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做中學與新課程物理教學教育論文
“做中學”(Learningbydoing)是美國現代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種教育觀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德曼根據這一教育觀點,在上世紀80年代總結并發(fā)起了“動手做”項目,旨在使學生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做中學”對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勇于實踐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做中學”成為新課程推崇的先進理念之一。那么,怎樣理解“做中學”、在物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實施“做中學”呢?本文就這些問題作以探討。
一、“做中學”與物理新課程教學的一致性
“做中學”科學教育思想順應了當代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趨勢,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課程的實施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以九年義務教育的物理新課程(以下簡稱物理新課程)為例,物理新課程秉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強調物理課程的設置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去探究物理規(guī)律,體會物理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這些理念和“做中學”的教育理念,除了物理學習內容具體在物理學領域之外,二者并無本質區(qū)別。 物理新課程強調“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認為探究式學習方法是學習科學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科學探究,獲得多種體驗,情感和態(tài)度得到積極的發(fā)展,形成科學正確的價值觀。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也是“做中學”的基本教育理念和要求!白鲋袑W”強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試驗或從事實踐活動學習科學,要求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手腦并用,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用“科學家探究科學的方式”學習科學,并在其中獲得體驗。由此不難看出,二者在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二、“做中學”的教學模式
“做中學”是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探究和學習科學知識,一般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包含以下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1、提出問題!白鲋袑W”的教學設計以問題為起點和主線,教學過程圍繞問題展開,最后以問題解決或提出新的問題結束一個單元的教學。問題的提出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師啟發(fā)、指導和引導下由學生提出,還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
但是,不管怎樣提出問題,所提問題都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使學生面對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因此,開展“做中學”,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真實,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水平,便于學生進行探究。做到這一點,是教師實施“做中學”的智慧所在。例如,讓學生通過“做中學”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盛水的容器,準備各種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木塊、塑料塊、鐵片、鋁片、大頭針、橡皮泥等),讓學生動手做,引導他們探究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看到有些物品在水中上浮,有些下沉,此時他們也許會自己或在老師啟發(fā)引導下提出問題:物品在水中的沉浮與其結構和材料有關嗎?和物品的本身形狀有關嗎?能不能使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浮起來?……提出的各種問題既是科學探究的起點,也是進行“做中學”活動的主題。 2、猜想或假設。面對問題,學生思想上會產生困惑或沖突,同時也能夠形成解決問題的心向。為了消除困惑,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猜想或假設,設想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或者對出現的問題做出自己的解釋,對問題解決的最終結果做出自己的判斷。對學生的猜想與假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機會,一方面,要鼓勵學生,保護學生提出猜想與假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有根據的提出猜想與假設。這樣就會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與假設只是對研究的問題根據已知材料、自己的生活經驗及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或者是對問題的因果性、規(guī)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釋,這種猜想與假設是否成立,還必須拿出客觀事實進行檢驗。如何得到事實依據呢?這就必須進行實證研究,要求研究者制訂獲得事實依據的計劃和設計出能夠獲得事實依據的實驗。這一步實質上就是把假設與猜想從操作的角度具體化、程序化,使研究者“做”有明確目的、行動具有可操作性。
4、動手操作,獲取事實資料。動手操作是學生將自己的計劃和實驗設計付諸實踐的過程。這一階段,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選取適當的實驗器具和材料,親自做實驗,記錄實驗數據、事實和現象,搜集證據和有關信息,并最終完成實驗。要做好這些工作,既要安排好實驗操作步驟,又要設計好記錄表格,并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對設計的步驟及表格不斷進行調整。在此特別指出,“做中學”一定要讓學生做好并保管好實驗的原始記錄,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5、解釋討論,表達交流。根據實驗獲取的事實資料和已有知識,學生應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經過比較、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自己提出符合邏輯的、能夠自圓其說的合理解釋。同時,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和同伴交流,共同分享。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不難發(fā)現,“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實施策略與物理新課程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將“做中學”與物理新課程教學結合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實現物理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做中學與新課程物理教學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物理教育教學論文04-29
淺論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論文04-26
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學中的美學體驗論文05-01
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策略與實驗實的教育論文05-02
物理教育論文05-02
關于教學的中學教育論文04-29
中職物理教育教學論文(精選11篇)12-28
中學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施策略論文05-02
新課程美術教育論文05-02
中學物理教學滲透德育初探 論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