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通用1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教學重點:
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觀察蠟燭燃燒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銅絲、一根小棒、一個篩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身邊的物質》,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也知道“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師出示銅絲,我不管怎么扭、彎,這還(銅絲)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只是改變了銅絲的形狀。師出示一張紙:撕成兩半,舉半張紙問“這不是紙么”跟原來的紙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
二、觀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
。1)觀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請材料員分別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紙上,大家仔細觀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們的`特點了嗎?不要動它。
。2)我們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會不會發(fā)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實驗。
。3)進行混合、攪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進行攪拌)師: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了呢?有什么證據(jù)說明沒有發(fā)生變化?(用篩子分離沙和豆子進行觀察。)
。4)分離混合物。與原來的沙子和豆子進行比較、對照,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攪拌產生的碎屑,只說明沙子和豆子形態(tài)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征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
板書:沒有產生新的物質。三、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1)、每組一包白糖,展開放桌上觀察,將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表格中。(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師演示:師先點燃蠟,問:“蠟燭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溫度最高?”在觀察白糖變化的同時還要觀察蠟燭的變化。(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并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首先會發(fā)生物理變化,即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繼續(xù)加熱,白糖的顏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聞到焦味,這時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如果繼續(xù)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狀態(tài)變化:白色————褐色—————黑色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熱后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么?(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
板書:產生新的物質。在白糖加熱過程中還有一種物質也在發(fā)生變化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蠟燭)蠟燭燃燒后又有什么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么?請同學們閱讀資料庫。
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產生新的物質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而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混合沙,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tài)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板書:物理變化出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讓學生閱讀: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形狀、體積、狀態(tài)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你們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五、課外延深:
1、討論:白糖加熱發(fā)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fā)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qū)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qū)別?
2、結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也可以這么說,化學變化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物理變化,希望同學們都做個有心人隨時發(fā)現(xiàn)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
板書: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沒有新物質產生——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產生——化學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2.會收集資料,能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從而認識了解太陽系。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
第一課時
一、認識太陽系中圍繞太陽轉動的行星情況。
1.提問:哪位同學知道,太陽周圍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還有什么天體?
2.學生討論并自由回答。
3.談話:看來同學們對太陽系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陽周圍除了地球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圍著它轉動,這些天體都像地球一樣,本身不發(fā)光,靠反射太陽光我們才能看到它們。這些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太陽系行星成員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閱讀教材第40頁列舉的有關太陽系八行星的數(shù)據(jù)資料。
4.學生閱讀資料并討論各自的發(fā)現(xiàn)。
二、整理太陽系行星數(shù)據(jù)資料。
1.談話:結合剛才閱讀的數(shù)據(jù)資料和你討論過程中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順序是怎樣的?計算其他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多少倍,把你們思考、計算、整理的.結果記錄在課本第41頁的表格中。
2.學生整理數(shù)據(jù)資料,填寫相應表格內容。
3.匯報整理數(shù)據(jù)結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情況提問:
(1)你能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說一說圍繞太陽轉動的八大行星的名稱嗎?
(2)你有什么好辦法將它們記住?(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然后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記憶力最棒。
(3)填寫教材第40頁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九大行星的知識,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嗎?
4.提問:八顆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是哪一顆?體積最小的是哪一顆?
5.學生匯報,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或鼓勵。
6.談話:按體積從大到小給八顆行星排個順序,并把這個順序記錄在教材第41頁的表格中。
7.學生填寫八顆行星大小排列順序后組織同學舉行簡要匯報,教師小結排序結果,統(tǒng)一大家認識。
8.提問:同學們,上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除了課堂上學到的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9.學生自由提問。
10.談話:同學們的問題還真不少,現(xiàn)在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看看有哪些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11.教師指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從
“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類,并積極肯定學生科學的問題分類方法。
12.談話: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從“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系”這些方面收集資料,為我們下節(jié)課編輯太陽系小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了解太陽系小天體和矮行星的相關信息。
1.談話:經過上節(jié)課課后同學們的資料收集,現(xiàn)在你能說說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關太陽系其他天體的信息嗎?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簡要板書進行梳理,同時給予發(fā)言同學以正面的積極肯定。如果學生的發(fā)言中已經涉及到有關“太陽系小天體”——彗星的介紹,教師可以強調教材中也有類似的講述;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教師還有必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彗星的內容。
3.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太陽系是由哪些天體組成的嗎?
4.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太陽系的組成,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議,以完善并鞏固同學對太陽系組成的認識。
5.組織同學自行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冥王星的小資料。
6.談話:通過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過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學認識的發(fā)展和人們對于錯誤認識改正的態(tài)度?
7.學生在班級內展開匯報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相互間就各自觀點展開討論。如果學生有思考或表達的障礙,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引導或總結。無論是學生自行探討還是教師引導,在這里活動目的只有一個:讓同學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錯誤的精神,同時認識到科學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fā)展的。
二、整理太陽系的資料,設計制作以太陽系為主題的小報。
1.提出制作以太陽系為主題的小報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制作這樣的小報,可以選擇怎樣的專題?”
2.學生個別匯報各自打算,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并視學生匯報的實際情況指導同學可以以“太陽系天體新信息”為專題,也可以以“人們探索太陽系天體歷程”為專題,還可以以“人類探索太陽系求真求是的精神”為專題。
3.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圍繞自己選定的專題,我們應該收集或選擇哪些資料和圖片豐富我們的小報?為了讓我們的小報特色更突出,在內容選取和形式編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學生小組討論商量后進行班級內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完善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5.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以太陽為主題的小報。
6.根據(jù)學生主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小學科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
【教學難點】
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F(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區(qū)分動脈血和靜脈血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它們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和意義。
教學難點
1、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它們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途徑,以及在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我們前面學習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類型的血管和心臟構成封閉的管道系統(tǒng):血液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
如果在管道系統(tǒng)中把心臟排除在外,只有各種血管組成封閉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能否正常循環(huán)流動?(出示由兩組輸液管連接成的封閉管道,裝入滴有少許紅墨水的水)
生:不能流動/能流動。
師:演示將封閉的管道平放、豎立,觀察液體能否流動。
生:不論怎樣放置,液體都不能自動地在管道內循環(huán)流動。
師:如果要想使管內液體流動起來,但又不能改變管道的位置,能否做到?生:用手交替壓縮輸液管的回血管,管內液體循環(huán)流動起來。
師:請思考,通過上述過程,聯(lián)想在人體內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心臟起什么作用?生:平時我們能夠感受到心臟的跳動,特別是劇烈運動后,心跳更加劇烈。
生:心臟通過收縮為血液循環(huán)提供動力,推動著血液在管道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流動。
師:對,心臟在血液循環(huán)流動過程中,就相當于汽車的發(fā)動機,為整個循環(huán)過程提供動力,同時也象抽水機的泵,保證了血液能夠從低處流向高處。心臟為什么能夠提供動力?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和認識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請同學們嘗試通過觀察揭開心臟之迷。
。ㄏ掳l(fā)觀察材料和提綱,通過觀察解決相關問題。)
二、新授
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羊的心臟,借此來了解人的心臟的結構。
師:請各組匯報各自的觀察結果,注意按照科學觀察的方法和順序進行。
生:我們結合人體內臟圖,了解到人的心臟位置和形狀:心臟位于胸腔,兩肺之間略偏左下,大小約和自己的拳頭相當,形狀類似平時人們畫的心形,上面較寬血管多,下面稍尖。
師:(借助人的心臟模型)心臟在胸腔內的位置是這樣的,靠身體左側或右側對應的稱為心臟的左側或右側,同時同學們要從不同角度觀察心臟,能大致區(qū)分心臟的前后和左右。
生:通過觀察剖開的心臟壁,有肌肉纖維,說明心臟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肉組織具有收縮和舒張的特性,所以,心臟可以收縮和舒張,也就是跳動,可以擠壓血液,推動著血液在血管內循環(huán)流動。
師:看來只有心臟不停地收縮舒張,才能不斷地推動著血液循環(huán)流動,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臟是從不休息的,是這樣的嗎?
生:是這樣的,如果心臟不跳動了,人也就死亡了。
生:不是,我從資料上了解到,人類的心臟也是要休息的,只不過是方式不太一樣,它是通過舒張時間相對長于收縮時間來保證休息的。
師:是的,心臟在保證正常工作的同時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臟是如何使血液回流心臟再將血液射入血管的?
生:我們觀察解剖的心臟,看到心臟是由四個腔室組成,分別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而且發(fā)現(xiàn)只有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同,左右是完全隔開的。
生:我們比較了心臟四個腔室的壁,盡管都是由肌肉組成的,但是厚度差別很大,最厚的是左心室,然后是右心室,心房的壁整體都不如心室厚。
生:是這樣,老師,我們組觀察的心臟沒有剖開,用手捏心房和心室的壁感覺不一樣,心房的壁感覺要薄的多。為什么會這樣呢?
師:(結合人的心臟模型)同樣是心臟的壁,但是厚度卻不同,同學們試著結合肌肉的功能特點,作出推測,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
。▽W生小組交換意見)
生:肌肉能夠收縮提供動力,肌肉越厚,收縮也就約有力量,腔室里面的血液獲得的動力也越大,向前流動越遠。心房壁薄,收縮力量小,血液流的.距離不遠,心室肌肉壁厚,收縮有力,血液流的距離遠。血液流動最遠的應該是左心室射出的血,因為左心室是四個腔室中壁最厚的。
生:我們分析認為,從心臟在人體中所處的自然位置來看,心房在靠上的位置,心室相對靠下一些,應該是心房的血液流向心室,血液從心室離開心臟流向全身,血液流回心臟進心房。所以心室的壁都比心房要厚。
師: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嗎?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推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提出探究的方案。
生:(討論,效果不很理想。)
師:能否運用我們前面學習過的各類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在遇到的困難?
生:根據(jù)各類血管的功能,結合剛才的推測,動、靜脈與心臟腔室的通連關系應該是: 我們想通過向靜脈血管里面灌水,看看是不是從動脈血管流出,如果是從動脈中流出說明前面的推測是正確的。
師:如何判斷與心臟連接的血管是哪類血管呢?
生:看血管壁的薄厚,外觀直徑相當?shù),壁厚,內徑小的是動脈血管,壁薄,內徑大的是靜脈血管。
生:也可以通過已解剖的心臟,看心房、心室和外面的哪條血管連通,通連關系是“房連靜,室連動”,然后在沒有解剖的心臟對應位置找到相應的動脈和靜脈。
師:很好,同學們不但善于動腦筋解決問題,還善于總結規(guī)律。大家可以依據(jù)不同的方法判斷并實際操作,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出現(xiàn)。
師:請各組介紹你們實驗的結果和認識。
生:我們從與右心房相通的靜脈向里面注水,水是從動脈血管流出的,說明前面的推測是正確的,血液從靜脈→心房→心室→動脈,血液從動脈流出。
生:我們還注意到,從一側靜脈注入水,水是從與同側心室相通的動脈中流出的。
師:(邊聽學生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心臟簡單工作示意圖)血液是從靜脈進入心房,心房血液進入心室,血液又從同側的心室進入動脈,離開心臟的。各組實驗都進行的順利吧?
生:順利,結果是這樣的。
生:老師,我們灌了好長時間,不知為什么水總是進不去,流的到處都是?
師:讓我們大家?guī)蛶瓦@一組好不好?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我們請這一組的同學上來示范他們是怎樣做的。
生:老師他們灌水的那條血管不是靜脈血管,是動脈血管。
師:(通過與解剖的心臟比照,同時比較同等粗細的血管的管壁)大家看到,這組同學選擇注入水的這條血管的確是動脈血管。那么,為什么從動脈血管灌不進去水呢?
生:在動脈血管與心室的連接處有瓣膜,這是動脈瓣。動脈瓣只能朝向動脈開,動脈里面的血液不能流回心室。所以,從動脈血管灌不進去水。
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間也有這樣只能單向開放的瓣膜,這是房室瓣。有了房室瓣,心室的血液也不會倒流回心房了。
師:這樣看來,心臟內的各種瓣膜保證了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師:(展示課件,心臟收縮舒張的動畫演示)位于我們胸腔內的心臟,從它的組成、結構,都是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就象工作能力巨大的泵,保證了血液在管道內不斷地循環(huán)流動。血液循環(huán)具體是如何進行的,下一課時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紙制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制作小掛件。
3.科學態(tài)度、STSE
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
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范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制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制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jié)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出示并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制作示意圖。
(4)根據(jù)教師的范例,學生分組交流并口述設計及制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fā)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并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lián)。
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說古人發(fā)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xiàn)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xiàn)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 6
學習目標
1.通過給小兔子喂食物,觀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學習照顧、愛護小兔子。
活動準備
1.在飼養(yǎng)角飼養(yǎng)幾只小兔子。各種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歡吃什么的墻飾背景。
活動過程
形式:集體/小組
1。創(chuàng)設情境:小兔子餓了,需要小朋友給小兔子準備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選擇相應的實物卡片貼在墻飾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么”部分。
3。帶小朋友到食堂為小兔子找食物,喂養(yǎng)兔子,觀察小兔子吃嗎?并根據(jù)觀察結果,將相應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墻飾上“小兔子喜歡吃”或“小兔子不喜歡吃”部分。
4。引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猜想每天帶食物來喂小兔子,觀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記錄和相互交流。
活動評價
1.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能夠持續(xù)喂養(yǎng)和觀察小兔子。
2.能夠了解兔子的食性,并樂于與教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動和發(fā)現(xiàn)。
3活動建議:
4.請家長注意引導、提醒、鼓勵幼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5.將禮貌寶寶的圖片張貼在圖書區(qū)中,引導幼兒經常觀察和講述,以豐富幼兒的表達能力,養(yǎng)成禮貌行為。
小學科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qū)的規(guī)律性天氣現(xiàn)象。
2、知道季節(jié)是根據(jù)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夾套保溫泵的季節(jié)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生活規(guī)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LC型羅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qū),天氣現(xiàn)象總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稱為該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CB系列齒輪油泵節(jié)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yè)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為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開花植物花的構造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
能力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花的各部分組成及特點;在觀察的基礎上,能預測植物未來的生長。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構造;難點:學會使用鑷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學策略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從內心想探究的活動,融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并根據(jù)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征即興發(fā)揮。
學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運用的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能用分類、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掌握觀察規(guī)律。
五、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дn,揭示課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我會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春天的見聞;用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我想:當學生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時,他們會被深深吸引,很想走進那一片片搖曳著的金黃,去欣賞、去觀察那一朵朵盛開的油菜花。
。ǘ┬抡n探究,凸現(xiàn)個性
這個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一棵油菜
這項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油彩花的各個器官,內容相對簡單,我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
1、看一看:我給學生出示一張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圖片讓他們觀察,培養(yǎng)學生全面、有序的觀察習慣。
2、說一說:經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到屏幕前面,指著屏幕上的圖片依次說明油菜花的各個器官,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讓學生再想想自己為什么能夠區(qū)分油菜的各個器官。經過思考,學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根據(jù)主要來源于對舊知的回憶。從而,讓學生明白“溫故知新”的道理。
活動二:觀察一朵油菜花
這項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
1、選擇討論題目:圍繞教材內容,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討論題。分別是:想想用什么辦法觀察油菜花,為什么用這種辦法;通過觀察,分類油菜花有幾部分組成;辨認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試著填寫“油菜花觀察記錄表”。
2、實施討論過程
(1)自學準備
在討論開始之前,讓學生針對題目獨立思考,進行分析判斷,初步得己的結論。
(2)分組觀察
按照“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對討論題目進行逐個討論,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表看法的機會。在討論結束后,組長還要負責記錄本組的觀察結果。
老師在教科桌上給學生擺放好油菜花、放大鏡、鑷子等若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什么,老師盡量什么,做好服務工作。同時,還要相機引導,給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觀察思路。當學生取走油菜花,告訴學生要珍惜這弱小的生命;當學生取走放大鏡,問問他為什么要用這種工具;當學生取走鑷子時,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可以點頭、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當觀察活動即將結束時,再給每組一張“油彩花觀察記錄表”,通過看表中列舉的五項內容,來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和感官進行觀察,學生可以試著填寫。
(3)集中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討論,各小組長匯報觀察討論的情況。由于觀察過程中,方法和態(tài)度不同,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可以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充分發(fā)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用辯論的方式,組際之間互評,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覺得當學生一各個各抒己見、據(jù)理力爭時,正是知識深化、細化、內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不是體現(xiàn)自己的權威身份,而是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以保護學生爭論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教師
我首先對討論題目進行,用圖片展示油菜花的構造組成,通過看圖片學生能夠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油菜花的構造,使知識點掌握更教牢固,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從油菜花的構造特點,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認識,這個內容也通過圖片來展示,學生可以邊看油菜花圖案,邊閱讀“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通過對照學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最后還須充分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
活動三: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油菜花的錄像資料,讓學生的得到適當?shù)恼{節(jié)。這段錄象在教學中還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我準備采取“問題搶答”的競賽方式。
1、收集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活動三”的內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問題,自己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用紙條的形式送給我,目的是保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為比賽做好準備。
2、進行比賽:將男女同學自然分成競賽雙方,我來出題,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此時,學生的答案可能還很有創(chuàng)意,比如在推測花蕾未來變化時,用了畫畫的方式,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語言,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新穎而且有創(chuàng)意。對于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高度贊揚,使學生的心情更加振奮。比賽結束時,會有勝負之分,這時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的工作,教育他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正視成功和失敗。
。ㄈ┙處燑c評,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開花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學會了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學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細致嚴謹?shù)奶剿;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要加強欣賞他人、快樂自己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
。ㄋ模┩卣怪R,延伸思維
為了讓學生在鞏固已學知識基礎上,將知識范圍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我準備設立了一個“十字花科報名處”,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課余時間,扮演其中的一種到我這里報名,介紹這種植物的特點。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贈送一張“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圖片,作為鼓勵。
六、教學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jù)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實際,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聯(lián)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盡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諧統(tǒng)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造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又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的多種方式,達到增強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小學科學教案 9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fā)現(xiàn)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shù)哪景逡粔K。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fā)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shù)墓ぞ邅硗瓿蛇@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shù)據(jù)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yè)布置
第三課時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guī)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 10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于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xiàn)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并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yǎng)。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系。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qū)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術手段以及APP軟件等手段,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并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系,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于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于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于鍛煉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么,并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fā)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于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tǒng)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jié)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xiàn)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軟件、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ㄒ唬┞曇舻膹娙酰ㄒ袅浚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qū)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么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qū)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發(fā)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偈帜脦Ь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郾容^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転楸苊庹`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xiàn)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xiàn)。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xiàn)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ǘ┞曇舻母叩停ㄒ舾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ǔ綦A)。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板書音高)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lián)舸蛲唤M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弁黄鞑姆磸蛯嶒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苋M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件,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ǔ尸F(xiàn)記錄表,匯報發(fā)現(xiàn),并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小、短、細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么大、長、粗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fā)出的音高有什么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煱鍟
6.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制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里有一些仿真樂器,其實這些仿真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里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zhàn):利用仿真樂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系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征
第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HZ)
第二次實驗數(shù)據(jù)(HZ)
第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小學科學教案 11
一、實驗課題名稱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
《光是怎樣傳播的》
二、參賽教師所在單位及姓名
桑棗一。褐芙
三、正文
1、實驗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光是怎樣傳播的》這一實驗課題,選自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時。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guī)律、折射規(guī)律都要用到光的傳播知識,同時也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現(xiàn)象。因此,本課的實驗有助于對以后科學知識的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實驗是:在三張長方形卡紙的同一位置打一個大小約為一枚硬幣的小孔,然后把這三張卡紙分別用夾子夾住橫立在桌上,每張卡紙之間間隔15厘米,排成整齊的一列,使卡紙的小孔在同一直線上。在最后一張卡紙之后約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張沒有打孔的卡紙作為屏。把手電筒放置在離自己最近的卡紙前,讓手電筒的光射進小孔,學生就可以在紙屏上觀察到光斑。這時,如果將第二或第三張卡紙向左或向右移動5厘米,同樣用手電筒的光對準離自己最近的卡紙的小孔,學生就不能在紙屏上觀察到光斑。實驗旨在讓學生明白光的傳播路線是直線。
實驗的不足之處
A、不直觀。白天光線強烈,學生不能直觀地看到光的傳播路線。
B、難操作。實驗道具難做精確,三孔難以對齊。
C、不全面。該實驗只證明了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沒有證明其在液體、固體倆種物質形態(tài)中的`傳播路徑。
D、實驗器材比較常見,學生對這些天天見到的物體提不起興趣,不能激發(fā)探究熱情。
3、實驗創(chuàng)新與改進之處
A、讓學生分別探究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的傳播路線,經過反復實驗,學生能在這三種物態(tài)中直觀地看到光的傳播路徑。
B、變單一的器材為學生感興趣的多樣性器材,吸引他們的眼球,抓住學生的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
C、把學過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讓他們解釋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戲,讓他們感到科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
4、實驗器材
裝水的燒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墊棉紙的空燒杯、蚊香、打火機、果凍、玻璃磚、激光筆
5、實驗原理
讓激光筆照射液體、氣體、固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光的路徑,得出光在三種物質形態(tài)中都沿直線傳播。
6、實驗過程
實驗一:探究光在液體中的傳播
器材:裝水的燒杯、黑墨水、吸管、小棒、激光筆
步驟:先在水中滴入幾滴黑墨水,再用激光燈射向水中,然后觀察光的傳播路徑。
結論:光在液體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二:探究光在氣體中的傳播
器材:墊棉紙的燒杯,蚊香,打火機,激光筆
步驟:點燃蚊香,用燒杯收集煙霧,激光穿過煙霧,觀察現(xiàn)象。
結論:光在氣體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三:光在固體中的傳播
器材:果凍、玻璃磚、激光筆
步驟:用激光筆直接照射果凍和玻璃磚,觀察現(xiàn)象。
結論:光在固體中沿直線傳播。
總結: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沿直線傳播。
7、實驗效果
A、趣味性強。器材多樣,整個實驗過程新穎,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抓住了學生的心理。
B、知識性強。讓學生明白了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都是沿直線傳播的。
C、可操作性強。實驗器材簡單,在平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代替的東西也很多。實驗過程易于操作。
8、自我評價
這堂課對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整個實驗過程學生的興趣很高,實驗效果良好,學生感受到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趣味的學科。教學無止境,我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還希望向各位專家與同仁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能從外在形態(tài)結構和行為等方面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
。2)能根據(jù)各種資料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
。3)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學地辨別某種動物是否屬于鳥類。
。5)能根據(jù)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出鳥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1)能說出常見鳥的名稱。
(2)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的生活有什么好處。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看法。
二、觀察記錄
1、同學們誰能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鳥的'名字?(找學生說)
2、鳥類動物是動物界中的一個大家庭,那么為什么把它們都歸為“鳥類”呢?它們有什么特征?講課下收集的資料
3、出示常見幾種鳥的圖片。(禿鷲、太陽鳥、野生鸚鵡、朱鹮、鵜鶘、翠鳥、蜂鳥)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圖片,并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討論概括出這些鳥的主要特征,填寫在記錄卡中。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概括的最準確、最具代表性。
。1)觀察交流
(2)學生觀察討論,填寫記錄卡,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三、比較、推理
同學觀察得真仔細,我們找到這么多各種鳥的特征,那么都哪些是所有鳥類共同具有的呢?
你見過鳥是怎樣取食的嗎?它們的嘴有什么特點?
。1)干旱時期,許多水塘和河流會干涸,一些開花結果的植物會死亡,這對于具有哪種類型喙的鳥的生活產生影響?
。2)一種鳥的喙比較的短,能夠磕開一些比較堅硬的種子的外殼,這種鳥的喙具有怎樣的特點?
四、學以致用
我們已經找到了鳥類的共同特征,我這里有幾只動物,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它們屬不屬于鳥類動物,并說出你的依據(jù)。(投影出示:蝙蝠、雞、蝴蝶、蜻蜓、企鵝等)
五、課堂作業(yè)
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你總結一下自己有哪些收獲與感受。我們應該如何與鳥類相處呢?把你的想法寫一份好的倡議書或制作一幅宣傳畫,向全校同學宣傳保護鳥類的措施。
小學科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并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只;水壺一只;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于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jù)上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jù),有的則是無依據(jù)的。如果出現(xiàn)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jù)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么?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么?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fā)現(xiàn)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fā)現(xiàn)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后,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jù)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jù)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xiàn)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后,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fā)現(xiàn)?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fā)現(xiàn),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xiàn)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小學科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在什么條件下費力?在什么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2、難點: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杠桿工作規(guī)律。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談話: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桿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于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么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
。ǘ⿲W習新課
1、建立“杠桿”的概念
2、認識“杠桿的作用”
3、探索研究杠桿工作規(guī)律
4、小結:
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改變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杠桿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費力的,這主要是為了工作方便。人們一旦掌握了杠桿的規(guī)律,就可以根據(jù)需要,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ㄈ╈柟虘
1、(出示小黑板)請你舉例,說說杠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交流。
。ㄋ模┎贾米鳂I(yè)
課外應用杠桿原理做一些實事,并把所做的經過等記入日記,向大家匯報。
小學科學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和空氣、水分、有機物、無機鹽等非生命物質。
2、掌握室外土壤采樣及觀察記錄的技能,掌握溫度測量、使用試管加熱、蒸發(fā)過濾等試驗技能。
3、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證據(jù)得出探究結論。
4、體會合作學習,感受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和工具逐步深化、逐步嚴謹、從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計算。
5、體驗科學測量可以通過方案的改善而逐步準確,但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局限,即使不能完全準確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
二、教學過程
【課前實驗】土壤生物的樣本調查
1、調查指導
小組分工:
取樣員:
觀察測量員:
記錄員:
工具的使用:土壤取樣工具、放大鏡、顯微鏡、溫度計
注意事項:
1、少量取樣、仔細觀察
2、實驗結束后回復原樣
2、調查報告檢查,解答疑難,指導匯報
【環(huán)節(jié)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選擇兩小組進行匯報展示
記錄表展示、圖文資料展示:觀察到的生物圖片及資料及遇到的問題進行分享
2、教師指導:
對應土壤環(huán)境中生物種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點出在肉眼觀察受到局限時需要借助觀察儀器(放大鏡、顯微鏡)。
3、總結得出:
土壤中除了能觀察到的一些動物、植物、大型真菌外,還有一些需要借助儀器才能觀察到的細菌、真菌。
【環(huán)節(jié)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定性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質?
。1)建立假設:
問:
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些什么物質?
2、你有依據(jù)嗎?你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你是如何推斷得到的?
總結:土壤中可能有空氣、水、有機物、無機鹽等物質
(設計思路:根據(jù)日常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將感性認識進行提煉并作為提出假設的依據(jù))
。2)設計實驗方案:
問:在建立合理的假設后,我們需要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猜想。
分組任務: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任務分工:
1、2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空氣實驗方案。
3、4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水分實驗方案。
5、6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有機物實驗方案。
7、8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無機鹽實驗方案。
。ɑ蛞运涂諝鉃橹魅嘤懻摚
任務要求:
1、選擇一塊合適的土壤并說明理由
2、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3、預期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4、知識補充:
有機物可燃;無機鹽不可燃,有些無機鹽能溶于水。
分組展示:要求其他組對方案進行評價
師指導預案:你們認為可行嗎?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這么設計想達到什么目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空氣組)著重點出:選用干燥土壤的原因
。ㄋ纸M)著重點出:實驗中試管的裝配
。ㄓ袡C物組)可建議:將干燥土壤直接撒在火焰上,觀察現(xiàn)象
。o機鹽組)提醒:
1、用手體驗不溶于水的無機鹽的存在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
3、回顧過濾的操作要點
。3)分組進行實驗:老師進入小組指導,抓拍實驗現(xiàn)象及典型操作問題
(4)總結
1、回顧抓拍的實驗操作問題
2、展示現(xiàn)象照片,得出結論
【環(huán)節(jié)三】定量探究重點以空氣為例討論如何定性測量。
思考一: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了土壤中確實有空氣,那某一塊土壤中究竟有多少空氣你知道嗎?思考怎么測定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
師引導預案:我們的'困惑:測定哪些量?如何測定總體積?如何測定空氣體積?
。ㄖ攸c)學生分享(師指導:你們認為這個方案可行嗎?還有其他方案嗎?)
方案預設:
(1)用量筒取滿土,繼續(xù)加水,容納水的體積即空氣的體積
。2)把土壤夯實,比較前后體積變化
。3)在一定量水中加一定體積土壤,水量變化即非空氣部分體積
。4)課本方案
(2)這個方案可行嗎?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全班分小組實驗:
實驗反饋:
。1)實驗數(shù)據(jù)(土壤體積:空氣體積:空氣的體積分數(shù):)
。2)通過實驗你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方案及操作都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思考二(備用):提供天平、坩堝、刻度尺、酒精燈等器材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嗎?
(設計思路:以方案的設計和優(yōu)化為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測量的準確性收到多種因素制約,我們可以通過優(yōu)化方案提高準確性,及時測量具有局限性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任務單:(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展示評價)
(1)你需要測量哪些量?
。2)測量步驟
。3)實驗的注意事項:師指導預案:土壤應該盡量搗碎。
如何控制加熱時間?你認為我們的操作能不能達到準確測量?既然不能準確測量,我們通過改善實驗操作和方案有意義嗎?
【環(huán)節(jié)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哪些知識?關于科學觀察和測量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教學反思及重要記錄
1、要求全班同學分小組進行調查,其中兩組在校園進行。調查活動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土壤情況有了更多地了解。
2、本節(jié)課以研究非生命物質為主,根據(jù)學生和課堂的實際情況以調整以水和空氣為主,把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學習調入第二課時。
3、課堂生成記錄:
A:學生提議:可以對土壤進行加熱,比較質量變化,得出有水分存在。學生質疑:減少的部分不一定是水分。師:與看見水珠相比哪一種證據(jù)更可靠?(此方法用于定量研究很不錯,但學生在研究是否有水分時提出有失嚴謹,抓住課堂生成體現(xiàn)嚴謹?shù)淖C據(jù)思想)
B:學生:可以用排水法測出不規(guī)則土壤的體積。學生反對:體積指的是包括空氣(空隙)的總體積,排水法只測出非空氣部分。(難點在于空氣體積的測量,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允許學生提出多種思路,肯定多種方案的可行性,滲透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
四、教學設計特點
課外考察和小組合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層次清晰,由淺及深,由生活經驗、感性認識到定性測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感悟由現(xiàn)象到結論的科學本質,體會借助方法和儀器可以讓我們的認識逐漸深化。
五、理論依據(jù)
以學定教,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手段上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中注重合作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表達實驗現(xiàn)象的能力。
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二、教學重難點
激發(fā)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1、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AEH,屬于化學變化的的是BCDFG。
A.電燈發(fā)亮B.鎂條燃燒C.酒精燃燒D.白糖受熱變成炭;
E.白糖熔化F.銅鑄成銅器G.銅器生銹H.衛(wèi)生球消失
(二)閱讀探究
閱讀課本11~15頁,完成以下題目。
1、化學上最早利用天平進行定量試驗的科學家是拉瓦錫。
2、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是實驗,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
和分析等,可以發(fā)現(xiàn)和驗證化學原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并獲得化學的方法。
3、蠟燭燃燒的有關內容。
1)點燃前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tài)形狀氣味硬度是否溶于水密度與水相比
白色固體圓柱體無味質軟否比水小
2)點燃時
點燃蠟燭可以看到黃色火焰,火焰分為三層,最亮的是最焰部分,最暗是焰心部分,用火柴梗平放到火焰中1秒鐘后取出,可以看到燒得最焦的部分是外焰,基本上沒燒到的部分是焰心,由此得出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溫度最低。用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燒杯壁上會有小水珠出現(xiàn),說明有水生成;用帶有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會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熄滅蠟燭時,棉芯上會產生白煙,用火柴點這種東西能否使蠟燭重新燃燒?能。
4、空氣與呼出氣體的比較(填“多”或“少”)
項目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
空氣多少少
呼出氣體少多多
5、在實驗3和4中,都生成了新的物質,所以它們發(fā)生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6、沒有生成新(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7、有生成新(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瘜W變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
8、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9、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10、常用來描述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顏色、氣味、狀態(tài)、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和溶解度。即:色、態(tài)、味、兩點、三度。
11、還有導電性和揮發(fā)性等也是屬于對物質物理性質的描述。
12、請寫出“物體的性質”與“物體的用途”兩者之間的關系。
物體的性質決定物體的用途,物體的用途反映物體的性質。
。ㄈ┳鳂I(yè):完成課本第16頁的練習題中的1、2題。
四、教學后記:
課題2是實驗的進入,初步的簡單的實驗,再次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次進入實驗室,也讓學生了解實驗室的一些有關的規(guī)定
小學科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jù)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于表達和交流。
3、激發(fā)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
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
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fā)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xiàn)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xiàn)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jù)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tǒng)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huán)形磁鐵等。)
。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W生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匯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說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戲呢?自己課后去設計設計哦!
2、對于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觀察、描述西紅柿幼苗的形態(tài)特征,了解幼苗成長的過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學探究:
1.能運用感官和工具觀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現(xiàn)象。
2.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記錄整理幼苗生長過程中每部分的樣子。
3.能依據(jù)證據(jù)運用比較、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學態(tài)度:
1.對自然現(xiàn)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參加觀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學活動,并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
2.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jù),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研究根的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研究根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常見的盆栽綠植。
學生材料:番茄或黃瓜幼苗生長記錄,自己種植的番茄幼苗。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呱呱墜地的嬰兒經過幼兒、兒童時期會長成一位翩翩少年。種下一粒種子它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幼苗長大了》來學習一下植物幼苗成長的過程及根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長過程,拋出問題引發(fā)思考,點明主題。]
二、認識幼苗
1.師:寒假中,老師指導同學們種植西紅柿種子,要求同學們觀察記錄西紅柿幼苗的形態(tài)、高度等變化,同學們做的怎么樣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學生記錄的番茄成長的數(shù)據(jù)和照片)
2.師:你能說一下這些幼苗有什么變化嗎?
3.生:幼苗長出了葉,葉子變大了,幼苗長高了,變得健壯了… …
4.師:是的,幼苗長出了莖和葉,幼苗長高變大了。同學們認真觀察一周齡幼苗和兩周齡幼苗新長出的葉子形態(tài),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5.生:幼苗剛開始長出的兩片葉子的邊緣是平滑的,后來長出的葉子邊緣不平滑。
6.師:這位同學觀察的非常認真!番茄幼苗最初的兩片葉子是子葉,之后長出的葉子是真葉,我們生活中所見所說的都是真葉。觀察一下你種的番茄幼葉長大后的形狀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這些語言的意義何在?)
8.師: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樣的葉稱為羽狀葉,楊樹的葉像心形,楓樹的葉像手掌,每種植物的葉都有特定的形狀,葉的形狀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長大過程中,地上部分枝和葉生長的同時,根也在努力的生長。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起什么作用呢?
。墼O計意圖:通過觀察植株生長過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長記錄表,讓學生直觀感知幼苗長大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發(fā)現(xiàn)番茄葉的特征。設疑問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栽小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蔥的生長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如土壤、水分、陽光等。同時我們還做過一個“小蔥喝水的實驗”,每天記錄小蔥喝多少水。同學們你還記得這個實驗的注意事項嗎?(這個有何意義?)
2.生:小蔥的根要發(fā)達,水要沒過根… …
3.師:不難發(fā)現(xiàn)“小蔥喝水”與植物的哪個器官息息相關呢?
4.生:“小蔥喝水”與根有關。
5.師:沒錯,“小蔥喝水”靠的是根,這個實驗說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蔥喝水的實驗”說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小蔥喝水的實驗”說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時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說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能夠維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斷長大,根屬于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
8.師: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師: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屬于根的一種類型,同學們觀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長部位和特點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從莖的下部長出,數(shù)量很多,像一個個鐵釘將玉米的莖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師:小組內討論一下這樣的.根會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穩(wěn)固莖干的支持作用。
14.師:有一種食物物美價廉被稱為“小人參”,你知道是誰嗎?
不錯,它就是蘿卜。我們常吃的蘿卜、胡蘿卜、甘薯都屬于根。有句俗語說的好: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濰坊的蘿卜皮。濰坊蘿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學們想一想這說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16.師:誰能總結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墼O計意圖: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的思考,讓學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四、總結
1.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長過程,觀察到西紅柿的葉是羽狀葉,不同植物的葉形態(tài)上有穩(wěn)定的差異。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yǎng)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能維持植物的生命。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1-14
小學科學教案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3-05
小學水的科學教案05-2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12-06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1-09
小學科學教案【推薦】02-23
小學科學教案【熱門】02-24
【熱門】小學科學教案02-23
【薦】小學科學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