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功教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相對論的速度變換公式。
2.知道相對論質量。
3.知道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ǘ┻^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應用相對論時空觀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相對論力學的探索熱情。
【教學重點】三個結論的理解應用。
【教學難點】能辨清在哪些情況下要考慮相對論效應,哪些情況下不必考慮。
【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結論。
【教學用具】投影儀及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在第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遺留一個問題,那就是經(jīng)典物理中速度疊加原理與光速不變之間的矛盾,顯然經(jīng)典的速度疊加原理在高速情況下是不適用的,下面我們來認識相對論的速度疊加原理
(二)進行新課
1.相對論的速度變換公式
。弁队埃萑鐖D,高速火車對地速度為v,車上小球相對于車的速度為u′,則地上觀察者觀察到它的'速度為u
則有:u=
注意這一公式僅適用于u′與v在一直線上的情況,當u′與v相反時,u′取負值.
下面請大家計算下列三種情況下地面觀察者看到的球速度,并比較u與u′+v以及u與c的大小關系
[投影問題]
。1)當u′= v= c時
(2)當u′=c v=c時
。3)當u′=-c v= 時
(學生基本能準確快速地代入運算出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比較)
生1:第一問中u= c,u′+v= c,可見u<(u′+v)并且u<c。由此可以看出,合速度比(u′+v)要小,這與經(jīng)典速度合成完全不同。
生2:第二問中u= cu′+v=2c,與上面同學分析是一致的.
生3:第三問中u=-c,表示合速度大小仍然為c,方向與v相反,從二、三兩個結果可以看出,u′=c時,不論v如何取值,在什么參考系中觀察,光速都是c.
師:三位同學分析得很好。對于低速物體u′與v與光速相比很小時,根據(jù)公式u= 可知u′v< 2.相對論質量 師:我們先來解一道力學題。 。弁队埃葙|量m=0.5 kg的小球,在F=100 N的合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加速,求經(jīng)2×106s,它的速度變?yōu)槎嗌伲?/p> 生:據(jù)F=ma可求出a=200 m/s2,再據(jù)v2=at求得經(jīng)2×106 s時,它的速度為4×108 m/s。 師:大家覺得這個結果可能嗎? 生:不可能,前面我們已經(jīng)看到,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3×108 m/s。 師:問題出在哪里呢? 生:可能是物體的質量發(fā)生了變化,隨速度的增加而改變。 師:這一猜想很有道理。事實上,嚴格的論證已經(jīng)證實了這一點。如果物體靜止時質量為m0,以速度v運動時質量為m,則有 m= 由公式可以看出隨v的增加,物體的質量隨之增大。 3.質能方程 師:根據(jù)前面的相對論質量,愛因斯坦質能聯(lián)系方程應該變?yōu)镋=mc2= . 物體運動的動能為運動時能量和靜止時能量E0之差: Ek=E-E0 物體低速運動時, <<1 E= ≈[1+ ( )2]m0c2(請同學們課后查閱有關數(shù)學公式) 動能Ek=E-E0≈ ( )2m0c2= m0v2 這就是經(jīng)典力學中我們熟悉的動能表達式。由此可以看到,牛頓力學是v<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我們通過對相對論速度變換公式、相對論質量公式和質能方程的學習,進一步掌握了相對論原理在高速狀態(tài)下的應用,激發(fā)了對相對論力學的探索熱情。 。ㄋ模┱n余作業(yè) 完成P116“問題與練習”的題目。課下閱讀課本內容。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備課組工作圍繞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點展開,立足課堂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深化教學改革,規(guī)范教與學,實施素質教育,依據(jù)學生現(xiàn)狀,不斷搞好基礎知識,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以人為本,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本學期高二物理備課組的主要任務是:理科班完成高中物理選修3-1及3-2第一章的教學任務;文科班完成高中物理選修1-1教學并進行一輪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復習工作。理科班在完成教學進度的同時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文科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復習,尤其是注意薄弱學生的學習管理,減少掉隊人群。 三、重點工作 1、組內活動 備課組每單周五上午進行集體備課,研討、交流教學體會,探討有效的教學措施與方法,隔周進行一次推礳聽課,課后及時進行評議,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質量。每周進行一次學習效果評測,包括對典型錯誤的滾動訓練,每章進行一次階段性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后繼的教學中加以糾正。認真參加市、區(qū)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虛心學習外校、外地的經(jīng)驗。 2、講求質量,提高能力,從教學入手 扎扎實實做好教學工作。認真學習《物理課程改革標準》,認真參加區(qū)教研活動,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交流體會,并將理論學習的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明確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要求,認真編寫導學案,并組織研討修改,注意做到每節(jié)課針對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的側重點,注意做好每節(jié)課的課后反思。 理科班的導學案由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構成,課前預習時間15分鐘,課后練習時間30分鐘。課堂探究中注重問題邏輯與思維訓練,例題盡可能有變式訓練,課堂反饋與課后練習適當降低難度。 文科班的導學案以填充、選擇簡單計算幾種形式出現(xiàn),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及重點公式與規(guī)律和應用訓練。 3、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了解學術研究的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控制好教學進度。更好地注意教學難度的循序漸進,知識逐步擴展加深,精講精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4、進一步做好分層次教學工作。對一些有潛力的.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提高一定程度的教學難度及深度,同時也做好輔差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特別關注,并安排必要的個別輔導。 5、加強課堂的管理,每節(jié)課都能顧及聽課的所有學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潛能與熱情,以學生參與為主形式,充分展現(xiàn)物理學的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 6、組織物理學科課外學習興趣小組,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應用物理知識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習的學習興趣。 【學習目標】洛倫茲力、圓周運動、圓心、半徑、運動時間 【學習重點】 確定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 【知識要點】 一、基礎知識: 1、洛侖茲力 叫洛侖茲力。通電導線所受到的安培力實際上是作用在運動電荷上的洛侖茲力的。 2、洛侖茲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則判定。應用左手定則要注意: 。1)判定負電荷運動所受洛侖茲力的方向,應使四指指向電荷運動的方向。 。2)洛侖茲力的方向總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總是垂直于所決定的平面。但在這個平面內電荷運動方向和磁場方向卻不一定垂直,當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不垂直時,應用左手定則不可能使四指指向電荷運動方向的同時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這時只要磁感線從手心穿入即可。 3、洛侖茲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的夾角。 。1)當 =90°,即v的方向與B的方向垂直時,f=,這種情況下洛侖茲力。 。2)當 =0°,即v的方向與B的方向平行時,f=最小。 。3)當v=0,即電荷與磁場無相對運動時,f=,表明了一個重要結論:磁場只對相對于磁場運動的電荷有作用力,而對相對磁場靜止的電荷沒有作用力。 4、如何確立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半徑及運動時間? 。1)圓心的確定。因為洛倫茲力f指向圓心,根據(jù)f⊥v,畫出粒子運動軌跡上任意兩點(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場的兩點)的f的方向,其延長線的交點即為圓心。 。2)半徑的確定和計算。圓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徑(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場時的半徑)。半徑的計算一般是利用幾何知識,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圓心角等于圓弧上弦切角的兩倍等知識。 。3)在磁場中運動時間的確定。利用圓心角與弦 切角的關系,或者是四邊形內角和等于360°計算出圓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運動時間。 有時也用弧長與線速度的比。 如圖所示,還應注意到: 、偎俣鹊钠蚪 等于弧AB所對的圓心角 。 、谄蚪 與弦切角 的關系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圓周運動中有關對稱規(guī)律 如從同一直線邊界射入的粒子,再從這一邊射出時,速度與邊界的夾角相等;在圓形磁場區(qū)域內,沿徑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徑向射出。 【典型例題】 例1、圖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紙面的平板,它的一側有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一帶電粒子從平板上狹縫O處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場區(qū)域,最后到達平板上的P點。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離l,不計重力,求此粒子的電荷e與質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場,粒子在磁場中受洛倫茲力而做勻速圈周運動,設其半徑為R,由洛倫茲力公式和牛頓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經(jīng)O點時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徑,l=2R 由此得 例2、一個負離子,質量為m,電量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經(jīng)小孔O射入有勻強磁場的真空室中,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離子運動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紙面向里,如圖所示。如果離子進入磁場后經(jīng)過時間t到達P點,則直線OP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 跟t的關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線與OS的交點即為離子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軌跡如圖示: 方法一:弧OP對應的圓心角 ① 周期T= ② 運動時間: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對應的圓心角 ⑤ 半徑為r,則qvB= ⑥ 弧長:l=r ⑦ 線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圖,在某裝置中有一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紙面向外。某時刻在x=l0、y=0處,一質子沿y軸的負方向進入磁場;同一時刻,在x=-l0、y=0處,一個 粒子進入磁場,速度方向與磁場垂直。不考慮質子與 粒子的相互作用。設質子的質量為m,電荷量為e。 。1)如果質子經(jīng)過坐標原點O,它的速度為多大? 。2)如果 粒子與質子經(jīng)最短時間在坐標原點相遇, 粒子的速度應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質子的運動軌跡如圖示,其圓心在x= 處 其半徑r1= ⑴ 又r1= ⑵ ⑶ 、谫|子從x=l0處至達坐標原點O處的時間為 t= ⑷ 又TH= ⑸ ⑹ 粒子的周期為 ⑺ 、 兩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示 由幾何關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為 。 【達標訓練】 1. 每時每刻都有大量帶電的宇宙射線向地球射來,地球磁場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些宇宙射線中大多數(shù)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向,使它們不能到達地面,這對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假設有一個帶正電的宇宙射線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來,(如圖,地球由西向東轉,虛線表示地球自轉軸,上方為地理北極),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它將(A) A.向東偏轉 B.向南偏轉 C.向西偏轉 D.向北偏轉 2. 圖為云室中某粒子穿過鉛板P前后的軌跡。室中勻強磁場的方向與軌跡所在平面垂直(圖中垂直于紙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帶正電 B.一定帶負電 C.不帶電 D.可能帶正電,也可能帶負電 3. 如圖所示,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的邊界上,有兩個質量和電量均相同的正、負離子,從O點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場中,射入方向均與邊界成 角。若不計重力,關于正、負離子在磁場中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運動的軌道半徑不相同 B.重新回到邊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邊界的位置與O點距離不相同 D.運動的時間相同 4. 如圖,在x>0、y>0的空間中有恒定的勻強磁場,磁感強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為B,F(xiàn)有一質量為m電量為q的帶電粒子,在x軸上到原點的距離為x0的P點,以平行于y軸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場,在磁場作用下沿垂直于y軸的方向射出此磁場。不計重力的影響。由這些條件可知(D) A.不能確定粒子通過y軸時的位置 B.不能確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確定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所經(jīng)歷的時間 D.以上三個判斷都不對 5. 一個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粒子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受到的沖量大小為mv,不計重力,則這段時間可能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質子( )和 粒子( )從靜止開始經(jīng)相同的電勢差加速后垂直進入同一勻強磁場做圓周運動,則這兩粒子的動能之比Ek1:Ek2=,軌道半徑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圖所示,一電子以速度1.0×107m/s與x軸成30°的方向從原點出發(fā),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中運動,磁感應強度B=1T,那么圓運動的半徑為m,經(jīng)過時間s,第一次經(jīng)過x軸。(電子質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圖所示的各圖中,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均為B,帶電粒子的速率均為v、帶電量均為q。試求出圖中帶電粒子所受洛侖茲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圖所示一電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應強度為B,寬度為d的勻強磁場中,穿透磁場時速度方向與電子原來入射方向夾角30°,則電子的質量是。 2qBd/v 教學目的 1.了解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及相互作用力大小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2.能運用這部分知識解釋一些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教具 小彈簧(每小組一個),演示用的兩塊鉛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是根據(jù)哪些現(xiàn)象和實驗總結出來的? 可答:將木棍折斷需用力,說明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之間有排斥力;將兩塊鉛塊壓緊后能連在一起……。 教師可再演示兩塊鉛塊壓緊后能連接一起的實驗,加深對分子間有相互作用力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1.進一步證明分子間有相互作用力。 學生分組實驗:慢慢用力彎曲橡皮,觀察橡皮受力后的狀態(tài)變化,著重分析橡皮發(fā)生形變時為什么有彈力產生。 通過對此問題的思考,應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宏觀領域中的`力,實際上是物體在形變時內部的相鄰兩邊大量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總和。 學生分組實驗:用手壓縮小彈簧。觀察彈簧形變的情況,并分析壓縮彈簧時為什么也有彈力產生。 用手壓縮彈簧時,壓到一定程度就很難繼續(xù)壓縮,彈簧產生一種抗拒壓縮的力,這力就是宏觀表現(xiàn)出的彈力,實際是彈簧截面兩邊大量分子互相排斥的結果。 小結:分子間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是分子的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稱為分子力。 2.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讀書得出答案,并進一步提問: 。1)分子力的大小與分子間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答案參閱課本圖11-6 。2)為什么當r>r0時表現(xiàn)為引力,r<r0時表現(xiàn)為斥力? 抓住分子間距離的變化對斥力的影響比對引力的影響大這個要點去回答。 3.教師指出:為了處理問題簡單起見,可認為當r=r0時,F(xiàn)=0;r<r0時,F(xiàn)為斥力;當r>r0時,F(xiàn)為引力。 然后用仿照課本圖11-7自制的教具進行演示,幫助學生了解分子間相互作用情況。 4.學生分組討論問題。 。1)我們把鋸條彎得很厲害時就會斷裂,為什么? 答:分子間距離超過一定限度時,分子間的作用力為0,于是物體就被拉斷。 。2)打碎的玻璃杯,為什么不能把它們拼在一起利用分子力使杯子復原? 對此題學生常常提問若把玻璃磨平能靠分子力把它們粘在一起嗎? 教師可介紹在制造光學儀器時,需要把兩塊透鏡進行粘合,就是把兩個粘合的表面磨光,并處理得很干凈,再加一定的壓力就可以使其粘合在一起。這種粘合就是利用分子間的引力。 最近幾年來出現(xiàn)的摩擦焊接、爆炸焊接,都是利用分子引力。摩擦焊接是使焊件兩個接觸面高速地向相反方向旋轉,同時加上很大的壓力(約每平方cm加幾千到幾萬牛頓的力)經(jīng)幾s鐘后就焊成一個整體了。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繼第三節(jié)介紹四種傳感器的應用實例之后,再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并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組裝和調試中,更為深入地認識傳感器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和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特性。 。2)、知道晶體三極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邏輯電路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應用。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組裝和調試中,更為深入地認識傳感器的應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以創(chuàng)新為主,實踐為重的素質教育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傳感器的應用實例。 難點:由門電路控制的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理解較差,動手能力不好,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必要時需要教師指導并借助動畫給予直觀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PPT課件,演示實驗,講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新課,初步把握實驗原理及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課前準備好斯密特觸發(fā)器或非門電路,二極管,三極管,蜂鳴器,滑線變阻器,熱敏電阻,光敏電阻等材料用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ㄒ唬╊A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ǘ┣榫皩、展示目標。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溫度傳感器、光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了哪些具體的溫度、光傳感器? 學生思考后回答:電飯鍋,測溫儀,鼠標器,火災報警器 這節(jié)課我們將結合簡單邏輯電路中的知識學習由門電路以及傳感器控制的電路問題。 。ㄈ┖献魈骄、精講點撥。 探究一:(!)普通二極管和發(fā)光二極管 1、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 2、發(fā)光二極管除了具有單向導電性外,導電時還能發(fā)光,普通發(fā)光二極管使用磷化鎵或磷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制成,直接將電能轉化為光能,該類發(fā)光二極管的正向導通電壓大于1.8V。 (2)晶體三極管 1、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 2、晶體三極管能夠將微弱的信號放大,晶體三極管的三個極分別是發(fā)射極e,基極b和集電極c。 3、傳感器輸出的電流和電壓很小,用一個三極管可以放大幾十倍或幾百倍,三極管的放大作用表現(xiàn)為基極b的電流對集電極c的電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邏輯電路 邏輯門電路符號圖包括與門,或門,非門, 1.與邏輯 對于與門電路,只要一個輸入端輸入為0,則輸出端一定是0,只有當所有輸入端輸入都同為1時,輸出才是1. 2.或邏輯 對于或門電路,只要一個輸入端輸入為1,則輸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當所有輸入端都為0時,輸出端才是0. 3.非門電路 對于非門電路,當輸入為0時,輸出總是1,當輸入為1時,輸出反而是0,非門電路也稱反相器。 4.斯密特電路: 斯密特觸發(fā)器是特殊的非門電路,當加在它的輸入端A的電壓逐漸上升到某個值1.6V時,輸出端Y會突然從高電平調到低電平0.25V,而當輸入端A的電壓下降到另一個值的時候0.8V,Y會從低電平跳到高電平3.4V。斯密特觸發(fā)器可以將連續(xù)變化的模擬信號轉換為突變的數(shù)字信號。而這正是進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點二:應用實例 1、光控開關 電路組成:斯密特觸發(fā)器,光敏電阻,發(fā)光二極管LED模仿路燈,滑線變阻器,定值電阻,電路如圖所示。 工作原理:天明時,RG變小,流過R1的電流變大,A端輸入電壓降低到0.8V,Y會從低電平跳到高電平3.4V,LED上的電壓低于正向導通電壓1.8V,LED不會發(fā)光,當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時,RG變大,輸入端A的電壓升高到某一個值1.6V時,輸出端Y突然從高電平跳到低電平0.25V,此時加在LED上的正向電壓大于導通電壓1.8V,二極管LED發(fā)光。 特別提醒:要想在天暗時路燈才會亮,應該把R1的阻值調大一些,這樣要使斯密特觸發(fā)器的輸入端A電壓達到某個值1.6V,就需要RG的阻值達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拓展:如果電路不用發(fā)光二極管來模擬,直接用在電路中,就必須用到電磁繼電器。如下圖。 2.溫度報警器(熱敏電阻式報警器) 結構組成:斯密特觸發(fā)器,熱敏電阻,蜂鳴器,變阻器,定值電阻,如圖所示。 工作原理:常溫下,調整R1的阻值使斯密特觸發(fā)器的輸入端A處于低電平,則輸出端Y處于高電平,無電流通過蜂鳴器,蜂鳴器不發(fā)聲,當溫度升高時,熱敏電阻RT阻值減小,斯密特觸發(fā)器輸入端A電勢升高,當達到某一值(高電平),其輸出端由高電平調到低電平,蜂鳴器通電,從而發(fā)出報警聲,R1的阻值不同,則報警器溫度不同。 特別提示:要使熱敏電阻在感測到更高的溫度時才報警,應該減小R1的阻值,R1阻值越小,要使斯密特觸發(fā)器輸入達到高電平,則熱敏電阻阻值要求越小,即溫度越高。 典型例題: 1.與門的輸入端輸入信號為何時,輸出端輸出“1”( ) A.0 0 B.0 1 C.1 0 D.1 1 答案:D 2.或門的輸入端輸入信號為何時,輸出端輸出“0”( ) A.0 0 B.1 0 C.0 1 D.1 1 答案:A 3.聯(lián)合國安理會每個常任理事國都擁有否決權,假設設計一個表決器,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時輸入“0”,投贊成或棄權時輸入“1”,提案通過為“1”,通不過為“0”,則這個表決器應具有哪種邏輯關系( ) A.與門 B.非門 C.或門 D.與非門 答案:A 4.圖是一個復合門電路,由一個x門電路與一個非門組成.若整個電路成為一個與門,則x電路應是( ) A.與門 B.或門 C.與非門 D.或非門 答案:C 5.“第4題”中的整個電路若成為一個或門,則x電路應是( ) 答案:D 。ㄋ模┓此伎偨Y,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ㄎ澹┌l(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幾種傳感器的基本元件,這節(jié)課后大家可以課下先對本章內容做一個總結并構建知識網(wǎng)絡。完成本節(jié)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yè)。 設計意圖:總結本章知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jié)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傳感器的應用實驗教案 1、二極管的特點和作用:單向導電性,發(fā)光二極管不但能單向導電性,還能發(fā)光。 2、三極管的特點和作用,能放大微弱的電流 3、斯密特觸發(fā)器的特點和作用:觸發(fā)器其實由6個非門電路組成 4、斯密特觸發(fā)器的應用:光控電路,溫度報警器 十、教學反思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和實際問題中,知識才有實用價值。 一、教學目標 1.在已經(jīng)學習有關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掌握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2.學習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機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物體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能夠正確分析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能夠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2.分析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本節(jié)學習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零勢面)有關;而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是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無關的。在討論物體系統(tǒng)的機械能時,應先確定參考平面。 3.能否正確選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是本節(jié)學習的另一難點。通過本節(jié)學習應讓學生認識到,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進一步明確,在對問題作具體分析的條件下,要能夠正確選用適當?shù)奈锢硪?guī)律分析、處理問題。 三、教具 演示物體在運動中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 器材包括: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彈簧振子。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知識。在初中學習時我們就了解到,在一定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下面我們觀察演示實驗中物體動能與勢能轉化的情況。 [演示實驗] 依次演示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學生回答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變化情況,教師小結: 物體運動過程中,隨動能增大,物體的勢能減小;反之,隨動能減小,物體的勢能增大。 提出問題:上述運動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這是我們本節(ji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從理論上分析物理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情況。先考慮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的理想情況。 1.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 問題:質量為m的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經(jīng)過高度h1處速度為v1,下落至高度h2處速度為v2,不計空氣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過程中機械能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據(jù)動能定理,有 下落過程中重力對物體做功,重力做功在數(shù)值上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量。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兩式可以得到 引導學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義,并小結:下落過程中,物體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此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指出問題:上述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作為課后作業(yè),請同學們課后進一步分析物體做平拋和豎直上拋運動時的情況。 明確:可以證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提出問題: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 2.彈簧和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的機械能 以彈簧振子為例(未講振動,不必給出彈簧振子名稱,只需講清系統(tǒng)特點即可),簡要分析系統(tǒng)勢能與動能的轉化。 明確:進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證明,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3.機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彈簧彈力對物體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機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問題: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要能應用它分析、解決問題。下面我們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來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在具體問題分析過程中,一方面要學習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問題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與認識。 4.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 例1.在距離地面20m高處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xiàn)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拋出后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下落過程中,只有重力對小球做功,滿足機械能守恒條件,可以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應明確所選取的運動過程,明確初、末狀態(tài)小球所具有的機械能。 例題求解過程: 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拋出時小球具有的重力勢能Ep1=mgh,動能 落地時小球的速度大小為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軌道由靜止開始滑下,并進入在豎直平面內的離心軌道運動,如圖所示,為保持小球能夠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而不落下來,求小球至少應從多高處開始滑下?已知離心圓軌道半徑為R,不計各處摩擦。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夠在離心軌道內完成完整的圓周運動,對小球通過圓軌道最高點的速度有何要求? (2)從小球沿斜軌道滑下,到小球在離心軌道內運動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這一問題?如何選取物體運動的初、末狀態(tài)?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能夠通過圓軌道最高點,要求小球在最高點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時小球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運動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恒; (3)選小球開始下滑為初狀態(tài),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為末狀態(tài),研究小球這一運動過程。 例題求解過程: 取離心軌道最低點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開始時小球具有的機械能E1=mgh。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時,小球速度為v,此時小球的機械能 成完整的圓周運動。 進一步說明:在中學階段,由于數(shù)學工具的限制,我們無法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小球在離心圓軌道內的運動。但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簡單地解決這類問題。 例3.長l=80cm的細繩上端固定,下端系一個質量 m=100g的小球。將小球拉起至細繩與豎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無初速釋放。不計各處阻力,求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細繩對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釋放后小球做何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的速度? 歸納學生分析結果,明確: (1)小球做圓周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點時所需向心力; (2)繩對小球的拉力不對小球做功,運動中只有重力對球做功,小球機械能守恒。 例題求解過程: 小球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大小為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各例題,總結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歸納學生的分析,作課堂小結。 五、小結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通過例題分析要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時,應首先分析物體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恒條件,其次要正確選擇所研究的物理過程,正確寫出初、末狀態(tài)物體的機械能表達式。 3.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逐步培養(yǎng)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應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處理的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例如與圓周運動或動量知識相結合,要注意將所學知識融匯貫通,綜合應用,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明 勢能是相互作用的物體系統(tǒng)所共有的,同樣,機械能也應是物體系統(tǒng)所共有的。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不必過份強調這點,平時我們所說物體的機械能,可以理解為是對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的一種簡便而通俗的說法。 一、教材分析 《波長、頻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4《機械波》第12章第3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為一個課時,主要學習描述波的三個物理量------波長、頻率和波速。本節(jié)內容是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高考?嫉目键c之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長,能在波的圖象中求出波長。 2).知道什么是波傳播的周期(頻率),理解各質點振動周期與波源振動周期的關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義,理解波長、周期(頻率)和波速之間的關系,能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4).理解周期(頻率)、波速的決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誰變誰不變。 5).能從某一時刻的波的圖象和波的傳播方向,正確畫出下一時刻和前一時刻的波的圖象。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波長、頻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學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理解能力。 2).通過畫出下一時刻或前一時刻波形的訓練,提高繪圖技能,同時體會波動的時間和空間周期性。 3).通過對波動問題多解性的討論,訓練學生全面、周密思考問題的素質。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波動過程的重復之美,體驗周密思考問題能力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難點 1.波速、周期(頻率)的決定因素以及公式 的理解與應用。 2.畫出某時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與解的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 多解的成因與解的確定方法。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的有關波的知識和現(xiàn)象,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諸如聲波之類的波的知識,但是那時候的知識過于感性和膚淺,通過高中的學習會把知識落實的更加科學和深刻。 五、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探究、交流、多媒體課件。 六、教具和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把導學案的課前預習內容做完整并且核對答案。 2、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還有教具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 復習并引入新課 師:波動圖象與振動圖象的主要異同有什么? 生: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回答問題。 師:與振動過程相比,波動過程要多出一種運動形式,那就是振動在空間的傳播,因此描述波動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描述波動的概念,同時進一步研究波動的運動規(guī)律。 一、劃分能力培養(yǎng)階段及目標 根據(jù)目前高中物理課程的設置情況和物理課的教學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近、個個擊破的教學原則,整個高中物理能力培養(yǎng)可分為過渡階段、正常階段、提高階段、完善階段四個階段完成。 。?過渡階段。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由于知識臺階較大,加之一開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運算運動規(guī)律、動力學等問題,學生會感到困難重重,束手無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學期的教學中,教師除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簡單應用能力外,要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下功夫。剛上高一的同學,自學能力較差,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任務難以落實,可根據(jù)課文,每節(jié)課給學生適量的閱讀時間,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減少課堂的單調呆板氣氛,可采用啟發(fā)、演示、討論等多種方法教學,以調動思維,活躍氣氛,激發(fā)興趣;可將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內容通過聽寫方式讓學生記錄,既控制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手腦并用和速記能力;可設置一些課堂作業(yè),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正常階段。通過第一學期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應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達到正常學習狀態(tài)。這時,教師的重點要放在按教學大綱和會考大綱的要求實施教學方面來。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在每節(jié)課中貫徹落實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第二學期和高二學年的教學,全面完成會考大綱中要求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任務,使學生達到會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順利通過會考關。 3?提高階段。會考是水平考試,高考是能力考試。進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學生要參加物理高考,而力學和電學部分又是高考的重點,所以,在選修課教學中,在重點提高力學和電學知識水平的同時,要著重開拓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創(chuàng)新的能力。教師的精力應放在精選習題、優(yōu)化和組合試題上來,通過高質量的習題和試題,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階段。根據(jù)近年來物理高考試題考查知識點多、覆蓋面大、命題新穎、題型多樣化、智能性強等特點,在總復習教學中,教師要確定好復習目標,制定出教學策略,處理好教師與教材、教師和學生、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則:重點知識結構化———抓各部分知識的中心點,將知識以此中心組織起來,形成知識網(wǎng)絡,找出各網(wǎng)絡間物理量的相互關系。 基礎知識系統(tǒng)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結構,系統(tǒng)地劃分、歸類和排列基礎知識。 難點知識問題化———以問題解決難點,精編一些含有難點知識的習題,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識,突破難點知識。 習題結構梯形化——基、中、難一起練,讓學生做適量的習題,提高思路,強化聯(lián)系,加深理解。 復習方法多樣化———在研究知識、研究學生、精選習題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確定各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 好的培養(yǎng)措施,既可達到培養(yǎng)目標,又可省時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為一個物理教師,應該因人、因材科學地確定每一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啟發(fā)、講解、指導、討論等措施,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shù)匕才帕曨},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實驗,觀察自然現(xiàn)象,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確的結論,培養(yǎng)其觀察、實驗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對某一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應用的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斷等思維能力。 三、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的具體落實 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貫穿于整個高中物理教學中自始至終的任務,大到三年的教學,小到每節(jié)課,甚至再小到一個概念的建立、一道題的解答,都牽扯到能力培養(yǎng)問題。而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又有具體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及大綱要求,明確每課時中能力培養(yǎng)目標,結合學生情況,認真?zhèn)湔n,確定完成方案,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養(yǎng)方案。 四、檢驗能力培養(yǎng)結果,完善能力培養(yǎng)措施 通過一個階段的教學,用考試或考查的方法及時檢驗本階段的能力培養(yǎng)結果。著重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試題,盡可能多地覆蓋各知識點中的能力要求內容。可采用個別或部分抽查和全體考查的方法進行檢驗。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又可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對學習和教學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根據(jù)抽查或考查結果,認真分析卷面,總結經(jīng)驗。對未達標的個別同學,可通過耐心細致地輔導達到能力要求。普遍問題,可通過評析卷面加以解決,使絕大部分同學達到本階段的能力要求。對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時加以修正和完善。 我本學期繼續(xù)承擔:高二(7)、(8)班的教學工作;并擔任高二(8)班班主任工作。每周10課時。 本學期進行物理(選修3—4)和物理(選修3—5)[廣東版]的教學。物理選修(3—4)主要內容包括: 1、機械振動 2、機械波 3、電磁振蕩與電磁波 4、光 5、相對論;物理選修(3—5) 主要內容包括: 1、碰撞與動量守恒 2、波粒二象性 3、原子結構之謎 4、原子核等。 根據(jù)高考知識點分布情況和新課改要求,并針對物理班的教學特點和高考要求,特制定如下策略: 一、教學設計: 1、根據(jù)高二學生的生理和心里特點,以及新的課改精神和物理X科的高考要求和特點,制定符合特區(qū)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2、認真鉆研教材,力求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抓住重點和難點,設計重點訓練和難點突破辦法。 3、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課件制作、加強演示實驗的設計和使用。 二、認真上課: 上課時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保證每一節(jié)課的質量。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加強訓練: 加強專題訓練,是提高解題能力和成績的必由之路。本學期將進行如下專題訓練: 1、動量定理題型歸類 2、動量守恒 、偃舜P 、谂R界問題 ③多物體系統(tǒng)動量守恒 、茏訌棿蚰緣K模型 ⑤碰撞模型 、夼鲎仓袌D像問題 3、擺類問題 4、機械波圖像專題 5、折射與全反射專題等 四、課后輔導: 加強作業(yè)批改,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跟蹤,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五、認真學習: 1、堅持聽課,注意學習組里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努力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2、積極參加市里、區(qū)里及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 3、注意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學習。 總之,我要盡心盡力地完成教學工作。 師生共同得到電磁波的特點: (1)電磁波中的電場和磁場互相垂直,并且都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即電磁波是橫波。光是一種電磁波。在前面學習的光的偏振現(xiàn)象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如上圖所示。 (2)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向周圍空間傳播電磁能,在傳播過程中,電磁波能發(fā)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個特征量的關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 /s。 師: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建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足以根牛頓力學體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學發(fā)展史中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3.赫茲的電火花 師: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還只是一個預言。還有待于科學實驗的證明。是赫茲把這個天才的預言變成了世人公認的真理。 。ㄒ龑W生閱讀教材,了解赫茲證實電磁波存在的探索歷程) 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赫茲的生平簡介(見附錄),激發(fā)學生求知上進的熱情,對學生進行物理情感教育。 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jié)主要學習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主要內容。知道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兩大支柱: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還知道了變化的電場和磁場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場,即電磁場。電磁場由發(fā)生區(qū)域向遠處的傳播形成電磁波。電磁波中的電場與磁場相互垂直,且二者均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即電磁波是橫波。 課余作業(yè) 完成P79“問題與練習”的題目。 教學體會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xiàn)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wèi)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并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lián)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lián)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后分析我國發(fā)射的地球同步衛(wèi)星并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于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后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shù)拿襟w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并回答本節(jié)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于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么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么;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xiàn)象的解釋,并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并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jù)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么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wèi)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么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wèi)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并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于我國衛(wèi)星發(fā)射的情況和衛(wèi)星運動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課題】 查閱關于“列車速度”的資料【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參考題材】 1.列車發(fā)展的歷史,包括我國的發(fā)展史和世界的發(fā)展史. 2.各個階段的列車的速度. 3.各個階段的列車的形式(例如蒸氣機到磁懸浮列車). 4.世界各地區(qū)對列車發(fā)展的貢獻.【評價方案】 1.網(wǎng)上查閱的資料,列出歷史記錄. 2.資料的豐富性和來源的豐富性. 3.在此基礎上,看看學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問題. 1、共點力的合成與分解 實驗儀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鉤碼(一盒)、平行四邊形演示器 教師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選定的分力夾角和分力大小,調整位置和選配鉤碼個數(shù);把匯力環(huán)上部連接的測力計由引力器拉引來調節(jié)角度,并還要調節(jié)拉引力距離,使匯力環(huán)懸空,目測與坐標盤同心;改變分力夾角,重做上邊實驗。 實驗結論:此時測力計的讀數(shù)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夾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夾角趨于180度時合力趨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師操作:用平行四邊形演示器O點孔套在坐標盤中心桿上,調整平行四邊形重合實驗所形成四邊形,用緊固螺帽壓緊,學生可直觀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圖。 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學生實驗)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橡皮筋、細繩套2根、平板測力計2只、刻度尺、量角器、鉛筆、圖釘3-5個 實驗目的: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原理: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共點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點,所以F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圖示,再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圖示,比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學生操作: (1)白紙用圖釘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在白紙上,另一端拴上兩根細繩套。 (2)用兩只測力計沿不同方向拉細繩套,記下橡皮筋伸長到的位置O,兩只測力計的方向及讀數(shù)F1、F2,做出兩個力的圖示,以兩個力為臨邊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即為理論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測力計鉤住細繩套,將橡皮筋拉到O,記下測力計方向及讀數(shù)F,做出它的圖示。 (3)比較F?與F的大小與方向。 (4)改變兩個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重復實驗兩次。 實驗結論:在誤差允許范圍內,證明了平行四邊形定則成立。 注意事項: (1)同一實驗中的兩只彈簧測力計的選取方法是:將兩只彈簧測力計鉤好后對拉,若兩只彈簧測力計在拉的過程中讀數(shù)相同,則可選,若不同,應另換,直到相同為止;使用時彈簧測力計與板面平行。 (2)在滿足合力不超過彈簧測力計量程及橡皮筋形變不超過彈性限度的條件下,應使拉力盡量大一些,以減小誤差。 (3)畫力的圖示時,應選定恰當?shù)臉硕,盡量使圖畫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畫出紙外;要嚴格按力的圖示要求和幾何作圖法作圖。 (4)在同一次實驗中,橡皮筋拉長后的節(jié)點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圖法得到的F和實驗測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可認為是F和F?符合即可。 誤差分析: (1)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彈簧秤本身的誤差、讀數(shù)誤差、作圖誤差。 (2)減小誤差的方法——讀數(shù)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shù)字正確讀數(shù)和記錄,兩個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夾角θ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圖得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也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的平衡條件 實驗儀器:力矩盤(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鉤碼(J2106M)、杠桿(J2119型)、測力計(J2104型)、三角板、直別針若干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研究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條件,進一步明確力矩的概念。 教師操作: (1)將力矩盤和一橫桿安裝在支架上,使盤可繞水平軸自由靈活地轉動,調節(jié)盤面使其在豎直平面內。在盤面上貼一張白紙。 (2)取四根直別針,將四根細線固定在盤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選定,但相互間距離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細繩的末端掛上不同質量的鉤碼,第四根細繩掛上測力計,測力計的另一端掛在橫桿上,使它對盤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盤靜止后,在白紙上標出各懸線的懸點(即直別針的位置)和懸線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盤上各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標出力矩盤軸心的位置。 (4)取下白紙,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長度,將各力的大小F與對應的力臂值記在下面表格內(填寫時應注明力矩M的正、負號,順時針方向的力矩為負,反時針方向的力矩為正)。 (5)改變各力的作用點和大小,重復以上的實驗。 注意事項: (1)實驗時不應使力矩盤向后仰,否則懸線要與盤的下邊沿發(fā)生摩擦,增大實驗誤差。為使力矩盤能靈活轉動,必要時可在軸上加少許潤滑油。 (2)測力計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則將會由于測力計本身所受的重力而產生誤差。測力計如果處于水平,彈簧和秤殼之間的摩擦也會影響結果。 (3)有的力矩盤上畫有一組同心圓,須注意只有受力方向與懸點所在的圓周相切時,圓半徑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況下,力臂只能通過從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來測量。 4、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實驗儀器:方木板、白紙、圖釘、橡皮條、測力計3個(J2104型)、細線、直尺和三角板、小鐵環(huán)(直徑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等問題的方法,從而加深對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的認識。 教師操作: (1)將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圖釘將白紙釘在板上。三條細線將三個測力計的掛鉤系在小鐵環(huán)上。 (2)將小鐵環(huán)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個測力計,沿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另外兩個測力計。平衡后,讀出測力計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紙上按一定的標度,用有向線段畫出三個力F1、F2、F3。把這三個有向線段廷長,其延長線交于一點,說明這三個力是共點力。 (3)去掉測力計和小鐵環(huán)。沿力的作用線方向移動三個有向線段,使其始端交于一點O,按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較F12和F3,在實驗誤差范圍內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即它們的合力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為零是物體平衡的條件,如果有更多的測力計,可以用細線將幾個測力計與小鐵環(huán)相連,照步驟2、3那樣,畫出這些作用在小鐵環(huán)上的力F1、F2、F3、F4……,它們仍是共點力,其合力仍為零,從而得出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項: (1)實驗中所說的共點力是在同一平面內的,所以實驗時應使各個力都與木板平行,且與木板的距離相等。 (2)實驗中方木板應處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響,否則實驗的誤差會增大。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功教學教案(精選12篇)03-16 高中物理教學心得01-07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01-09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教案教學設計范文10-07 高中物理的優(yōu)秀教案01-14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01-04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01-05 高中物理力教案01-04 高中物理優(yōu)秀教案02-28高中物理教學教案2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3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4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5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6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7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8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9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10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11
高中物理教學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