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廟號
廟號
廟號(廟號)
廟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后會建筑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后就必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合于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后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guī)缀踔灰呛笕私游坏幕实圩訉O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蓋棺論定的功用。
目錄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分門別類 詳細狀 收縮展開 基本信息讀音 :
miào hào
詞類 :
漢語詞語,專用名詞。
解釋 :
廟號 : 指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如:太祖、高祖、世祖、熙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
附注
1.廟號專屬于大行帝王,而王后、皇后、王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只享有謚號,不享有廟號。 2.除中國之外,王氏高麗早期、李氏朝鮮,以及越南的李朝、陳朝、后黎朝、莫朝、阮朝雖然對外稱王,但死后也有廟號。 3.日本沒有采用廟號制度。
歷史淵源起源商朝
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廟號廢止
自從始皇帝建立華夏第一個集權皇朝—秦朝之后,將廟號連同謚號制度一并廢止。原因是“謚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與廟法。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漢朝承襲廟號
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恒為太宗孝文皇帝(以上兩位的廟號,皆為孝景帝劉啟所上)、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以上四位,皆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重新確認)、劉奭(shì)為高宗孝元皇帝(漢平帝時代所上。西漢平帝劉衎,當皇帝時年僅9歲,被王莽操縱,實為傀儡,病死時年僅14歲)、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后除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是孝明帝劉莊所上)、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是孝章帝劉炟所上)、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 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魏晉南北朝之后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缸妗怪簽E,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世祖、太宗發(fā)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1.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晉書·成帝紀》:“癸巳,帝崩于 西堂 ,時年二十二,葬興平陵 ,廟號 顯宗 ! 唐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 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唐顏真卿《論元皇帝祧遷狀》:“昔 漢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 前漢 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后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單表 北宋 太祖 開基,傳至第八代天子,廟號徽宗 ! 2.后世亦用以稱父歿后在宗廟所立之木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
分門別類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么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里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于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睋Q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jié),像劉知遠等死后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創(chuàng)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太祖
這是自從宋遼以后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然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后來那樣的規(guī)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廟號太祖,而又不是開國皇帝,引人議論。
太宗
這是僅次于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余幾,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chuàng)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后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fā)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梢,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后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 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么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沒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淵稱帝后追封父親李昞為唐世祖,因為是先輩,所以無需避諱李世民),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真宗一系斷絕,帝系從真宗一系轉為商王趙元份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guī)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chuàng)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大抵上因為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漢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齊武帝、北齊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這樣的由來。
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謚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廟號代表的則是功過參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當時的局勢并沒有進入南北朝那樣的亂世中是他的功,但卻假借秦檜之手除去了岳飛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將則是他的過,不過自從紹興和議之后南宋的經濟一度超越了北宋的繁華時期。這段時期也叫“紹興中興”。清高宗弘歷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統治者,他開創(chuàng)了乾隆盛世。但是他過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興文字獄,他留給嘉慶的則是一個千瘡百孔,奢靡成風的國家。所以嘉慶才給他上的高宗廟號。也是功過參半。北周高宗宇文赟,為人荒淫無道。他在位期間濫殺親族忠良,所以這個廟號到他這里就成了他為人歹毒的代稱。(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宗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臺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么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 上述是比較重要的廟號,下面再簡單說一下其他常見的廟號和歷史巧合。
仁宗
正統王朝中有四個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總體說來都是他們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復了科舉制度,這在蒙元只有世祖時期才有過的事情。
英宗和穆宗
這是一個多內訌和多麻煩的廟號,而且多是短命,歷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明英宗還有兩場,一個是土木堡之變,一個奪門之變。其實明英宗在位時間雖然長,死的時候也才38歲,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齡。所以,異常迷信的滿清從來不選英宗作為先帝爺的廟號的。穆宗多數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無一不是短命。
神宗和德宗
這兩個廟號也不是什么好家伙,雖則當時上廟號的時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但是,從歷史巧合來看,也是麻煩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不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加劇了黨爭,明神宗萬歷的所作所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滿清也不選神宗作為廟號。德宗其實也不是什么好的廟號,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離亂,當然,這些和廟號本身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重要的還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為。
中宗
知道中宗廟號的一般都是從唐中宗那里得來的,中宗,顧名思義就是中興之宗。最早起于漢朝的漢宣帝,而后正統王朝中分別是晉中宗(東晉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漢宣帝還當得起中興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晉中宗是被王敦氣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給滅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為封建,從意識形態(tài)上說是非常迷信的,這也是封建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宋徽宗這個廟號,宋欽宗這個廟號不能說有什么貶義,但是,后代沒有再使用這樣的廟號送給他們的先帝的。特別是明清兩代尤其嚴重,所以,宋明清以來,再也沒有皇帝的廟號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說是中興宋朝的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沒敢送給他中宗的廟號?滴醴Q得上滿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沒有得到中宗的廟號,而是抬高一格,升為祖,這也是滿清自己特有的禮法,一個王朝出了三個祖(太祖、世祖、圣祖。嚴格的說,其實還是兩個祖,因為太祖的時候還是后金呢)。明成祖的廟號是后來嘉靖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宗朱棣類同,所以,追尊為成祖,成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孝宗
這個廟號的皇帝也是比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廟號。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他雖然非高宗親生但卻視高宗為生父。在得知高宗駕崩以后孝宗哭了幾天幾夜。也無心戀政,便放權給太子趙惇也就是后來的光宗。孝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岳飛平反并給岳飛的孫子封爵。他本人幾度想光復中原無奈身邊無可用武將。史學家也嘆息“高宗朝有復興之臣,而無復興之君。孝宗朝有復興之君,而無復興之臣! 明孝宗朱祐樘也明朝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從小命運坎坷,但是在他繼位后卻勵精圖治,把自己父親遺留下來的問題全處理掉了。他在位期間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并發(fā)展為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孝宗本人親眼見到過后宮的爭斗,所以他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這一切都出于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后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詳細狀太祖
商太祖(成湯)子天乙 漢高祖劉邦 新太祖王莽 魏武帝曹操 吳大帝孫權 晉文帝司馬昭 后趙武帝石虎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北燕文成帝馮跋 前秦惠武帝苻洪 后秦武昭帝姚萇 后涼懿武帝呂光 夏桓帝劉衛(wèi)辰 楚太祖桓溫 劉宋文帝劉義隆 南齊高帝蕭道成 蕭梁太祖蕭順之 陳太祖陳文贊 北魏太祖拓跋郁律 北周文帝宇文泰 隋武元帝楊忠 唐太祖李虎 后唐太祖李克用 武周太祖武士彟 后梁太祖朱溫 后周太祖 郭威 吳太祖楊行密 齊太祖徐溫 閩太祖王審知 南漢太祖劉安仁 宋太祖 趙匡胤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太祖李繼遷 大理太祖段思平 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夏太祖明玉珍 明太祖 朱元璋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高祖
商高祖王亥 魏文帝曹丕 晉宣帝司馬懿 前趙光文帝劉淵 后趙明帝石勒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前秦明帝苻健 后秦 文桓帝姚興 劉宋武帝劉裕 蕭梁武帝蕭衍 陳武帝陳霸先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齊神武帝高歡 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后晉高祖石敬瑭 后漢高祖劉知遠 吳高祖楊隆演 前蜀高祖王建 后蜀高祖孟知祥 南漢高祖劉龑[yǎn]
世祖
商文成王盤庚 漢光武帝劉秀 晉武帝司馬炎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前秦昭宣帝苻堅 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劉宋孝武帝劉駿 南齊武帝蕭賾 蕭梁元帝蕭繹 陳文帝陳蒨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北齊武成帝高湛 隋煬帝楊廣 唐世祖李昺 金世祖完顏劾里缽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烈祖
漢昭烈帝劉備 魏明帝曹叡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后唐烈祖李琰 南唐先主徐知誥 武周烈祖武儉 后梁烈祖朱誠 元烈祖孛兒只斤也速該
始祖
新朝始祖王莽 武周始祖姬昌 吳武烈帝孫堅 成漢景帝李特 后秦景元帝姚弋仲 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 金始祖完顏函普 清始祖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
顯祖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北齊文宣帝高洋 武周顯祖武華 后漢顯祖劉琠 清顯祖愛新覺羅塔克世
肅祖
北魏文穆帝元勰 武周肅祖武克己 后梁肅祖朱黯 后晉肅祖石彬 遼肅祖耶律耨里思
德祖
唐德祖李天賜 后唐德祖朱邪執(zhí)宜 遼德祖耶律薩剌德 后唐德祖李霓 后漢德祖劉昂 遼德祖耶律撒剌的 明德祖朱百六
懿祖
明懿祖朱四九
獻祖
唐獻祖李熙 后唐獻祖李國昌 后晉獻祖石紹雍 金獻祖完顏綏可
圣祖
唐圣祖李耳 大長和國圣祖鄭買嗣 北宋圣祖趙玄朗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
睿祖
武周睿祖姬武 后晉睿祖石昱
翼祖
后漢翼祖劉僎 北宋翼祖趙敬
僖祖
.后周僖祖郭諶 北宋僖祖趙朓
義祖
南唐義祖徐溫 后周義祖郭蘊
景祖
金景祖完顏烏古乃 清景祖愛新覺羅覺昌安
嚴祖
武周嚴祖武居常
敬祖
后梁敬祖朱茂琳
憲祖
后梁憲祖朱信
惠祖
后唐惠祖李聿
毅祖
后唐毅祖李教
靖祖
后晉靖祖石璟
文祖
后漢文祖劉湍
信祖
后周信祖郭璟
慶祖
后周慶祖郭簡
代祖
南漢代祖劉謙
順祖
北宋順祖趙珽
宣祖
北宋宣祖趙弘殷
玄祖
遼玄祖耶律勻德實
昭祖
金昭祖完顏石魯
熙祖
明熙祖朱初一
仁祖
明仁祖朱世珍
成祖
明成祖朱棣
肇祖
清肇祖愛新覺羅孟特穆
興祖
清愛新覺羅福滿
太宗
商文王太甲 漢文帝劉恒 吳景帝孫休 晉簡文帝司馬昱 成漢武帝李雄 后趙孝帝石寇覓 前秦高帝苻登 劉宋明帝劉彧 南梁簡文帝蕭綱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宗趙光義 遼太宗耶律德光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 西夏太宗李德明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 明太宗朱棣(初為太宗,后改為成祖)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宗
漢武帝劉徹 朝鮮王李祹 晉景帝司馬師 后趙世宗石周曷朱 南燕獻武帝慕容德 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 西梁明帝蕭巋 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齊文襄帝高澄 北周明帝宇文毓 隋成帝楊昭 后周世宗柴榮 遼世宗耶律阮 金世宗完顏雍 明世宗朱厚熜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商襄王武丁 漢元帝劉姡 南齊明帝蕭鸞 蕭梁昭明太子蕭統 陳宣帝陳頊 北周高宗宇文赟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唐高宗李治 宋高宗趙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韓國光武帝李熙
中宗
商景王太戊 漢宣帝劉詢 晉元帝司馬睿 成漢昭文帝李壽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西梁宣帝蕭詧 唐中宗李顯 南漢中宗劉晟 大理中宗段正淳
肅宗
漢章帝劉炟 晉明帝司馬紹 北魏孝明帝元詡 北齊孝昭帝高演 唐肅宗李亨 金肅宗完顏頗剌淑
穆宗
漢和帝劉肇 唐穆宗李恒 遼穆宗耶律璟 金穆宗完顏盈歌 明穆宗朱載垕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宣宗
唐宣宗李忱 北遼宣宗耶律淳 金宣宗完顏珣 大理宣宗段智興 明宣宗朱瞻基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仁宗
漢懷帝劉禪 宋仁宗趙禎 西遼仁宗耶律夷列 西夏仁宗李仁孝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明仁宗朱高熾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
烈宗
晉孝武帝司馬曜 前趙昭武帝劉聰 后燕惠愍帝慕容寶 吳烈宗楊渥 越烈宗劉隱
惠宗
南唐惠宗李志 閩惠宗王鏻 西夏惠宗李秉常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 明惠宗朱允炆
顯宗
漢明帝劉莊 晉成帝司馬衍 金顯宗完顏允恭 元顯宗孛兒只斤甘麻剌
睿宗
唐睿宗李旦 金幽王完顏宗堯 元睿宗孛兒只斤拖雷 明睿宗(興獻王,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祐杬
德宗
唐德宗李適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 金遼王完顏宗干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憲宗
唐憲宗李純 大理憲宗段正嚴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明憲宗朱見琛 清憲宗愛新覺羅溥儀 閩景宗王曦 遼景宗耶律賢 西夏景宗李元昊 大理景宗段正興
神宗
宋神宗趙頊 西夏神宗李遵頊 大理神宗段智祥 明神宗朱翊鈞
敬宗
漢順帝劉保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唐敬宗李湛
孝宗
晉穆帝司馬聃 宋孝宗趙眘 明孝宗朱祐樘
順宗
唐順宗李誦 遼順宗耶律浚 元順宗孛兒只斤答剌麻八剌
文宗
唐文宗李昂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武宗
唐武宗李炎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明武宗朱厚燳
成宗
南唐成宗李超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
英宗
宋英宗趙曙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興宗
遼興宗耶律宗真 大理興宗段思廉 明興宗(懿文太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標
元宗
漢平帝劉衎 南唐中主李璟
恭宗
漢安帝劉祜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義宗
唐孝敬皇帝李宏 遼義宗耶律倍
代宗
唐代宗李豫 明代宗朱祁鈺
昭宗
唐昭宗李曄 南明昭宗朱由榔
明宗
后唐明宗李嗣源 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
康宗
閩康宗王昶 金康宗完顏烏雅束
定宗
南唐定宗李恪 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徽宗
宋徽宗趙佶 金徽宗完顏宗峻
光宗
宋光宗趙惇 明光宗朱常洛
寧宗
宋寧宗趙擴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毅宗
西夏毅宗李諒祚
統宗
漢成帝劉驁
威宗
漢桓帝劉志
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
懿宗
唐懿宗李漼
僖宗
唐僖宗李儇
莊宗
后唐莊宗李存勖
慶宗
南唐慶宗李榮
真宗
宋真宗趙恒
哲宗
宋哲宗趙煦
欽宗
宋欽宗趙桓
理宗
宋理宗趙昀
度宗
宋度宗趙禥
端宗
宋端宗趙昰
圣宗
遼圣宗耶律隆緒
道宗
遼道宗耶律洪基
熙宗
金熙宗完顏亶
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
哀宗
金哀宗完顏守緒
崇宗
西夏崇宗李乾順
桓宗
西夏桓宗李純祐
襄宗
西夏襄宗李安全
獻宗
西夏獻宗李德旺
裕宗
元太子孛兒只斤真金
益宗
北元后主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思宗
明思宗朱由檢
安宗
南明安宗(福王)朱由崧
紹宗
南明紹宗(唐王)朱聿鍵
【廟號】相關文章:
古文中的年號廟號謚號的介紹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