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国产日批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菠萝菠萝蜜在线视频免费视频,欧美日韩亚洲无线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这里精品,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琪琪视频

地理教學論文

時間:2023-02-17 13:19:3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學論文15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鄲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學論文15篇

地理教學論文1

  一、改變觀念,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教師是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是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調動者。因此教師應該努力讓高中地理課堂民主和諧、寬松愉悅起來;讓學生敢想敢說,積極思考,勤于發(fā)現(xiàn)。

  1、平等民主讓合作有效。

  教師要轉變觀念,自覺成為課堂教學的配角,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和學生活動進行和深入的推動者;平等交流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使得課堂充滿活力與效果。如在《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南水北調例》學習時,先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結合地理知識和教材說說我國水資源的區(qū)域分布情況,待學生充分思考和發(fā)言之后,師生一起讀圖表,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水資源區(qū)域分布的認識,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所學地理知識的運用,又鍛煉他們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在分析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線路的優(yōu)缺點時有合作探究的可能。

  2、傾聽賞識讓學習高效。

  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生平等和諧相處,還是通過鼓勵、肯定和賞識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興趣。學科知識之間存在著交叉、綜合和滲透。地理課堂上學生的思考、分析的角度是富有創(chuàng)新意味的,因此,教師要真誠的學會傾聽,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如在《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這一內容學習時,對南水北調的`意義歸納有:資源跨區(qū)域調配對輸出地區(qū)是把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增加就業(yè),增加稅收,增加財政收入;能夠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huán)境,進而大大促進輸出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但有學生提出我們本地的水資源被北調了,對我們來說是資源輸出,但是為什么要交南水北調征收的費用呢?這樣的問題已經不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于是我啟發(fā)學生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給出一些合理的解釋。如此,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溝通,提高了他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二、創(chuàng)設情境,新穎有趣激發(fā)熱情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改知識技能的“注入”為興趣熱情的“注入”,努力建立以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主的新模式,教師加重誘導、引導和指導,做學生自學、思考、討論、訓練、實踐等多種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1、興趣激發(fā)學習活力。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的主要內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有求知的欲望,提高的渴望。在地理知識的新異之處設疑、設問,激發(fā)學生獵奇喜新的心理;挖掘教材內在的吸引力,帶領學生去聯(lián)想、想象,調動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對地理現(xiàn)象分析比較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如在第四單元第二節(jié)《交通運輸布局》學習時,從身邊的情況談起,如家在鄉(xiāng)下的學生周末放假是怎么回家的?為何鄉(xiāng)村公交停運了?這樣,學生冷靜思考,就會得出交通運輸線路設計需要從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去考慮的認識。對此,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于是學生談論的熱情高漲。這對后面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以及思考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問題、影響和理由都非常重要。如此,學生不待老師怎么點撥就掌握了分析的方法,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2、熱情推進學習效果。

  要讓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生有熱情就要自己先有熱情,如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要情緒飽滿,滿懷激情。用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激情、感染學生。另外教師教不同內容的時候,對待學生回答、討論、提問的時候也應有不同的神情。如對我國當前面臨的環(huán)境、人口等問題,既要有憂患情感,同時要激發(fā)學生克服問題、擺脫困境的情感?梢哉f,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上課狀態(tài)是學生產生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先決條件之一。如在《工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這一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就目前我們所在區(qū)域的工業(yè)布局談一些看法,激發(fā)學生去了解影響工業(yè)區(qū)位的因素及其變化發(fā)展的特點,從而對生活的城市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看法和意見;帶著情感學習該節(jié)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在課堂教學多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看地理現(xiàn)象的視頻,提高地理學習能力和熱情。課外,可以布置學生多觀察生活,思考周邊的地理問題,留意一些和地理有關的政治、社會事件,拓展學生地理學習的空間。總之,要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就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和諧、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中發(fā)揮主動性的自主學習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如此,地理教學才有活力,才能得到優(yōu)化。

地理教學論文2

  一、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

  比如,在學習“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qū)”這章內容時,因為是對三個臨近中國,又位于亞洲東、南、北不同方位的國家日本、印度、俄羅斯,和既臨近中國,又位于亞洲東南部的東南亞進行的介紹和概述,于是,在課前,我將班里學生4人分為一組,讓他們通過閱讀書籍、查閱資料等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和人文環(huán)境特點進行了解,并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總結概括,課堂上,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本組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性發(fā)言。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改變了教師以前注入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也都樂于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進去,有助于我們獲得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益(即高效課堂)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引入直觀化電教手段,增強地理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包羅萬象、橫跨文理兩科,它的綜合性極強,既有復雜的自然事象,也有紛繁的人文現(xiàn)象,如果我們只是運用傳統(tǒng)教學工具粉筆在黑板上寫寫畫畫或者運用口頭語言進行講解,對于那些距離我們年代久遠且存在于遙遠空間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學生認識、理解、掌握起來具有很大的困難。那么,如何解決這一教學矛盾,從而建構出高效的教學模式、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引入直觀化電教手段———即多媒體技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將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電子信息交互綜合處理的技術,將它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可以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規(guī)律等以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形兼?zhèn)涞姆绞匠尸F(xiàn)出來,從而降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同時也因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視覺分享功能,增強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qū)———西雙版納”這節(jié)內容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這節(jié)內容的知識點,而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投影屏幕上展現(xiàn)了西雙版納的相關圖片,如亞洲象、竹樓、竹筒飯、望天樹、綠孔雀、獨木成林等等,并配以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作背景音樂,而后,我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傣族潑水節(jié)的視頻,于是,學生立即被眼前西雙版納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吸引了,他們都聚精會神地盯著投影屏幕,看得如癡如醉……這樣,我通過引入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受到了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完全被激發(fā)出來了,課堂氣氛與以前相比也顯得異常活躍,教學效果自然也會比傳統(tǒng)的直白說教好得多。

  三、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現(xiàn)地理教學生活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地理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環(huán)境的學科,自然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涉及地理知識的事物和現(xiàn)象,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與地理息息相關。然而,當前初中地理課堂,地理知識完全被符號化、抽象化,脫離了人們的生活實際,學生也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目的,致使地理學科失去了其應有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課程要教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币虼,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我們應秉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出發(fā),讓學生感受學習地理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從而消除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恐懼感和陌生感,使他們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此,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的教學效果獲得提高。比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這節(jié)內容時,因為天氣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都較為熟悉,于是,上課伊始,我為學生出示了幾張回家路上的圖片(風、晴、雨、雪),然后讓學生描述圖片中的'天氣,并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描述這幾張圖片中的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如此,我們便能引出天氣的概念和話題。接著,我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天氣預報的視頻,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天氣預報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氣溫、晴雨情況、風向、風力大小等,使學生對天氣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拉近了學生與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了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地理課堂的和諧高效。綜上所述,創(chuàng)設高效教學新模式,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需要為此付出長期且艱苦的努力和探索。希望廣大地理教師能夠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總結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使學生在盡可能少的時間里學到最多的知識。當然,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也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合理、恰當?shù)倪\用,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此才能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有所得,并從學習中獲得樂趣,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也才能真正取得進步和提高。當然,創(chuàng)設高效教學新模式,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一些淺顯的看法和嘗試,在此將我的想法拋出,愿能為廣大同仁在初中地理高效教學新模式問題上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地理教學論文3

  摘要:觀察學習是一種通過親身觀察、感受和體驗來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學習形式,巧妙地借助觀察學習開展教學,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分析了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并探討了觀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觀察學習;高中地理;應用

  觀察學習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比較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從中探求出內在規(guī)律和本質,再有效地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掌握地理知識,突破學習重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

  一、明確觀察目標,推動觀察學習的有效開展

  目標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明確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在開展觀察學習時,觀察目標是否清晰明確,將直接影響到觀察學習的實際成效。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為了確保觀察學習的有效進行,提高觀察學習效果,教師要立足于實際,根據教學目的`,明確觀察對象和目標,合理安排觀察時機和教學任務,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教學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時,筆者要求學生觀察太陽系模式圖,并提出“太陽系的組成成員有哪些?”“按照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他們應如何排列?”等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分析和思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觀察能力。

  二、優(yōu)選觀察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觀察熱情

  地理是一門觀察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觀察內容豐富,觀察形式多樣,既有地圖、景觀圖、插圖、掛圖等圖片觀察法,有現(xiàn)實世界中自然現(xiàn)象、人文環(huán)境等課外觀察法,又有石膏、磁鐵礦、金剛石等實物觀察法,還有借助多媒體軟件進行動畫演示的觀察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妙靈活地選擇觀察學習法,借助學習方法的多樣性,點燃學生的觀察熱情和探究動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研究地殼運動規(guī)律、地球公轉規(guī)律等一些抽象的自然現(xiàn)象規(guī)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軟件制作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分析、總結規(guī)律,主動獲取知識。

  三、科學指引學生,強化觀察學習的實效性

  觀察學習并非單純地從表面觀察對象后得出表面特征,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感受、思考、分析和探討觀察對象,挖掘觀察現(xiàn)象背后蘊藏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受知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限制,許多高中生在觀察事物時容易停留在觀察對象的表面現(xiàn)象和明顯特征上,忽略了觀察對象的內在本質,所以在開展觀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問,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全面觀察,透過現(xiàn)象把握內在本質。如在教學《氣壓帶和風帶》時,筆者一邊讓學生觀察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一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單圈環(huán)流是我們在: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轉;③太陽直射赤道(不移動)這三個假設條件下得出的結論,倘若去掉地球不自轉這個假設條件,那么大氣運動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如果考慮公轉這一因素,三圈環(huán)流造成的氣壓帶和風帶將會有什么變化呢?”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四、注重課外觀察,提升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

  地理知識與生活是分不開的,高中地理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內,而應注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和生活,積極開展多種課外觀察活動,鼓勵學生實地觀察,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完有關《地形》《地貌》的內容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去所在城市的制高點,實地觀察城市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情況?偠灾,觀察是認識的基礎、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觀察學習法,明確觀察目標和任務,并注意教會學生科學正確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充分挖掘和把握觀察現(xiàn)象隱藏的本質規(guī)律,同時積極開展課外觀察,提升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增強觀察學習的實際效果。

地理教學論文4

  一、教學模式簡介

  課堂教學模式指的就是教師們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在不同的課堂上,以及在對待不同的學生時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喬伊斯和韋爾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但是從某方面來說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計劃。因為將模式引入到教學理論中,只是希望能夠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者教學理論下建立起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或者結構。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穩(wěn)定性;(5)靈活性。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ㄒ唬┬枰鞔_教學目標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是有著一定的目標性,即是需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模式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學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非洲》,其教學目標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1)知識與技能,學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資源;(2)過程與方法,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學會通過對比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教師必須在明確這些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計相應的教學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教學模式才能夠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教師們也才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二)需要注意對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

  如今教學在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現(xiàn)在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可以應用到教學中,例如多媒體。雖然這些先進的教學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將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轉瞬變?yōu)槎ǜ,化枯燥為生動。但是如過不注意,則極有可能形成喧賓奪主的效果,不僅僅是無法提高教學效果,還會形成反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模式的構建的時候,需要考慮好如何應用這些先進的技術。

 。ㄈ┬枰⒁忪`活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如今,課堂教學活動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教”,而還包括了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因此在構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時,需要注意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主動的去“學”。為此,教學模式需要考慮到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與思維。例如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情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幾個問題: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表現(xiàn)在什么方面呢?水資源時間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說,在同一時間段內,就一定分布均勻,沒有矛盾了呢?應該如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現(xiàn)象呢?究竟應該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還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為什么?如今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嚴重,這種現(xiàn)象又該如何解決呢?讓學生們通過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進行補充。這樣做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分析,獲取了答案,教師的補充使得他們的答案更加的準確合理,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的喜悅感和成功感,同時還能不斷的提升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慮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教學的過程并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闭驗槿绱,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構建出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為”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教師必須要明白,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加強對課本知識以及其他技能的傳授與培養(yǎng),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肯定,能夠與他人建立起平等的關系,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為此,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材中挖掘出能夠培養(yǎng)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并進行一定的加強與潤色,讓學生能夠加大在學習上的情感投入,使學生們能夠獲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那綿延萬里的萬里長城、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tài)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學生產生崇敬、贊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huán)境產生情趣和熱愛。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的《中國的人口》時,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的國情,對我國的人口特點進行詳細的介紹。并結合當下的一些時事,引導學生們對我國人口的特點以及人口增長后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的資料進行收集,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主題活動。同過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展示,會激發(fā)出他們的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求知欲望,他們會積極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減緩我國的人口增長?有什么對策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就業(yè)壓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減輕人口增長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如資源緊缺等?”在課后,他們會更加積極的進行資料的搜尋,或是去圖書館查找相關的書籍,或是利用網絡搜集相關的資料。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中將學生的情感因素考慮進去,能夠更加容易的激發(fā)學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從而讓他們更加積極的去學習地理知識,同時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并不斷的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改進,從而使得教學模式變得更加的完善。這些都需要我們地理教師不斷的進行探索。這里所講的只是筆者的一些粗淺意見,供各位同行參考。

地理教學論文5

  摘要:與其他年級的學生不同,高三學生已經將要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因此,高三學生不僅面臨著沉重的作業(yè)壓力而且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高三教學的有效性更是受到各個方面的關注。本文通過簡要論述新課標下高三地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提高高三地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新課標;高三地理教學;思考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人文現(xiàn)象和大自然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地理學科是初中到高中都需要學習的一門學科,尤其在高中,地理學科更是高考科目之一。由于地理學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學承擔著高考的壓力。實行素質教育階段,新課標要求地理教學既要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促進學生地理能力的發(fā)展。

  1新課標下高三地理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提高地理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實行新課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而盡管教育目標發(fā)生了改變,新課改的教學環(huán)境仍然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為主,因此,高三地理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2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的.高低,而高三地理教學質量的好壞更是與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是提高學生高考成績的重要方式[1]。

  1.3新課標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地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并且在地理新課標的指導下,高中地理教材也發(fā)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例如,增加了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活動設計以及社會實踐等板塊,極大的豐富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的要求。

  2提高高三地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2.1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概念和原理是教材的基礎,它是前人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總結等漫長過程中推導出來的,因此,在講授概念和原理的時候,地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另外,單純的死記硬背地理概念和原理,并不能取得較理想的地理成績,因此,在理解的基礎上,合理的應用地理概念和原理,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方式。例如,在高三地理進入專題復習階段時,地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以前所學習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到學以致用。

  2.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選拔人才是實行高考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地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最近發(fā)生的地理事實,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討論,促使學生能夠具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另外,在地理教學中,各類地圖的判斷、大氣的運動和變化、重要的經線和緯線等是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良好條件,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例如,地利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位于赤道附近的著名河流,以及河流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充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同一緯度,不同流量、地形地貌的原因,具體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然后能夠根據同一原理、概念的不同的提問形式,來解決具體的地理問題。地理教師可以以尼羅河與亞馬孫河為例,讓學生分析兩河的徑流量、汛期、降雨量、流經地區(qū)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具有地理思維[2]。

  2.3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地理圖像是高考地理題目中的必考知識,其中剖面圖、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地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好、用好地圖,引導學生在有限的做題時間里,很快地從地理圖像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教師可以采用習題訓練的方式,精心選擇訓練試題,合理限制做題時間,有針對性的突出學科重點、薄弱點以及顯示現(xiàn)實問題等,以促使學生能夠做到融會貫通,建立起系統(tǒng)、完整的地理思維,具有良好的地理能力。同時,熱點問題也是高考地理所涉及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師應該合理的講解有關地理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地理熱點問題,以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

  3總結

  總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學對于教師、學生、家長等有著重要的影響,關系著學校以及學生的發(fā)展,因此,高三地理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在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3]。

  參考文獻:

 。1]趙舒鋒.新課標下高三地理復習課堂教學模式淺探[J].考試周刊,20xx,82:132.

  [2]任好.新課標下高三地理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xx,03:63.

 。3]崔紅見.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xx,06:142.

地理教學論文6

  一、通過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將新知識的有關內容設計成問題的形式,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熱情,讓他們圍繞問題去分析、去綜合、去解決問題。如講“氣候”這節(jié)課時,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有一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是‘樹木、森林、氣候’,很多平時語文成績很好的學生卻不知所措,而一些熱愛地理課的學生卻如魚得水,一氣呵成,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這樣的設問使學生立即展開思考,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地震”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全人類都關心的問題,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講“地震”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使很多同胞失去了生命。我肯定地告訴大家,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今后還一定會發(fā)生地震。我們要預防地震,就必須明白什么是地震,地震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地震到來時有什么征兆,我們應如何積極地去應對!边@段導語,把學生多年來疑惑而又期待解決的問題擺了出來,迅速地變成了他們學習的動力,為后面新課的講授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主觀條件。

  二、通過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每一片土地都有著與之相關的故事、動人歌聲和壯麗篇章。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些導入新課,自然會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在導入“中國的河流和湖泊———黃河”這節(jié)課時,我和學生一塊齊唱了歌曲《黃河大合唱》。那情景,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崢嶸歲月。把學生帶入這條中華母親河的懷抱,學生在思想境界升華的同時,學習地理知識自然全神貫注、如饑似渴。

  三、通過數(shù)據資料導入新課

  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導入新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如在講“土地資源的利用及保護”一課時,引用了以下數(shù)據“:我國耕地面積一億多公頃,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亞人均耕地的二十八分之一,是印度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我國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yǎng)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那么,怎樣正確認識、合理地利用及保護土地資源呢?”在講“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出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資源消耗速度、沙漠化進程、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導入新課,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這樣的導入,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探索。

  四、通過直觀教具導入新課

  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這個階段又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個小階段,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覺和表象,也就沒有理性認識。感覺是認識的起點,通過外界存在的客觀事物刺激人的感覺器官才能產生感覺。所以,用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就能突破時間和空間條件的限制,如身臨其境,很好地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和思考問題。如在講授自然帶時,出示世界氣候分布圖、世界自然帶分布圖,讓學生在已有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知識的基礎上學習自然帶的分布,引導學生通過對兩幅圖的分析對比,找出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內在聯(lián)系中揭示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五、通過故事導入新課

  這種方法,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地圖的教學中,我用了這樣的導語:“航海家哥倫布于1492年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時,共花了37天的時間;第二次1493年去美洲,只用了20天的時間就順利到達了。這就是因為有了地圖的指引。”在“洋流”這節(jié)課,我用了這樣的導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國及其盟軍嚴密封鎖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然而英軍艦艇屢受德軍潛艇的襲擊,致使英軍遭受極大損失。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在所學內容中去尋找故事答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張偉欣 單位:山東省單縣郭村鎮(zhèn)中學

地理教學論文7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發(fā)生諸多變化,其主要涵蓋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當前,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因顯著的教學效果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倘若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之中,那么對地理課堂教學實效具有提升作用。本文介紹了探究式教學法的內涵及其特征,并對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以期促進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 高中地理教學 教學應用

  引言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轉移,由知識傳授轉變?yōu)閷W生能力培養(yǎng),由注重學習成果轉變?yōu)殛P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由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轉變?yōu)橹匾晜體差異性等方面。另外,在教學模式方面以多元化教學方法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逐漸成為改革的主流!陡咧械乩韺W科標準(試用版)》明確提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探究教學提高高中生的探索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要想實現(xiàn)這一新型教學理念,就必須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之中。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核心內涵

  所謂“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指運用探究性方法實施各項教學活動,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應用該教學法的過程中,通常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帶領學生一同參與理論知識或現(xiàn)實問題的探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這一方法的同時,還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努力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一系列實際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的必要前提在于: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具有緊密性、探究性的實質性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模式回答問題,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答案和分析情況做綜合歸納,得出全面而客觀的結果,經過反復鍛煉,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效率。此外,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還應明確師生雙方的定位。對教師而言,必須摒棄原先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積極轉變?yōu)橐龑д、發(fā)問者、總結者,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分析潛質和探究熱情,從而促進學生提高問題處理能力。對學生而言,必須充分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變被動者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從而獲得最佳結論。

  二、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教師積極落實引導工作,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

  由于深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沿襲“一言堂”授課模式,整堂課下來常常倍感辛勞,而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有限,自然課堂教學效果不顯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找準自身的位置。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在遵循地理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將時間、空間留給講臺之下的學生,教師僅僅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指引作用,并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起著糾正作用。例如,在講授“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一課時,教師首先要熟悉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即初步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運用地球儀、手電筒等教具模擬晨線、暗線的`形成,并歸納出晨昏線的主要移動特征,進而使學生體會到地球自轉的美感,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想象能力。緊接著,教師邀請三位同學模擬地球自轉實驗,讓學生親身切實感受到實驗引導的樂趣所在,既活躍了地理課堂教學氛圍,又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了積極性。

  2.組織學生對課堂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地理教師在拋出問題之后,學生迅速進入獨立思考環(huán)節(jié),這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問題,待思考結束后,可邀請學生代表進行發(fā)言,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思考情況。發(fā)言后,教師應結合教學計劃、課堂內容等,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規(guī)定每一小組總結出完整的答案,并且在小組討論后派組長做最后的陳述,將討論結果分享給任課教師和其他同學。由此可見,這樣的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有效鍛煉了高中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可以毫不夸張地講,探究式教學法是任何教學法中最合理的、最科學的。

  3.推進小組發(fā)言,教師做好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總結。

  在小組討論后,即刻過渡到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以“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扮演何種角色”問題為例,在小組思考和討論過后,教師派每組組長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和總結。而在小組總結后,教師還需對各組闡述內容進行客觀評價,必要時應指出不足之處,督促學生進行改正,但對某些新穎的觀點和思路應適當?shù)亟o予表揚,從而使小組結論得到升華。所有小組全面完成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應做好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總結,綜合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和發(fā)言觀點,對之前提出的問題進行客觀總結,并全面剖析這一問題,進而使學生收獲更多的地理知識,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高地理課堂學習效率。實踐證明,高中地理教學引入探究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水平,而且利于提高人文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增強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三、結語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既能最大限度地增強教學效果,又能加強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該種教學法是值得廣泛提倡的。此外,地理教師應加快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做好指引工作,準確定位好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靈活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從而促進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龔偉波.淺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xx(07).

 。2]李君.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S4).

  [3]李瑞娥,趙培河.淺談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xx(09).

地理教學論文8

  摘要: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它與地理教學的關系十分密切。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用語言表達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運用地圖進行相應的表達。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作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大自然的面貌,形象直觀的展現(xiàn)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氣候特點等地理信息。在初中的地理課堂中,利用地圖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地圖增強課堂實效,是我們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學手段,如何使地圖在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功效,是我們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地圖;地理教學;應用

  生活中,人們喜歡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贊美一個人的學識淵博,可見地理學作用之強大。學生學習地理,就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表達,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用語言表達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運用地圖進行相應的表達。地圖是按一定數(shù)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tǒng),概括地將地球上各種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縮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圖形。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地圖作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顯的尤為重要。地圖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大自然的面貌,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氣候特點等等,在初中的地理課堂中,利用地圖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地圖增強課堂實效,是我們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學手段,如何使地圖在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功效,是我們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一、地圖在地理課堂中的優(yōu)勢

  地圖是地理學的工具,考試大綱明確指出了對學生地圖認知和運用的能力要求。地圖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教會學生正確地認識地圖、熟悉地圖、閱讀地圖和繪制地圖,更重要的是能夠做到圖像和文字的轉換,初中的地理教材中每一課中都有大量的插圖,而且每名學生還配備了地圖冊,專門訓練學生的讀圖、識圖、填圖、解圖能力,加上教師準備的掛圖,地圖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將這些地圖運用到教學中來,教師可以教會學生理解地圖的'語言,能夠以文釋圖,并能夠將文字轉換成圖,能夠利用地圖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歸納和總結,教師也可以利用地圖幫助學生總結課堂所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并加深記憶。

  二、地圖在地理課堂中的功效

  1.利用地圖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

  現(xiàn)代的地圖,制圖精美,顏色鮮明,還富動態(tài)效果,學生在直觀的刺激下,更愿意主動的去接收知識。例如在講中國版圖的時候,對于中國34個省的記憶,如果死記硬背,學生肯定有很大的困難,配以地圖,把每個省的版圖形象化,黑龍江輪廓似天鵝,廣東輪廓似大象,山東輪廓似駱駝等等。在課件制作中或者填充圖冊中,把各省名字去掉,讓學生填各省的名字,相信學生一看輪廓便能準確的辨認了。例如:本人在進行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學習時,我將本班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中國地圖拼圖板,然后組織學生以競賽的形式去拼圖,并要求他們用便簽在各省上邊寫出簡稱及省會名稱,我發(fā)現(xiàn)各小組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大家齊心協(xié)力去找各省的位置,并分工合作去寫各省的簡稱及省會,同學們在拼的過程中既感到小組合作的作用同時又在輕松的氛圍當中記住各省之間的位置關系。除此之外,我們在講到各省人文風情的時候,大量的人文圖片、旅游風光更能讓學生興趣大增,課堂變的詳實飽滿。

  2.利用地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地圖實際上既是可以將問題簡單化的工具,也是我們總結規(guī)律必不可少的工具。當我們想比較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時,就必須用到地圖。例如溫帶大陸性氣候與地中海式氣候的區(qū)別,我們需要出示兩地典型的氣溫降水圖,讓同學們通過最冷月與最熱月氣溫和全年降水來歸納。這不但考察了學生的讀圖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互比較和判斷,加之教師的引導和輔助,學生理解會更容易,而且會更有成就感。

  3.利用地圖的繪制,增強課堂記憶效果

  在初中的地理教學中,還要加強學生繪圖能力的訓練。例如本人在進行《澳大利亞》教學時,有關澳大利亞的位置、組成等學生很容易忘記,我就組織學生幾人一組去畫澳大利亞輪廓圖、特殊的緯線、地形、河流、氣候類型等等。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并展開討論,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在去提醒點撥,這樣的情況下,師生的角色就發(fā)生了改變,完全是學生在動,而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與指導者。作為初中生,剛剛接觸地理,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并不是十分理解,即便老師在他們繪制地圖之前進行講解,但在繪制過程當中仍存在較多問題。不少同學參與繪圖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平時缺乏動手繪圖的練習,缺乏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可能在繪制地圖時無從下手,沒有意識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久而久之就常常會忽視使用地圖,只對教材上的文字感興趣,然后按照老師的講解去畫知識點,然后花大量的時間去背,記憶的效果也比較差。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的讀圖、繪圖熱情,在學生繪圖之前,教師應該先向學生講清講透各事物之間的關系,盡可能減少繪圖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適時的進行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不斷修改完善,反復練習,讓學生嘗試各種畫法,起到加深鞏固的作用?傊,地圖是地理教學當中特殊的語言,是地理知識的匯集,地圖在地理教學中,尤其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力,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利用好地圖,能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改變,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犹骄浚茏寣W生在課堂中變的積極踴躍,樂于觀察和發(fā)言。所以我們地理教師要在地理課堂中指導學生多用圖、多識圖、多判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地理教學》,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yè)委員會會刊,20xx第1期。

  [2]《地理教學》,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yè)委員會會刊,20xx第6期。

地理教學論文9

  【摘要】高中地理是高中階段的重要科目,在高中文科綜合課程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學好地理,可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淺。所以,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教育也只是立足于課本教學,而沒有讓學生樹立一個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觀念。從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fā),探討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如何完成學生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困境;策略

  一、當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現(xiàn)狀

  在當下的素質教育模式下,我們的高中教育還是實行的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而地理學科就屬于文科綜合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但相對于政治、歷史這兩門純文科性質的科目來說,地理這門學科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僅有地圖、氣候、洋流、人文這類需要學生記憶的部分,還有需要計算的例如時間、經緯度等問題,甚至還有一部分內容涉及了極其抽象的地球運動的內容。對于文科的學生來說,第一部分的內容簡直是小菜一碟,但對于第二、第三部分簡直就像“天書”,讓學生們無所適從。然而,對于高中的地理教學,很多老師都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卻又僅僅停留于這一表面現(xiàn)象,不深入的思考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通過我們在教學的實踐中,對相關學生的詢問和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學不好地理或者說學不好自然地理部分,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原因是大家將地理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割裂了,導致大家對于零零散散的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可以很好地掌握起來,而對于相對靈活,需要一些解題技巧的題目便力不從心了。仔細想來,這不都是沒有讓學生建立起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結果嗎?地理學科講的就是我們全球地理環(huán)境人文風貌的一個“整體”和“局部”的“聯(lián)系”,而重點就在于這一個“聯(lián)系”,才是讓學生們對地理難題迎刃而解的良藥。

  二、培養(yǎng)高中生地理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理論上,我們很好理解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既是一種在整體的聯(lián)系觀點下看待局部問題的思維方式。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要幫助高中生培養(yǎng)出地理科目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從“看山不是山”達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還是非常的困難。首先,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和學習模式,將有限的知識體系化。話雖是這么說,但我們的這一方法卻受制于我們現(xiàn)有的教材和課程的編排。目前,我們的地理教材是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這樣的順序給大家編排的.,將相類似的內容都安排一個子章節(jié),這樣雖有利于知識的編排和整理,卻非常不利于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而且,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和教材相配合,也是分階段的為學生講述了不同的知識,面對這些現(xiàn)實,就需要高中的地理老師們要積極提升自己的知識整合能力,能夠自主幫助學生們將他們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的整合、梳理,變成連貫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同學們剛接觸到高中地理這門學科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對同學們的初中地理知識進行在整合和高中地理知識的啟蒙,這就是一個初高中學習知識的良好銜接問題。

  老師可以在相關教育網站上下載一些比較好的紀錄片或者教育專題片,為同學們講述地球的誕生、宇宙中各個星球的運行過程甚至星球運行怎樣影響地球上的光照、時間和潮汐。這些問題都是地理學習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但卻也是地理學習中最難以被人們所理解,學生們最難以憑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想象出來的知識。然而,通過光與影的變換,將書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大屏幕上生動、形象的片段,能夠讓學生們在觀看這些教學視頻的過程中建立起對宇宙、對地球、對其他的星球的一個正確觀念。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學生們在模擬地球運行、太陽運行的演示中明白地球的四季變化、光照變化、甚至溫度帶的劃分的自然成因。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們學習地理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官,在自己的頭腦中構造一個星球運動的真實場景。從事地理教學的都知道,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人文地理是學生們最容易理解的部分,也是學生們掌握最好的部分,然而人文地理也是地理主觀題中容易失分的部分。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人文地理的知識體系太過龐雜、知識點太多、太細,在同學們有限的記憶時間中很容易將一些知識點記混淆甚至漏記。這時,我們就需要學生對于所學知識,能夠有一個系統(tǒng)的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讓他們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通過題目推導出結果,而不是照搬記憶中的內容。例如,我們在教學內容進行到歐洲這一階段時,我們可以鼓勵同學們鍛煉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西歐國家的奶酪很出名、歐洲人愛喝牛奶,那么說明這些的乳畜業(yè)非常發(fā)達,這些國家國土面積狹小,但是卻發(fā)展了乳畜業(yè),那么這就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乳畜業(yè)適合在大城市周邊發(fā)展,因為乳制品易腐壞、運輸不便,且大城市對乳制品有很大的需求;二是西歐國家很適合奶牛等牲畜的飼養(yǎng),因為在這里常年有牧草,這就體現(xiàn)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多雨的氣候特點。這種氣候冬暖夏涼,年溫差小,陰雨天氣多,熱量和光照條件不利于糧食作物及油料作物的生長,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長。而全世界范圍內有這種典型氣候的城市有澳大利亞西部,新西蘭,北美洲的溫哥華(加拿大)、西雅圖(美國),南美洲的蒙特港(智利)、蓬塔阿雷納斯(智利)等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普遍存在的特點都是存在于南北半球的四十度到六十度之間。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知識點講解和剖析,能夠讓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建立起對地中海這一地區(qū)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而通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知識解答,更讓學生們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加深了自己對知識的印象。想要學好地理,還需要學生們學會在整體中把握特殊,既在全球地理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前提下,準確認識每個地區(qū)的獨有特點。如泰國雖然國土面積非常狹小,但它卻是一個農業(yè)出口大國,原因就在于它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它是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常年炎熱多雨,生產水果、鮮花、水稻。盛產水稻也是當?shù)厝嗣裉貏e喜歡使用稻米的原因。類似于泰國這樣的教學案例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沒有一個規(guī)律也沒有共同特點,就需要學生憑自己的努力去記憶。這時,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做一些學習筆記,將這些特殊情況記下來,方便自己查閱和背誦。學習地理除了整體和部分的聯(lián)系這一重要素養(yǎng)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勤奮,多動腦、勤思考,才是學好地理的關鍵所在。

  三、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困境

  前文所說,教材和課程配置,將我們的地理教學內容割裂開來,學完自然地理在學人文地理的順序很容易讓學生學了后面忘記前面,導致在總復習的時候又要花費大量的氣力去重復前面已經學過的內容。能夠積極培養(yǎng)學生在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必然要求任課老師有相當高的專業(yè)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然而從目前的教學實踐,想要達到如此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我們奮戰(zhàn)在一線的老師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持續(xù)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四、結語

  以上是我對培養(yǎng)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意見和建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我們只有把握住每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把握住學科教育的精髓,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收獲真才實學。

  參考文獻:

 。郏保堇顗絷希谥忻栏咧械乩斫滩谋容^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郏玻堇顏啠覈乩砗诵乃仞B(yǎng)的學習進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郏常菪V德,魏雄鷹,黃榮懷.面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

 。郏矗蓐悓崳覈袑W生現(xiàn)代地理實踐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地理教學論文10

  摘 要:研究如何巧妙地將生態(tài)學原理和規(guī)律運用于地理教學當中,如何來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從而制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慕虒W媒體、方法和策略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建和諧的地理課堂氛圍,讓學生個體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積極健康、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生態(tài)關系,讓地理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關鍵詞:教育生態(tài)學;相生相克規(guī)律;地理課堂教學

  一、生態(tài)學規(guī)律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生態(tài)學規(guī)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體的主要體現(xiàn)在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教學媒體、組織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后教師的教學反思幾個方面。

  1、分析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雖已經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并與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和方式展示其內容,但是,教材的知識內容和體系結構是相對靜態(tài)的、固定的。而同一教材在面對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學生時往往會產生一些矛盾。將教材和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常識、價值觀相聯(lián)系,以簡單、有趣、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間、師生間形成正確的和諧的生態(tài)關系,讓學生間、師生間相互競爭、相互依賴、共同進步。

  2、研究學生!爸褐,百戰(zhàn)不殆”,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對象,真正認清了他們的知識背景、能力、經驗、心理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很好地根據他們的知識背景、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互間的“相生相克”規(guī)律來制定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使教學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之前認真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學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3、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編制是實施目標教學的前提,而目標編制的科學性又是目標實施效益性的基礎。因此,編制出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教師要全面把握課程標準,整體把握教材,準確了解學生,在課標、教材和學生的聯(lián)系中把握教學的整體目標。相似的,這就是教育生態(tài)學中的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在資源的利用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生態(tài)問題。所以在充分考慮了每一個個體在資源利用維度上的生態(tài)位后,進而把握以大目標制約小目標,以小目標指向大目標,在教學中,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是目標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是用來指導教學的,而學習目標是學生用來指導學習的。在編制教學目標時要做到具體明確,讓學生看了能懂,懂了能做,做了有效。

  4、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合理、恰當?shù)剡x擇教學方法是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理論與時間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教學方法會不斷涌現(xiàn)。科學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它需要教師首先熟練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綜合考慮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特點、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據教學方法最優(yōu)化的原理選擇出最能體現(xiàn)自己教學思想的方法組合。 5、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媒體有多種,以往教師對教學媒體的選擇通常是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特征以及學校的經濟等因素,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還是現(xiàn)代電子技術的多媒體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充分的研究和考慮學生個體間、師生間的生態(tài)學關系后,不難發(fā)現(xiàn)單用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不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從生態(tài)學規(guī)律中生態(tài)個體間“相生相克”的角度來看,僅單一的使用一種教學媒體是沒有辦法使得學生個體間形成一種合理、有序的競爭與依賴關系,只有將多種教學媒體進行組合實施到教學中來,教學才會向積極、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二、高中地理生態(tài)課堂構建的原則與策略

  生態(tài)課堂的特征具有整體性、開放性、協(xié)同性、依存性、復雜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課堂教學設計對教學順利進行具有指導意義,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具有保證作用。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高中地理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師生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主客體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等對話交互的主體的“人—人”關系。在構建高中地理生態(tài)課堂時,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促進生命的共同性,努力讓學生與教師生態(tài)主體之間、學生與學生生態(tài)主體之間通過多向的交往,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諧、平等的關系,全面和諧地促進學生和教師生態(tài)主體的發(fā)展。

  2、教學反思。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會直接影響到與學生生態(tài)群體的關系是否和諧,影響到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結構功能是否正常,系統(tǒng)是否朝良性的方向發(fā)展。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及時寫下自己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進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tài)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36-217。

  [2]任凱白燕教育生態(tài)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19。

  [3]夏志芳主編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188-196。

  [4]陳澄樊杰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296。

地理教學論文11

  21世紀教育改革的呼吁越來越多地關注生命。關注生命是人類在教育觀念上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地理學科是一門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fā)展,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是幫助學生了解人類與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學會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有效載體!渡虾J兄袑W地理課程標準》指出:“中學地理課程應該反映其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引導學生關心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睂τ诔踔猩鷣碚f,目前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引導學生建立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然、關心社會,培養(yǎng)其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就成為迫切需要。

  目前,二期課改要求積極推進和落實生命教育,但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形式、制度均不夠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外,還要注意挖掘學科內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積極探索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1、引導學生珍愛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通過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身心健康發(fā)展。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面對挑戰(zhàn)的智慧與能力。

  通過生命教育,提高學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逐步學會自我保護能力;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植于學生心中,培養(yǎng)學生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和身處逆境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協(xié)作意識、自律意識以及在日益開放的競爭環(huán)境中生存發(fā)展的智慧與能力。

  3、促成學生生命活動的升華。

  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科學內容中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尊重科學,追求科學,崇尚科學,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由于地理學科和人類活動休戚相關,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成學生個性特點和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使學生的生命質量向更高層次攀登,生命活動更加充實。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途徑。

  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資源,整合有利教育資源。

  地理課程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資源并進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學習《地震和火山》時,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貙W生進行生命教育。地震雖然至今仍然是我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但是只要我們按照科學道理去做,還是可以減輕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在講《臺風》的.時候,教師也可以把如何減輕臺風的危害、規(guī)避臺風災害的風險作為教學的內容處理。在《氣候與人類活動》、《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等教學中,讓學生知道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全人類的共同職責,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

  2、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保證課堂生命活力。

  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尤其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將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生命的體驗,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經驗、學習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現(xiàn)有條件,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證地理課堂的生命活力,保證學生的生命成長。3、重視節(jié)日(紀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喚醒學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環(huán)境日”(6月5日),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環(huán)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責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訴學生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fā)與環(huán)境保護協(xié)調發(fā)展的意識,最終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4、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生命價值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發(fā)展學生個性,對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掌握對其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知識。在評價過程中,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評價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生命價值。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感悟生命教育。

  教師在進行知識信息的傳播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情景教學法,引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背景中。通過聲音圖片的再現(xiàn)和鮮活生命的展現(xiàn),使學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體會生命的價值,引發(fā)學生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如在 “河流與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樣的氣候”等教學中,都可以適時地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圖片聲音的再現(xiàn),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結合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感受生命教育。

  作為新課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其目標之一是親近、關愛自然,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自然、認識社會。如可安排學生一次課外調查活動:調查本地區(qū)的人口、環(huán)境、資源狀況,理解人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質量的提高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又如,可帶領學生開展一次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了解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鄉(xiāng)土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并由此上升到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的熱愛。

  3、采用演講、討論等形式,領會生命教育。

  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演講、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領會生命教育的含義,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學習“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時,適時開展一些“人與環(huán)境”等方面的演講或討論。

  4、利用地理專題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辦講座:結合地理新教材有關專題的教學,舉辦一些諸如環(huán)境保護、溫室效應、自然災害等的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各種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保護地球就是保護生命。

  (2)出板報:通過地理新教材某些專欄的學習或結合某些紀念日、節(jié)日,可讓學生利用班級板報,適時地開展一些班級黑板報的

  宣傳和評比。當然,板報的內容要突出生命教育,體現(xiàn)生命教育的內涵。

  (3)開網站:此外,在學校網站上,結合教材專題中生命教育的題材,開通生命教育專題網頁,讓學生把對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說出來。使他們增強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無論從地理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時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發(fā),都是勢在必行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地理教學真正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地理教學論文12

  摘 要:新課標對每個學科提出了科學改進教學模式的建議,要求高中課程中各個科目的教育形式應該多樣化,強調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現(xiàn)在所提倡的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以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為重心,以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為目的全新教育體系。高中課程中以地理為代表,多被學生認為是枯燥無味的知識性學科,沒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因而被學生忽略,導致地理成績一直不理想。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地理教學中如何采用實踐課的方法形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地理;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

  高中作為培養(yǎng)全方面人才的教育組織形式,應當以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為工作核心。現(xiàn)高中開設科目多,涉及知識范圍廣,但學生只針對性地重視有應用價值的科目,如語文、數(shù)學、化學等,F(xiàn)當代社會不只需要實踐性強的技術人才,同樣需要知識性人才,而且有了充足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在創(chuàng)新實踐領域中有新的作為。地理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課程,它緊密聯(lián)系著現(xiàn)實生活和科學發(fā)展,但卻被學生片面地認為是只具備知識性、不具備實踐意義的課程,對地理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地理教育的多樣性、綜合性,只是看到其知識性的一面。同時高中教師地理教育方法的思想也比較落后,他們用簡單的圖片動畫對地理知識進行闡述,學生理解只停留于書本,對知識的認知也只停留在圖片和動畫中,也就無法認識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應當響應教育部門改革的號召,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一、現(xiàn)在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教學方法落后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教師的地理教學還停留在地球儀、地圖等簡單的模型教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停留在課本文字的表面,讓學生有學得到、感覺不到的困惑。這是現(xiàn)在地理教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教學形式過于簡單,使地理教學只停留在課本上,學生應用不了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就會遺忘學到的知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2.學生缺乏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單純地認為地理是知識性的,在未來的就業(yè)或者科研道路上不能提供有利的幫助,忽略了地理所具有的知識與實踐的連接意義。地理作為全方位知識融合、溝通知識與生活的學科,應當比任意其他學科都具有實踐意義,所以,學生片面的想法使得地理不被重視,這是現(xiàn)在地理教學水平落后的又一原因。

  3.學生缺乏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學生缺乏積極性是因為片面的認識,而缺乏興趣使課堂教學內容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就是課堂教學的客觀原因,教育形式過于簡單,課本知識過于知識性而沒有聯(lián)系實際生活,學生得不到實踐環(huán)境,地理成了全靠背書的死板知識。

  二、探究地理教學新模式

  針對以上提出的幾種問題,教師應當積極科研,積極探討改革措施,探索地理教學應當具備的條件,反思自身教學風格,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考慮學生的.真實想法,結合多方面科學先進經驗,及時調整自身教學風格,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從地理課堂入手,為從根本上改善地理教學狀況,實踐科學的教育模式。

  1.采用全新教學方法

  教師在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法過于落后時,要積極學習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教學生動多樣,改善高中課堂枯燥無味的學習氛圍,改變以教師灌輸知識為主的舊模式,引進新的互動學習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講解課本知識時,學生能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心理學上說,改變學生對地理的認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會產生鼓勵機制,鼓勵機制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學習地理。

  全新的教學方法應當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教學關系三個方面。新的教學方法要一改以往圖片等平面教學資料,引入視頻這種立體的教學資料,例如,參看《國家地理》的相關紀錄片時,在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權威性的同時,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識。新的教學思想應當是把地理作為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工具學科,強調學習地理的實踐意義,以教師新的思想感染學生,讓學生對地理產生新的認識。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為了使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奏效,教師應當采取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多討論的機會,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使教師在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時事半功倍。

  2.采用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一改傳統(tǒng)教學中只在教室里開展的模式。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同樣具有實踐價值,所以,教師應該把課堂“搬”到大自然,“搬”到科技館,讓學生真實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更加具體的形象向學生展示地理的具體性與多樣性。這種全新的課堂模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也能改變學生對地理的片面認識,科學而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

  現(xiàn)行教學模式正處在落后向先進轉變的過渡時期,教師應當勇于探索新方法,積極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成績,響應新課改的號召,引進科學教育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實踐,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改善。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絕不能局限于被動學習,應該主動學習,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科目開設意義,改變原有片面的錯誤思想,穩(wěn)定提高各科目學習成績,做好全面發(fā)展的自我修養(yǎng)工作。新的地理教學模式核心在于改善落后的教學思想,絕不能將地理教學局限于課堂和課本,采用多維度的教學資料,將地理知識有機地融入生活,才是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許月芹。試論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xx(34)。

  付貴云。實踐活動滲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xx.

地理教學論文13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影響到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及效果,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日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本文從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出發(f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提出了解決教學銜接問題的相應對策,期望對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教學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對策

  “地理教學銜接”指在實際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承上啟下、融會貫通,加強連續(xù)性的教學思想。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等的銜接和發(fā)展。從知識而言,高中地理學習是初中地理學習的傳承;從學習技能和地理素養(yǎng)而言,高中地理學習又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遞進和深入。新課標的實施使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變得日益突出,這將直接影響到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為促進學科發(fā)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對策,以期對廣大一線教師具有指導意義。

  1.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

  1.1初高中地理學科地位的差異及課程設置的間斷。初高中階段地理學科地位明顯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視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課程的設置也有差別,初中地理只在7、8年級開設,9年級不開設地理課。初中的地理學科地位及不作為中考科目的客觀現(xiàn)實導致了學校、教師、學生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學生升入高中時面對知識量大、難度高的地理課程時感到“難學、難懂”;初中生地理基礎知識薄弱成為共性,教師面對高一新生時也覺得高中地理“難教”。這些因素使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失去了連貫性和體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困難的主要原因。

  1.2高中地理教學缺乏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持體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內容涉及到較多的理科知識,尤其以物理和數(shù)學知識居多,如“氣壓與風”部分中涉及到氣體的壓強,“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勻速圓周運動,“太陽高度角分布及計算”部分中涉及到線面夾角、三角函數(shù)等。但上述相關數(shù)學和物理知識在高一還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客觀的困難,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原因。

  1.3學生學習心理的差異。初高中階段學生在認知、思維及記憶方式的差異,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有效銜接的障礙因素。初中地理多數(shù)要求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有直觀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學生對地理現(xiàn)象和事物有深層次的.理解。高一學生認知階段正處于從具體向抽象的過渡階段,尚缺乏較高的思維和綜合能力,如空間感知能力、地理圖像觀察能力等,這就加大了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難度,極易產生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

  2.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對策

  2.1重視地理課程設置的連貫性,開設校本課程或地理探究活動。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之間存在課程設置的間斷,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有一年的間斷期(9年級不設置地理課程)。這是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實現(xiàn)地理教學的連續(xù)性成為實現(xiàn)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必要措施。由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難以在短期內發(fā)生改變,因此,只能在9年級開設校本課程或開展地理探究活動等形式,以保證學生地理學習的連貫性,促進地理素養(yǎng)和地理技能的進一步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觀能動性,為高中地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地理校本課程或地理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也符合“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對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有深遠的意義。

  2.2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銜接,闡明人地關系。初中地理知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基礎,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基礎的深化和升華,兩者相輔相成、聯(lián)系緊密。對初高中地理知識進行有效銜接與融合,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構建地理的骨架。初中地理教材無論是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都是以區(qū)域地理學習為主,內容涉及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xiāng)土地理四大主題。而高中地理則側重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種編寫方式人為地打亂了地理知識呈現(xiàn)的區(qū)域界限及一個區(qū)域中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之間的影響和聯(lián)系,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要使高一學生在已有的初中區(qū)域地理的基礎上迅速適應高中系統(tǒng)地理的學習,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圍繞地理環(huán)境要素和人類活動為核心的系統(tǒng)地理知識的整體框架。而對于地理知識體系而言,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人地關系的和諧性及區(qū)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是其重要特征,如果割裂地對待地理知識就不能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本身及其復雜性有所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構建地理知識的框架。教師在深入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課標的基礎上,全面掌握不同階段地理知識體系。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應對初中地理知識進行重新整理,了解初中地理知識的重難點,使初中地理知識以恰當?shù)男问角度氲礁咧械乩斫虒W中,實現(xiàn)知識的重現(xiàn)進而得到強化。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中,要做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知識點的銜接,使教學內容得到融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重視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的銜接。初中階段由于地理學科地位、考評方式等的影響,學生采用的地理學習方法簡單、機械,學習態(tài)度消極、懈怠,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及歸納,因此無法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進入高中后,必須轉變這種態(tài)度,才能使地理學習步入正軌。初中階段地理學習以識記為主,高中地理學習中強調學生對地理原理、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注重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理問題的主動性。這就要求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引導高一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成為初高中地理教學有效銜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應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創(chuàng)設地理學習情境,把抽象的學習與現(xiàn)實世界進行融合,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3.結語

  高中和初中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不論是教學內容的難度、深度,還是教學方式;不論是學生認知的廣度,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要求,初中到高中都有很大的跨度。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兩者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銜接。本文從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出發(fā),探討了解決的相應對策,以期對中學地理教學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余立.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xx:200-220.

  [2]鐘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xx.

地理教學論文14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內容設定情境,讓學生常接觸那些比較熟悉的地理現(xiàn)象,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認識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天氣與生活”的教學中,學生觀看了中國神舟八號的發(fā)射錄像后,對發(fā)射日期提出了疑問:神舟八號飛船的發(fā)射決定在11月1日發(fā)射,而在10月27日候機發(fā)射,為什么要進行候機發(fā)射呢?教師可以相機誘導學生關注天氣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氣溫和降水”時,教師以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衣:我們這個地區(qū)四季有明顯的變化,所以穿衣也跟著相應的變化。食:南方以米為主食,北方以面為主食。。耗戏阶⌒表敺,北方以平頂房為主。行:南方以船代步,北方以車代步。這是學生很感興趣的現(xiàn)實素材,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進而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式學習、師生互動、變講學為教學。這要求教師成為積極的引導者、組織者,并通過設置一些情境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師要積極旁觀,比如在講授“氣候的影響因素”一課時,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實際,通過比較異地之間氣候的差異,說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到底是什么。這看起來很難,可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分析得合理貼切。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控制好教學進度,不要做學生學習的預言家,要相信學生能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開展地理相關知識的寫作比賽,教給學生以課程內容為藍本,適當補充資料,大膽聯(lián)想,緊扣教材,寫出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地理作文,教師再從中選出優(yōu)秀作文并讓作者上臺演講。該做法打破了過去以課本為依據、以教室為講臺、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減輕了課堂教學的壓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從而將學生引入到樂而忘返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也可以多創(chuàng)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不要隨波逐流,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例如:在學習“海陸的變遷”時,有位學生說:“若干年前有一條大魚死后沉入海底,最后變成了化石,突然有一天,我們在非洲大陸沿海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化石的一半,而另一半在哪里呢?”于是學生七嘴八舌地開始探討,有的說在南美洲,有的說在北美洲,有的說還在非洲,還有的說可能已經不存在了。這時教師可以贊賞學生:“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又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假說,讓我們共同尋找那剩下的另一半吧!”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和答案不是很成熟,但這畢竟是他們努力思考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教師要鼓勵學生的這種行為。

  三、綜合利用地理課程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利用學校的地理教學資源,根據實際的需求,簡單地制作教學工具,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的活力。例如:講經緯網時,教師可以用籃球做教具,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只乒乓球,一起在上面畫經線、緯線,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組織與課堂有關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各類興趣小組(環(huán)保調查小組、天氣氣象小組等),舉辦知識講座(聘請政府官員、學者教授講課),組織學生參觀調查、野外考察、環(huán)境監(jiān)測、資源考察,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學生參加這些活動不僅能勞逸結合,鍛煉身體,學以致用,還可以擴大視野,促成人格培養(yǎng),從而成為適應性強、綜合實踐能力強的創(chuàng)新人才?傊,教師應順應時代的變革,努力探究新課標的要求,大膽嘗試新教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積極地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終身受益的地理知識。

地理教學論文15

  論文關鍵詞:地理 教學 環(huán)境

  論文摘要:對初中學生加強環(huán)境教育日益重要。對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環(huán)境主題活動法、問題教學法、比較法、探究法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在環(huán)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huán)境保護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中學生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環(huán)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還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能力。對此,筆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環(huán)境教育的滲透方式進行了探索。

  一、通過環(huán)境主題活動法滲透環(huán)境教育

  環(huán)境主題活動就是以環(huán)境主題為中心,讓學生參與認識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及保護環(huán)境的活動。這種環(huán)境主題活動主題鮮明、目的明確。既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施,也可在課外單獨進行,形式靈活;它和課堂內容聯(lián)系緊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所需的時間可長可短,有利于教學的安排,教學效果良好。當然,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主題活動的設計不僅要選好主題,考慮活動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組成,還要遵循環(huán)境教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環(huán)境主題活動更有成效。

  環(huán)境主題可以細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如認識環(huán)境、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使環(huán)境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影響,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huán)境意識。

  二、通過問題教學法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通過提供給學生一個個有爭議的環(huán)境問題,這些問題最好與當?shù)丨h(huán)境有關,讓學生親自參與調查,收集資料,并就獲得的相關材料和初步確定的解決措施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得到環(huán)境技能方面的訓練、環(huán)境知識的豐富和環(huán)境意識的提高。環(huán)境爭議問題不僅可以由教師提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獨立從事他們自己選擇的問題的調查。

  問題教學法之所以受到教師的歡迎,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教學法能培養(yǎng)學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這些技能又是實現(xiàn)環(huán)境教育目標必須的過程。如識別環(huán)境爭議問題的技能;分析爭議問題和以一定方式調查爭議問題的能力;確定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和執(zhí)行行動計劃的能力。

  三、通過比較法滲透環(huán)境教育

  環(huán)境問題具有區(qū)域性與差異性,不同的.區(qū)域存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問題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在環(huán)境教育中用比較法較為適用。比較法是邏輯思維方法的一種,通過比較可以突出某一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的本質特征,深化對環(huán)境問題的科學認識,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觀。在環(huán)境教育中,比較法又具體包括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

  1.縱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某一區(qū)域不同時期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狀況。如講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時,那時,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發(fā)生火災,生物資源遭到破壞,使它們不得不遷往他地以謀生存。早期的農業(yè)生產中,刀耕火種,砍伐森林,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橫向比較法

  可以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區(qū)域的環(huán)境問題。如結合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比較我國東部和西部環(huán)境問題的差異。東部由于生產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發(fā)展迅速,主要的環(huán)境問題有資源開發(fā)過度、水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嚴重等;而西部氣候惡劣、人口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主要問題有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積銳減、沙漠化現(xiàn)象嚴重等問題。這樣既可說明經濟與環(huán)境問題的關系,又可以明確資源開發(fā)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應同時考慮、統(tǒng)一規(guī)劃。傳統(tǒng)的以資源的高投入和環(huán)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fā)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發(fā)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四、通過探究法滲透環(huán)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初中地理教學。具體地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地理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多樣的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其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當然,探究式學習方式在地理環(huán)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對象內容的,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能夠解決或部分解決的問題,才適合于探究式學習。例如,在學習“巴西熱帶雨林的危機”這部分內容時,通過探究討論有關環(huán)境保護問題,深化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就“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問題”“熱帶雨林的開發(fā)和保護不力所引發(fā)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進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學中環(huán)境教育滲透方式還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進行探索,這樣就可以發(fā)揮初中地理課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環(huán)保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冬梅.環(huán)境教育教學方法及應用[M],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xx-06.

  [2]梁叢城.中國的環(huán)境危局與突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03.

【地理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論文02-17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11-08

地理教育教學論文12-10

初中地理有效教學論文11-16

地理教學論文范文03-21

[中學地理論文]加強中學地理教學芻議10-02

[中學地理論文]加強中學地理教學芻議10-02

中學地理“圖畫”教學優(yōu)點淺析的論文10-09

地理教育論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