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国产日批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菠萝菠萝蜜在线视频免费视频,欧美日韩亚洲无线码在线观看,久久精品这里精品,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琪琪视频

踏莎行賞析

時間:2023-12-17 17:38:45 好文 我要投稿

踏莎行賞析

踏莎行賞析1

  姜夔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yuǎn);茨橡┰吕淝,冥冥歸去無人管。

  【賞析】

  淳熙十四年元旦,姜夔從故鄉(xiāng)漢陽東去湖州途中,到達金陵,在船上夢見了遠(yuǎn)別的戀人,寫下了這首詞。上片為感夢思人。首二句寫夢中目睹耳聞玉人前來,像飛燕般體態(tài)輕盈,像黃鶯般話語嬌軟,分明又在白日夢境中跟你相見!耙归L”二句是無奈、瑣屑而頗具悲劇力量的對話,你說長夜漫漫,薄情人怎知“我”輾轉(zhuǎn)難眠?春天初到,“我”便早被相思病苦感染。下片寫睹物思人,寫別后的難忘舊情!半x魂”句暗用唐傳奇《離魂記》中“倩女離魂”的故事,推進一層寫戀人的'深情,最后兩句以景作結(jié),在淮南千山清冷的月光下,戀人的夢魂飄然而去,更襯托出詞人凄苦的心境。這里著一“冷”字,使自然界的靜態(tài)物景與詞人纏綿悱惻的情意相合,尤見詞境凄冷奇絕。

踏莎行賞析2

  原文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yuǎn);茨橡┰吕淝,冥冥歸去無人管。

  注釋

  ⑴沔東:唐、宋州名,今湖北漢陽(屬武漢市),姜夔早歲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⑵燕燕二句:鶯燕借指伊人。蘇軾《張子野八十五歲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侨A胥:夢里。《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

 、壤尚校呵槔赡沁叀

 、苫茨隙洌憾鸥Α秹衾畎住范字唬骸盎陙項髁智,魂返關(guān)塞黑!薄对亼压袍E》五首之三:“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此處化用其意。淮南,指合肥。

  譯文

  燕子輕盈,黃鶯嬌軟。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夢中又一次與你真實地相見。你埋怨我太無情,不理解你在長久以來的相思情意。也不體會你在好春時節(jié)獨守空房,被相思所纏的悲傷。

  分別后你給我的情書我依然留著,我依舊穿著你分別時親手縫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隨著我,來到了四處;茨系暮,萬水千山一片寂靜,可你只一個人在遠(yuǎn)方孤苦伶仃地,無人陪伴。

  題解

  此詞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從沔州(今漢陽)東去湖州,途經(jīng)金陵時,夢見遠(yuǎn)別的戀人,寫下這首詞!把嘌、鶯鶯”即夢中之人,詞人不僅在夢中與遠(yuǎn)方的戀人細(xì)訴相思,在夢后重展戀人書信、重?fù)崴尼樉,詞人還幻想戀人“離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擔(dān)心魂兒獨自歸去“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此二句化用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guān)塞黑”句,王國維以此二句為白石詞中最愛。此詞雖短小,卻迂回曲折,構(gòu)思新奇,情致極深。姜夔年輕時往來于江淮間,曾熱戀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情,詞集中為此女所作近20篇,此為其中之一。

  鑒賞

  這首詞為所戀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紀(jì)夢,借用蘇軾詩句以“燕燕”形容夢中人體態(tài)的`輕盈,以“鶯鶯”形容她語音的嬌柔,著墨不多,而伊人可愛的聲容豐采仿佛如見。“夜長”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設(shè)想伊人對自己的相思之深,聲吻畢肖,實則為作者自抒情懷!半x魂”句暗用唐陳玄佑傳奇小說《離魂記》故事,經(jīng)幽奇之語寫出伊人夢繞魂索、將全部生命投諸愛河的深情,動人心魄。末二句為傳世警策,連不喜歡姜夔的王國維也不得不贊嘆:“白石之詞,余所最愛者,亦僅二語”(《人間詞話》)。這兩句描寫伊人的夢魂深夜里獨自歸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輪冷月的清寂情景,顯示了作者無限的愛憐與體貼,意境極凄黯,而感情極深厚。這首詞以清綺幽峭之筆,抒寫一種永不能忘的深情,極其沉摯感人。

踏莎行賞析3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后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yuǎn);茨橡┰吕淝,冥冥歸去無人管。

  踏莎行字詞解釋:

 、盘ど校涸~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diào)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雙調(diào)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沏妫╩iǎn)東:唐、宋州名,今湖北漢陽(屬武漢市),姜夔早歲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茄嘌、鶯鶯:借指伊人。蘇軾《張子野八十五歲聞買妾述古令作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热A胥(xū):夢境。

 、衫尚校呵槔赡沁。

  ⑹淮南:指合肥。

  ⑺冥冥(míng):自然界的幽暗深遠(yuǎn)。

  踏莎行翻譯:

  她體態(tài)輕盈、語聲嬌軟的形象,我分明又從好夢中見到了。我仿佛聽到她在對我說:長夜多寂寞呀,你這薄情郎怎么會知道呢?春天才剛開頭,卻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懷染遍了。

  自從分別以后,她捎來書信中所說的種種,還有臨別時為我刺繡、縫紉的針線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來到我的夢中,就像是傳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離了軀體,暗地里跟隨著情郎遠(yuǎn)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潔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獨自歸去。也沒有個人照管。

  踏莎行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二十多歲時在合肥(宋時屬淮南路)結(jié)識了某位女郎,后來分手了,但他對她一直眷念不已。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姜夔從第二故鄉(xiāng)漢陽(宋時沔州)東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時,夢見了遠(yuǎn)別的戀人,寫下此詞。

  踏莎行賞析:

  這首詞為所戀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紀(jì)夢,借用蘇軾詩句以“燕燕”形容夢中人體態(tài)的輕盈,以“鶯鶯”形容她語音的嬌柔,著墨不多,而伊人可愛的聲容豐采仿佛如見。“夜長”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設(shè)想伊人對自己的相思之深,聲吻畢肖,實則為作者自抒情懷!半x魂”句暗用唐陳玄佑傳奇小說《離魂記》故事,經(jīng)幽奇之語寫出伊人夢繞魂索、將全部生命投諸愛河的深情,動人心魄。末二句為傳世警策,連不喜歡姜夔的王國維也不得不贊嘆:“白石之詞,余所最愛者,亦僅二語”(《人間詞話》)。這兩句描寫伊人的夢魂深夜里獨自歸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輪冷月的清寂情景,顯示了作者無限的愛憐與體貼,意境極凄黯,而感情極深厚。這首詞以清綺幽峭之筆,抒寫一種永不能忘的深情,極其沉摯感人。

  個人資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zhuǎn)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yán)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shù)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fā)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鶴般的個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xù)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踏莎行賞析4

  【原文】:

  踏莎行初春

  徐燦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zhuǎn)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注釋】:

 、傩鞝N:明末清初女詞人。

 、诮鹨拢褐更S鶯。

  踏莎行:詞牌名。莎,音suō。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靈已化作柳絮飄向天涯。春魂,春之精靈。

  晶簾:水晶垂簾。

  金衣:指黃鶯。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故國不知消失在何處,任憑小舟漂流,不知將飄向何處。故國,指明朝。

  碧云猶疊舊山河:美麗的碧云,覆蓋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

  月痕:月影,月光。

  【翻譯】:

  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剛剛開放,春天 的精靈卻已化作柳絮飄向了天涯。黃鶯已 經(jīng)飛上櫻桃樹,晶瑩剔透的水晶垂簾還為 誰垂掛? 如今故國已不知消失在何處,猶如漂泊的小舟,夕陽的殘照,不知自己將飄向 何處。白云悠悠,籠罩的仍然是過去的.河 山,卻早經(jīng)改換了朝代。明月啊,請不要 再照耀那河山的深處了吧。獾们逦 呈現(xiàn)出殘山剩水,令人痛傷!這就是徐燦梨花帶雨。

  【賞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寫初春景象,神貌畢至。這是春愁還遠(yuǎn)未滋生的時節(ji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騷人墨客準(zhǔn)備好了無數(shù)瑰麗的辭藻來謳歌美麗的春日,可徐燦筆下卻是一片蕭瑟傷情!按夯暌炎魈煅男酢,“春魂”寫其悲涼,“天涯絮”則隱隱逗出“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之感,其實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簾宛轉(zhuǎn)為誰垂”之疑惑、“金衣(即黃鶯――作者按)飛上櫻桃樹”之跌宕就別有意味,預(yù)示著在詞人的心中,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初春。

  故國淪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應(yīng)該選擇“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之路,可是那一葉扁舟又在哪里。趙宋遺民張炎曾寫道“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甘州》)的凄惻詞句,而徐燦面對的仍然是那一輪夕陽,天上碧云,層層疊疊,依稀做出舊日山河的模樣,那無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處,免得清晰的呈現(xiàn)出殘山剩水,令人痛傷!這就是徐燦筆下的初春。

  詞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帶景,章法井然,筆致蘊藉,傳達出沉郁悲涼的時代感覺,因而獲得高度評價。如譚獻《篋中詞》云:“興亡之感,相國愧之”,帶入陳之遴,所評極精審;又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贊其末二句云:“既超逸,又和雅,筆意在五代北宋之間”,亦得個中三昧。

  【閱讀訓(xùn)練】:

 。1)上片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試簡要說明。(4分)

 。2)下片“碧云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兩句,含蓄隱曲,歷來為人稱頌。請對此進行賞析。(4分)

  【參考答案】

  ⑴(4分)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2分)獨居閨閣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剛剛開放、柳絮漫天飛舞、樹上黃鶯鳴囀等初春美景,反襯了自己如柳絮般飄零、淪落之感和傷感落寞之情。(2分)

 、疲4分)第一句寫碧空層層疊疊的云朵覆蓋的仍然是故國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委婉地表達了對故國的深切懷念之情;(2分)第二句請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國河山的深處,言外之意是這樣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國之痛,委婉地表現(xiàn)了故國淪亡后內(nèi)心的悲愴之情。(2分)

踏莎行賞析5

  出自北宋詩人晏殊的《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nèi)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jié),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jīng)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jīng)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biāo)志著春天已經(jīng)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和動態(tài)。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fēng)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jīng)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diào),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tài)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nèi),一承上,一啟下,轉(zhuǎn)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jīng)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yīng);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nèi),引出下面對室內(nèi)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寫如此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逐、轉(zhuǎn)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tài),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jié)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guān)。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夢回,只見斜陽深院而不見伊人。悵惘之情,通過景物描寫隱約地表露出來。全詞除一場愁夢酒醒時句外,都是寫景。委婉細(xì)致,景中寓情,達到不露痕跡的程度。這首詞溫柔細(xì)膩,纏綿含蓄,很少用直寫的方法。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在《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jié)‘深深’妙,著不得實字。沈謙在《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jié)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踏莎行賞析6

  踏莎行·小徑紅稀

  宋 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譯文

  小路旁的花兒日漸稀少,郊野卻是綠意盎然,高高的樓臺在蒼翠茂密的樹叢中若隱若現(xiàn)。春風(fēng)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細(xì)雨亂撲人面。黃鶯躲藏在翠綠的樹葉里,紅色的簾子將飛燕阻隔在外,爐香靜靜燃燒,香煙像游動的青絲般緩緩上升。醉酒后從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著幽深的庭院。

  注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平陽興”“踏云行”“瀟瀟雨”等。雙調(diào)小令,《張子野詞》入“中呂宮”。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四言雙起,例用對偶。

  紅。夯▋合∩、凋謝。意思是到了晚春時節(jié)。紅:指花。

  高臺:高高的樓臺,這里指高樓。陰陰見:暗暗顯露。陰陰:隱隱約約。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細(xì)雨。這里形容楊花飛散的樣子。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游絲轉(zhuǎn):煙霧旋轉(zhuǎn)上升,像游動的青絲一般。

  賞析

  此詞寫暮春閑愁。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蘊含淡淡的閑愁,將大自然春之氣息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下闋寫身邊的春景,進一步對愁怨作鋪墊,表達了詞人面對時光匆匆逝去的無奈和哀傷。全詞以寫景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朧而顯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边@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jīng)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jīng)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凹t稀”“綠遍”“樹色陰陰”,標(biāo)志著春天已經(jīng)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和動態(tài)。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彼鶎懙臈罨〒涿,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fēng)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jīng)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diào),富有生趣!懊擅伞薄皝y撲”,極富動態(tài)感!靶腥恕倍,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nèi),一承上,一啟下,轉(zhuǎn)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jīng)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yīng);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nèi),引出下面對室內(nèi)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寫如此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爸稹薄稗D(zhuǎn)”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tài),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爸稹鄙现弧办o”字,境界頓出。

  結(jié)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guān)。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賀鑄《薄幸》詞“人間晝永無聊賴。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初讀起來,結(jié)尾兩句似乎和前面的景物描寫有些脫節(jié),主人公的愁緒來得有些突然。實際上前面的描寫中固然流露出對春暮夏初的充滿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賞,另一方面又隱含有對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這兩種矛盾的情緒都不那么強烈,就有條件的共處著。當(dāng)深院閑居之時,惋惜之情轉(zhuǎn)而滋長。結(jié)尾兩句就是后一種情緒增長的結(jié)果,由于這種春愁只是一種時序流逝的惆悵,所以它歸根到底不過是淡淡的輕愁,并沒有否定前者。

踏莎行賞析7

  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xì),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詩簡介

  《踏莎行·候館梅殘》是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詞作。此詞主要抒寫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上闋寫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時空的轉(zhuǎn)換,寫人在旅途,漂泊無際,且無止期,從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斷的離愁。下闋寫居者對高樓的企盼和懸想,寫遠(yuǎn)望之人的內(nèi)心活動。春山本無內(nèi)外之別,詞人將其界定,寫出居者念遠(yuǎn)的迷茫心境,頗令人玩味。全詞筆調(diào)細(xì)膩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為人所稱道的名篇。

  翻譯/譯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jīng)凋殘,溪橋旁新生細(xì)柳輕垂,春風(fēng)踏芳草遠(yuǎn)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yuǎn)離愁越?jīng)]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yuǎn)把欄桿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釋

 、藕蝠^:迎賓候客之館舍!吨芏Y·地官·遺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

 、撇蒉梗盒〔萆l(fā)的清香。薰,香氣侵襲。征轡(pèi):行人坐騎的韁繩。轡,韁繩。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別賦》“閨中風(fēng)暖,陌上草薰”而成。

 、翘鎏觯盒稳葸b遠(yuǎn)的樣子。

 、却绱缛崮c:柔腸寸斷,形容愁苦到極點。

 、捎簻I水充溢眼眶之狀。粉淚:淚水流到臉上,與粉妝和在一起。

 、饰j@:也作“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似绞彛浩教沟叵蚯把由斓牟莸。蕪,草地。

  賞析/鑒賞

  這首詞是歐陽修詞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唐代文學(xué)研究會常務(wù)理事劉學(xué)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在婉約派詞人抒寫離情的小令中,這是一首情深意遠(yuǎn)、柔婉優(yōu)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寫離家遠(yuǎn)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jīng)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xì)嫩的枝葉。暖風(fēng)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yuǎn)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xì)、草薰、風(fēng)暖,暗示時令正當(dāng)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jié)。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讓人流連欣賞,卻又容易觸動離愁。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zhuǎn)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币驗樗鶆e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shè)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边^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zhuǎn)筆寫樓頭思婦!叭崮c”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nèi)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yuǎn)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xiàn)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yuǎn)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yuǎn)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yuǎn)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yuǎn),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fā)散式結(jié)構(gòu)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踏莎行賞析8

  原文:

  柳絮風(fēng)輕,梨花雨細(xì)。春陰院落簾垂地。碧溪影里小橋橫,青簾市上孤煙起。

  鏡約關(guān)情,琴心破睡。輕寒漠漠侵鴛被。酒醒霞散臉邊紅,夢回山蹙眉間翠。

  詩詞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懷人而愁苦不堪。詩詞以離愁為主題的作品很多,然而此詞卻頗有特色,顯得標(biāo)致雋永。

  上片描繪足以烘托思婦離愁的景色!傲躏L(fēng)輕,梨花雨細(xì)”,起筆這兩句都省略了動詞謂語,且語序亦倒置,補足還原應(yīng)為:“風(fēng)輕飄柳絮,雨細(xì)濕梨花。”這里首先借景象點明了時在暮春,此時正值輕輕暖風(fēng)將柳絮吹向半空亂飛,細(xì)細(xì)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帶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對于獨守空幃的思婦,只能成為她離恨綿綿的反襯,更沒有心思去觀賞。正如湯顯祖《牡丹亭》所寫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樣。確實如此啊,天亮好久了,可她所住之處,猶然“春陰院落簾垂地”,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卷起,她仍然慵懶地躺在床榻之上。她本來早已醒了,于是半睜惺忪睡眼,情不自禁地從窗欞看出去,只見“碧溪影里小橋橫,青簾市上孤煙起”。她終于忍不住要往外看,她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橫于“春陰院落”不遠(yuǎn)的“小橋”上。這正是由于她的情郎曾打從橋上而去,歸家也必然會打從那橋上而來,所以對于那座小橋她不知望過多少次了,而今晨又忍不住再望了一回?墒沁@一回仍舊失望,他依然未打從那橋上歸來,這真如溫庭筠《思帝鄉(xiāng)》所寫的“惟有阮郎春盡,不歸來”。接下去,她再將目光向遠(yuǎn)處的市鎮(zhèn)看去,同樣什么動靜也沒有,只有那晨飲的“孤煙”冉冉升起而已。此處著一“孤”字,又正好是她此時此刻內(nèi)心感到無比孤寂的寫照。

  下片抒發(fā)思婦對其情郎的蜜意柔情。過片“鏡約”二句,化用了南朝陳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及西漢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婦的有關(guān)典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quán)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于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guān)情”的出處,借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溫舊好。又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悅,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jié)為伉儷。這就是“琴心破睡”的來源,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jié)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她完全清醒過來以后,才覺晨風(fēng)吹涼,使得“輕寒漠漠侵鴛被”。當(dāng)她一眼瞥見被面上繡制的的鴛鴦時,心中又不禁產(chǎn)生了鴛鴦倒永不分離而自己如今卻形單影只的慨嘆,真是無可奈何!歇拍兩句“酒醒霞散臉邊紅,夢回山蹙眉間翠”,是寫思婦起床后整妝時從鏡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狀。她記起昨夜因欲解愁而飲酒的事來,喝得兩頰升起了紅霞,現(xiàn)在雖然酒意已消,可臉邊余紅猶在;而剛才她與情郎相遇的美夢,可惜一下就幻滅了,她的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呢!如此以她顧影自憐的行動描寫作結(jié),給人留下她不勝相思之愁的印象就更深刻難忘了。

  此詞寫思婦之離情,側(cè)重于對她內(nèi)心活動過程的揭示;然而全都以景物及其自身的行動烘染之,不僅無概念化、抽象化之弊,且更如小說塑造人物形象那樣,頗有浮雕感、立體感的審美效應(yīng)。此外,詞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提煉得綺麗而自然,全詞行文暢達得如行云流水。宋人胡仔《苕溪漁隱詞話》卷一云:“詞句欲全篇皆好,極為難得”(見《詞話叢編》第167頁)。

踏莎行賞析9

  【原文】

  踏莎行·小徑紅稀

  作者:晏殊

  小徑紅、伲冀季G遍②,高臺樹色陰陰見③。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④,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⑤。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紅。夯▋合∩。

  ②綠遍:草多而茂。

 、坳庩幰(xiàn):顯露出濃綠樹蔭。

 、艽淙~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里的鶯燕暗喻“伊人”。

 、萦谓z:欲散未散的香爐輕煙。

  【翻譯】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漸凋謝,只剩細(xì)細(xì)碎碎幾片殘瓣兒;溪橋邊的柳樹卻萌出了淺綠嫩芽。暖暖的春風(fēng)在大地上拂過,風(fēng)中帶了花草芳香,遠(yuǎn)行的人,也都在這時動身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漸行漸遠(yuǎn),我的愁緒也漸生漸多,就像眼前這一江春水,來路無窮,去程不盡。于是只好上樓遠(yuǎn)望你離去的方向,期盼能夠早歸。然而,映入眼簾的,只是綿綿無絕的春草原野,原野盡處是隱隱青山。而你,更在遙遠(yuǎn)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尋!

  【簡析】

  晏殊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語言婉麗,音韻和諧,形象明朗,意境清新。詞風(fēng)清麗婉轉(zhuǎn),歷有“此宗令詞之專精者,首推晏殊”的評價。

  這首詞描寫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發(fā)時序流逝的淡淡愁緒。上片寫郊行所見,前三句“紅稀”、“綠遍”、“樹色陰陰見”,雖是靜景,卻隱含移步換形,顯示了事物發(fā)展的動態(tài),標(biāo)志著春天已經(jīng)消逝,夏天正悄悄來臨。四、五兩句寫楊花撲面,在暗示無計留春的.同時也突出了楊花的活躍,雖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diào),而是顯得富有生趣。

  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轉(zhuǎn)接自然,不著痕跡地描寫了室內(nèi)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寫樹葉已經(jīng)很密,黃鶯可以在枝間藏身了,照應(yīng)上句的“樹色陰陰”。下句寫燕子被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nèi),自然引出下面對室內(nèi)景物的描寫!盃t香靜逐游絲轉(zhuǎn)!痹陟o靜的房間里,爐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纏著,繚繞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爸稹鄙现弧办o”字,境界頓出。裊裊的爐香和飄蕩的游絲,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作者百無聊賴的閑情和淡淡愁緒。最后兩句寫午間小酌,酒醉酣睡,一覺醒來,斜陽正照著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長難遣啊!

  【賞析】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nèi)景,最后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jié),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jīng)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jīng)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凹t稀”、“綠遍”、“樹色陰陰”,標(biāo)志著春天已經(jīng)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和動態(tài)。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彼鶎懙臈罨〒涿,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fēng)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jīng)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diào),富有生趣!懊擅伞薄ⅰ皝y撲”,極富動態(tài)感!靶腥恕倍,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nèi),一承上,一啟下,轉(zhuǎn)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jīng)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 ”相應(yīng);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nèi),引出下面對室內(nèi)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寫如此閑靜的室內(nèi),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蕩的游絲糾結(jié)、繚繞,逐漸融合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爸稹、“轉(zhuǎn)”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tài),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nèi)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jié)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宣,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guān)。夢醒后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

  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中說:“結(jié)‘深深’妙,著不得實字!鄙蛑t《填詞雜說》中進一步指出結(jié)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詞寫景的特點,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踏莎行賞析10

  原文:

  踏莎行·潤玉籠綃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

  繡圈猶帶脂香淺。

  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yīng)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

  香瘢新褪紅絲腕。

  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fēng)菰葉生秋怨。

  譯文:

  柔潤如同白玉的肌膚,罩著菲薄透明的紗衣。用羅絹團扇輕輕遮蔽著淺紅的櫻桃小口。脖頸上圍著繡花圈飾,還散發(fā)著淡淡的脂粉香氣。大紅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紋重重疊起,艾草枝兒斜插著舞亂的發(fā)髻。

  午夢迷離。夢中歷盡千山萬水,其實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轉(zhuǎn)移。手腕上紅絲線勒出的印痕剛剛褪去。江面上的雨聲淅淅瀝瀝,卻無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蕭蕭的晚風(fēng)吹著菰葉,那境味簡直就像已經(jīng)到了秋季。

  注釋:

  1.踏莎(suō)行:調(diào)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diào),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

  2.潤玉:指肌膚。

  3.籠綃:簿紗衣服。

  4.檀櫻:淺紅色的櫻桃小口。檀,淺紅色,唐羅隱《牡丹》詩:“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dāng)心一抹檀!

  5.繡圈:繡花圈飾。

  6.榴心:形容歌女紅色舞裙上印著重疊的石榴子花紋。

  7.艾枝:端午節(jié)用艾葉做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見《荊札歲時記》。

  8.一箭:指刻漏。古代計時工具。

  9.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10.紅絲腕:民俗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系在腕了以驅(qū)鬼祛邪。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縷。見《風(fēng)俗通》。

  11.菰(gū):水生植物,也稱茭白,可作菜,子實可食。

  賞析:

  這是首感夢詞,而這與一般的感夢詞又不完全一樣,把夢中所見之人的容貌、服飾描摹得極其細(xì)膩逼真,并沒給人以縹緲恍忽、迷離朦朧之感,因而使人一時很難看出是在寫夢。

  起頭“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三句著意刻畫夢中所見之人的玉膚、櫻唇、脂粉香氣及其所著紗衣、所持羅扇、所帶繡花圈飾,從色、香、形態(tài)、衣裳、裝飾等逼真地顯示其人之美!傲裥目寨B舞裙紅,艾枝應(yīng)壓愁鬟亂。”兩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兩地相思,以“榴心”、“艾枝”點明端午節(jié)令。上句的“空疊”二字,是感嘆舞裙空置,推測此因無心歌舞;下句的“應(yīng)壓”二字,則瞥見發(fā)鬢散亂,想象其人應(yīng)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寫夢,卻始終不點破是說夢。直到下片換頭,才以“午夢千山”一句點出以上所寫原來只是南柯“午夢”。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夢魂與現(xiàn)實距離之遙遠(yuǎn)。這一句是寫山長水遠(yuǎn),路途阻隔,只有夢魂才無遠(yuǎn)弗屆。對下句“窗陰一箭”,前人大都解說為:慨嘆光陰似箭,與夢中人分別已久。但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這不是感嘆光陰逝去之速,而是說刻漏移動之微。聯(lián)系上句,作者寫的是:夢中歷盡千山萬水,其實只是片刻光景。兩句合起來,既深得夢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夢初回時所產(chǎn)生的對空間與時間的迷惘之感。

  換頭兩句剛寫到夢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紅絲腕”一句,把詞筆重又拉回到夢境,回想和補寫夢中所見之人的手腕。這一詞筆的跳動,正是如實地寫出了作者當(dāng)時的心靈狀態(tài)和感情狀態(tài)。在這片刻,對作者說來,此身雖已從夢中覺醒,而此心卻仍留在夢中。夢中,他還分明見到其人依端午習(xí)俗盤系著采絲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寬褪的印痕。

  如果聯(lián)系他另外寫的幾首端午憶姬之作,可發(fā)現(xiàn),詞人對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絲系腕一事留有特別深刻的印象。這就無怪他在這次夢中也注意及此,并在夢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fēng)菰葉生秋怨”兩句,則兩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夢”醒來直到“晚風(fēng)”吹拂這段時間內(nèi)的悠邈飄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此詞上片正是以實筆來描摹虛象,寫得十分真切;在結(jié)拍處卻以虛筆來點畫實景,寫得情景異?~緲。也許正因其幻而益真,真而益幻,所以才具有“天光云影,搖蕩綠波”之美,使人深深地被這種境界所吸引,而又感其乍離乍合,難以追尋。就連最不喜歡夢窗詞的王國維也對“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fēng)菰葉生秋怨”二語大加贊賞,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句所攝取的眼前景物——“雨聲”、“晚風(fēng)”、“菰葉”,既襯托出、也寄寓著作者在夢醒后難以言達的情思和哀怨,同時兼有以景托情和融情入景之妙。

踏莎行賞析11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貶為青州知府,任職之際,他為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舍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xì)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fēng)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堂香從屏風(fēng)后裊裊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dāng)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jīng)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桿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diào)五十八字,仄韻。

  闌(lán):殘,盡,晚。

  紅英:紅花。南唐李煜《采桑子》詞:“亭前春逐紅英盡!

  屏山:指屏風(fēng)。唐溫庭筠《南歌子》詞:“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堂堂:深堂。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

  杳(yǎo)杳:深遠(yuǎn)無邊際。

  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yōng)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

  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所表現(xiàn)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jié),倚樓而望,盼望離人歸來的幽怨情思。全詞語言細(xì)膩,深郁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場景描寫,又有細(xì)致入微的景物刻畫,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清雅脫俗的仕女相思圖。

  上片著力描寫女主人公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xué)囀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斗艷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陰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jié)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于極富春的特征,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吧迸c“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煉字工巧,耐人尋味!皩㈥@”“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yīng)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里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畫著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fēng),半開半掩,可無人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里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余香,輕輕飄散,搖蕩著,繚繞著,彌散在冷寂的畫堂里,仿佛幽遠(yuǎn)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半掩”“蒙蒙”“裊”“靜”,用詞精當(dāng),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xiàn)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huán)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郁郁情懷、堂堂幽怨,完美地構(gòu)成了環(huán)境與心境的和諧統(tǒng)一。

  下片著力抒發(fā)女主人公傷別懷遠(yuǎn)的深堂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dāng)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堂。可誰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疤锰谩薄拌描谩,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yuǎn)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xì)節(jié)突出!白圆畺|,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所以聽?wèi){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旌哩!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余,啞然無語。但見萬里長空,一片陰堂,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yuǎn)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yuǎn),巧于用典!按翰菽昴昃G,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保ɡ铎稀肚迤綐贰e來春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保ń汀秳e賦》)當(dāng)離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像魂魄離體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總之,全詞由描寫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將暮春時節(jié)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愛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情景交融,意境渾然,于是情經(jīng)景緯,織成天機云錦。

踏莎行賞析12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

  作者:辛棄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dāng)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譯文及注釋

  譯文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凄涼?當(dāng)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么可以悲傷之處?細(xì)細(xì)想想?yún)s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jié)快到了,秋風(fēng)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涼。

  注釋①踏莎行:詞牌名。節(jié)選自《淮海詞》!短ど小酚置读L春》《喜朝天》等。雙調(diào)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雙調(diào)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谧▃huàn)岡:地名,在帶湖旁。

 、鬯斡瘢簯(zhàn)國時楚國的著名詩人,屈原的學(xué)生,其代表作《九辯》有句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④如許:如此。

 、蓦S分:隨意,任意。

 、薜乳e:平常,普通。

 、呱蹩埃菏裁纯梢。

 、嗨剂浚杭(xì)細(xì)想想。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賞析

  此詞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耙乖聵桥_,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里散發(fā)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zhuǎn)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么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dāng)年宋玉大發(fā)悲秋之情,究竟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dāng)年宋玉悲如許”,用設(shè)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yīng)該說,當(dāng)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diào)和邏輯繼續(xù)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tǒng)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凄涼”一個問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边@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杰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jié)快來了,那凄冷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fēng)雨”,一語雙關(guān),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xí)慣于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yuǎn)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fā)動的。稼軒《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鑒于歷史的教訓(xùn),閑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dāng)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jié)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踏莎行賞析13

  原文: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fēng)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舊時,探梅時節(jié)。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注釋:

  ①雪似梅花:唐東方虬《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诿坊ㄋ蒲汗艠犯骸爸谎曰ㄋ蒲,不悟有香來!

 、郯⒄l:誰,何人。

 、苋ツ辏和。

  賞析:

  詞的上片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說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zhì)相異,神相別,因而本詞中詞人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筆:“似和不似都奇絕”。“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yīng)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rèn)為是“惱人”的'!皭廊恕奔础傲萌恕,此解釋詩詞中屢見不鮮。那么為什么會撩撥起人的心事?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說:“惱人風(fēng)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痹~人此處設(shè)下了懸念,令人揣想。因為心中本有事,見了這樂景則與她心情抵觸不入,反而觸景添愁。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jié)。老來舊事無人說。”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jié),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fēng)物依舊,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觸景生情!詞到結(jié)句時才點明詞人為什么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的“恨”。

  整首詞先設(shè)下重重迷障,層層云翳,然后驅(qū)霧排云,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別恨委婉道出,有著一種朦朧美。這種朦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澀。

  如果一首詞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卻了意義。這種詞沒有朦朧美,而是晦澀。朦朧美如霧中之花,紗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細(xì)辨可見其形態(tài),這種境界給人一種含蓄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

踏莎行賞析14

  原文: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xì)。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詩詞賞析:

  這首詞是經(jīng)常為人們所稱道的名篇,寫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離愁。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東風(fēng)一樽酒,新歲獨思家!币彩菍懘喝漳戏铰猛舅技。五律與這首《踏莎行》同屬一類題材,但是,無論是構(gòu)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區(qū)別。詩的構(gòu)思疏,詞的構(gòu)思密;詩的意境淺,詞的意境深。至于藝術(shù)表現(xiàn),更是迥然不同,詩的表現(xiàn)直,詞的表現(xiàn)曲。詩直寫耳目見聞,直抒旅思懷抱,多用賦法;而詞則虛實相生,委曲盡情,賦比興交相為用。其效果是,詩以景勝,詞以情勝。本文著重分析一下這首詞的幾種藝術(shù)表現(xiàn)。

  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上的離愁,下片寫想象中家室的離愁,兩地相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現(xiàn)離愁。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藝術(shù)手法。

  以樂寫愁,托物興懷。這種手法運用得很巧妙。詞的上片展現(xiàn)了這樣的鏡頭:一位孤獨的行人,騎著馬兒,離開了候館(旅舍),望著已經(jīng)凋落的梅花,走過溪上的小橋,拂掠那岸邊的柳絲,迎著東風(fēng),踏向那散發(fā)著芳香的草地。在這畫面里,殘梅、細(xì)柳和薰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xiàn)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氣氛。這美妙的春景,這和煦的春風(fēng),引誘著多少人攜眷踏青游春來欣賞!馬克思說:“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shù)》第一卷》)。這“良辰美景”,對于滿懷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如同虛設(shè);不僅成了虛設(shè),而且因為遠(yuǎn)游他鄉(xiāng),不能偕同家室飽覽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悵帳的離情別緒。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边@首詞以春景寫行旅,以樂景寫離愁,從而得到煩惱倍增的效果。

  寓虛,富于聯(lián)想,也是這首詞的一個藝術(shù)特點。梅、柳、草,實景虛用,虛實結(jié)合,不僅表現(xiàn)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離情別緒。在古典詩詞中,梅、柳、草就經(jīng)常與離思相關(guān)合。據(jù)《荊州記》記載,陸凱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給長安的友人范曄,并贈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逼浜笳勖芳倪h(yuǎn)以托離思,在詩詞中便屢見不鮮。候館的殘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贈別;既是殘梅,卻連折梅寄遠(yuǎn)也不能如愿,惜別之情更是可以默會了。柳也關(guān)合別意。北朝樂府有《折楊柳枝》,或說“柳”與“留”諧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橋折柳贈別更成為一種風(fēng)俗。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詞“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即指其事。這里所寫行人看到溪橋細(xì)柳,自然會回想起臨別折柳之類的事,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離愁了。自從《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將春草與離思聯(lián)系起來以后,詩人便多以春草表現(xiàn)離情別緒。江淹《別賦》“閨中風(fēng)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牽動著離愁別恨。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又是一例。作者另有《虞美人》“艷陽剛愛挫愁人,故生芳草碧連云,怨王孫”;《少年游·草》“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yuǎn)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洞仙歌令》“樓前亂草,是離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現(xiàn)離愁。無論是此前的詩人,或者是作者本人,都經(jīng)常以梅、柳、草關(guān)合離思,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根據(jù)認(rèn)為,作者在這首詞里所描寫的殘梅、細(xì)柳、薰草,雖然沒有直接指明三者與離愁的關(guān)系,但卻暗用了故實,寄寓了離愁。這三者的妙用,不止于渲染環(huán)境,烘托氣氛,還可以引起人們對于離別的種種聯(lián)想,觸發(fā)離愁別恨。這三種景物,甚至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所思念的人兒的形象:草綠的羅裙(如牛希濟“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柳細(xì)的眉黛、花好的容貌,正如作者在《長相思》一詞中所說的“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作者拈出梅、柳、草,實中寓虛,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離愁,的確非常耐人尋味,有無窮的韻外之致。

  化虛為實,巧于設(shè)喻,同樣是本篇重要的`藝術(shù)手段!半x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便是這種寫法!俺睢笔且环N無形無影的感情。曹植《釋愁文》說:“愁之為物,惟惚惟恍!倍拍痢冻睢吩娨舱f:“聚散竟無形,回腸自結(jié)成!背顭o形色可描繪,無影跡可追尋,是一種“虛”的東西。要表現(xiàn)愁,經(jīng)常得化虛為實。萊辛說,詩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見的對象”,描繪成如同“物質(zhì)性的圖畫”(《拉奧孔》第十五章)!俺睢睙o形體質(zhì)量,所以詩人們常將它“物化”,說成可以拋擲剪割、車載斗量的東西,使人產(chǎn)生形體感和質(zhì)量感,因而增加了詩的感染力。有的則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古來以水喻愁的很多,唐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一水牽愁萬里長”,趙嘏“一溪縈作萬重愁”,或者以水喻愁之多,或者以水喻愁之長。一物喻一物,可以作多邊比喻。這首詞說行人愈走愈遠(yuǎn)未有盡頭,離愁也愈續(xù)愈長未有窮已,這離愁之延長,這離愁之不斷,恰似溪橋下汩汩流向遠(yuǎn)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雖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這一點卻是共同的:“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shù)效果。

  逐層深化,委曲盡情,更是這首詞顯著的藝術(shù)特色。清袁枚《與韓紹真書》說:“貴直者人,炭曲者文。”宛轉(zhuǎn)達意,更進一層,可以使詩詞更加含蓄有味,寫自己思念家室,從對象著筆,設(shè)想家室如何思念自己,這便使感情更進一層。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香霧云鬞濕,清輝玉臂寒”;就是采用這里“設(shè)身處地”的寫法,詩人自己望月思家,卻想象妻子望月思念詩人的情景。王嗣?#93;評論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這種進一層的寫法,在詩詞中頗多。這首詞也是采用這種手法,想象他妻子登樓遠(yuǎn)望,柔腸寸斷,妝淚盈盈,這已是進了一層;又反過來體諒她,勸她不要高樓倚欄。正因為高樓憑欄會更添離愁,所以勸她“莫近危倚欄”,這又進了一層。這種設(shè)身處地的寫法,可以說極盡委婉之致,寫出了“心思之曲”(楊振綱《詩品解》)。末兩句想象家室登樓望到了這樣的景象:“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視線的終極,而行人卻還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視線之內(nèi),什么也看不見。這是另一種“更進一層”的寫法,即所謂“以轉(zhuǎn)折為曲”(楊振綱《詩品解》)。內(nèi)心希望達到的某種境界,設(shè)詞上卻又極力夸張客觀情況遠(yuǎn)在這種境界之外,這便使人感到無可奈何,更深切感受希望破滅的滋味,從而更加突出地表現(xiàn)某種心境。這一種以超級設(shè)詞的更進一層手法,也是詩人們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如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便是屬于這類更進一層的超級設(shè)詞。這首詞望盡春山不見行人的畫面,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見的情景,寫的是家室的失望,但卻又更進一步說明行人離愁的無窮。整個下半片,采用了不同類型的“更進一層”的藝術(shù)手法,那深沉的離愁,便被宛轉(zhuǎn)細(xì)膩地表現(xiàn)出來了,其感人之深,真是沁人心脾。

  整首詞只有五十八個字,但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以樂寫愁、實中寓虛、化虛為實、更進一層等藝術(shù)手法,便把離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所以成了人們樂于傳誦的名篇。

  作者化無形的愁為可見的景物:

  “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以江南景色“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從立體空間的角度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以“梅子黃時雨”的 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

  這樣寫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

踏莎行賞析15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xì),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請為上片開頭三句展現(xiàn)的畫面內(nèi)容,擬個標(biāo)題:

  [解析] 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jīng)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xì)嫩的枝葉。暖風(fēng)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yuǎn)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

 。2)上片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表達效果?

  [解析] 比喻;把“離愁”比作“春水”,寫出愁緒如春水般無窮無盡,把抽象的感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更容易感受,也更親切。

 。3)根據(jù)下片的內(nèi)容可以推知,是從誰的角度來表達離愁的?后兩句一向被奉為名句,試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點。

  [解析]居者或女性春山已遠(yuǎn),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想象之中將懷人之情更進一步。

  【賞析】

  這是歐陽修寫男女離情的名作,題材常見,但手法奇妙,意境優(yōu)美,讀來令人神往。上片寫遠(yuǎn)行郎君的離愁,由遠(yuǎn)行引出離思。“候館”、“溪橋”暗點經(jīng)行之地迢遙;“梅殘”、“柳細(xì)”,見出出行之時系在初春:“草薰風(fēng)暖”,烘染春光和煦,反襯離愁凝重!叭绱核,即事取景,以景喻情,寫出離愁之長、之濃,筆觸精當(dāng)細(xì)膩,極切極婉、語語倩麗。下片手法奇妙,以行者想象居人思念行人來刻畫居人望歸的愁情!叭崮c”、“粉淚”,見出居人情深!皹歉摺本渥饕坏,收拍蕩開視野,悵望行人之遠(yuǎn),望盡平蕪,望斷春山,不見行者,行者還遠(yuǎn)在春山之外不知何處,居人盼歸不見的絕望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借景寫情,遠(yuǎn)韻悠然無盡。這首詞寫春景發(fā)離愁,景愈佳而愁愈深,淡語濃情,“不厭百回讀。”(《詞統(tǒng)》)

【踏莎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踏莎行候館梅殘的原文及賞析11-14

賀鑄《踏莎行》古詞鑒賞05-04

《踏莎行》陳堯佐詞作鑒賞05-04

《踏莎行(楊柳回塘)》賀鑄詞作鑒賞07-12

俠客行原文賞析12-17

踏冬的作文12-04

踏浪的作文07-26

踏秋的作文07-23

關(guān)于踏浪的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