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值得家長、教育工作者、建筑師、開發(fā)商、官員等認真閱讀的文章
大自然教你成為領袖人物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不斷認識自我的一生;人類歷史,大概就是不停地摸索自然的歷程。
人與自然到底什么關系?
近代科學表明,親近自然的孩子大腦更聰明,身體更健康,心靈更豐富。
何鑫業(yè)先生的文章《富裕孩子與草本植物》對我們認識此類問題非常有啟發(fā)。龍應臺《百年思索》“會彈鋼琴的劊子手”中有一段文字,要旨與該文非常相像:
素養(yǎng)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yǎng)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yǎng)。知識是外在于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后,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后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yǎng)。
對人文素養(yǎng)最可怕的諷刺莫過于: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yǎng)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有些人可能覺得,只有當詩人做文學家的做才要如此“敏感”。普通人,正常人,如果這樣的“多愁善感”會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事,甚至是可笑可鄙的。殊不知,長期以來,就是因為我們過于粗礪剛硬,才會那樣地漠視自然,輕視生命,才會不懂得尊重與悲憫,從而使得生活像笨重的坦克,一路碾過,看不見粉碎骨,聽不見子哭婦啼,有的只是耀武揚威的驕傲與空洞的宏偉目標。
有些人有知識,但無文化。這話說得多么精辟!
富裕孩子與草本植物
何鑫業(yè)
夏天躲在空調的恒溫里和冬天縮在羊絨被里的富裕孩子,他們的生物學氣象溫度跨度很小,約攝氏16°—26°,計10度;春夏秋冬,而小區(qū)樓道外草坪里的任何一款草本植物,以南方為例,24小時內的氣象溫度跨度卻很大,攝氏-4°—42°,足足近50度。
氣象溫度涉及到生物的成長柔韌幅度和性格的堅強與否,如果讓一棵草和一名富裕孩子相比,誰更堅強?誰更具有生命的柔韌幅度?可以說一目了然。
值得紀念的是,那些富裕孩子的父輩,僅僅與兒輩相差25—30年,他們當年的氣象溫度跨度則與草本植物相近:勞動時,在野外,攝氏-4°—42°,與草本植物一致;非勞動時,在室內,比草本植物稍稍好一些,攝氏0°—36°。更復雜的含義還在于,氣象溫度跨度大的生物,感受到的世界的細枝末節(jié),要比跨度小的生物豐富得多;【這世界的細枝末節(jié)又非常微妙,它包括:冬天,翻開石塊和瓦后,看見的反面結滿冰霜圖案的霜;室內溫度達到零下1度后,目擊毛巾結冰后變成硬的條狀;洗臉時,鼻子聞到水龍頭被熱水灼燙后發(fā)出的黃銅氣息;大雪紛飛,發(fā)現(xiàn)馬路上行人稀少熱心腸的人卻更多等等】。
對世界細枝末節(jié)的了解,會直接影響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譬如,童年目擊過毛巾結冰后變成硬條狀的醫(yī)生,他一定會在輸血前叮囑護士不要忘了把血庫里的血解凍到常規(guī)溫度;譬如,善于用鼻子聞取水龍頭發(fā)出黃銅氣息的作家,他的推理小說或情緒小說中的人物會更具技術性、邏輯性和下意識;譬如,看見過馬路上大雪紛飛行人稀少熱心腸人卻更多的行政官員,會在一項憲法修正案中,堅持人心向善的觀點,并在管理城市時,更善于使用危機公關的策略】。
專家認為,對一棵樹的籠統(tǒng)了解,只有一個字:樹;對一棵樹的書面性、報告性了解,也只有九個字:樹、樹枝、樹葉、樹的根部;而對一棵樹的細枝末節(jié)的了解,卻繁復眾多:樹、樹種、樹質、樹的抗旱與抗寒類型、適合種植的海拔高度、落葉與不落葉;樹的盛花期、花序、花絮、花須、授粉方式、雌雄同株與異株、自花傳粉、異花傳粉、雌蕊與雄蕊、單性花與兩性花、坐果率、蕾期、人工授粉、靜電授粉、受粉親和力;樹枝、樹枝的分叉、單軸分枝和合軸分枝、分枝與主枝交角;樹葉、葉柄、葉筋、葉脈、葉片、托葉、樹葉的單葉復葉互生與簇生;再以下還有芽、果實和根,沒有一一展開,可謂純粹的敘不勝敘。
從樹的例子可見,某些人對樹的理解僅限于第二部分:“樹的書面性與報告性”,也就是說,“只有九個字:樹、樹枝、樹葉、樹的根部”;危險的一點是,感受細枝末節(jié)越少的人,他由想象力派生的責任心就越差;感受細枝末節(jié)越少的人,她由周邊性缺乏導致的個人性就越強——這也正是解釋我國80后整整一代人性格與心理特征的關鍵所在。
一個人能否成為領袖性人物,很重要的一點是,取決于這個人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對這個事物感知的程度;是“人”一個字,還是“人、人文、人的生存方式”九個字,還是感知“人”的全部“細枝末節(jié)”;包括“人的生理性、心理性、變異性”“人的個人性、家族性、企業(yè)性”“人的國家界限、文化習俗界限、性方式與婚姻界限”等等。
美國的生物學家霍夫曼做過一個實驗,結果顯示,人對氣象溫度跨度大小的耐受力,最終還將決定人類種群的遺傳能力,這個遺傳能力最后會在遭受自然災害的程度上,受到地球的考驗——也就是說,人的生存方式越優(yōu)越,人的遺傳能力將越弱,在遭受自然災害這一點上,越不堪一擊——這也正是專家和學者在反復思考的一個命題,人類文明究竟對人類發(fā)展貢獻了什么?抑或是毀滅了什么?
【值得家長、教育工作者、建筑師、開發(fā)商、官員等認真閱讀的文章】相關文章:
認真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01-08
認真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01-08
閱讀文章心得03-06
認真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通用8篇)11-24
認真閱讀致家長一封信范文(精選8篇)12-03
文章閱讀心得體會11-06
2023年請家長們認真閱讀致家長的一封信范文(通用8篇)12-02
家長對閱讀評語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