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中應處理好十種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課堂呈現(xiàn)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對課程標準中教育理念認識的偏差,或出現(xiàn)了模糊的認識,未能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一些關系,這對我們的教改而言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
一、學習語文知識和育人的關系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zhì)!毙碌恼Z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基本功能和性質(zhì)的重新定位,突出了語文教育從純“工具”走向關注“人”的新價值取向。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把它當作附加任務。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在學生掌握字詞句篇的基本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形象的再現(xiàn),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去領悟語言文字深處社會的繁榮昌盛,民族的榮辱辛酸,個人的悲歡離合。但是,語文課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力、道德情操等方面影響和感染,應該在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完成。語文課不是文學課,我們無需過多地進行典型人物、典型環(huán)境的分析,去進行文學知識的傳授。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感染人和熏陶人的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獲得教益。我們要堅決反對那種“穿靴戴帽”的做法。
二、學習語文和其它學科知識的關系
語文是一門包含著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以及生活知識的學科。但語文的主要學習任務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語言形式,而不是文本所負載的內(nèi)容。語文就是語文,它絕不是各科知識的“大拼盤”,也不是其它學科的“保姆”。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的現(xiàn)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還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教《司馬光》,就著力于引導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辦法,且美其名曰讓學生擴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太陽》一課,就以延伸課外的名義,用大量的時間組織學生探討太陽的種種知識。
新課標指出,要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之間要加強整合,提高教學綜合效益。但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目標為依據(jù)。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只是為了整合而整合,不依托課文內(nèi)容,不憑借語言文字,不引導學生潛心領悟,縱然課堂熱熱鬧鬧,學生積極參與,可學生思的啟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以及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也都統(tǒng)統(tǒng)只是美麗的流星雨。像《太陽》這類常識性的課文,我們應把品味課文的精彩語言以及怎樣用語言來介紹說明事物的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
三、文本和資源引進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闭Z文教師都意識到教材已經(jīng)不再是學生惟一的學習資源,僅憑一本書、一篇課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逐漸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引進相關的課程資源。恰當?shù)匾M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信息,為課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體驗架設橋梁,構建認知框架,改變和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如,一教師在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的時候,課前讓學生去搜集有關送別的古詩,在教學時,讓學生結合課文比較這些送別詩的內(nèi)容及內(nèi)在感情的差異,讓學生領悟詩的意蘊和情愫,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深切感悟淳樸高雅的友情。通過這樣的拓展,學一篇帶一串,使得語文課由平面走向立體,由封閉走向開放,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但是,對資源引進,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適可而止,不為資源所困。我們不能連課文都還沒有認真研讀、感悟,就把課本扔在一邊,過早、過多、過濫地補充其他內(nèi)容,讓學生不著邊際地去閱讀。
四、探究與接受的關系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一提到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許多老師馬上就會想到“自主、合作、探究”,并常常把“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接受式”學習方式對立起來,致使語文教學中許多無法或無須探究的問題也交給學生自己解決,不僅教學速度慢,而且效果差。
[1] [2] [3]
【語文教學中應處理好十種關系】相關文章:
西部開發(fā)中應注意處理好的兩個關系04-30
學生干部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04-28
建設和諧文化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04-27
班主任工作中應處理好的三大主要關系的論文04-27
英語交際化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04-30
英語交際化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04-30
環(huán)境標準使用中應處理好的問題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