疾”“優(yōu)劣”“虛實”“浮沉”等。
、奂扔小皳p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雖”,這里表示假定,相當于“即使”。這是退一步的說法。為什么“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呢?這要留待下文作解釋。
(以上內(nèi)容也可以采用提問形式使學(xué)生了解。)
2.學(xué)生自讀三四遍后進行檢查。
六、誦讀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也可采用提問形式,下同)
、佟耙,求也,引申為需要。“有要于時”就是時代的需要,這是推論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猶若不可法”是解釋上段末句的,“法雖今而在”呼應(yīng)上文“雖人弗損益”。
、塾伞安豢煞ā币鲂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即不學(xué)條文學(xué)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転榱送怀鱿韧鯙榉ǖ木,用設(shè)問方式,又重復(fù)了“問點”(即“先王之所以為法者”)。
、荨肮什旒骸伺c我同耳!彼角傻靥岢鋈牡闹行恼擖c!肮沤褚灰病睉(yīng)讀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須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
⑥“貴”,這里是“以……為貴”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寫成“貴乎以近知遠……”,可譯為“貴在……”。
、摺叭赵轮小薄疤煜轮薄棒~鱉之藏”的“之”,都是助詞,只有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
2.學(xué)生分層練習(xí)誦讀。
第一層:“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層:“故察己則可以知人……一鼎之調(diào)。”
3.檢查背誦。
重點是第二層。如果學(xué)生背不好,可以這樣提示他們:本層有三組排比句,第一組采用“察……則可以知……”句型,是總提;第二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組采用“……而知……”句型,是舉例。
七、留作業(yè)。
1.連貫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思考課后練習(xí)第二題。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
、偕虾幌韧踔ǎㄈ》,效法──法令制度)
二、誦讀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①“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笨资瑁骸耙u者,重衣之名。倍道輕行,掩其不備,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凇八炎儭保褐杆蛔兓。下文“益”,仍用本義。“益多”,就是上漲了許多。
、邸按似渌詳∫病保号袛嗑,代詞作主語,其后不加逗號。意思是“這就是它失敗的原因”。
④“虧”:歷來有多種解釋(如“虧”通“詭”,“詭”訓(xùn)“異”)。課本注釋用的是引申法,“虧”則不合,訓(xùn)“不適應(yīng)”是正確的。
⑤“以此為治”的“治”:指治國,不指治軍。
2.學(xué)生討論本段行文層次。
步驟是:(1)齊讀這一段;(2)復(fù)述“循表夜涉”的故事;(3)分析這個故事,指出荊人失敗的原則(不顧情況變化,仍按早先劃好的路線行軍);(4)這件事對治國有怎樣的啟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來對付新的情況)。最后劃層次如下:
、贁⑹龉适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先表之時可導(dǎo) (要于時)
水變益多則不可導(dǎo) 其時已虧,不可法之
3.逐層練習(xí)背誦。
4.歸納本段大意。
問:“循表夜涉”的荊人和“法先王之法”的當代國君的共同點是什么?(泥古不變,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變,其結(jié)果是可悲的。這是從反面論證“察今”的必要性。
三、誦讀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義。
、佟肮手螄鵁o法則亂,……悖亂不可以持國”:先分說“亂”和“!保罂傉f“悖亂”!般!保滞氨场保氨场眲t不可行,是再引申。重點是“守法而弗變則!币痪,承“循表夜涉”故事而來。
②“病變而藥不變”一句批庸醫(yī)而言,要注意上句“藥亦萬變”的句號。這是前后兩句是從正反兩面設(shè)喻。
、邸胺才e事必循法以動”承段首“治國無法則亂”,可見“舉事”是指處理國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時而動”的“而”相對應(yīng),可證)。
、堋白兎ㄕ咭驎r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變則悖”。“因”,與“循”同義(“因時而化”跟“循法而動”相對應(yīng),所謂互文見義是也)!耙驎r而化”,即隨著時代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之意。以上兩句,重點是這一句。“變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據(jù)當前客觀情況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⑤“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時勢異也”:這是用事實來論證“變法者因時而化”這一論斷的。作者在這里提出了“變法”的一條重要原則:“變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觀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務(wù)相反”),而是時代變化的要求(“時勢異也”)。
、蕖肮试弧讼韧踔Ю镆病保哼@句說“變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實際效果。“功名”,功業(yè)和名聲,功業(yè)是造福于眾的,名聲則是個人的收獲,指實際效果而言。這句話課本注釋中是這樣解說的:“那所謂‘成功名’,是古代國君所追求的目標,是他的,‘千里馬’!惫P者認為,“是他的‘千里馬’”一句應(yīng)刪!扒Ю锺R”是手段,不是目標。作者說“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馬”的省稱。說“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馬”,就把目標和手段混為一談了。
2.劃層次,分層練習(xí)背誦。
第一層(段首至“今為殤子矣”)說明時代在變化,法令制度也要跟著變化。
第二層(“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至段末)說明變法的目標是實際效果。
3.檢查背誦。
、傧缺车4段;
、谌缓髮⒌3、4段連起來背一遍。
四、留作業(yè)。
1.連貫背誦第1至4段,準備誦讀第5、6段,并將這兩段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口譯);
2.做練習(xí)第三、四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查背誦(第1至4段)。
2.查口譯(第5、6段)。
步驟:先齊讀原文一遍,然后逐段譯述(不要求“字字落實”)大意,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用這種方式疏通文義)。主要要求是兩條:(1)內(nèi)容忠于原作,可信;(2)譯文應(yīng)是通順的現(xiàn)代語,沒有“古氣”。
〔譯文〕 有個過江的楚國人,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到水里,趕緊在船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贝ǖ綄Π叮┩O铝刷伲麖目讨浱柕牡胤较滤覄。船已移動了,可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寶劍②,不是很糊涂嗎?用舊的法令制度來治理國家,就同刻舟求劍一樣。時代已經(jīng)改變了,法令制度卻不改。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國家,難道不是很困難嗎!
〔說明〕①這句譯文補充了“到對岸”一語,如不補充,有可能被誤認為涉江者語畢而“舟止”,下文作者的評論就顯得缺乏根據(jù)了。②原文“求劍若此”,其語序跟現(xiàn)代語有別,譯文將“求劍”和“若此”顛倒過來,才符合現(xiàn)代語習(xí)慣。
第6段譯文及說明:
〔譯文〕有個人從江邊經(jīng)過①,看見一個大人正舉著嬰兒②,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這個人便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③,那大人說:“這孩子的爸爸很會游泳,(他必定也會游泳的④。)”孩子的爸爸盡管會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難道也會游泳嗎?用這種方式來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國人處理政事,跟這種方式頗為相似。
〔說明〕①“有……者”是文言文的習(xí)慣句式,對譯出來很累贅,所以稍加改動;②“引”,課本注為“牽,拉”。嬰兒是不足周歲的孩子,不能牽拉。訓(xùn)“引”為“舉”,才符合情理。③此句用意譯。④古人寫文章講究意會,括號里補充的話的意思實際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譯成現(xiàn)代語,還是明白地說了出來為好。下文補充“出生不久”一語,理由同此。
二、誦讀第5段。
1.提示:
、僖卜秩樱簲⑹、評事、引申到治國。
②這個設(shè)喻跟“循表夜涉”有相似之處,但前者說的是自然條件的變化(水位上升),這個設(shè)喻說的地點的變化(舟行而劍不行)。
、邸皶r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劍不行”。
2.誦讀練習(xí)與檢查。
三、誦讀第6段。
1.提示:
、僖部煞譃閿⑹、評事、引申說理三小層;
②評事只有一句話:“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其事荒謬,不言而喻。
2.誦讀練習(xí)與檢查。
四、總結(jié)全課。
1.關(guān)于逐層論證的方法。
〔步驟〕先提出問題進行討論:①細讀第1、2段,說說作者是怎樣論證“察今”這個中心論點的。②說說第3、4段跟這一論點有什么關(guān)系。③最后兩個寓言故事在論證中有什么作用?用這兩個寓言結(jié)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結(jié)。
附小結(jié)要點如下:
、偈紫忍岢觥跋韧踔ú豢傻枚ā钡恼摂啵碛捎卸浩湟、“先王之法”“經(jīng)乎上世而來”,已有損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時”,而“時不與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個論斷:“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然后指出,從人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是先王為法的基本原則。最后自然得出“察己”“察今”的論點──“察己”為賓,“察今”為主。
、凇把硪股妗币皇拢υ谟诓弧安旖瘛保ú恢皾阉┮妗保┒皫煿拧保ㄒ老取氨怼倍妫,這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由此作出又一個論斷:“守法而弗變則!。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斷,并以良醫(yī)用藥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為證,突出地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唯有變法才能成就功名。
“變法”,是“察今”的結(jié)果,“察今”而后知“勢異”于前,知“勢異”則必“變法”。
、矍4段是論證作者的基本觀點的,最后兩段則帶有嘲諷性,以“刻舟求劍”和“引嬰投江”二事辛辣地譏諷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國者。這是政論作品常有的特色。
2.關(guān)于設(shè)喻的方法。
〔步驟〕教師解說;討論;小結(jié)。
解說要點:①設(shè)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在先秦論著中用得很普遍。②有些比喻帶有說明事理的性質(zhì),應(yīng)列入設(shè)喻范圍;但描寫性的比喻是一種辭格,不算設(shè)喻。
討論問題:①本文中有哪些設(shè)喻?哪些是簡單設(shè)喻?哪些是復(fù)雜設(shè)喻?②這些設(shè)喻各說明了什么?③運用設(shè)喻應(yīng)當注意什么?
小結(jié)要點:①設(shè)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設(shè)喻。②簡單設(shè)喻用于說明單一的事理,如“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說明能“察”則能“以此知彼”,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說明能“察”則能從部分了解全部,“病萬變,藥亦萬變”說明法令制度要適應(yīng)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③復(fù)雜設(shè)喻用于說明復(fù)雜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個故事,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將當前泥古不化的治國者的心態(tài)、愚蠢而荒謬的做法及其后果維妙維肖地刻畫了出來。這便是所謂寓言了(我國古代沒有專業(yè)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說明事理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與印度的《百喻經(jīng)》相仿)。④運用簡單設(shè)喻,必須注明本意,如良醫(yī)一喻之前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句話就是作者本意;運用復(fù)雜設(shè)喻一般都要就其內(nèi)容作分析評論(這是它跟寓言用簡明話語點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
五、背誦全文。(齊背)
六、整理詞語、句式。
1.整理詞語。
先整理練習(xí)題中的詞語
〔上〕①呈遞。例:題干、C。②國君、皇上。例:A。③時間在前的。例:B。④位置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
〔法〕①法令。例:題干、C。②取法、效法。例:A。③方法。例:B。④法則。例:D。
〔成〕①成就(動詞)。例:題干。②現(xiàn)成的。例:A。③成為。例:B。④成功、勝利。例:C。⑤形成。例:D。(按:此題A、B、C、D四句中的“成”都跟題干中的“成”含義不同,但《教學(xué)參考書》認為D與題干同。)
〔反〕①返回。例:題干、D。②顛倒。例:A。③反叛、背叛。例:B。④反倒。例:C。
再補充一些詞語(例句課后補寫):
〔益〕①水外流。例:澭水暴益。②增加。例:雖人弗損益。③更加。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好處:例:有所廣益。
〔要(yāo)〕①邀請。例:便要還家。②要求。例:有要于時。
〔表〕①文體名,臣子給君主的呈文。例:《出師表》。②作標記。例:使人先表澭水。
〔向〕①從前。例:尋向所志。②朝……走。例:聞操已向荊州。
〔虧〕缺損,引申為不合、不適宜。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
〔!潮持。例:守法而弗變則悖。
〔任〕①任務(wù)、使命。例: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信任。例:王甚任之。③擔(dān)負、承任,引申為處理。例:以此任物。
2.整理句式。(例句課后補寫)
、佟病浴硟煞N基本用法: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原因,如“此其所以敗也”;一種是表示行為的工具、方法,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凇藏M不……哉〕表示感嘆和反問,如“豈不悲哉”。
、邸卜恰玻病撤穸ê涂隙ㄏ嘟Y(jié)合的表述方式,強調(diào)也只有一個答案,如“其法皆不同,非務(wù)相反時,時勢異也”。
、堋搽m……,(猶若)不……〕退一步作假定的表示方式。如“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⑤〔……A,……B,AB……〕先分后總的表述方式,如“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附練習(xí)第四題答案:
1.(制定法令的)依據(jù)或精神。2.同1。3.(失敗的)原因。4.同3。 5.的緣故。6.靠他來。7.用來……的方法。8.的原因。
七、留作業(yè)。
背誦全文。
【《察今》的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切切察察04-29
繩察(繩察)04-29
財察(財察)04-29
來今(來今)04-29
見今(見今)04-29
察相04-29
占察04-29
苛察04-30
科察04-29
微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