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文與新人文教育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的由來及中國文化中人文的涵義;其次,分析了自文藝復(fù)興以來人文主義的主要觀念,認為人文主義的主題是人的潛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再次,本文提出我們今天的新人文精神并不排斥科學,它包含兩個相關(guān)方面:人文關(guān)切和科學理性;最后,文章提出:新人文教育,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生活中的人文性,二是師生人文精神的建構(gòu)。在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一詞來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它是希臘教育觀念的羅馬形式。希臘人以paideia這個名詞指稱教育,包括個人體力和腦力的發(fā)展及和諧的形成。它有四個特點:
1.它以自由七藝(即語法、修辭、邏輯、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對人類知識作了統(tǒng)一和系統(tǒng)的概括,并將此作為人的素質(zhì)訓練的基礎(chǔ),希望這種訓練可使人的心靈獲得解放和自由。
2.它提供了在一個沒有書本的世界中進行知識傳授和論辯的技巧,以語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確和論辯的熟練為基礎(chǔ)。
3.它確立了西方文明的一個基本假設(shè),即可以通過教育塑造人的個性和完善人的心靈。
4.最后,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教育發(fā)展的目標,這些品質(zhì)包括在公共事務(wù)中能言善辯和領(lǐng)袖群倫的素質(zhì),這也是人性的體現(xiàn)。
羅馬政治家和演說家西塞羅(cicero)將希臘文的paideia翻譯為拉丁文的humanitas,他認為教育是發(fā)揚那些純粹屬于人和人性的品質(zhì)的必要途徑。換言之,只有受過教育的人才能稱為人性的人或一個真正的人。這個源自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傳統(tǒng)對西方教育史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5世紀末(約1494年),意大利學生把教古典語言和文學的教師叫umanista,把教法律的教師叫l(wèi)egista,他們所教的課程統(tǒng)稱為studia humanitatis,英語譯為the humanities(人文學)。而humanitatis又源出于humanitas,意指人性修養(yǎng)。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出自《易經(jīng)》,說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指依據(jù)天象所示的"文明"之道。這里的人文之人,是人世間,不是單個具體的人。人文之文,也不是詩文或詞章之"文",司馬光《傳家集》中講"古之所謂文者,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弦歌雅頌之聲,非今之所謂文也;--今之所謂文者,古之"辭"也"。
西方思想主要以三種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是超自然的模式,集焦點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第二是自然的模式,即科學的模式,集焦點于自然,將人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其他有機物一樣。第三是人文主義的模式,集焦點于人,以人的經(jīng)驗作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了解的出發(fā)點。
第一種模式在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當時的西方思想與神學有著特殊關(guān)系,例如理
[1] [2] [3] [4] [5]
【人文與新人文教育】相關(guān)文章:
談“人文教育”04-27
也談應(yīng)用文的人文性04-30
英語專八人文知識復(fù)習05-01
人文教育五得04-30
批判理性異化的非理性主義與合理性于人文的新人文哲學04-30
淺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04-30
人文·人文主義·人文精神04-28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04-29
人文04-29
人文危機與人文重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