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聲響指立太子民間傳說
北宋元豐七年,即公元1084年秋天的某個晚上,和平常沒什么不同,宋神宗飯后突然打擺子,兩眼翻白,渾身顫抖,十指像雞爪一樣在空中比畫。片刻以后,宋神宗恢復平靜,正當大家松了一口氣時,太醫(yī)跟高太后悄悄地匯報:“皇上這是重病之前的先兆,要勸皇上保重龍體,不要過于操勞。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皇上會一病不起!
高太后聽了,既心疼又焦急。她心疼皇上的身體,焦急下一任的“接班人”。別看宋神宗兒子有6個,可是前面5個兒子都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先他而去了,膝下只有老六,年方17歲,叫趙熙。趙熙是德妃所生,不是皇后嫡出的,他排行老六,也不是長子。當時立儲君是立嫡立長,基于無長無嫡可立,所以趙熙就成為唯一的種子選手,宋神宗口頭上認可他為太子,只是沒有下詔書。沒有那一紙公文,趙熙頭上的太子帽子就戴不穩(wěn)。
三個月以后,宋神宗中了太醫(yī)的預言,一病不起,而且口不能言,手指也僵握著,寫字都成了難事。高太后催他立太子,他比畫了半天,高太后才看明白,原來皇位的人選還有兩個。高太后以為是皇上在外面跟民女生了龍種,又比畫了一會兒,她才明白,那兩個競爭對手是宋神宗的親弟弟,一個叫趙顥,36歲;一個叫趙頵,30歲。姑且叫他們二號三號選手,前面提到的趙熙算一號。
在宋代皇室有個規(guī)矩,叫兄終弟及,既然宋神宗沒有把親生兒子正式立為太子,現(xiàn)在皇帝駕崩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二號和三號選手就有資格來爭奪皇位。而且,他們都是高太后的親生骨肉,處理起政事來,隨便哪個都會比趙熙強。
皇帝病了,大臣們爭相表忠心,絡繹不絕地進宮探病。這個時候,只是盡心罷了,隔著窗戶見見皇上。于是,大伙對皇上的探病就成了一次次的茶話會,你一言我一語,猜度會立誰當接班人。
一開始,大家的研討是比較輕松的,輕言細語很有修養(yǎng),互相帶著試探對方的意思,但漸漸就有了打嘴仗的風向,特別是宰相王瑾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以后,眾人立刻就分成了兩個對立陣營。以王瑾為首的支持子承父業(yè),以重要大臣蔡確為首的支持兄終弟及。
王瑾只是裝作隨意地說了一句話:“應當立趙熙為太子,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誰都知道他早就把趙熙稱太子了。至于詔書,等皇上醒來,我看就會下了!
宋神宗病重得昏迷過去了,那立太子的詔書,沒有他的簽名,誰也不敢做主出爐。
在朝廷,手里有實權的人是槍桿子,有話語權;手里沒有實權的說不上話的,叫燒火棍。但是,所有矛盾的聚集放大,都少不了燒火棍的功勞,他們在中間挑撥火星,拉幫結派,為自己謀前途。王瑾和蔡確這兩支槍一接上火,燒火棍們就忙開了,使兩人的矛盾迅速升級。
蔡確放出話來,要殺了王瑾。
王瑾有個外號叫三旨宰相。三旨是:上朝時叫取圣旨;皇帝裁決后,叫領圣旨;傳達完圣旨,已得圣旨。對上,他唯唯諾諾;對下,他愛好和平,是有名的雙面膠人士,就是跟值班的宮女,也喜歡拉拉家常,沒有一點高官的架子。
就是這樣一個不愛招事的老頭兒,卻在皇上病倒以后管起事來了。于是,前幾日呈烏合之眾、懶散之態(tài)的朝臣們就有了必須唯王瑾馬首是瞻的意思。這個馬首不像以前沒有主見了,原來他天天歌頌皇上英明,現(xiàn)在他的言行倒叫臣服的人由衷地佩服起他的英明來。
這日探病聚會時,王瑾進來就宣布了一個新想法,他說:“皇上病體欠安,國事不能長久荒疏,我們應當集體聯(lián)名,奏請高太后臨朝聽政。太后臨朝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皇位人選,到時大家把自己的意見都拿到桌面上去談,不用在背后胡思亂想,影響團結。眾卿覺得如何?”
【三聲響指立太子民間傳說】相關文章:
民間傳說作文07-16
民間傳說故事03-11
老關民間傳說08-08
(優(yōu)選)民間傳說故事09-28
壓歲錢的民間傳說04-12
立掃帚作文10-03
【精選】立雞蛋作文01-20
破與立作文07-19
立掃把作文02-18
關于小年有哪些民間傳說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