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恰空》的原版與改版藝術論文
摘要:文章以巴赫弦樂作品《恰空》為例,分析布索尼的改編版本,重點論述《恰空》的改版對巴赫音樂的創(chuàng)新理解與闡釋,對二度創(chuàng)作的更新認識。
關鍵詞:《恰空》 巴赫 布索尼 鋼琴 原版 改版
J.S.巴赫(1685—1750)是巴托克時期著名的德國作曲家,說起巴赫弦樂作品的鋼琴改編作品,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要數1720年所創(chuàng)作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第二首的恰空舞曲。
恰空是一種結構嚴謹的曲式:樂曲在三拍子的基礎低音之上,不斷的反復旋律線條和變奏。早在巴赫時期,恰空是一種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巴赫把恰空作為基本的框架,以一個四小節(jié)的主題為基礎,發(fā)展出六十四個變奏,即使對當代小提琴家的精湛技藝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這首《恰空》是一部最為著名和演奏較難的作品,也是巴赫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一部。然而由于小提琴很難完全做到多聲部同時演奏,并且在單獨演奏時只具有旋律性,略顯得單薄,所以在古典和浪漫時期,有許多作曲家將它改編為鋼琴版本,其中尤以布索尼所改編的恰空舞曲最為著名。
對于巴赫恰空舞曲改編得最成功,也是最富爭議的鋼琴改編版本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布索尼是一位風格多變的作曲家,早年一直沒有能夠建立起作為作曲家自有的風格,但是他不停地改編包括巴赫在內的偉大音樂家的作品,也留下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這些改編作品當然都是級別相當高、難度大的作品,過多的改編作品也使得布索尼差點把自己給埋沒了。
相對于其他改編作曲家,布索尼在改編他人作品,或用他人作品主題變奏作曲的時候,考慮的結構太復雜,音響構成也非常復雜,原來就已經將一個音樂空間做得相當龐大,同時在這個空間內填滿了音符,使得不僅是演奏變得困難,就連欣賞和分析也變得困難,這就給演奏者和欣賞者帶來另一個問題,巴赫心中的恰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根據那個年代的記譜習慣和演奏習慣來說,巴赫沒有也不會對演奏做什么明確的說明。不但如此,同時代大多數作曲家都不會有這樣的習慣,理由是即興演奏的空間變得全沒有了。原譜沒有太多的對于演奏的條條框框的限制,也是促成日后有那么多改編曲的另外一些緣由。
布索尼也正是將他所經歷的浪漫派晚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與巴赫的音樂進行融合,最終將恰空舞曲成功改編成為近乎完全獨立的鋼琴曲。布索尼的這個改編曲雖然有些偏離了原作風格,比如:原作的恰空主題并非鮮明,而是通過音樂的流動過程中的和聲混合來體現的。但是改編曲中四分音符上的恰空主題在背景上十六分音符的和聲襯托下顯得相當突出,且光彩奪目。而這種強調主題并且多次重復渲染的做法,確實也并非巴赫原作應有的風格。倒是非常符合后期浪漫派復調音樂流派的習性。布索尼在恰空改編曲里用盡各種應有的技巧,旋律左右的裝飾也是極其復雜和飽滿的,讓人聽起來的感覺就是相當充實的感覺,也才有人曾用“厚重的和聲”來形容布索尼的這個作品。
有人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是相當節(jié)約音符的作品,以至于相當多的音樂業(yè)余愛好者們都能夠連續(xù)地彈奏下來。然而,由于過于簡潔,對于展現其音樂性缺乏信心,使得許多音樂專業(yè)人士好像對莫扎特的作品也覺得難以掌握。而布索尼的許多作品卻是恰恰與其相反,布索尼除了將原曲中不太明顯的恰空主題加工得醒目三分,同時還把和聲部分做的更是復雜,幾乎填滿了音符。布索尼改編的《恰空》曲是一個偏離巴赫原作風格的作品,似乎布索尼從來沒有準備在改編作品中繼續(xù)維持所謂的巴赫風格,而從布索尼對于恰空主題的“強化”處理與和聲的“密實”處理上顯然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并且,布索尼不僅在填充著空間,而且還在擴展著空間。
對于小提琴演奏的原版來說,布索尼將很多小提琴演奏方法鋼琴化,比如將小提琴連續(xù)小連弓技巧被改成左右手快速和弦交錯構成的旋律,在全曲的結尾,還將原譜中小提琴的單一和弦加上了一個鋼琴最低音的尾音,模仿教堂鐘聲,以表現最終人的心靈的凈化。
巴赫的音樂實際上包含了后來音樂發(fā)展的所有可能性和廣闊性,它不僅僅含有熱衷于旋律、情感、音效的19世紀的音樂信條,也包括熱衷于細微處理、冷靜客觀、單純透明的古老而純粹的音樂信條。這兩種信條的融和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藝術:敏感而客觀、熱情而冷靜、內容豐富而形式統(tǒng)一。從巴赫之后的作曲家對于他的作品的改編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巴赫的作品只是一種啟示,他的作品不應該也不會僅僅局限于某種樂器、某種風格、某種演奏方法之中,任何對于他的作品的演奏、改編的嘗試都會獲得獨特的效果。既然作曲家都可以對如此著名的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為什么我們在演奏作品的時候卻必須遵循某個版本,某位演奏家的所謂示范演奏呢?巴赫的作品在音樂學院的教學和演奏中似乎已經被下了教條,不按照版本演奏或者標滿了表情記號的樂譜版本來演奏就不是巴赫的作品,而音樂本來所具有的靈活性喪失殆盡,演奏變得毫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
所以,我們不應該用限定的眼光去審視巴赫的作品,對于現代樂器的改進,應該更多地將它們運用到對巴赫作品的演奏和改編中,而不是排斥地認為巴赫的作品就應該是某個樣子。當今在興起的爵士巴赫正是一個例子,雅克路亞樂隊將原本看上去平淡的巴赫作品用爵士音樂的手法改編和演奏得輕松幽默,那些晦澀深奧的主題旋律變得通俗優(yōu)美,這種二次創(chuàng)作不僅沒有破壞巴赫作品的內涵,反而是對巴赫音樂新的理解和闡釋。
因此我們可以說巴赫的音樂是廣闊而平靜的海洋,包容而不排斥一切。
參考文獻:
[1]巴赫《恰空》鋼琴改編曲集 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藏書
[2]蒂姆·道雷著《巴赫傳》團結出版社 2004
[3](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著《巴赫傳》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7
[4]楊燕迪《孤獨的超越:鋼琴怪杰古爾德傳》,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
[5](美)圖雷克編著《巴赫演奏指南——對歷史、結構及演奏的根本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4
【淺談《恰空》的原版與改版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原版電影與英語學習的關系05-01
淺談展示設計的發(fā)展趨勢藝術論文04-28
改版賀辭04-28
改版公告04-28
淺談二胡在戲曲音樂中的作用藝術論文05-01
淺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藝術論文05-02
faded原版歌詞08-23
督導日記改版04-29
網站改版升級12-08
《星辰變》(改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