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的論文
隨著20XX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及課程改革的全面進行,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教師的教育行為已發(fā)生巨大的變革。作為國語教學的語文課程,也將從過去的“耗時多、效率低”的批判聲中走出,以全新的面目呈現(xiàn)于學生的面前。而其中,語文教師對備課環(huán)節(jié)的認識和行為的改革是高效實施新語文課程的關鍵。
一、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備課和缺失
在語文教學崗位上工作過的老師,都會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備課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備課大致分為“備教學目標――備教學重點、難點――備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包括作者簡介、文章段落大意、語言特點、作業(yè)布置、板書設計等)――備教學方法”等步驟,這樣的備課是在“教學過程完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得到突破、教學方法運用得當、有新意”的評課標準下完成的。當我們面對著新課程標準、在思維處于變革的陣痛的時候來冷靜反省我們的傳統(tǒng)語文備課,卻不難看出其中的許多缺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過于強調備課的條條框框、結構的完整及內(nèi)容的全面性等因素。具體體現(xiàn)為下面幾點:
1.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不平衡
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往往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方面,這在宏觀上并沒有錯,遺憾的是在這些目標中,我們往往對知識目標定位得過于明確,對于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則表述得過于含糊,這種含糊多數(shù)緣自于教師自身對能力和情感的具體內(nèi)涵沒有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也因此往往以知識目標為中心,而忽視了能力和情感目標,只能使能力和情感屈于“滲透”的地位,如果有可能,則滲透一點,如果沒有可能,就忽略不管,使這些本應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成了吝嗇的點綴,造成了語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不平衡。
2.過于呈現(xiàn)教條化傾向
語文是人文學科,她與自然學科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其具有鮮明的主觀性,文章給予人的影響是個性化的。但是在過去的語文備課中,我們的語文教師卻往往忽視了自身和學生的感受,而過分強調了語文知識傳授的教學準備,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和內(nèi)容,從而呈現(xiàn)出教條化傾向。
3.忽視教師自身的語言感悟
在過去的語文備課中,有一個很不好的傾向是教師忽視了自身的語言感悟。很多老師的備課,是根據(jù)教參上的資料、教案和他人的理解進行剪輯拼湊。他的備課辦法是剪刀加漿糊,而不是用自己的頭腦。這種沒有情感體驗的備課,怎么可能出現(xiàn)有聲有色的語文課堂呢?而且這種剪刀加漿糊的備課,其關注的必定只能是語文知識表象,諸如這一作家的生平、寫了哪些作品、文章可以分成幾段、文章的表達方式、說明方法、論證方法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導致語文課程缺乏人文性。
4.視作者和學生的真情體驗
語文課程的狹義學習對象是一篇篇文質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作品,其內(nèi)在洋溢著作者的生命活動,是作者的身份、素養(yǎng)、情感、情趣、思維等個體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學習語文,必然就是與作者心靈的交流。但是,很多語文教師特別樂意將這種富有生命活動的藝術肢解得面目全非,只留下理性的文字軀殼,而毫不理會其中感性的生命律動。如有的教師在講授馬致遠的《天凈沙middot;秋思》時,只是緊扣枯藤、老樹、小橋等不放,卻根本不理會面對此景讀者會產(chǎn)生會么樣的情感。此外,對于學生,教師也了解得少之又少,相同的教案,居然能夠在完全不同的班組同樣運行,甚至可以用上幾年,教育幾批學生;不同的個體,居然能夠對一個應該絕對個性化的問題達成完全一致的答案,這是過去語文教育的悲哀,也是語文教育失敗的根源所在。
5.教學方法運用的形式化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采用是語文教師們一直比較關注的問題,但是近幾年,教學方法的采納陷入了趕時髦的怪圈,可以即興板書的內(nèi)容偏偏要用幻燈、可以用錄像的偏偏要用電腦課件,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使這些本應為教學服務的現(xiàn)代化手段成了擺闊的工具,并發(fā)展為課堂的主角。運用電腦課件上過課的老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人成了機器的奴隸,備課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如何做好課件,而不是如何消化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如何獲得自己真實的體驗上。
基于上述缺失及其帶來的后果,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備課的策略,以還語文教學應有的勃勃生機。
二、新語文課程中的備課策略
1.課時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課時目標是依賴于語文課程總目標而確定的,語文課程“就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來說,縱向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①這一語句的表述順序體現(xiàn)了人們對新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視程度的重新定位。備課中,我們首先要思考的不應該是“通過文章的學習,掌握些什么知識、明確些什么道理”,而應該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如何?他試圖表現(xiàn)什么?他是怎樣來表現(xiàn)的?”、“學生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么感受?會有什么疑惑?會有什么分歧?會聯(lián)想到什么?文章哪些地方是最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的”,其次應該思考“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包括語言和行動)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怎樣組織學生自由地闡發(fā)自己的觀點?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觀點”,最后才是有針對性地掌握一些抽象的語文知識。
同時,由于新語文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感受,對于同樣的一個文章,學生的體驗也許是完全不一樣的,教師無法在備課中完全框定必須達到的具體目標,因此,我們不妨將目標制定得寬泛一些,尤其是對于情感態(tài)度目標,我們很難用幾句話來涵蓋全體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我們不能將教學參考和教師自己的感情態(tài)度作為標準強加給學生!犊兹谧尷妗愤@篇課文,我們往往將情感態(tài)度目標定位在“懂得謙讓,謙讓時感到愉快”上,但是學生怎樣理解這個問題的呢?“對于語文課本中的《孔融讓梨》這一課,孩子們一出課堂就把老師所講的深遠意義放在了一邊。他們有自己的理解。他們說我們不用向孔融學習。我們與孔融的想法一樣。倒是我們的家長應該向孔融的家長學習。我們都愿意吃小的水果或者不吃水果把它讓給家長和別人吃,但是家長很煩人,總是強迫我們吃!币灿械膶W生說,大人在碰到分某樣東西時,往往在意的是自己能夠得到多少,這跟老師教的不是不一樣了嗎?這些問題并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澄清,教師灌輸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其生活實際產(chǎn)生了背離,反而讓學生無所適從。而如果我們將目標定得寬泛一些,比如確定為“通過讀故事,讓學生對孔融的行為形成真實的評價,并且敢于表達、修正或發(fā)展自己的觀點”,這種背離就不會產(chǎn)生。
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目標,而減少對結果目標的過分依賴。
2.教學資料的準備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備課主要局限于一個環(huán)節(jié)和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如何繼續(xù),因此往往忽略了教學資料的充分準備。而新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的教學,課堂中不可能像以住一樣根據(jù)老師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而要將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放在第一位。對話的課堂往往具有主題的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必須擁有充分的資料儲備,才可能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應付自如。本人認為,要充分地準備教學資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以作者情況為線索。例如學習曹操的《觀滄!罚梢詫Σ懿俚脑娰x、軍事等方面的才能、他對部下以及親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對取得霸主地位的渴望等多方面資料的搜集,以備教學之需。同時,對作者資料的介紹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干巴巴的知識介紹上,而應該還作者原來的活生生的面貌,可以摘取作家的一些逸事作為佐證,幫助學生對作家形成一個立體的感覺,將作家作為一個人去面對、去體味。
以作品主題為線索。文學作品表現(xiàn)的思想主題很豐富:愛國、思鄉(xiāng)、親情、愛情、悲秋、惜春等,教學中,可以以主題為線索,進行輻射性的搜集,將表現(xiàn)某一主題的詩歌、散文等進行羅列比較,這樣就可以將不同作家對某一個主題具有不同表現(xiàn)方式的文章整理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合的過程,這也正是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語文課程中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以作品體裁為線索。這種資料搜集方式比較適用于對文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學習詩歌的對偶修辭知識,教師可以將運用對偶修辭的唐詩分別列出來,同時讓學生自由體會對偶修辭在不同詩歌中的作用,并且鼓勵學生模仿撰寫對偶句。
以文化內(nèi)涵為線索。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對于中國這么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來說,以文化內(nèi)涵為線索來搜集資料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國文化中,“月亮”文化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現(xiàn)象,文人都通過抒寫月亮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心靈世界,如果我們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不妨大膽引進中國文人的.“月亮情結”:引進描寫月亮的詩文以及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文學作品給予后人的承載文化、審美鑒賞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學生生活為線索。課程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生活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nèi)容的生活化,一是實施課程過程中的生活化。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文學語言更是來自于生動活潑的生活語言,備課中,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體驗。比如學習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可以讓品嘗過南國荔枝的同學來談談自己對荔枝的認識,甚至可以把實物帶來課堂,由學生面對實物以及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出有關荔枝的色、香、味以及結構等。
3.課型的選擇
總的來說,實施新語文課程的課堂不可能完全由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的情況來決定,課堂也不可能是一節(jié)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的課,相反,經(jīng)過45分鐘,學生的問題可能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教師不可能一一解決。因此,新語文課程的實施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話式,對話又表現(xiàn)為“教師――文章 ――學生”的三位一體。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很難在具體的方法上進行最后的確定,但是,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文章特點和自身教學風格來確定課型。一般來說,語文課程的課型有“朗讀型、討論型、辯論型、質疑型、探究型”等等。課型的確定提供了課堂空間,同時,又給課堂中的應時應境而變提供了空間,使各種課型、各種方法和手段能夠自由靈活地交錯使用。
4.確定對話主題
對話主題包括兩種:預設計的方式和中途插入的方式。前者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事先確定的;后者是在教學過程中因為理解和感受的突變臨時形成的。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對這兩種主題都要進行統(tǒng)籌把握。一般來說,課堂對話主題包括下面幾種:
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過程中必須重點解決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和學生在理解感受上存在困難的問題,其實施解決情況關系到整個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
焦點問題。焦點問題,并不僅僅是指教材內(nèi)容本身,更是指由教材內(nèi)容而觸及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展對話。
疑點問題。疑點問題,指學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問題。通過對這種問題的對話,將使學生解除疑點,豁然開朗,而且疑點問題很多是學生學習的關口。這一關口解決了,那么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歧義問題。歧義問題,指導致學生認識出現(xiàn)分歧的問題。歧義,是碰撞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溝通,培養(yǎng)多元意識的契機。對歧義問題的對話,其結果可能是一個求同存異的辨證統(tǒng)一體。②
三、備課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備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作者心靈交流的過程,教師一定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感受,切不可簡單搬用他人的方案,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有生命力。
2.備課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備課中,學生的形象應該時時呈現(xiàn)在你在面前,只有心里裝有學生,才會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方案具有針對性。也只有這樣,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3.備課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過程,應該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方案,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
4.備課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提高的過程,教師對課文的研習、查閱資料、整理思路等,本身就是對自我知識的補充以及對問題認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佟墩Z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出版。
、 刑秀鳳:《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實現(xiàn)途徑》,《教育評論》20XX年第3期
【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的論文】相關文章:
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11-30
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激勵論文01-07
在新課程實施中幾點體會論文05-21
在新課程實施中的幾點體會論文01-10
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中的課程實施論文01-09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作用及培養(yǎng)論文01-09
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行為要求01-20
試析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中的課程實施的論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