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年高考文言復句試題簡析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從復句關系的角度設題已經(jīng)成為“熱點”之一。為了便于備考,本文就近年來高 考文言復句試題作一些分析,對應試復習談一些認識。
一、高考文言復句試題分析
試題形式具體地有以下四方面:
1.給譯文試加關聯(lián)詞,考查復句關系。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5題:
文中“脫不獲命,令有投劾而歸耳”這一復句,如果給它的譯文用上關聯(lián)詞,應當是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寧可……也要……
此題型1992年“三南”題中曾用過。處理此類題,首先要把題干文言復句的意思弄清楚,這就要看它所處 的語言環(huán)境。本句之前是郭永指責太原帥征收超過朝廷規(guī)定標準之外的賦稅供其“宴饗”享樂,之后是府里也 不敢緊逼,中間題干句,應有對太原帥威脅的意味。第二步再用四選項的關聯(lián)詞逐個搭配,選取恰當?shù)囊豁棥?只有B 項表假設的關聯(lián)詞才恰當(題干句中的“脫”正是個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2.既考實詞,又考復句關系。例如1992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6題:
下列句子的正確意思是
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
A.認為陳壽雖然未能遠避嫌疑,但推究實情還不至于被貶廢。
B.認為陳壽雖然未能遠避嫌疑,但按原本情況還不至于被貶廢。
C.認為陳壽即使未能遠避嫌疑,推究實情也還不至于被貶廢。
D.認為陳壽即使未能遠避嫌疑,按原本情況也還不至于被貶廢。
本題有兩個考查點,一個是對“原”的解釋,屬于對實詞的理解;一個就是辨析復句關系。句中有關聯(lián)詞 “雖”,但“雖”在文言復句中既可表示轉折關系,又可表示假設關系,在句中的具體作用,只能結合語境分 析。答案為A。
3.形式上考虛詞,實際上考復句關系。例如1993年全國高考試題13題: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與“不愈于養(yǎng)以遺患乎”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B.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C.趙以誠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D.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在此題中,“以”都做連詞,可考查點不在于讓考生分辨它的連詞用法與非連詞用法,而在于它所連接的 兩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這就是題目的難度所在。題干中的句子,“以”前后是因果關系,選項中只有D前后是 因果關系,
[1] [2]
【近年高考文言復句試題簡析】相關文章:
高考志愿填報技巧簡析04-29
矛盾修辭簡析04-28
崩潰與威脅-簡析近年來國際上對中國經(jīng)濟的若干觀點04-29
《登快閣》簡析05-01
簡析自我設障04-29
簡析文學與政治的關系04-30
儒家“德治”思想簡析04-27
英語聽力教學簡析04-29
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簡析04-28
簡析叔本華「意志」范疇的內(nèi)涵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