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德育層次及結構初探論文
一、小學德育的層次性
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的特點,應該采用不同側重點的德育結構。我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的增長,在課堂紀律的約束方法大體一致時,約束結果各有不同。低年級學生對切合自身利益的約束方法,如獎勵、懲罰的反應更好,對不要影響別人一類的說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級學生則明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見,對教育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學生分層區(qū)分顯得十分必要。學齡初期(一至四年級)的兒童處在一生發(fā)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fā)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他們能逐漸進行具體邏輯推理,并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還不能進行抽象推理和歸納。而他們的人格發(fā)展正處于勤奮感與自卑感的對立之中,應主要培養(yǎng)兒童的勤奮感。此時兒童的自我意識,尤其是人我關系的意識正在向社會自我發(fā)展。也就是說,此階段的兒童,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生,更易于接受與具體事物相關的教育,他們對“社會”這個概念的認識十分表面,與他人的關系認識也不深刻,因此較難接受從為了別人的角度進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級學生相對發(fā)展成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體事物相關教育基礎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時他們對社會及他人的認識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學齡中期(五至六年級)的兒童處于過渡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也進入了重要時期,開始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幫助學生對自己進行探索。他們的社會自我意識基本成熟,能夠接受“為了社會,為了大家”進行的品德教育。
二、小學德育的結構性
品德教育教學的實施與發(fā)展無法只依靠學校與學生單方面進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協(xié)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據(jù)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因地制宜,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學資源,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二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注意力不穩(wěn)定,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但觀察事物較籠統(tǒng)。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與他人的關系認知膚淺,但非常依戀父母,并在感情和行為上極大程度地依賴老師。因此,在德育結構中應該更注重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協(xié)作。在德育的教學中應該更注重具體、形象、直觀的內容,由此引入抽象概念以便于理解?梢酝ㄟ^有趣、豐富的課內外活動幫助他們培養(yǎng)集體意識、規(guī)則意識,促進分享意識和合作競爭意識的形成,幫助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膽怯心理,培養(yǎng)自信心。三四年級學生處于兒童發(fā)展的關鍵期,心理更加敏感,又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喜歡自己做主,所以在德育結構方面應以學校為主,家庭次之,輔以一定的社會實踐。此時學生更需要正面引導教育,因此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同時,要用心維護師生交流。另一方面,課內外的道德評比活動及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形成社會意識,促進人格發(fā)展。五六年級的學生普遍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長的期盼,自覺性較之前有很大提高。此時學生的人格發(fā)展需要積極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逐漸確立自己的目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德育結構上應當三頭并進,在學校教育方面,通過班會等活動從思想上指引學生,上課時通過由實引虛,注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邏輯應用,輔以實踐活動;在家庭教育中,與家長密切溝通,幫助促進形成學生自我同一性;在社會教育方面,通過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從而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小學德育層次及結構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科學的層次結構04-29
人生價值層次初探04-27
數(shù)學學科德育實施初探 論文04-30
文化的層次與文明的結構分析04-27
中學物理教學滲透德育初探 論文04-07
主位結構與英語寫作初探04-29
數(shù)學復習課結構初探04-30
小學體育激勵教學初探論文05-02
佛教德育思想初探04-30
小學社會課課堂教學結構初探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