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卜居原文翻譯
卜居原文翻譯1
作品原文
卜居1
屈原既放2,三年不得復見3。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4。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5:“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6!闭惨硕瞬叻鼾7,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8,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9,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10?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11?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12,將哫訾栗斯13,喔咿儒兒14,以事婦人乎15?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16,如脂如韋17,以潔楹乎18?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19,將泛泛若水中之鳧20,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21,將隨駑馬之跡乎22?寧與黃鵠比翼乎23,將與雞鶩爭食乎24?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25:蟬翼為重,千鈞為輕26;黃鐘毀棄27,瓦釜雷鳴28;讒人高張29,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30,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31:“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32,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詞句注釋
1、卜居:占卜自己該怎么處世。卜,占卜。居,處世的方法與態(tài)度。
2、放:放逐。
3、復見:指再見到楚王。
4、蔽障:遮蔽、阻撓。
5、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6、因:憑借。
7、端策:數(shù)計蓍草。端,數(shù)也。拂龜:拂去龜殼上的灰塵。
8、悃(kǔn)悃款款:誠實勤懇的樣子。
9、送往勞來:送往迎來。勞,慰勞。
10、大人:指達官貴人。
11、偷生:貪生。
12、超然:高超的樣子。高舉:遠走高飛。保真:保全真實的本性。
13、哫(zú)訾(zī):以言獻媚。栗斯:阿諛奉承狀。栗,恭謹,恭敬。斯,語助詞。
14、喔咿儒兒(ní):強顏歡笑的樣子。
15、婦人:指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她與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聯(lián)合排擠饞毀屈原。
16、突梯:圓滑的樣子。滑(gǔ)稽(jī):一種能轉注吐酒、終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應付無窮、善于迎合別人。
17、如脂如韋:謂像油脂一樣光滑,像熟牛皮一樣柔軟,善于應付環(huán)境。
18、潔楹:度量屋柱,順圓而轉,形容處世的圓滑隨俗。潔,借為“絜(xié)”,《楚辭補注》引《文選》亦作“絜”。
19、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樣子。
20、泛泛:漂浮不定的樣子。鳧(fú):水鳥,即野鴨。一本此字下有一“乎”字。
21、亢(kàng)軛(è):并駕而行。亢,同“伉”,并也。軛,車轅前端的橫木。
22、駑(nú)馬:劣馬。
23、黃鵠(hú):天鵝。
24、鶩(wù):鴨子。
25、溷(hùn)濁:骯臟、污濁。
26、千鈞:代表最重的東西。古制三十斤為一鈞。
27、黃鐘:古樂中十二律之一,是最響最宏大的聲調。這里指聲調合于黃鐘律的大鐘。
28、瓦釜(fǔ):陶制的鍋。這里代表鄙俗音樂。
29、高張:指壞人氣焰囂張,趾高氣揚。
30、吁嗟:嘆息聲。
31、釋:放下。謝:辭謝,拒絕。
32、數(shù):卦數(shù)。逮:及,到。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白話譯文
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能和楚王相見。他竭盡智慧效忠國家,卻被讒言謗語把他和君王遮蔽阻隔。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問卜說:“我對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過您的占卜幫助我分析判斷。”鄭詹尹就擺正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問道:“先生有何見教?”
屈原說:“我寧可誠懇樸實、忠心耿耿呢,還是迎來送往、巧于逢迎而擺脫困境?寧可墾荒鋤草勤勞耕作呢,還是交游權貴而沽名釣譽?寧可毫無隱諱地直言為自己招禍呢,還是順從世俗貪圖富貴而茍且偷生?寧可鶴立雞群而保持正直操守呢,還是阿諛逢迎、強顏歡笑以侍奉那位婦人?寧可廉潔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還是圓滑詭詐、油滑適俗、趨炎附勢?寧可像志行高遠的千里駒呢,還是像浮游的野鴨隨波逐流而保全自身?寧可與騏驥并駕齊驅呢,還是追隨那劣馬的足跡?寧可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同雞鴨在地上爭食?上述種種,哪個是吉哪個是兇,哪個該舍棄哪個該遵從?現(xiàn)在的世道混濁不清:認為蟬翼是重的,千鈞是輕的;黃鐘大呂竟遭毀棄,瓦釜陶罐卻響如雷鳴;讒佞小人囂張跋扈,賢明之士則默默無聞。唉,沉默吧,誰人能知我廉潔忠貞的心哪!”
鄭詹尹于是放下蓍草抱歉地說:“尺比寸長但也有短處,寸比尺短卻也有它的長處;世間萬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時候;術數(shù)有占卜不到的事情,天神也有難解之理。您還是按照自己的心志,實行自己的主張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
創(chuàng)作背景
《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王逸認為屈原所作,朱熹從其說。近世學者多認為非屈原所作,但還不能作定論,F(xiàn)代研究者多認為是楚人在屈原死后哀悼他的作品。
作品鑒賞
《卜居》篇中寫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復見”,為此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就前去見太卜鄭詹尹,請他決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惡顛倒的一連串疑問,然后詹尹表示對這些疑問“龜策誠不能知事”,只好說“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顯然,《卜居》并非真的問卜決疑之作,只不過設為問答之語,以宣泄作者的憤世嫉俗之意而已。篇中多用譬喻,如“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等,形像鮮明,而且音節(jié)嘹亮,對比強烈,體現(xiàn)了激憤的情緒。就形式而言,《卜居》全篇用對問體,凡提八問,重重疊疊而錯落有致,決無呆板凝滯之感。
《卜居》記述了屈原對人生道路的堅定選擇,顯示了一位偉大志士身處黑暗世道的錚錚風骨。也許因為構成全文主體的,乃是詩人自己言論的緣故吧,后世往往又直指其作者為屈原。即使是偉大的志士,也并非總是心境開朗的。不妨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他們的個人遭際,關聯(lián)著國家民族的命運,所以心中反而更多不寧和騷動。其痛苦、憤懣的抒瀉,也帶有更深切的內涵和遠為強烈的激情。屈原正是如此。當他在《卜居》中出現(xiàn)的時候,已是強諫遭斥、遠放漢北的“三年”以后。“忠而被謗”,能無哀憤?“既放”在外而找不到報效家國之門,能不痛苦得“心煩慮亂,不知所從”?此文開篇描述他往見鄭詹尹時的神思蕭散之狀,正表明一種怎樣深切的痛苦和騷動,在折磨著這位哲人的心靈。
這痛苦和騷動的展開,便是構成全文主體的卜問之辭。篇目題為“卜居”,可見卜問的是有關安身立命的大問題。而當詩人發(fā)出“寧……將……”的兩疑之問時,顯然伴隨著對生平遭際的莊肅回顧。因而誦讀這節(jié)文字,只有聯(lián)系屈原的崎嶇經歷,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間的情感推涌和漲落。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這莊嚴的回顧,似于是從青年時代的修身立業(yè)開始的。思緒悠悠卻又突兀而問,平靜中帶著自信,突兀中夾幾分焦慮,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志在興邦,而急于有所作為的青年之思考和選擇。接著的“吾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權貴)以成名乎?”則又情緒激昂起來,于自信中汩汩涌騰出一派傲氣——正如屈原在《九章·橘頌》中就驕傲表述的,他“蘇世獨立”、“廓其無求”,誓志靠自己的“力耕”,來實現(xiàn)“誅鋤”天下“草茅”的壯愿,而決不愿向腐朽的權貴攀附、折腰。這便是青年屈原,在踏上楚國政壇前夕所作出的人生選擇。這與當時的許多紈袴子弟,為了實現(xiàn)個人對名位、富貴的企盼,而奔走鉆營于王公大人府邸,構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到了“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句的跳出,屈原的思緒,大抵已回顧到他擔任楚懷王左徒時期。當時,詩人正以“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的滿腔熱忱,投身于振興楚國、改革朝政的大潮之中,同時也就與朝中的舊貴族勢力發(fā)生了直接的沖突。卜問中由此滾滾而發(fā)的兩疑之問,正成了這一沖突景象的驚心寫照:一邊是屈原的“竭知盡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屈原列傳》);一邊則是貴族黨人的“競進貪婪”,不惜走后宮“婦人”(懷王之妃鄭袖)的門路,以“哫訾栗斯”的阿談獻媚,換取權位和私利。一邊是屈原“廉潔正直”,為楚之安危強諫懷王,甘冒“正言不諱以危身”之禍;一邊則是貴族黨人“突梯滑稽”(圓滑討好)的巧言令色、顛倒黑白,向屈原施以中傷和讒毀。屈原的遭受迫害和被懷王暴怒“放流”,就正發(fā)生在這十數(shù)年間。當詩人回顧這一段遭際時,胸中便充塞了無量的悲憤。兩疑式的發(fā)問,因此挾帶著怫郁之氣排奡直上,正如陣陣驚雷碾過云霾翻沸的夜天,足令狐鬼鼠魅為之震懾。兩種絕然相反的處世哲學的尖銳對立,在這節(jié)鋪排而出的卜問中,得到了鮮明的表現(xiàn)。
在如此尖銳的對立中,屈原的選擇是孤傲而又堅定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條為國為民的獻身之路,愿效“騏驥”的昂首前行和“黃鴿”的振翮高翥,而決不屑與野鳧“偷生”、與雞鶩“爭食”!但這選擇同時又是嚴峻和痛苦的,因為它從此決定了屈原永不返朝的悲劇命運。忠貞徙倚山野,邪佞彈冠相慶,楚國的航船觸礁桅折,楚懷王也被詐入秦身死!處此“溷濁而不清”的世道,詩人能不扼腕嘯嘆?文中由此跳出了最憤懣、最奇崛的悲呼之語:“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佞的囂張、朝政的混亂,用“蟬翼”的變輕為重、“瓦釜”的得意雷鳴喻比,真是形象得令人吃驚!全篇的卜問以此悲呼之語頓斷,而后發(fā)為“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的愴然嘯嘆。其勢正如涌天的怒浪突然凌空崩裂,又帶著巨大的余勢跌落。其間蘊蓄著這位偉大志士,卓然獨立、又痛苦無訴的無比哀憤。
這就是構成《卜居》主體的卜問之辭,從形式上看,它簡直就是一篇直詰神明的小《天問》。但由于《卜居》所問,均為詩人身歷的現(xiàn)實遭際,其情感的抒瀉就不像《天問》那般舒徐,而是與自身奮斗道路的選擇、蒙讒遭逐的經歷一起,沸涌直上、翻折而下,帶有了更大的力度。其發(fā)問也不同于《天問》的一氣直問,而采取了“寧……將……”的兩疑方式,在對立鋪排中摩奡震蕩,似乎表現(xiàn)出某種“不知所從”、須由神明決斷的表象。但由于詩人在兩疑之問中寓有褒貶筆法,使每一對立的卜問,突際上都表明了詩人的選擇立場。如問自身所欲堅守的立身原則,即飾以“悃悃款款”、“超然高舉”、“廉潔正直”之詞,無須多加探究,一股愿與慨然同風的正氣,已沛然彌漫字行之間。對于群小所主的處世之道,則斥之為“偷生”、“爭食”,狀之為“喔咿儒兒”、“突梯滑稽”,那鄙夷不屑之情,正與辭鋒銳利的`嘲諷勃然同生。與對千里之駒“昂昂”風采描摹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對與波上下之鳧“氾氾”丑態(tài)的勾勒——其間所透露的,正是對貴族黨人處世哲學的深深憎惡和鞭撻之情。明睿的“鄭詹尹”對此亦早已洞若觀火,所以他的“釋策而謝”,公然承認“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也正表達了對屈原選擇的由衷欽佩和推崇。
寓詩人的選擇傾向于褒貶分明的形象描摹之中,而以兩疑之問發(fā)之,是《卜居》抒瀉情感的最為奇崛和獨特之處。正因為如此,此文所展示的屈原心靈,就并非是他對人生道路、處世哲學上的真正疑惑,而恰是他在世道溷濁、是非顛倒中,志士風骨之錚錚挺峙。
價值影響
《卜居》所展示的人生道路的嚴峻選擇,不只屈原面對過,后世的無數(shù)志士仁人千年來都曾面對過。即使在今天,這樣的選擇雖然隨時代的變化而改換了內容,但它所體現(xiàn)的不墜時俗、不沉于物欲的偉大精神,卻歷久而彌新,依然富于鼓舞和感染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卜居》無疑會給人以很大的人生啟迪:它將引導人們擺脫卑瑣和庸俗,而氣宇軒昂地走向人生的壯奇和崇高。
這篇文章無論作者是誰,都是很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在先秦的典籍里,沒有關于屈原的資料,最早為他立傳的是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也許因為搜集資料的困難,《屈原列傳》的史料并不豐贍,倒是太史公與屈原的遭遇頗多相似,故借屈原的遭遇抒發(fā)自己的憂憤與怨怒,因此抒情勝于記事。屈原問卜未必實有其事,但屈原對自己的人生遭遇與做人處事的原則的反思卻是非常真實的。屈原連設八問,以“寧”“將”兩疑方式問卜,給人以不知所從的印象。其實,詩人的設問,與其說是他對人生道路和處世原則的困惑,倒不如說是他對黑白顛倒、清濁混淆的現(xiàn)實的震驚和憤慨。在你死我活的尖銳對立中,愈顯出屈原廉潔正直、心性高潔的品格與堅持操守、絕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對屈原的研究,此文至少可供參考。
在藝術上,《卜居》采用主客問答的體式,對漢賦“設為問答,以顯己意”,頗具啟發(fā)意義,或謂之漢賦之先聲亦無不可。后世辭賦雜文中賓主問答之體,即濫觴于此!恫肪印烽_頭和結尾的敘述,完全是散文的寫法,中間用駢偶和散行句參錯組成,用韻也較為自由,它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新體裁,是“不歌而誦”的漢賦的先導。
作者簡介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后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而亡。所作《離騷》《九章》《天問》等傳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統(tǒng)治集團昏庸腐朽,揭露現(xiàn)實的黑暗與混亂,感嘆抱負不申,抒發(fā)懷歸之情,深度體現(xiàn)對國事的深切憂念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卜居原文翻譯2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shù)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翻譯
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選擇有樹林池塘并且景色幽雅之地為我籌建草堂。
他們知道我愿在城外少塵俗之事的地方卜居,這個地方另外還有清澈的江水,以銷除我行旅懷鄉(xiāng)的愁思。
我仿佛看到那無數(shù)的蜻蜓一齊在天地間飛翔,一對紫鴛鴦同在溪水上出沒。
如果興會所至,這里能夠東行萬里,須要前往山陰的話,順水搭舟即可到達。
注釋
卜居:本自《楚辭》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選擇居住的地方,實際是借用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錦江上游一段,杜甫結草堂于溪畔。溪,一作“之”,一作“流”。
水西頭:浣花溪由西向東流,水西頭即在溪之上游。
主人:指當?shù)氐挠H友,或指劍南節(jié)度使裴冕,或是詩人自稱,未詳。
為卜:即行卜。為,即施行;卜,選擇。
林塘:指樹林池塘,泛指幽居之所。
幽:僻靜,幽雅。
出郭:雙關語,喻作者避難入蜀,遠離了政治漩渦。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
少塵事:沒有俗世打擾。
塵事:塵俗之事。
更:另外。
澄江:清澈的江水,這里指浣花溪。澄,清澈靜止。
銷:消除。
客愁:行旅懷鄉(xiāng)的愁思。
齊:一齊。
鸂鶒:水鳥名,形大于鴛鴦,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稱紫鴛鴦。
對:共,同,合。
沉。涸谒铣鰶]。
東行萬里:即向東行駛萬里。
堪:能夠、勝任。
須向:需要前往。
須:應當;向,前往,去。
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杜甫青年時期曾南游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到過會稽(即山陰)。
賞析
此詩是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開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時所作。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一家由同谷到達成都,在草堂寺暫時居住了一段時間。詩人在親友的幫助下籌劃在寺旁空地營造草堂,有了安身處所,喜不自禁地創(chuàng)作這首詩,以表達避俗野居的樂趣。
此詩首聯(lián)寫出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huán)境并透露出選擇在此處營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繞著草堂潺潺流過,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環(huán)境幽靜,令人沉醉。在幽靜的地方居住有兩大好處:一是少煩擾,二是洗客愁。這正符合詩人當時的狀態(tài)。
頷聯(lián)從人的角度詮釋“林塘幽”,實際上是寫出了為什么要選幽靜的地方的理由,比首聯(lián)遞進了一個層次。那里離城區(qū)遠,出了城郭就少了許多凡塵俗事的煩擾,而且那里還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滌遠客的憂愁。澄清的江水靜靜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則是情感的流露。
頸聯(lián)則從物的角度寫出“林塘幽”之情狀,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可以陶冶情操,修養(yǎng)性情。許多蜻蜒點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戲水,成雙結對,時浮時沉,悠閑自在。以動物之動來襯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氣。此情此景,讓詩人頓覺先前漂泊輾轉的疲憊一掃而空,忘卻了俗世喧囂帶給他的煩惱,自然引出尾聯(lián)的“乘興”。
尾聯(lián)寫詩人的內心想法,在這地方居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可以乘船順長江之流直下,直達山陰。詩人很想東行萬里去山陰,效仿王子猷雪夜駕舟訪戴安道。但詩人可能并非真的要拜訪誰,或許詩人已經厭倦了煩囂的現(xiàn)實生活了,想要去訪道尋仙;或許詩人要訪自己的朋友,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傊,詩人在經歷人生動蕩后,憧憬隱居與安逸。
卜居原文翻譯3
卜居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先秦古詩詞《卜居》譯文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見(到國王)。(他)竭盡智慧用盡忠心,卻被讒言遮擋和阻隔。(他)心情煩悶思想混亂,不知道何去何從。就前往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來決定!闭惨蛿[正蓍草拂凈龜殼說:“您有什么賜教的?”
屈原說:“我是寧愿忠實誠懇,樸實地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而使自己不會窮困呢?
“是寧愿憑力氣除草耕作呢,還是游說于達官貴人之中來成就名聲呢?是寧愿直言不諱來使自身危殆呢,還是跟從習俗和富貴者來偷生呢?是寧愿超然脫俗來保全(自己的)純真呢,還是阿諛逢迎戰(zhàn)戰(zhàn)兢兢,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地諂言獻媚)來巴結婦人呢?是寧愿廉潔正直來使自己清白呢,還是圓滑求全,像脂肪(一樣滑)如熟皮(一樣軟),來諂媚阿諛呢?
“是寧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馬呢,還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鴨子隨波逐流,偷生來保全自己的'身軀呢?“是寧愿和良馬一起呢,還是跟隨駑馬的足跡呢?是寧愿與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跟雞鴨一起爭食呢?”
“這些選擇哪是吉哪是兇?應該何去何從?”
“(現(xiàn)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鐘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可嘆啊沉默吧,誰知道我是廉潔忠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辭謝道:“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
卜居原文翻譯4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shù)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古詩簡介
《卜居》是唐朝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詩人寓居成都時所作,表達了避俗野居的樂趣。此詩開頭二句點明卜居之地,中間四句寫草堂幽情幽趣,幽居自得,物各閑暇,結尾二句寫草堂遠韻,溪通吳會,正可乘興而下。全詩以“幽”為中心,而幽則體現(xiàn)在水上,故全詩以水為線索,所有景物都和水有關,用字傳神是本詩的一大特點,如“齊”字和“對”字便傳神地寫出了動物閑適的樣子。全詩筆調歡快,表達出一種欣喜之情,但也隱藏著苦澀與無奈。
翻譯/譯文
在浣花溪水流的上游溪畔,主人選擇有樹林池塘并且景色幽雅之地為我籌建草堂。
他們知道我愿在城外少塵俗之事的地方卜居,這個地方另外還有清澈的江水,以銷除我行旅懷鄉(xiāng)的愁思。
我仿佛看到那無數(shù)的蜻蜓一齊在天地間飛翔,一對紫鴛鴦同在溪水上出沒。
如果興會所至,這里能夠東行萬里,須要前往山陰的話,順水搭舟即可到達。
注釋
1.卜居:本自《楚辭》名篇《卜居》,字面意思是選擇居住的地方,實際是借用屈原對人生道路的抉擇。
2.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郊,一名百花潭,錦江上游一段,杜甫結草堂于溪畔。溪,一作“之”,一作“流”。
3.水西頭:浣花溪由西向東流,水西頭即在溪之上游。
4.主人:指當?shù)氐挠H友,或指劍南節(jié)度使裴冕,或是詩人自稱,未詳。
5.為卜:即行卜。為,即施行;卜,選擇。
6.林塘:指樹林池塘,泛指幽居之所。王勃有《林塘懷友》,其《別人四首·其三》:“林塘風月賞,還待故人來!眲⑿⒕b《侍宴餞庾于陵應詔》:“是日青春獻,林塘多秀色。”
7.幽:僻靜,幽雅。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8.出郭:雙關語,喻作者避難入蜀,遠離了政治漩渦。郭,即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
9.少塵事:沒有俗世打擾。塵事:塵俗之事。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10.更:另外。
11.澄江:清澈的江水,這里指浣花溪。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背危宄红o止。
12.銷:消除!逗鬂h書·方術傳下·壽光侯》:“此小怪,易銷耳。”
13.客愁:行旅懷鄉(xiāng)的愁思。戴叔倫《暮春感懷》:“杜宇聲聲喚客愁,故國何處此登樓。”
14.齊:一齊。
15.鸂鶒(xī chì):水鳥名,形大于鴛鴦,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稱紫鴛鴦。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暝渚藏鸂鶒,幽屏臥鷓鴣!鳖櫵昧⒆ⅲ骸苞狔,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在溪中無毒氣!
16.對:共,同,合!段簳堥E傳》:“遣中書侍郎高閭與镋對為刺史!
17.沉。涸谒铣鰶]。語出《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揚舟,載沉載浮!
18.東行萬里:即向東行駛萬里。
19.堪:能夠、勝任。《尚書·多方》:“惟爾多方,罔堪顧之!
20.乘興:興會所至,用王子猷典故,下文“山陰”、“小舟”同出于此。《世說新語·任誕》篇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子猷)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安道)!”’
21.須向:需要前往。須:應當;向,前往,去。
22.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杜甫青年時期曾南游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到過會稽(即山陰)。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開始卜居成都西郭草堂時所作。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一家由同谷到達成都,在草堂寺暫時居住了一段時間。在飽經憂患、備嘗困苦、又正當“一歲四行役”之后,詩人在親友的幫助下籌劃在寺旁空地營造草堂,有了安身處所,喜不自禁地創(chuàng)作這首詩,以表達避俗野居的樂趣。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聯(lián)寫出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huán)境并透露出選擇在此處營造的原因:浣花溪碧水蜿蜒曲折,繞著草堂潺潺流過,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環(huán)境幽靜,令人沉醉。在幽靜的地方居住有兩大好處:一是少煩擾,二是洗客愁。這正符合詩人當時的狀態(tài)。
頷聯(lián)從人的角度詮釋“林塘幽”,實際上是寫出了為什么要選幽靜的地方的理由,比首聯(lián)遞進了一個層次。那里離城區(qū)遠,出了城郭就少了許多凡塵俗事的煩擾,而且那里還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滌遠客的憂愁。澄清的江水靜靜地流是自然之境;“消客愁”則是情感的流露。
頸聯(lián)則從物的角度寫出“林塘幽”之情狀,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可以陶冶情操,修養(yǎng)性情。許多蜻蜒點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戲水,成雙結對,時浮時沉,悠閑自在。以動物之動來襯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氣。此情此景,讓詩人頓覺先前漂泊輾轉的疲憊一掃而空,忘卻了俗世喧囂帶給他的煩惱,自然引出尾聯(lián)的“乘興”。
尾聯(lián)寫詩人的內心想法,在這地方居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可以乘船順長江之流直下,直達山陰。詩人很想東行萬里去山陰,效仿王子猷雪夜駕舟訪戴安道。但詩人可能并非真的要拜訪誰,或許詩人已經厭倦了煩囂的現(xiàn)實生活了,想要去訪道尋仙;或許詩人要訪自己的朋友,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傊,詩人在經歷人生動蕩后,憧憬隱居與安逸。
名家點評
明·王嗣奭《杜臆》:客游者以即次為快,故此詩篇翩躚瀟灑,不但自適,亦且與物俱適。況溪水東行,一瀉萬里,直通吳越,可以乘興而往,山陰易舟作子猷之訪戴,豈非卜居之一快哉?
清·金圣嘆《唱經堂第四才子書杜詩解》:“已知”、“更有”,寫出主人選地,先生即次一段情事,所謂暫脫樊籠,其一時飲啄之樂如此。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草堂在西,卻縱言東面澄江之可以銷愁,則水西幽勝言外益見。如此詩法,使人何處捉摸!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公《壯游》詩云:“鑒湖五月涼!鄙w深羨山陰風景之美。今見浣溪幽勝,仿佛似之,故思乘興東游,此快意語,非愁嘆語。
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黃生曰:結聯(lián)暗用孔明,子猷語,融會入妙。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公雖入蜀,而東游乃其素志,故結聯(lián)特緣江寄興。蓋當卜筑伊始,而露棲止未定之情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張云:“齊”字、“對”字,寫出物情。
清·盧麰、王溥選輯《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亦是淺率之章。用第四一句引開,下即寫江中所見,二句便復出乘流“東行”一意,章法有開展,便不徑直矣。
【卜居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夜雨原文翻譯02-27
《江漢》原文翻譯02-28
對雨原文及翻譯02-28
端午原文及翻譯02-28
箏原文翻譯02-29
天地原文翻譯03-01
兼愛原文翻譯03-01
(經典)對雨原文及翻譯02-28
大招原文及翻譯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