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傳統(tǒng)科技觀比較論文
摘要: 中西方傳統(tǒng)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各具 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 ;“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tǒng)化和理 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qū)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tǒng)科技觀;差異;比較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tǒng)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tài) 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tài)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 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fā)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 于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 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 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tǒng)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主客體 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別。其主要特點是中國注重從主體到主客體的統(tǒng)一,形成整體自然科 學觀;西方則注重從客體到主客體的統(tǒng)一,形成分解自然科學觀。從認識論上講,主要是探 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問題。從方法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 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致思途徑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比較研 究:
一、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
中國傳統(tǒng)科技觀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西,主張“見素抱樸,絕圣 棄智”;西方科技觀則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主張“ 知識就是力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主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和睦相處。而西方則強調以人為中心,崇尚對自然的 征服與駕馭。
中國傳統(tǒng)的有機整體自然觀、整體自然科學觀和人倫中心相結合,在認為人與自然是渾 然一體的基礎上力圖使自然界人格化,提出諸如天人感應、天人同理等觀點。中國的“天人 合一”,實際上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和諧,而非真正重視自然的天。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 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求人們在認識自然時不能離開社會的現(xiàn)實,因而 人們很難把自然界作為科學研究的獨立的客觀對象,也很難從客觀的角度來把握自然現(xiàn)象而 形成科學理論體系。在歷史上中國人由于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相對較優(yōu)越,使他們無需與自然作 太艱苦的抗爭即可獲得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企望與自然保持一種親和的關系,并把主要的 精力放在人文社會的建立與研究上。中國人崇尚的“智”主要指人生智慧——“是非之心, 智也”(《孟子告子上》)〔1〕。加上以倫理及政治哲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很早 便取得了文化上的獨尊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以認識自然規(guī)律、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為宗旨 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社會經濟的主體。這 種落后的生產方式,狹隘保守的思維方式也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桎梏。以農業(yè)為社 會經濟之根本的農本思想從維護封建經濟的目的出發(fā),重農抑商或曰崇本抑末,不但壓 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還在其思想文化上的因循守舊,不思 變革,極大地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阻斷了我們領先走向近代社會的可能。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儒教國家,倫理型文化色彩濃厚。儒家的義利觀、道器觀、宇宙觀等 根深蒂固的觀念約束著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中國古代有著重“道” 輕“ 器”的傳統(tǒng)。在封建社會,就整個學術理論而言,是重視人文科學而輕視自然科學,輕視對具 體器物、技能的研究。即便對具體事物進行研究,也只是在能夠從中發(fā)掘出總體精神時才具 有意義。因此,古代賢哲對于自然界的大量的敏銳觀察和新見解,結果總是無一例外地導向對 人心的啟迪,歸結到啟示人們某種社會人生的哲理,否則便被視之為“玩物喪志”。這種崇尚 政治人倫之“道”,而輕視具體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藝之“器”的偏執(zhí),只會將讀書人隔絕在自 然科學技術的門外。倫理型文 化的另一特征是重自省、輕外求。在探求客觀事物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時,這種自省法表現(xiàn)為內 心世界的自我體悟、猜測和臆想,極力排斥對事物進行剖析,把探察弄清其內部的結構、機理 的向外探求,看做是“奇技”而加以禁止。如《禮記王制》稱:“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不 與士齒”,“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者,殺”〔2〕,強調自省內求,在很大 程度上堵塞了人們向外探求自然奧秘的道路。
總之,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文化,對自然不需要一定得深入揭示其本質和規(guī)律, 通過自給自足的生產基本上就能滿足需要,因而不太重視對大自然奧秘的深入探索。學者們 在沒有弄清自然的本質,也沒有對科技本質形成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只是憑著感覺經驗,主觀 上認為探索和改造自然,會破壞自然,破壞 “天人合一”。由于科技是不斷地探索和揭示自 然本質、規(guī)律,并改造自然的,從而必然不斷地改變自然的原貌、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因 而使學者們認為發(fā)展科學技術會導致人與自然的日益對立以及矛盾的尖銳化,破壞人與自然 、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和諧關系,因而科技在本質上實際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 西。因此要加以限制和擯棄,乃至做到“見素抱樸,絕圣棄智”!3〕 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古希臘。在古希臘時期,地中海沿岸諸城邦古國,由于其地理環(huán)境 和客觀條件,決定它的經濟朝著航海、貿易、商業(yè)和加工業(yè)為主要內容的方向發(fā)展,由于航 海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可以把外國的資源運回本國進行加工,引進國外的科學技術,促進其發(fā)展 。這一切,增加了人們的冒險心理和進取精神,培養(yǎng)了人們重視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 理性的風氣,認為科技能使人認識改造并戰(zhàn)勝自然,使其商業(yè)文化獲得大發(fā)展,這為古希臘 以來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基礎和思想條件。
要確保航海和商業(yè)貿易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注重對大自然的探索,不斷揭示自然界 的奧秘,注重對自然細節(jié)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獲得改造自然的成功。 海洋的驚濤駭浪帶來的 生存憂患,使古代希臘人產生了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 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征服和駕馭自然的雄心。而要駕馭自然的先決條件便是認 識和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知識就是力量,因而“愛智”成了希臘人乃至整個西方民族的共同價 值取向。古希臘的學者們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拋棄了神話,更不相信天神的喜怒哀樂能 操縱人和世界。他們認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始終按一定的方式運行,并相信人的智慧, 人不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規(guī)律秩序,甚至還能預知它將會出現(xiàn)的事態(tài)。古希臘人尤其偏愛能 幫助 人認識利用自然的知識。這顯然是因為探求和發(fā)現(xiàn)自然之奧秘乃是戰(zhàn)勝自然、實現(xiàn)人的自由 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幾乎所有古希臘學者都接觸到或掌握了當時自然科學前沿的知識、理 論,并 且較為得心應手地用自然科學事例論證自己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往往是他們學說的一塊重 要基石。西方的哲學家歷來都觀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和物質運動的各種形態(tài)。如此形成了 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的西方科技觀,它主張“知識就是力 量”。而且西方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肯定人為萬物的尺度,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 長,從而鼓勵人對自然的征服與駕馭,這就為西方以認識和利用自然為宗旨的科學體系的建 立提供了原動力。但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啟蒙心態(tài)在20世紀受到了質疑和挑戰(zhàn),因為它的后 果是被破壞的自然秩序對人無情的報復。
二、“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
中國傳統(tǒng)科技觀認為科技是非理性知識,而西方科技觀認為科技是理性知識。
中國古代在認識上注重直覺體知的方法以及知識成果的獲得大都不是通過思辨的或理性的論 證方式得到,使其產生了科技是非理性知識的思想?萍际翘剿鳌⒔沂咀匀槐举|和規(guī)律、 并改造自然的,不斷改變著自然的原貌、人與自然的關系, 這會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矛盾 的尖銳化。中國古代學者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自然容易把科技 視 為非理性的產物了。既然科技被認為是非理性的,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自然就會遭到排 斥 和蔑視。中國的歷史上,在很多志于正道的學者眼里,科技是非理性知識,所以, 儒、道 、名、法、陰陽諸家均視科學技術為末道或不屑為之,或持明確的排斥態(tài)度。 在這一觀念的影響和價值導向下,大多數(shù)中國知識分子寧可走科舉仕進之 途或沉溺于經學義理的研習考據(jù)之中,也不屑于棄儒從技,絕少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科學 理論,致使科技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無足輕重。
古希臘時期,人們把研究自然界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人們崇敬自然界,把對自然 現(xiàn)象的解釋看作是智慧的表現(xiàn),研究自然界是獲得智慧的途徑。學者們普遍認為自然界中蘊 藏著真理,赫拉克利特說過:“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4〕 (P25)。古希臘 的學者大都專心研究自然界,以獲取智慧。他們?yōu)檠芯孔匀?不惜犧牲自己的榮譽、地位和 財物。學者們把掌握科學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勝利。他們醉心于研究自然,非常注意和關心 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和過程。古希臘學者并不滿足于解釋自然現(xiàn)象,而是在這一基礎上做更高 的概括抽象,形成了自然哲學,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事物,以說明整個世界,就 形成了既能解釋自然又能解釋社會的哲學理論。古希臘的哲學體系乃至整個學術體系最先是 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礎上的,它的發(fā)展同自然的研究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傳統(tǒng)一直被保 留并在文藝復興后被不斷發(fā)揚光大。西方的學者基本上都是熟悉甚至精通當時自然科學知識 的,他們的學術同自然科學都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傳統(tǒng)對西方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科學的發(fā)展 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對自然的研究,學術的發(fā)展與自然科學有密切聯(lián)系 ,眾多的學者包括社會科學者都比較自覺地關心自然,研究自然,甚至宗教神靈學說都研究 、利用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某些材料為自己服務。因此,西方傳統(tǒng)上是把科技看成能夠幫助人 們實現(xiàn)對自然和真理把握的理性知識。由于科技是理性知識,西方的科學家們都十分注重科 學精神,特別是科學的理性精神。
三、非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qū)別
中國傳統(tǒng)科技觀認為科技是不需要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而西方科技觀則認 為科技應當是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
首先,中國的學術起源于先周的巫史之學。從現(xiàn)代科學分類角度看,巫、史之學基本上 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到春秋時期,社會發(fā)生極大變動,逐步形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諸子的學 術思想。其內容主要是關于安幫定國之策,整個學術都是以探索社會政治之術為目的,其學 術起源及其發(fā)展與自然科學都比較疏遠,主要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并有明顯為社會政治 服務的色彩。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重視自然科學的學派!赌印芬粫杏羞@一派對 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許多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但其自然科學的內 容也只是墨家學術體系中次要部分,其學術體系的重心、目標主要在社會政治方面。令人遺 憾的是,自漢以后,儒家定為一尊,道家成為其輔,儒道互為表里,形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的主流。墨家所開創(chuàng)的科學精神和獨到的科技理念,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未能在傳統(tǒng)科 技文化中占有應有的地位。自此以后,在學術領域中自然科學的成份就更少了。中國古代幾 乎沒有像樣的科學技術研究團體?茖W家大都是分散、孤單地進行研究,沒有形成一支持續(xù) 不斷,以自然界作為對象的研究力量。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均以“內圣外王”、經世致用 為宗旨,推崇實踐理性,貶損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工具理性,使得科技理論思維的翅膀被 綁上了沉重的經世致用的鉛墜,難以建立起科學理論體系。 其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很強的實用性。這就決定了中國技 術思想特別發(fā)達,并形成了工匠傳統(tǒng)。許多能工巧匠盡管在技藝上有很高的造詣,擁有豐富 經驗技能,但由于知識有限,卻無力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體系層面,形成科學理論。他們的 技藝一方面無法得到總結提高,另一方面也無法通過文字記載傳諸后世,只能靠面授、口傳 ,這往往會造成人死藝絕的失傳現(xiàn)象。而絕大多數(shù)正統(tǒng)的學者由于沒有實踐經驗,也難以完 成這一重任,加之對科技有偏見和誤解,也就不重視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國流傳下來大 量的科技著作,大多是對某一時代科技狀況的直接記載、現(xiàn)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卻很少有 理論方面的研究總結。中國科技具有的理論技術化傾向雖暫時有利于技術工藝的發(fā)展,但不 利于理論體系 的構成,譬如中國天文學的觀察資料非常豐富,但它長期附屬于歷法,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天 文學理論體系。
再次,從科技理論建構角度看,中國傳統(tǒng)科技觀未能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 ,中國人在整體自然科技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 具有無限涵容性的理論體系。這使自然科學始終包含在思辨哲學和其它文化形態(tài)中,限制了 它走上獨立研究的道路,不利于它形成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 這阻礙了科學認識論的發(fā)展,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大都停留在直 觀觀察、經驗推斷和主觀臆測的水平上,沒有超出經驗的層次,沒有升華到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沒有對規(guī)律性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沒有用理論形式將其概括和總結,不能完成理論上的 抽象和概括。
第二,科學作為知識體系,還必須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關于事物的本質聯(lián)系 ,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通常是由兩個步驟 來實現(xiàn)的:第一步是抽象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事物作分析研究,起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 形式邏輯;笫二步是具體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第一步所獲得的思維材料作綜合的研究,起 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辯證邏輯。這個過程是離不開邏輯的。中國古代的思辨性思維是比較 發(fā)達的,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派林立,百家爭鳴,其中尤其是以自然本身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 ,較之神學自然觀有很大的進步。如以“氣”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以陰陽來解釋萬物的 變化發(fā)展,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因素,但是這種自然觀是排斥對客觀事物作具體分析 研究的。加上中國傳統(tǒng)科學強調應用,把有關名詞,概念等邏輯方面的議論斥之為“詭辯” ,予以唾棄。先秦時期名家學派的惠施、公孫龍和后期墨家談辯派,就以其研究不合對時宜 ,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名家和后期墨家談辯派所研究的問題在科學思想史上其實是非常 重要的。中國的名家與墨家談辯派的湮滅,是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損失,致使中國在科 學方法論上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因而中國傳統(tǒng)科學總體上還停留在經驗形態(tài)上,缺乏嚴密的 理論體系,這不利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中國人文傳統(tǒng)長期以來形成了只是努力發(fā)展各種與人倫社會有關的思想學說,而不關心 對客觀自然的認識、探索,不熱心邏輯認識體系和自然科學體系的建立。長此以往,也就形 成了科技是不需要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的誤解。
古希臘人在機械分解的自然科技觀思想指導下,自然科學很早就逐漸形成自己相對獨 立的研究主體、對象 、手段和成果。并從其它社會實踐中分化出來,組建成共同體。這一 點和中國人始終把科學事業(yè)涵容在其他社會實踐中是不同的。古希臘學者研究自然“都應起 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的現(xiàn)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 些較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chuàng)生,作出說明!薄5〕(P5)這 就形成了最早的學術,最早的科學理論。
古希臘科學的發(fā)展最初得益于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科學。但是古希臘 的科學家們將這些源于實用的天文、數(shù)學、醫(yī)學知識加以理論的升華和系統(tǒng)總結,建立了分 類明確的科學學科體系,為后來西方科學的長足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被稱為西方科 學之父的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紀便寫下了多卷本的《物理學》、《天體學》、《動物 史》以及氣象學、礦物學方面的著作,而他關于邏輯學、形而上學的理論對于西方理性思維 方式與科學思辨精神的形成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西方也有很高超的技術,但總的來說,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更為突出。其著名的哲學家 、科學家,如德莫克利特、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等等科學巨人,他 們都是學者型的,古希臘思想家普遍具有在哲學思辨中追求嚴密的演繹化系統(tǒng)的傾向。從泰 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曾不倦地探索邏輯的推理規(guī)律問題,亞里士多 德建立了一個嚴密的形式邏輯體系,接著歐幾里得又建立了數(shù)學史上第一個公理化系統(tǒng)的歐 氏幾何體系,為近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到16世紀以后,又逐步建立起受 控實驗和開放性技術體系,從而形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結構。這種結構具有科學理論、科學實 驗和技術三者之間的互相推動的循環(huán)加速機制,促進了科學技術革命?茖W技術的發(fā)展強調 理智的作用,重視知識的完善,科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這是西方的一大特色。這就決定了 西方科學思想特別發(fā)達,并且形成了智者傳統(tǒng),他們善于構造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直至今日。
〔參考文獻〕
〔1〕王亞麗.孟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蘇南注評.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4〕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中西方傳統(tǒng)科技觀比較論文】相關文章:
中西方古代自然觀演變的比較與影響05-01
中西方旅行社銷售渠道之比較論文05-04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比較04-27
中西方狂歡文化比較04-27
中西方科學之比較04-27
中西方交往溝通差異比較04-26
租賃分類觀的比較分析論文04-27
中西方倫理價值觀比較及對公民教育的啟示04-29
中西方財政運行狀態(tài)及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論文04-29
試比較分析中西方對休閑的認知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