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校歌作文
汪曾祺在作品《徙》里,回憶了上世紀20年代故鄉(xiāng)小學每天唱校歌的情景:“一個擔任司儀的同學高聲喊:‘唱——!瑁 賮韨孩子,用玻璃一樣脆亮的童音,憋足了力氣,高唱起來,‘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鐘……半城半郭塵囂遠,無女無男教育同。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這是首了不起的校歌,區(qū)區(qū)幾十字,竟把學校的地理、家鄉(xiāng)的美景、男女平等的新潮、傳統(tǒng)師道、成長勵志和抒情——全收進去了。一首校歌應有的精神之義,盡在其中。
這是真正的校歌——本土本校之歌,它說的全是自家那點兒事,不越位,不空泛。我甚至想,一個外國人若懂漢語,憑此歌在中國找到這所小學應是可能的。汪先生回憶說:“學校東邊緊挨一個寺,叫承天寺!裆剿瑲狻窃摽h八景之一。‘爽氣’是什么樣的氣?小學生不知道,只無端地覺得很美……”不懂詞沒什么,重要的是唱,唱它時的那股勁兒——那股昂首挺胸、熱血沸騰的勁兒,那種亢奮的精神狀態(tài)。我想,那個叫汪曾祺的孩子在大幅度張合嘴巴時,或許常抬頭望天邊的云,想象在很遠很遠之外、很久很久之后,自己和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總有一天,你會明白那詞兒,你會懷念它,感激它。
它被天天唱、人人唱,春夏秋冬,風雨無阻。這種秉持,就是熏陶和浸染,就是隆重地、一遍遍告訴你: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一首天天掛在嘴邊、響在耳畔的歌,終究是一粒種子,會在幼小的心里長出什么來的,就像江蘇高郵的縣立第五小學,“孵”出了汪曾祺。
歌的作者是誰呢?汪先生說,乃該校一國文教員,早年中過舉人。
偶遇這首歌后,我遂萌生一心思,想再訪幾首老的小學校歌。不久前,和朋友去江蘇南通市的海門,到了才知這里竟是鼎鼎大名的張謇故里。此次海門之行,最大的驚喜是與幾首校歌不期而遇,而作者,正是張謇本人!按蠼瓥|下海潮上,潮潮涌進青龍港。港中有三鎮(zhèn),常樂居中央。二十八圩同社倉,小學校開兼教養(yǎng)。父老不愁荒,兒童勿憂傖。大家愛國先愛鄉(xiāng),常樂之校真堂堂!
該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和汪曾祺的校歌一樣,它先要傳遞一個信息:你的家在哪里?咱們學堂位于華夏何處?試想一下,百年前的中國鄉(xiāng)下,對不識一字、未出村口的.窮娃子來說,明確自己身在何處是件多么偉大和激動的事!歌詞開頭,關于常樂面江眺海的描繪,讓小學堂平添一股雄闊之魄和潮頭之勢。歌詞最后,是安慰孩子安心讀書,對家鄉(xiāng)有信心,對本校有信心。
“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遙。風云開張師范校,興我國民此其兆。民智兮國牢,民智兮國牢,校有譽兮千齡始朝!
這首在南通傳唱百年的歌,隸屬中國第一所民立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作者為張謇。南通位于江淮之畔,狼山則于城南,顯然,此歌也是先回答“身在何處”,如果說前面的小學校歌透著童真稚氣,此歌則是壯志凌云、激情浩蕩了,“少年中國”的使命感呼之欲出。
百年來,南通教育的興盛和這棟孕育師資的母校有關,和這首歌的浸染有關。國學大師王國維曾來此講國文,美術大師陳師曾、戲劇大師歐陽予倩曾來此教授繪畫和曲藝。楊樂、李大潛等近20位院士,王個簃、趙無極、袁運甫、袁運生等許多藝術家,便是在這歌聲的熏風中成長為一個個精神美少年的。
一所學廬,一鄉(xiāng)子弟;一曲校歌,一部青春。歲月如歌,這話是不錯的。
有人說過,一個大的時代最需要三種人:改革派、實干家、夢幻者。這幾種生命身份,竟同時在張謇身上匯合了。
離開海門前,朋友陪我乘船夜游南通城,一路槳聲,導游不斷指指點點,每過一個橋孔,每逢一處特別的建筑,他都會輕輕說出那個人的名字……
不錯,這座城市,是一個人的作品。
遇當?shù)孛襟w采訪我,被問:對海門有什么建議?我笑笑說,希望海門的每所中小學,都有一支自己的校歌,那種在風雨操場上天天唱的校歌,那種被當成精神功課、晨鐘暮鼓的校歌……
【遙遠的校歌作文】相關文章:
夢的眼睛的作文02-23
奇怪的夢的作文02-23
笑了的作文02-23
青年的陷阱作文02-23
走出困惑的作文02-23
神奇的房子作文02-23
午睡的時候作文02-23
我家的飯桌作文02-23
魂兮歸來的作文02-23
回家的車票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