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三悟論文
論文摘要:語文教學三悟-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教師要獲得攀摘“神手其枝”“神而明之”的教學明珠,是離不開堅持不懈地“探索”與“修煉”的。我將十年的中職學校語文教學視為一個不斷探索和修煉的過程。如同一切事物探索的過程一樣,教學探索既曲折又漫長,雖然如此,我也要及時把在教學探索過程中種得的小花小果與同行們共享。
一、語文教學以“情”為首。
語文教學不單是認知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語文教材篇篇有情,教師學生人人有情。語文教學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憑借著師生之間的相容力;憑借著教師對學生的感召力;憑借著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和智慧的主動力,匯聚成誠摯的情感紐帶,自然而然會把教材溶入師生們的思想、學習、生活中,觸動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敏感,增進雙方的相互認識,開拓各自的思考力和判斷力。學生因親師信道,自然會把學習的過程變成富有親和力的情感的體驗過程。師生的互信加上教材的情感,便能盡情地流露出對教材和對客觀現(xiàn)實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人之七情,當這種真情顯露出和諧統(tǒng)一時,語文教學定要綻放出燦爛的火花。
由于傳統(tǒng)教學單調(diào)貧乏,應試教育冷酷無情。唯分數(shù)主義的招生政策扭曲了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初衷。它不但忽視了職校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又壓抑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多數(shù)職校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yè)知識便足以應付來日的就業(yè),甚至認為其他學科可有可無,而把語文視為無味、討厭、休息的課程。這無疑給職業(yè)教育帶來莫大的困惑與沖擊。面對諸此問題,我為學生們解惑:“你們是受招生規(guī)模、政策制約的,是被人為設置的對象。但你們并不比別人差。進職校學習也不是優(yōu)勝劣汰的結局。一次升學考試的成績的好壞只是反映這次競爭的結果,絕不是衡量你們智力和能力的標尺,更不是區(qū)別高低成敗的分水嶺。所以大家不必輕視自己,更不能自暴自棄。因為人是活的,人總在發(fā)展變化著的。只要大家認真總結、急起直追,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立于不敗之地。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睅熒g這種互勉互勵,使得諄諄之聲余音繞梁,貼心又溫馨。只要學生從暫時的憋屈中站出來,就會回味、滿意、輕松、自信、靜思、憧憬。由于情感的源源不斷的流露,教與學始終充滿著快樂和希冀,共鳴之音符便會美妙絕倫。
二、語文教學以“養(yǎng)”為重。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魅力。所謂魅力,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一種
悅人心目、牽人情思的吸引力。語文教學就應承載和發(fā)揚這種魅力,不斷地用以滋養(yǎng)學生的心性。語文教學期盼教師不惜時機地為學生揭示語言、文學的典故,一邊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一邊持續(xù)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一起奔向“非學無以廣才”的康莊大道。由此教師要善于用自己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扎實的.教學功力去啟迪學生內(nèi)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求知欲與主動力,引導學生自覺地探索求知,細心品味知識的真諦,認真品賞語文學習的價值,并如饑似渴地把學識“經(jīng)世濟用”,“修身養(yǎng)性”。這就是語文教學理想效果的崇高追求。不妨分享幾個案例:
1、豐碑的由來:
據(jù)記載:豐碑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木樁或堅石。秦代的碑是:或立于宮門前用以觀日影辨時刻;或豎于宗廟大門前栓牲口;或豎于墓穴周圍用以引棺入墓。當時全是木制的。漢代后才出現(xiàn)由石頭制的碑。那時還嚴格規(guī)定凡天子王公死后才有資格用豐碑引棺入墓。后來逐漸有普通百姓沿用此俗,并開始在光禿禿的石碑上刻字,記錄下逝者的名字或功德。唐武則天的墓碑也是無字碑。這究竟是想恢復古禮或歪打正著也就不得而知了。隨著時空的更替石碑的功用就慢慢拓展,這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墓碑、斗碑的由來。
2、是“倒楣”而不是“倒霉”。
中國的科舉制度沿襲于隋唐。當時的讀書人要在科考中有所斬獲著實不易。明朝后期的讀書人為了在科考中討個吉利,臨考之前其家人都會在自家門前豎起旗桿(叫“楣”)為考生壯行打氣。揭榜時誰家的學子榜上有名,那么門前的旗桿照豎不誤。不幸失利的眾多考生的家人便把旗桿倒下撤去,名曰“倒霉”。后來人們便把遇有不順心的事稱為倒楣。
不知是否因楣與霉同音亦或筆誤,后人多寫為倒霉。
3、唐太宗李世民在名臣魏征去世時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焙髞碛腥朔Q這段名言是魏征所說實際上是誤傳。該段名言雖短小凝練,但意博理奧。古人能如此勉勵、警示自己實在令人敬佩。而作為現(xiàn)代人,尤其是年輕的學子應該從中吸取點什么?大家可以聯(lián)想:在這三面鏡子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什么形象,能不發(fā)人深思嗎?
以上三例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淵源與精華,它富含著吸引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語文的神奇魔力。通過如此大量的啟發(fā)與揭示,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思想感悟,豐富了學習語文的經(jīng)驗與素質,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主觀意愿,讓學生從繁蕪叢雜的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
三、語文教學以“活”為本。
“活”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惟有“活”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教學改革以來,語文教學的“活”一直鼓勵著語文教師在對教材教法的理解與處理、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及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助互學的協(xié)調(diào)或教學活動的組織等都要標新立異。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字、詞、句、篇的積累和對語感、品質的積累,精準地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從而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也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談得上名副其實的靈活性、實效性、創(chuàng)新性。
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記敘說明、議論兼?zhèn)、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樣式齊全。但每篇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不同。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也千差萬別。這就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技巧與方式方法都要“活”,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機應變,烹調(diào)出與教學實際相適應的佳肴“大饗”學生,令他們樂于接受,易于接受。因此教學可以長文短教、或淺文深教、或以讀代講、或精雕細刻層層剝筍、或質疑釋問評點滲入、或反思探究溯本追源、或講練結合直觀板示、或一篇帶多篇、單元組合歸類比較、或課內(nèi)外結合相輔相成……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暑假,央視開辟了“開心學國學”專題節(jié)目,呈現(xiàn)給國人富有傳統(tǒng)特色、又具現(xiàn)代氣息的國學“大餐”。形式多樣且具中國印記的競答題目讓人目不暇接;選手的作答過程和觀眾的同步思考過程洋溢著國人學國學的熱情和志趣;專家大師的精彩詮注和點評扣人心弦,讓人如癡如醉。觀眾們從中不但學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學識,還陶冶蕩滌了各自的性靈。最讓人久難忘懷的是,獲大賽二等獎的一名高二年男生的輕松幽默的臨場表現(xiàn)和三名幼兒誦讀經(jīng)典時流利稚嫩的童音,他們深深地吸引、打動著觀眾。因為人們從節(jié)目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浩瀚府庫,也看到文化延續(xù)的新精神和新希望。相信老師們也能從中領略到創(chuàng)新教學的新曙光與新模式。
當然教師要把“陽光”撒播到學生心里,首先自己懷里要有“春天”,肚子里要有“墨水”,因此語文老師的敬業(yè)愛生才是為人師那昂首挺胸的脊梁;俯身潛讀才是為人師那立于講臺的臟腑;寸銖尺累才是為人師那引經(jīng)據(jù)典、妙語連珠的泉源。我要把自己的知識美、語言美、結構美、節(jié)奏美、板書美……聚合成“師表美”,把那迷人的情感信用、人格信用、智力信用充分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來“美化”學生,讓語文教學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語文教學三悟論文】相關文章:
悟美,語文教學的主旋律07-21
悟情 悟理 悟文-《匆匆》教學設計01-21
初中物理教學的三個層次懂會悟學科論文05-24
例談物理教學中的以物悟理學科論文05-19
我的“教學心悟”10-27
2018.10.13悟-教學反思10-15
語文朗讀教學論文01-15
小學語文的教學論文01-11
語文教學論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