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9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tǒng)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新教材的體例編制忽略了以前單元分類的基礎——文體因素,而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jīng)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么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xiàn)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么簡單——前面所提供的訓練切入點是對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很好的提示。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經(jīng)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nèi)容。課文的第二部分則是有關永恒的“母愛”的話題,作者在無盡的追思中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另一方面,寫母親,實際是寫作者對母親的“理解”,寫作者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的“理解”。開始,作者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著思考的深入,隨著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著年齡的增加,作者終于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著命運的重壓。從側(cè)重點上來說,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這樣的一問一答中渾然一體。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從以上的角度考慮,對本文的教學目的設計上,側(cè)重點在于對這樣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過這樣的一次學習,學生受到的不光有語文能力上的訓練,在情感上,在心智上,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示。對單元訓練目標的理解也必須要擺脫習慣思維中的對“分析評價、借鑒吸收”的說法,而要將“情感熏陶”也作為“借鑒”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確立了這樣的一個課文教學設計定位后,下一個問題就是將這樣的“定位”思路貫穿到具體的教學流程設計中去。
從單純的教學角度來看: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另外一個不利因素是,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周期較短的現(xiàn)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0分鐘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分析課文,我們可以知道,本文所涉及的內(nèi)容要素無非“我(作者)”、“地壇”、“母親”;文章除了內(nèi)容上的渾然一體,在結(jié)構上也有很明顯的“轉(zhuǎn)接”環(huán)節(jié)——課文第二部分第一段就是一個有很明顯的“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我們可以嘗試將其作為一個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樞紐——另外一個有利因素是:如果對課堂流程進行恰當?shù)脑O計,將我們的教學過程 “聚焦”到這一句話里,給予學生的也是一個很有新意,甚至是很有沖擊力的印象——全文7000字,教師只講一句話。
另外一個問題是: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鑒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jīng)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要怎樣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呢?——問題,不停的,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我把在課堂上的問題簡單的分成三類:“興趣問題”“理解問題”“能力問題”——由于整個課堂都由問題來貫穿始終,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也要避免學生的“疲勞”情況出現(xiàn),“興趣問題”稍微簡單一點,穿插于其他兩個問題之間,起一個銜接作用,讓學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段里保持繼續(xù)回答問題的信心(足夠的信心保證是使學生繼續(xù)思考的重要條件);“理解問題”是就針對課文內(nèi)容本身提出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要點”的技巧和“篩選信息”的基礎;而“能力問題”則是從課文內(nèi)容衍生出去的具有較強拓展性的問題,是在“理解”完成的基礎上進行的。三類問題中,理解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最大比重,能力問題則視學生水平而定,在精而不在多。
基于以上考慮,我對《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如下,敬請指正:
(預習要求:熟讀課文)[不提出問題,保持課堂興奮點,同時避免和課堂內(nèi)容沖突]
入題:播放《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能夠“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爭,在他雙耳失聰后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和命運進行抗爭最終取得成功的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也是這樣的一位勇敢的和命運抗爭的典型例子。他曾這樣解釋他的名字(幻燈片):“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的體現(xiàn)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9】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教學實錄03-08
我與地壇閱讀心得9篇03-13
《我與地壇》教案01-26
我與地壇教案01-30
《我與地壇》教案07-20
我與地壇教案04-25
《我與地壇》經(jīng)典語錄12-31
閱讀我與地壇心得05-14
我與地壇閱讀心得03-13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得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