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思想與方法
《道德經(jīng)》的智慧博大精深,其中的養(yǎng)生智慧是中國養(yǎng)生思想的源泉。老子的養(yǎng)生思想和長壽觀念,不僅深刻,而且科學,對后世的養(yǎng)生學和中醫(yī)學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思想與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思想與方法
在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經(jīng)》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凹兒)虎,入軍不被甲兵;(凹兒)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保ǖ50章)老子指出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人從出生到死亡,伴隨人生的是人體的九竅(目、耳、鼻、口、前腔、前陰、后陰)四關(guān)(四肢);伴隨人死亡的也是九竅四關(guān);人為了使生命長久生存而妄動因此導致死亡的,同樣是人的九竅四關(guān)。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yōu)榱耸股L久地生存而奉養(yǎng)豐厚、享受過分。原來,曾經(jīng)聽說過擅長養(yǎng)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猛虎的傷害,進入軍陣戰(zhàn)場中不會遭受兵器的殺傷;犀牛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使用猗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猛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利刃的地方。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善于養(yǎng)生的人沒有進入死亡的境地。由此,老子教以世人以“長生久視”之道,提出了寡欲以養(yǎng)心、清靜以養(yǎng)性、無為以養(yǎng)行(形)、結(jié)善以養(yǎng)德、嗇精以養(yǎng)氣、修道以養(yǎng)神的養(yǎng)生思想和方法,對后世道家和道教養(yǎng)生思想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 寡欲以養(yǎng)心
養(yǎng)生的目的除了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還要有一個純潔的心靈。心靈的純潔是養(yǎng)生的基礎(chǔ),是進行養(yǎng)生的前提,因此在養(yǎng)生筑基時首先強調(diào)的是調(diào)心功夫。俗話說“心由聲造”,紛繁蕪雜的世界物欲橫流,存在著種種誘惑,常常把人心帶向迷茫的方向,使人陷入欲望,泯滅自我,難以自拔。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保ǖ12章)指出沉溺于五色會使人視覺模糊,乃至于雙目失眠;沉溺于五音會使人聽覺遲鈍,乃至于雙耳失聰;沉溺于五味會使人味覺失差,乃至于口生疾;騎馬奔馳而打獵行樂,會使人心神狂躁不安;珍貴和稀有的財物,會使人心生貪欲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因而使人的操行受到損害。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充實肚腹,而不追逐外在的過度的物欲生活。所以要舍棄貪圖外在享樂的生活,而采取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生活。對此,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19章),面對外界事物的誘惑,保持敦厚的本性,心神虛靜,忘物忘我,與道同化。
要做到寡欲首先要知足。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ǖ46章)就是說最大的災(zāi)禍來源于不知足,最大的過錯產(chǎn)生于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會得到滿足。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保ǖ9章)滿堂的金玉誰能夠永遠守得住,富貴了驕傲自滿就會招來災(zāi)禍;事業(yè)成功、聲名顯著就應(yīng)該急流勇退,這才符合于大道的要求。其次要不居功自傲。老子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就是說修道養(yǎng)生的人,要像道一樣,化生萬物而不干涉萬物的生長,成就功業(yè)而不自以為有功。像父母給子女穿衣服、蓋被子那樣養(yǎng)育萬物不自以為是主宰,永遠無所欲望而不要求回報。雖然道看起來顯得很微小,但它的所作所為可以堪稱偉大。修道的人如果像道一樣,始終保持不自以為偉大,那么就會成就自己的偉大。
其實,人的心本來是清靜的,只是欲望牽扯吧了。老子說:“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保ā肚屐o經(jīng)》)人的本性是純樸天真的,無欺狂犯制之心,而情則伴隨著欲望。外物的誘惑使寄情于物,在獵取外物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時,人的本性被外物所迷惑。從盜取外物的利益開始,人心反被外物所盜,最終喪失了人的純樸本性。所以老子要求人們“去甚、去奢、去泰!保ǖ29章)以此來頤養(yǎng)自己的心。
二、 清靜以養(yǎng)性
保持純潔的心靈與人性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人性的清靜決定著人心的純正,所以道家道教養(yǎng)生中常常把“清靜寡欲”相提并論。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保ǖ16章)就是說達到心境空明的極度,保持心境寧靜的頂點。萬物都在生長變化,我從中已經(jīng)觀察到它們(循環(huán)往復(fù)而)返回初始(虛靜)的普遍規(guī)律。夫萬物紛繁眾多,生長茂盛,但最終都要返回到它們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靜”,“靜”叫做復(fù)歸生命的本性。萬物復(fù)歸生命的虛靜本性,叫做永恒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了解了這一永恒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叫做明理。如果不了解這一永恒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而輕舉妄動,就會遭到不幸。如果了解萬物復(fù)歸于虛靜的這一永恒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就能效法之而虛懷若谷、無所不容;如果無所不容,就能做到公正無私;如果公正無私,就能做到無不周全;如果無不周全,就能回歸自然本性;如果達到了回歸自然本性的境界,也就達到了與虛靜之“道”相合的境界;如果與虛靜之“道”相合,就能長久平安,終身不會遭受危險。
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世間萬物,有時我們會渾渾噩噩,不知所宗,毀滅自我,喪失人性。對此,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誰能夠使混濁的狀態(tài)沉靜下來,讓它慢慢地澄清?誰能夠使安靜的狀態(tài)運動起來,讓它慢慢地產(chǎn)生變化呢?老子認為只有善于修道養(yǎng)生的人。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識)。夫唯不可志(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15章)就是說古時候善于行“道”、體“道”和修“道”的人,對深奧玄妙的大“道”之理十分精通。因潛修密行、韜光養(yǎng)晦、深藏不露、神秘難測,而令人無法記述。正是因為無法記述,所以只能勉強對他作些形容:處事小心謹慎啊,如同冬天踩著薄冰過河而不敢急躁冒進;為人謹慎小心啊,好像害怕四鄰的指責一樣而不敢輕舉妄動;恭敬莊重啊,好像作客一樣;消除情欲啊,好像春冰溶化一樣;為人敦厚質(zhì)樸啊,好像原初的木材一樣;心胸曠達(開闊)啊,好像空虛的山谷一樣;天性渾厚啊,好像混濁的水一樣;沉靜淡泊啊,好像湛深的大海深處;飄逸自如啊,好像高風一樣沒有阻止、無拘無束;保持上述為人處世之道的人(亦即“善為道者”),不自滿而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善為道者”)他不自滿而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所以反而能在原來舊的基礎(chǔ)上而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老子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保ā肚屐o經(jīng)》)說明“清”與“濁”是道的表現(xiàn)的兩個方面。在道家道教養(yǎng)生家里,“清靜”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態(tài),“清靜”是養(yǎng)生的基礎(chǔ),“清靜”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肚屐o經(jīng)》強調(diào):修養(yǎng)功夫要效法道的“清靜”,做到“常清靜”,就是“心無其心,形無其形”,最后達到“湛然常寂”,從而保持住人的純樸本性。
三、 無為以養(yǎng)行(形)
人的切外形與行動都是由心神決定的,人心好靜,品形端正,行為規(guī)范;人心好惡,形象惡劣,品行極差。所以人心的清靜決定著行為的端正,要做到人心的清靜,除了寡欲,還要無為。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保ǖ37章)就是說修道養(yǎng)生的人永遠的保持“無為”,然而卻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侯王如果能夠堅持遵守自然無為之“道”,那么萬事萬物就會按照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自然而然的運動變化。(倘若)萬物(中的人)在自我化育中而貪欲萌發(fā),我將用“道”的真樸之性(作為教化內(nèi)容)來抑制它。用“道”的真樸之性(作為教化內(nèi)容)來抑制貪欲,人們便將不會萌發(fā)貪欲(而重新回復(fù)到“自化”的狀態(tài))。人們不萌發(fā)貪欲以使心靈清靜,這樣天下就將會自然而然的安定太平。
老子又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ǖ57章)就是說用正道治國,用詭道用兵,用“清靜無為”之術(shù)取得天下百姓的人心,從而治理天下。我根據(jù)什么知道應(yīng)該如此做的呢?就是根據(jù)如下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國家頒布的禁令越多,(必然導致民眾無所適從,因此)民眾就會更加陷入貧窮;對民眾使用的鎮(zhèn)壓手段越殘酷,(必然導致民眾被迫反抗,因此)國家就會更加陷入昏亂;對民眾掌握的伎巧越重視,(必然導致民眾趨之若騖,因此)稀奇古怪的物品就會更加興起;對珍好之物越炫耀,(必然導致民眾心生貪念,因此)盜賊就會更加增多。所以有道的圣人教導我們說:“我順其自然(而不干涉),民眾就會自然發(fā)展;我崇尚清靜(而不干擾),民眾就會自然安定;我不生事擾民,民眾(安居樂業(yè),于是)就會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欲,民眾(以為楷模,于是)就會自然淳樸!庇辛颂绞⑹谰陀辛肆己玫酿B(yǎng)生環(huán)境,就能夠保持良好的行為與體形,使養(yǎng)生有了健康的基礎(chǔ)。
四、 結(jié)善以養(yǎng)德
德是道的體現(xiàn),道之體,德之現(xiàn)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說道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那么德就是遵循這種規(guī)律而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道在產(chǎn)生天地萬物時,德就存在于萬物當中,涵養(yǎng)萬物,促成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蓋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ǖ51章)就是說“道”化生萬物,“德”——“道”之性——蘊含于萬物之中。萬物[在“道”化生的自然過程中]自己(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萬物在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中自己(自然而然地)成長。 因此,萬物沒有誰不敬重道而又崇尚德的!暗馈敝员痪粗兀暗隆敝员怀缟,(除“道生”“德畜”外,還有一個重要原故)是因為“道”和“德”它們沒有誰干涉萬物而是永遠的順其自然。“道”化生萬物,“德”——“道”之性——蘊含于萬物之中。因而,“道”使萬物得以成長發(fā)育;使萬物得以成熟結(jié)果;并像父母給孩子覆蓋被子一樣使萬物得到關(guān)愛與呵護!暗馈被巳f物卻不占有,使萬物得以生存、生長卻不以為萬物是依賴自己而生存、生長,為萬物的長輩卻不主宰萬物,這就是最最深遠的德。
老子還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第54章)就是說善于立“德”的人,必須對“道”的信仰堅定不移而毫不動搖;善于抱“道”的人,必須與“道”相守而須臾不離。抱“道”立“德”要像為人子孫守護宗廟和祭祀先祖那樣永不停止而持之以恒。一個人將“道”實踐于自身,其“德”就真實存在了;一個人將“道”實踐于家庭,其“德”就充滿盈余了;一個人將“道”實踐于鄉(xiāng)村,其“德”就廣泛了;一個人將“道”實踐于國家,其“德”就豐厚了;一個人將“道”實踐于整個人類,其“德”就普遍了。因此,根據(jù)他人(以“道”修身所達到的境界),就可以來觀察本人(以“道”修身所達到的境界);根據(jù)他家(以“道”治家所達到的境界),就可以來觀察本家(以“道”修治所達到的境界);根據(jù)他鄉(xiāng)(以“道”治鄉(xiāng)所達到的境界),就可以來觀察本鄉(xiāng)(以“道”治鄉(xiāng)所達到的境界);根據(jù)他國(以“道”治國所達到的境界),就可以來觀察本國(以“道”治國所達到的境界);根據(jù)昔日之天下(以“道”治天下的實際情況),就可以來觀察今日之天下(以“道”治天下所達到的境界)。我用什么方法來了解天下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用的就是上述這個方法——“以物觀物”也。
可見,德是修道養(yǎng)生的基礎(chǔ),因此老子強調(diào)通過修善以積德,積德以養(yǎng)生成仙。正如前文所說:懂得修道養(yǎng)生的人,觀察事物細微,思想淵博,胸藏玄機,處世豁達,并非一般人能夠了解;他的謹慎就像冬天涉水一樣小心;他的神態(tài)就像處于強鄰的包圍當中一樣畏難;他的表情就像春風吹融了的冰一樣單;他的敦厚就像沒有經(jīng)過雕琢的楠木一樣樸實;他的胸懷就像空曠的山谷一樣博大;他的氣量就像渾濁的江河一樣會么都能夠容納(根據(jù)《道德經(jīng)》第15章語解。)。所以老子強調(diào),修道養(yǎng)生的人要“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8章)。
五、 嗇精以精氣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10章)就是說人能夠積聚自己的元氣達到嬰兒的狀態(tài),就可以實踐“長生久視之道”。為什么呢?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鷙鳥不搏。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月逡)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之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崩献又赋觯簨雰弘m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小拳頭卻握得很緊;他不知道交合的事情,而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那么嬰兒為什么會精氣充沛且生命力旺盛呢?嬰兒整日哭號而聲音不沙啞,是因為他極度平和沒有欲望,精氣不耗散的緣故。嬰兒無知無欲,無所畏懼,元精充足,生命力旺盛,毒蟲不會咬他,猛獸不會抓他,鷙鳥不會搏擊他。一個擅長養(yǎng)生的人,所含養(yǎng)的元精能比不得上初生的嬰兒。人如果能夠做到平和無欲,就會懂得生命存在的法則;懂得到了生存的法則,就是智慧明凈;貪圖性欲就會自招災(zāi)殃,耗費精氣,導致消精亡陽。人從幼年成長到壯年,會因耗費元精而衰老,這是不合乎于養(yǎng)生之道的。由此可知,《道德經(jīng)》的要求修道養(yǎng)生的人要像嬰兒一樣天真純潔、無知無欲,即要求清靜寡欲;如嬰兒般精氣充足、精力充沛,即倡導嗇寶精氣。
嗇寶精氣的根本目的還是要求人們“深根固柢”,實踐“長生久視之道”!兜赖陆(jīng)》第59章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就是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到了嗇,就是遵循了道的要求。那就具體的而言應(yīng)該嗇什么呢?《道德經(jīng)》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第21章)可見《道德經(jīng)》要求人們效仿大道,嗇寶人體之精。如果人不能遵守道的規(guī)律,就會損耗精氣,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從老到終,這是不道!兜赖陆(jīng)》說:“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可以看出這種現(xiàn)象常常會被人們所忽視,長久地存在也不被人們重視,人們往往會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在聲色利欲中恍恍惚惚終了一生。
在道教養(yǎng)生中,嗇指愛惜保養(yǎng)之意!兜赖陆(jīng)》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币鉃橹卫硖煜,奉敬上天,均要愛惜精神,積累精力。因為精神不妄泄,就能夠心德備全;心德備全,就能夠回歸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國家理應(yīng)如此,修道者當然也應(yīng)該這樣,修煉若能嗇,就可以長生在世。因為“嗇以治人,則民不勞;嗇以治身,則精不虧”(高延第《老子正義》)《韓非子解老》也說:“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河上公說:“嗇,愛也。治身者當愛清氣而不放逸!保ā独献雍由瞎ⅰ罚独献酉霠栕ⅰ芬舱f:萬物皆含道精,精為道之別氣,而人則是精車,想要保住精氣,百善當修。至此嗇寶精氣成為道家道教修煉成仙的一個重要原則。
六、 修道以養(yǎng)神
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是修道成神、積德成仙。所以老子在《道德經(jīng)》要求人們尊道貴德,長生久視。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ǖ42章)就是說“道”(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混沌一氣)發(fā)生運動而成為“一”(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混沌一氣),由這個“一”(也就是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混沌一氣)而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氣,由和氣而化生出萬物。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相反的方面,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達到平衡的和諧狀態(tài)。既然道化生了萬物,那么萬物返回到什么地方去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保ǖ25章)就是說有一個事物,它無色、無聲、無形,混然而成為一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它寂靜而沒有聲音啊,它空虛而沒有形體!它的本體存在獨一無雙而具有絕對性,它的運動規(guī)律永不改變而具有永恒性。它周而復(fù)始地運行,而且永不停息。可以把它視為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勉強命名它叫做“道”,再勉強對它加以形容謂之“大”。(“道”)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始。換言之,即:“道”廣大無邊,其運行無時不存,無處不在,并周而復(fù)始。說明道生萬物,萬物因有道而生生不息,周而復(fù)始,終究又回歸于道。
因此,人的出生,源自父母交媾使陰陽二氣結(jié)合,也就是說父精母血化為胞胎,就像宇宙生成演化一樣,從太易起,經(jīng)歷太初、太始、太素才有形有質(zhì),陰精依靠陽精滋生,元氣跟隨著胞胎轉(zhuǎn)化,三百天形狀長成。一朝分娩,靈光注入體中,與母體分離。人從太素形質(zhì)生成后元氣已經(jīng)有了升降之分,此時先天元氣發(fā)生,五千日時元氣充足,充沛周圍八十一丈。人的年齡應(yīng)當是十五歲,叫做童男。這個時候體內(nèi)的陰氣與陽氣各占一半,就好像東方升起的太陽之光。過了這個階段,人的元氣就開始損失,先天之氣就開始耗散,元氣衰弱后人就會生病、衰老、死亡、絕跡。人生來就很愚昧無知,自我損害靈光,一輩子兇惡頑劣,時刻減少自己的壽命。所以人生下來以后身份有所不同,壽命有所長短。生存死亡,死亡生存。在輾轉(zhuǎn)生死間不能醒悟而導致世世代代甘為墮落(根據(jù)《鐘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段意譯。)。所以人要通過煉養(yǎng),守住自己的元氣,返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與道合真,得道成神。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保ǖ39章)自古以來,天地萬物在得到“一”(即道)的之后,便會出現(xiàn)如下的情形:天得到“一”之后,便會清明;地得到“一”之后,便會安寧;神明得到“一”之后,便會靈異神通;溝谷得到“一”之后,便會充盈;萬物得到“一”之后,便會生存;侯王得到“一”之后,便會成為天下人所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們分別所達到的境界,皆因得到“一”的緣故。
綜上所述,老子要求人們通過清靜寡欲、無為不爭、結(jié)善累德、嗇精保氣來返樸歸真、返本還原,通過修道來回歸到道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的養(yǎng)生哲學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順應(yīng)自然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這就是說人必須順應(yīng)自然而生存,這是老子養(yǎng)生的根本觀點。
2.形神合一
《道德經(jīng)》第十章指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強調(diào)營衛(wèi)氣血、精、津等(形體)與精神必須合一,不能分離。這種形神合一的觀點對中醫(yī)養(yǎng)生有深刻的影響!饵S帝內(nèi)經(jīng)》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上說:“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所以不僅要形與神俱,形神合一,而且要精氣神合一。
3.清靜虛無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指出:“致虛極,守靜篤”強調(diào)一個虛字,一個靜字。不僅要虛,而且要虛到極致,即祛除所有雜念,使頭腦虛空、通靈。不僅要靜,而且要守住靜,要踏實地守住一個靜字。其根本精神就是強調(diào)要達到清靜之心和虛無之心。這是老子養(yǎng)心的最高境界。
4.少私寡欲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指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強調(diào)外表要樸實,內(nèi)心要單純,要去除雜念,減少私欲。并強調(diào)指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對于養(yǎng)生具有重要意義。
5.與世無爭
《道德經(jīng)》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保兜赖陆(jīng)》第八十一章指出:“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說明與世無爭是圣人的至高境界,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6.心態(tài)年輕
《道德經(jīng)》第十章指出:“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意思是說,聚集精氣致力柔和,能象嬰兒一樣嗎?如果我們能永遠保持嬰兒的心態(tài),能象嬰兒那樣精神專一,象嬰兒那樣精氣和諧,我們就永遠不會老。
【《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思想與方法】相關(guān)文章:
葛洪的養(yǎng)生方法06-28
女人養(yǎng)生的方法介紹02-28
小寒養(yǎng)生進補的方法01-05
春季養(yǎng)生方法有哪些12-20
適合老人的養(yǎng)生補氣方法05-02
揭秘錯誤保暖養(yǎng)生的方法05-02
娛樂養(yǎng)生的方法有哪些05-04
女性冬季艾灸養(yǎng)生的方法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