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其途徑與方法多種多樣,而通過直覺思維的訓練來培養(yǎng)語感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目前關于語感的眾多定義中,絕大多數(shù)認為語感是人在理解語言時的較強的感受力,主要表現(xiàn)為聽、讀兩項能力。筆者認為,實際上語文學科所要培養(yǎng)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即語文能力,其高度綜合的表現(xiàn)形式即語感。它是主體對語言所產(chǎn)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jù)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1.直覺性。這幾乎是對語言的一種下意識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間的分析、推斷與驗證的環(huán)節(jié),在一剎那之間就能自然而然地識別與理解別人的言語,并能熟練地創(chuàng)造與生成新的言語。相傳清代紀曉嵐為乾隆皇帝題扇,題寫王之渙《涼州詞》一詩,將“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乾隆龍顏不悅。情急之下,紀曉嵐援筆在扇上斷句:“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奔o曉嵐在這里不是著眼于細節(jié)的邏輯分析,而是沖破了某些羈絆,超越了某些限制,從而帶來了創(chuàng)新意識,憑借直覺,通過對原有言語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使這首千古流傳的七絕詩變成了一首絕妙好詞。有的人能“一聽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筆如有神”,就是語感的這種直覺性的外在顯現(xiàn)!爸庇X是對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頓悟或理解”[①],所以,語感的直覺性實際上是主體對語言的悟性。
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用業(yè)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來闡釋和說明客體,即對客體進行整合、加工的一種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語感就是主體作用于言語對象的結果,是建立在言語材料意義被有效接納的基礎上的言語意義再創(chuàng)造,既包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接受與理解,又包括主體對言語信息的反饋與輸出。而將語感僅僅視為理解語言時的感受力,則只強調了言語對象向主體進行信息輸入,卻未注重主體對言語對象的積極同化作用。在具體的言語實踐中,由語音與詞義組成的語基,由詞匯與語法組成的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靈活運用所組成的語言執(zhí)行功能即語用,這三者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言語層級系統(tǒng)。語基服務于語構,語基與語構又服務于語用,只有語用才直接與語感發(fā)生作用。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樣,人們讀出這五個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義,這是語基。這五個字(詞)可以組成四個或四個以上的詞語,并按語法規(guī)則構成動賓結構或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語構。由語基與語構的自由靈活搭配即具體的語言運用,可以使上述五個字組成五個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主體只有憑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的語用層面才會獲得由這五個字靈活組成的五個句子的不同意義,形成語感。由語基而語構再到語用的言語同化過程,實際上是邏輯化過程。而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雖然涵蓋了語基與語構的內容,但已不是簡單重現(xiàn)邏輯化過程,而是邏輯化過程的積淀與潛伏,通常以直覺同化形式出現(xiàn)。因而,只有語用層面上的言語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語過程,才會產(chǎn)生較強的語感。
3.整體性。因為語感是主體直接作用于語用層面的言語同化,已經(jīng)舍棄了對語音、詞義、詞匯、語法等具體語素的條分縷析,所以,它對言語對象是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語素意義與非語素意義、內部語境意義和外部語境意義等的總和。這種言語意義總和,實在是無法機械地割裂,它只不過是感性與理性、經(jīng)驗與理論、具體與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層積淀而已。
4.情感
[1] [2] [3] [4] [5]
【中學語文教學應訓練直覺思維以培養(yǎng)語感】相關文章:
兒童直覺思維及其培養(yǎng)04-28
中學語文教學應重視口語訓練04-30
直覺思維新探04-29
直覺與意象:《周易》思維略論04-28
強化思維訓練培養(yǎng)快速習作能力04-29
直覺思維在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04-28
論直覺思維的邏輯機制04-30
閱讀教學與語感培養(yǎng)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