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簡單了解飛機的種類及作用。
2.知道飛機是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活動重點: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飛機的種類。
活動難點:知道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活動準備:各種不同種類的飛機圖片(客機、戰(zhàn)斗機、水上飛機、直升機):課前回家收集關(guān)于飛機種類的知識。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
1.提問:“天上飛,不是鳥,前邊翅膀大,后邊翅膀小,喝飽汽油飛得高”猜猜是什么?
2.提問:你們做過飛機嗎?坐飛機有什么感覺?
小結(jié):坐飛機很舒服,速度很快。
二、通過觀察客機的飛機模型,激發(fā)幼兒的前期經(jīng)驗,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
1.請幼兒觀察飛機模型,與同伴交流討論,了解飛機的結(jié)構(gòu)。
提問:觀察飛機模型,飛機都是由哪幾部分構(gòu)成?它們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用處?
小結(jié):飛機由機頭、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這幾部分構(gòu)成。機翼是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尾翼是保證飛機平穩(wěn)飛行的,起落架幫助飛機平穩(wěn)起飛和降落。
2.通過模型認識飛機的用途與便利。
提問:它的用處是什么嗎?它的名字是什么?為什么要坐飛機旅行?
小結(jié):飛機是現(xiàn)在速度最快的一種交通工具,他可以在天上飛行,可以去汽車去不了的地方。出行坐飛機很便利,飛機的本領(lǐng)真大。
三、了解飛機的種類、用途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提問:除了客機,你們還認識哪些不同的飛機?它們都有哪些用處?直升機有什么用處?水上飛機有什么用處?戰(zhàn)斗機的作用是什么?
小結(jié):飛機有這么多種類,他們的.用途也不一樣。有的飛機可以用來打擊敵人,維護國家的安全,一般是軍用飛機;有的飛機用來運送旅客或者是噴灑農(nóng)藥,一般就是農(nóng)用飛機。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本領(lǐng)真是大。
四、觀看飛機展視頻,感受飛行帶來的震撼和祖國的強大。
提問:你們最喜歡哪一種飛機?為什么?你們還想設計出什么樣的飛機?會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
五、活動延伸
到活動區(qū),將你們想要設計的飛機畫出來吧。
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教師運用直觀性、引導性、探索性的教學方法,讓孩子通過多種形式興趣盎然地學習,對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獨有的學習效果。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了飛機的種類及作用,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在解決活動重點“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飛機的種類及作用”時,讓幼兒觀察客機飛機模型在前,教師總結(jié)、提升在后,利用觀察法,充分的引導幼兒探索與發(fā)現(xiàn),并在己有的基礎(chǔ)上引導幼兒結(jié)合已有經(jīng)驗,說說飛機都是由哪幾部分構(gòu)成,說說除了客機還認識哪幾種飛機,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在認識到飛機本領(lǐng)大的同時,還關(guān)注到了個別幼兒的差異性,讓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同時教師還運用圖片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的認識到不同種類的飛機外形與作用,加深了對飛機的了解。
在解決活動難點“知道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時,運用談話法,讓幼兒說說自己認識的飛機,它們都有什么本領(lǐng),充分調(diào)動了幼兒的己有經(jīng)驗,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視聽結(jié)合法,讓幼兒通過觀看飛機展視頻,感受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整節(jié)活動中師幼互動頻繁而有效,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飛機的基本特征、種類及其作用,以及它給人們帶來的便利。但活動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幼兒想象設計自己飛機時,急于達成自己的目標,提問不明確,對于幼兒的回答缺少肯定與提升,導致幼兒在設計飛機時缺少新意,現(xiàn)場調(diào)控能力還需繼續(xù)加強。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陀螺的構(gòu)造,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zhuǎn)動起來是怎樣的。
2、引發(fā)幼兒對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能嘗試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幼兒在了解陀螺構(gòu)造的基礎(chǔ)上自制陀螺,鍛煉幼兒的動腦、動手的能力。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陀螺的.方法。
教學難點:找出圓的中心點。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陀螺若干個;
2、各種紙片、彩筆、剪刀、圓形瓶蓋(供畫圓用)、短尺、小木棒、火柴棍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教師:這是什么玩具?(出示陀螺)你們玩過什么樣的陀螺?
幼兒爭著說自己玩過的陀螺。
。ㄍ孢^木陀螺 、玩過鐵陀螺 、玩過塑料陀螺和紙陀螺)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1、幼兒分組玩轉(zhuǎn)陀螺,教師引導幼兒注意觀察陀螺的構(gòu)造以及轉(zhuǎn)動起來是什么樣子的;
2、引導幼兒討論:陀螺是用一個紙片和一根小木棒制作成的,涂上顏色的陀螺轉(zhuǎn)動起來后變成了一圈圈色環(huán),很漂亮!
3、幼兒動手制作陀螺(向幼兒介紹材料,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幼兒展示作品,玩自己制作的陀螺。(幼兒玩,教師細心觀察)
幼兒甲:咦,我的陀螺怎么轉(zhuǎn)不起來?
幼兒乙:我的怎么歪歪斜斜轉(zhuǎn)幾下就倒了?
幼兒丙:我的剛做好的時候就能轉(zhuǎn),現(xiàn)在有不能轉(zhuǎn)了?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做的陀螺與老師帶來的陀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師與幼兒共同尋找原因、修改:制作陀螺的紙片太薄;圓孔不在紙片中心;小木棒轉(zhuǎn)軸太長……。)
三、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作品。
四、活動延伸
今天,小朋友們都懂得了怎樣制作陀螺。下面請小朋友再去用其他材料制作陀螺,想一想怎樣才能使陀螺轉(zhuǎn)得又穩(wěn)又快,并選出轉(zhuǎn)動得時間最長的一個準備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轉(zhuǎn)陀螺比賽。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開動腦筋,自己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他們很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才是真正的活動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輔助者。整個活動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的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學會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會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以及與同伴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小百科:陀螺指的是繞一個支點高速轉(zhuǎn)動的剛體。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螺旋形,發(fā)現(xiàn)粗細會影響紙條長短的變化。
2.養(yǎng)成做事細致的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一人一把剪刀,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2.螺旋形實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認識螺旋形1.出示圓形紙片,請幼兒幫圓紙片變成長條形。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順著圓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認識螺旋形。
(1)圓紙片變好了,你覺得圓形變成了什么?(蝸牛殼、棒棒糖)小結(jié):對了,這個和小朋友說的蝸牛殼差不多,它從中間往外,一圈一圈,越變越大,就變成了螺旋形。
(2)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圓紙片是怎么變成螺旋形的?
小結(jié):順著圓的形狀從外往里一直剪,剪的時候一邊轉(zhuǎn)紙片一邊剪,就能剪出螺旋形。
二、第二次操作:變長長的螺旋形幼兒剪完展示作品,讓幼兒觀察、提問:螺旋形有什么不同?(長短不同)為什么同樣大的.紙片剪成的螺旋形會不一樣長?(粗細不同)提問:讓你剪出一條長長的細細的螺旋形你會怎么剪?
老師小結(jié):一條長長的螺旋形要細細的剪,剪的時間長一點,不要剪斷。
三、第三次操作:
1.觀察并討論如何變出長長的螺旋形。
2.提出比賽要求,幼兒再次操作。
3.引導幼兒觀察黑板上的螺旋形,評出冠軍。
4.觀看PPT5.我們剛剛認識了螺旋形,那我們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狀?(螺絲玩具、螺絲釘、電話線、電燈)總結(jié):原來,在同樣大的紙片上,小朋友在剪的時候,剪得越細,螺旋形就會變得越長。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在區(qū)角活動時用其他形狀的紙片剪出螺旋形。
大班數(shù)學《紙片變變變》教學反思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語言一定要簡練,到位,否則孩子們會對教師過多的語言產(chǎn)生反感,越聽越糊涂。
在《紙片變變變》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滲透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從探索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jié)論,每次的提問都是簡經(jīng)營簡練,明了,讓孩子得出結(jié)論,老師再小結(jié)。
2、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符合數(shù)學教學邏輯。
從第一次操作,讓幼兒試著剪出長條形,從而過渡螺旋形,這里我講評的比較快,過渡比較緊湊,但第二次操作,讓幼兒通過操作剪螺旋形從而發(fā)現(xiàn)長短不一,為什么同一圓方剪出的螺旋形會長短不一呢?(粗細不一)從而引導幼兒比賽,誰剪得螺旋形又長又細。幼兒的動手能力強,剪得都較長也細細的,個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清晰,層層遞近,目標效果已達到。
3、在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什么東西是螺旋形的,我班幼兒擴散思維強,想了很多,(如圓棒、樹的紋路、發(fā)型等)我們老師也一下想不到的,幼兒都能回答出,發(fā)言積極,以上是我本次活動的反思,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給予指導,以便使活動能更有效的開展。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漏勺、提籃、小筐、塑料袋、果凍殼、茶葉盒、玩具、網(wǎng)籃、小碗、小杯子等。
【活動過程】一、手指游戲?qū)搿?/strong>
一個手指頭一個手指頭,變變變成毛毛蟲;
兩個手指頭兩個手指頭變變變成小白兔;
三個手指頭三個手指頭變變變成小花貓;
四個手指頭四個手指頭變變變成螃蟹爬;
五個手指頭五個手指頭變變變成小青蛙
(手指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關(guān)注自己能干的小手)
二、出示一杯水,引出課題。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水啊?它可以用來干什么呢?
水寶寶可以幫我們做這么多的事情,今天水寶寶們也遇到困難了,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幫幫他們好嗎?原來啊水寶寶們要搬新家了,看,他們的新家多漂亮啊,可他們沒有想出好的辦法,我們替他們想個好辦法吧。(幼兒自由發(fā)言)。
活動中:幼:把盆端過去。
師:這個方法不錯,可是,里面住著太多的水寶寶,太沉了我們小朋友搬不動。我們再想想還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我們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幼:小碗、勺子、杯子、小盆……
小朋友們想的.辦法都很好,老師也為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工具。提要求:請每個小朋友來選擇一種工具來幫水寶寶搬家,我們給水寶寶搬家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把水寶寶撒出來丟在半路上了,否則水寶寶會迷路的,我們要把水寶寶安全送到新家。
下面請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做,小手小手伸出來,袖子袖子卷起來。
三、選擇工具第一次運水。
小朋友過來取工具吧。
1、幼兒用小工具操作運水,老師邊參與幼兒一起運水,邊仔細觀察幼兒活動情況,并作適當引導。
2、集中幼兒:小朋友們快來休息一會兒,把你的小工具放在小腳的前面,老師做示范。
活動中:
師:你剛才是用什么工具幫水寶寶搬家的呀?為什么沒有用這種工具的?(漏勺、洗澡筐等)。有個別幼兒一開始用漏水工具但一實驗不行接著有換了,于是我就問為什么你換工具了?
幼兒:因為用這樣的工具水會漏下去。
師小結(jié):因為他選擇的工具下面有許多的小孔水寶寶漏下去了,用這樣的工具運水成功嗎?(不成功)。那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還有的水寶寶沒有住進新家,我們再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小朋友也可以互相交換工具。
四、第二次運水,體驗活動的樂趣及成就感。
1、幼兒再次操作運水,互相交換工具。
師:這次我們在運水的過程中,可以和好朋友互相交換工具也可以和老師桌子上的工具交換一下,而且在運水時要注意不要把水寶寶漏出來了……
幼:漏出水會滑到人。
2、鼓勵孩子在運水過程中,要有合作精神。
活動中:
最后盆子里還剩下一點水小朋友們用已有的工具已經(jīng)盛不出來時,師:現(xiàn)在大盆里的水寶寶我們用工具盛不出來了,小朋友快幫它們想想辦法吧?這時幼兒都說直接把盆端過去,于是,我就和小朋友一起抬著大盆幫剩余的水寶寶搬進了新家。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簡析:
本課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會變味的米飯,米飯、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蹤跡,制作神秘的信件”。
會變味的米飯,平常吃飯的時候感覺不到甜味,只有細細品嘗才會感覺到米飯產(chǎn)生了甜味,用這樣日常生活中經(jīng)歷卻不大注意到的活動,導入這一課的內(nèi)容。
米飯、淀粉和碘酒,讓學生利用感官對淀粉進行觀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進行實驗,對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教科書進行了明確的告知。
淀粉的蹤跡,利用淀粉與碘酒的顏色變化,可以來檢驗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尋找淀粉的蹤跡活動的延續(xù)。
二、教學背景:
學生對米飯?zhí)煜ち,對米飯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許有一部分學生還有這樣的經(jīng)驗,咀嚼米飯的時間長了,口腔內(nèi)的米飯會出現(xiàn)甜味,這是怎么回事?本課就從這個現(xiàn)象開始,引導學生探索與米飯、淀粉有關(guān)的化學變化。
米飯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會產(chǎn)生色合,在這里,我們并不要求學生去掌握反應機理,而是觀察米飯、淀粉與碘酒反應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認識到這種顏色變化是化學變化的一種形式。利用碘酒與淀粉的特性反應,可以鑒別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學階段,對物質(zhì)化學反應的認識,一般都停留在現(xiàn)象的觀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機理。同時,一般學生對化學變化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都是很感興趣的,這有助于他們進行有限度的科學探索。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fā)生化學變化。
2.淀粉與碘酒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物質(zhì)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學詞匯:化學反應 新的物質(zhì)
。ǘ┻^程與方法:
1.用細心體驗、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jié)論。
2.通過實驗檢驗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學方法:體驗 推理 驗證
。ㄈ┣楦 態(tài)度 價值觀:
1. 培養(yǎng)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探索興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米飯和淀粉與碘酒發(fā)生了反應。
難點:分析米飯和淀粉與碘酒反應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zhì)。
教學準備 教 具學 具說明與提醒
米飯、碘酒、相關(guān)米飯、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簽以及面包、饅頭、餅干、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面粉、白糖、食鹽等幾種常見的食物另外準備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學 流 程
活 動 過 程
基 礎(chǔ) 設 計個 性 設 計
一、導入:
。1)今天我為大家?guī)砹撕贸缘臇|西,誰來嘗嘗看?不過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嘗過之后,要告訴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學生眼睛,讓他仔細嘗吃的食物)適時提問,引導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點。(軟軟的,有點香,有點甜,是米飯。)
米飯我們天天都吃,有沒有感覺到它吃起來有點甜?平時大口吃的時候沒有感覺,而當我們細細品嘗時,卻發(fā)現(xiàn)米飯會變甜,米飯為什么會變甜呢?
。2)學生討論
。3)我為大家揭開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張沒有字的紙條,把碘酒溶液迅速噴射在紙上,紙上寫著 淀粉, 原來米飯中有一種叫淀粉的東西,在我們的咀嚼過程中它與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發(fā)生了變化,從而變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樣的呢?
二、觀察淀粉
觀察前,我們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簽在手上涂下。
小組活動:觀察淀粉
。1)觀察方法:①看(顏色)、摸(光滑程度)、聞(氣味)
(2)觀察并記錄表格:
。3)交流匯報:
淀粉特征:看起來是白色粉末狀、摸上去較光滑、無明顯氣味。
同學們的手上有沒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在這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化學
變化或物理變化)
手上變顏色了,生成了新的藍色物質(zhì),是化學變化。
原來,淀粉遇到碘酒會生成藍色物質(zhì)。
三、米飯與淀粉
我們知道米飯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會不會也生成藍色的物質(zhì)呢?
實驗:滴一滴碘酒在米飯上,觀察現(xiàn)象(學生實驗)
交流:米飯遇碘酒也變成了藍色。
通過這樣的`實驗,大家有沒有受到什么啟發(fā)?(視情況提示:如果某種物質(zhì)遇到碘酒變成藍色,那說明這種物質(zhì)有什么特點?)
我們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變藍的特性來檢驗物質(zhì)是否含有淀粉。
四、尋找淀粉的蹤跡
生活中,有哪些物質(zhì)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請同學們好好地判斷一下,哪些物質(zhì)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質(zhì)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斷,會嗎?
請一位同學簡單敘述一下實驗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檢驗的物體上,如果物體變藍,則說明該物體含有淀粉,如果該物體沒有變藍,則說明該物體不含淀粉。)
實驗:判斷黃瓜、白菜、蔥、馬鈴薯、面粉、白糖、食鹽、餅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據(jù)實際條件選擇物品)
交流討論:
含淀粉的是:馬鈴薯、餅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黃瓜、白菜、蔥、食鹽、白糖
五、總結(jié):
a.淀粉遇碘酒會變藍
b.淀粉遇碘變藍現(xiàn)象是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變藍現(xiàn)象來判斷物質(zhì)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對于這些還有不理解的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傳遞情報為了防止機密泄露,往往會寫一些“無字”密信,(就像剛才的紙條)可以用什么辦法將內(nèi)容顯現(xiàn)出來?(滴加碘酒在白紙上)
課后可以自制一份“無字”密信,寄給我。
板書設計
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
米飯
淀粉 + 碘酒 → 藍紫色(化學變化)
……
課外活動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關(guān)信息。
生成預見1.能夠描述米飯(淀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xiàn)象。
2.能夠區(qū)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課堂評估1.能否正確描述米飯(淀粉)遇到碘酒的反應現(xiàn)象。
2.能否熟練區(qū)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