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舊唐書·李大亮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李大亮,雍州涇陽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東都與李密戰(zhàn),敗,同輩百余人皆就死,賊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于幕下。義兵入關(guān),大亮自東都?xì)w國,授土門令。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其后,胡賊寇境,大亮眾少不敵,遂單馬詣賊營,召其豪帥,諭以禍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縣境以清。高祖大悅,以功賜奴婢百人。大亮謂曰:“汝輩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為賤隸乎!”一皆放遣。
貞觀元年,出為涼州都督,以惠政聞。嘗有臺使到州,見有名鷹,諷大亮獻(xiàn)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晉王為皇太子,東宮僚屬,皆盛選重臣。以大亮兼領(lǐng)太子右衛(wèi)率,俄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衛(wèi)兩宮,甚為親信。大亮每當(dāng)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嘗勞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臥!逼湟娙稳绱。大亮雖位望通顯,而居處卑陋,衣服儉率。至性忠謹(jǐn),雖妻子不見其惰容。每懷張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時為將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嘗遇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多推家產(chǎn)以遺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張弼力也。”太宗遂遷弼為中郎將,俄代州都督。時人皆賢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尋遇疾,太宗親為調(diào)藥,馳驛賜之。卒,時五十九。
親戚孤遺為大亮所鞠養(yǎng),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為舉哀于別次,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曰懿,陪葬昭陵。(刪節(jié)自《舊唐書列傳第十二》)
譯文:
李大亮,是雍州涇陽人,年少時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東都洛陽與李密交戰(zhàn),戰(zhàn)敗,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處死,敵人的統(tǒng)帥張弼見到他而認(rèn)為他與眾不同,就單獨釋放了他跟他談話,于是兩人在帳篷里結(jié)為朋友。正義之師入關(guān)后,李大亮從東都洛陽歸附國朝,擔(dān)任土門(河北井陘的古稱)縣令。屬縣百姓有饑荒,盜賊來侵犯,李大亮賣掉自己所騎的馬把錢分給貧弱的人,用開墾土地勸勉人們,當(dāng)年就獲大豐收。他親自搜捕盜賊,所攻打之處總能平定。當(dāng)時太宗位居藩鎮(zhèn),巡視安撫北部地區(qū),聽說他的事跡而贊嘆。那以后,胡人侵犯邊境,李大亮部眾少不能抵擋,就單人匹馬到敵人軍營,叫來敵人的主帥,把禍福向他講明,胡人感動悔悟,互相帶著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屬縣境內(nèi)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興,按照功勞賞賜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對這些人說:“你們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國家滅亡而到了這個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們當(dāng)做低賤的奴隸呢!”全都放走了。
貞觀元年,他離開都城擔(dān)任涼州都督,憑借仁愛寬厚的治理聞名。曾經(jīng)有宮里來的使者到了涼州,見到?jīng)鲋萦兄墨C鷹,就暗示李大亮獻(xiàn)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說:“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獵了,但使者卻索要獵鷹。如果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違背您過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這說明派遣的不該是這樣的人!
貞觀八年,擔(dān)任劍南道巡省大使。貞觀十七年,晉王成為皇太子,東宮太子的屬官,都大規(guī)模從重臣里選拔。讓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wèi)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值宿保衛(wèi)兩宮,特別被親近和信任。李大亮每當(dāng)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脫衣服小睡。太宗曾經(jīng)慰勞他說:“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彼拖襁@樣被信任。李大亮雖地位名望顯赫,但住處地勢低洼狹小簡陋,衣服儉樸隨意。至于本性忠誠謹(jǐn)慎,即使是妻子兒女也沒有見過他有懈怠的樣子。他常常想起張弼的恩惠,卻一直不能報答。張弼當(dāng)時擔(dān)任將作丞,自己隱藏不說。李大亮曾經(jīng)在路上遇見而認(rèn)出了他,(就)抱著張弼哭,多多推讓家產(chǎn)來送給張弼,張弼拒絕不接受。李大亮對太宗說:“我有今天的榮耀,是張弼的幫助啊!碧谟谑蔷吞岚螐堝鰮(dān)任中郎將,不久擔(dān)任代州都督。當(dāng)時的人都賞識李大亮沒有背棄張弼的恩德,稱贊張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親自為他調(diào)藥,用驛馬快傳賞賜給他。他去世時五十九歲。
被李大亮所撫養(yǎng)的內(nèi)外親屬的孤兒,像對待父親一樣為他服喪的有十五人。太宗為他在另外的臨時住處表達(dá)哀思,為他哭得特別悲痛,停止處理朝政三天。追封他為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號叫懿,陪葬在昭陵。
【《舊唐書·李大亮傳》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察傳原文及翻譯07-20
察傳原文及翻譯04-08
李端公原文、翻譯02-29
傳是樓記原文及翻譯03-04
讀孟嘗君傳原文及翻譯04-20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翻譯05-31
《史記·郭解傳》原文及翻譯04-17
(精選)五柳先生傳原文及翻譯09-02
《伶官傳序》原文與翻譯12-17
《史記·季布傳》原文及翻譯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