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士禛個人資料
王士禎,清初杰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滴鯐r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zhuǎn)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士禛個人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清初著名詩人。清順治十四年(1657)進士,初官揚州推官,入為部曹,轉(zhuǎn)至翰林,任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滴跛氖辏1704)罷官歸里。工詩詞,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未仕時賦《秋柳》詩,嶄露頭角;官揚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詩名大起。詩作甚豐,著有《帶經(jīng)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居易錄》、《池北偶談》等。故居位于火神廟西夾道。
目錄 人物簡介 清史記載 一代詩宗 王氏家訓 收縮展開 人物簡介
“神韻說”創(chuàng)始人王士禛
職務: 刑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稱號:一代詩宗,“文壇領袖”。 生卒: 1634年—1711年 因清朝避雍正帝“胤禛”諱,改名為“王士正”,乾隆即位后認為“禛”和“正”連讀音都不同,于是再將其改稱為王士禎。 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出身于著名的官宦世家。其家族于明清之際,煊赫一時,被譽為“江北青葙”。山東濟南府新城(今山東淄博桓臺)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后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滴跛氖辏1704年)罷官歸里。王士禛論詩,在詩壇上獨創(chuàng)詩論“神韻說”,以「神韻」為宗,要求筆調(diào)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體詩最能代表他的風格特色。他不重視文學對現(xiàn)實的反映,大部分詩是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fā)個人情懷的,偏于對藝術(shù)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創(chuàng)作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王士禛有詞集《衍波詞》,以小令為佳,但其成就遜于詩。著作有《帶經(jīng)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其理論著作有《律詩定體》,他對古代詩歌聲調(diào)韻律作了初步的歸納總結(jié),對后世實有“拋磚引玉”之功績。
幼年神童 童齡即賦
王士禛自幼聰穎超人,有神童之譽。8歲能詩,12能賦,15歲出版第一本刊物《落箋堂初稿》。清·順治元年(1644年)王士禛11歲,某日祖父王象晉,偕從弟王象咸會飲,酒闌興酣,象晉把酒命諸孫與他即景作詩對句,看到正在揮毫的王象咸,便隨口吟道“醉愛羲之跡”,諸孫面面相覷無應對答,王士禛應聲答道“狂吟白也詩’’兩位老人驚喜,齊聲稱好。并說:“此子必早成”。王士禛24歲時,八月游濟南,與諸名士云集于大明湖,會飲水面亭上,舉辦“秋柳詩社”。當時秋高氣爽,繞亭楊柳千余株,披拂水面,葉始微黃,乍染秋色,王漁洋觸景生情,悵然有感,即景作《秋柳》詩四章。全詩借秋柳的衰色為觸機,以委婉的筆調(diào),巧妙用典,感慨盛衰無常,悲嘆故物飄零。當時正是明代滅亡不久很容易引起漢族知識分子“亡國之痛、故國之思”的情感!肚锪吩姷膯柺溃瑯O易引起共鳴。因此大江南北,一時不脛而走,文士紛爭唱和不下數(shù)十家,從此詩名大噪,為后來在詩壇上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代詩宗
王士禛是一代詩宗,主盟詩壇被尊為“泰山北斗”在詩壇上獨創(chuàng)詩論“神韻說”,由于詩論和創(chuàng)作順應了清初社會發(fā)展歷史潮流,反映由此帶來的詩風轉(zhuǎn)變的共同趨勢,又取得很高成就,產(chǎn)生廣泛影響,因被人屢以“博學善詩文”之名興薦,受到康熙召見,應康熙之命,擇取自己詩作300首為《御覽集》呈上,詩歌的秀雅與溫厚進一步贏得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歡心,從此受到格外恩寵,屢屢得到親筆字畫的賞賜和康熙專讓為他寫的“帶徑堂”、“信古齋”兩堂額。能蒙皇帝如此垂青,是封建社會文人中不多見的,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從而宦途通達,其詩起了相當?shù)妮o助作用。其詩得到了皇帝的褒揚,進一步確立并穩(wěn)固了詩壇領袖地位,引導了一代詩風。 王士禛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好官,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勤于著書,著有《帶經(jīng)堂集》、《漁洋詩集》、《池北偶談》等數(shù)十種560多卷,其詩論“神韻說”造詣極深,影響深遠,一時門生半天下,詩友數(shù)百人,他主持風雅達五十年之久,被尊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王士禛之所以這樣顯赫,于他的家庭背景是緊密相關(guān)的,他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家庭里,這個家族自明后期至清中葉前后二百多年間出進士31名,舉人46名,出仕為官者100多人,其中文學著述者50余人。王氏家族可謂科甲蟬聯(lián),簪纓不絕,人才輩出,成為“江北青箱”。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王漁洋先生萌發(fā)對詩文的興趣,除去本人勤奮學習,刻苦努力外,家學淵博即是重要的因素。 王士禛素有山水之癖,每當投身大自然便詩興澎湃,一發(fā)而不可收,如順治十六年(1659年)委命為揚州推官,揚州為東南名勝之地,一些明末文士多聚于此。王士禛與諸名士詩酒文宴,來往甚密,并組織共同倡和,編有《紅橋唱和集》不少詩人以詩記載當時盛況,時傳為揚州文壇一段佳話,揚州5年是文學生涯中十分難記的歲月。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編定《漁洋山人精華錄》大部分選自《典試四川》、《南海集》和《雍益集》。
這些詩歌的產(chǎn)生均是“典試四川”、“祭告南海”沿途得“江山之助”之作,也是其詩刊歌創(chuàng)作的精華。 王士禛蜚聲海內(nèi)的另一個原因是注重以詩會友;以文論交。他主觀上不恃官高位重,凡是同好,不論貧富總樂于之結(jié)交。最值一提的便是先生與蒲松齡的交往。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是清代初年的著名作家,與漁洋同時,而籍貫鄰縣,然而兩人社會地位及處理卻很不一樣,王士禛身貴族勢居高位,而蒲松齡始終是個窮塾師。但王士禛很賞識蒲松齡的道德學問,蒲松齡也很敬重王士禛為官清正,及詩文造詣,彼此從文字結(jié)交為好友.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王士禛為之評點揚譽。除了文壇上的成就,政績也相當顯赫。26歲任揚州推官,5年后提拔京城,歷任翰林院侍讀、都察院、國子監(jiān)祭酒,直至16任刑部尚書,為官至45年,恪守“清、慎、勤”。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士禛的子王啟彷官唐山縣令,唐山當時土脊民貧,對兒子以書生驟升縣令重任,王士禛放心不下,專門寫下《手鏡錄》一冊給他,予以教誨,全書由數(shù)十條作官和生活經(jīng)驗構(gòu)成,其中心思想在于審慎處事,潔已愛民,雖然是讓兒子,“置座右”實際上,也是王漁洋自身思想品格之寫照。
王氏家訓
下面例舉幾條:
1、公子公孫做官,一切倍要謹慎檢點。做官自己腳手須正,持門第不得。
2、春秋課農(nóng),須身親努諭鼓舞之。赴游須減騶從,自備飲食,令民間不驚擾。
3、皇上御書賜天下督撫不過“清、慎、勤”三字。如不努力作好官,亦易滋謗。勉之,勉之! 從中可以看出王士禛是一位身體力行,為官司一任,造福一方,清正廉潔的好官?滴跛氖辏1707年)王士禛71歲時,因申告王五一案失出被罷官,出京歸里這天巾車就道,圖書數(shù)簏而已,送者填塞街巷,莫不攀轅泣下;貧w故里后,只閉門著書,不理外事。一生著述等身為后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滴跛氖拍辏1710年)77歲時,康熙帝眷念舊臣,命復王士禛刑部尚書職,但由于年老多病,未能成行,有兒子扶掖跪拜謝恩?滴跷迨辏1711年)因病臥床,在枕上檢閱了自己平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親加刪定,匯集為《帶經(jīng)堂集》,事竟而終,《帶經(jīng)堂集》92卷,收集了王士禛一生的全部詩集和散文創(chuàng)作,其中詩有4000余首,再加上未收錄該集的《池北偶談》、《居易錄》等20多種筆記雜著等,共36種560卷,以洋洋大觀的面貌,反映了詩人吟詠不輟的一生。
同年以78歲故于新城故里,葬于系河北岸,王氏祖塋。為了加強對王士禛的宣傳和學術(shù)研究,自1983年開始,桓臺縣人民政府投巨資修復了忠勤祠,成了王士禛紀念館,并先后組織召開了數(shù)次全國及國際王士禛學術(shù)討論會,王士禛學術(shù)研究到空前規(guī)!,F(xiàn)在,一個以王漁洋紀念館為主的學術(shù)中心、研究中心、旅游中心,已基本形成,王士禛的學術(shù)研究,將迎來一個燦爛的春天。
人物生平
王士禎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崇禎七年閏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禎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孫”。王士禎,原名王士禛。逝世后十年,雍正繼康熙帝位,“禛”字犯御諱,改稱士正;乾隆間,又以“正”字與原名音不相合,詔改士禎,通行數(shù)百年。
崇禎八年(1635年),祖父象晉遷任浙江布政使,士禛一家隨任至杭州。
崇禎十年(1637年),祖父象晉因不屈于權(quán)奸報復,致仕歸里。王士禎一家盡回故鄉(xiāng)新城。
崇禎十一年(1638年),祖父象晉自號“明農(nóng)隱士”,闔門謝客,親教諸孫讀書。閑暇著書,精岐黃,為民治病。
崇禎十三年(1640年),王士禎始入小學,在新城家塾從祖父象晉讀。與伯兄士祿、仲兄士禧、叔兄士祜同學。習五七言韻語。
崇禎十四年(1641年),王士禎在家塾從祖父象晉學。伯兄士祿授王、孟、韋、柳諸家詩,使手抄之。
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兵陷新城。全家避兵鄒平長白山魯泉。
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士禎全家避兵于鄒平,依外祖孫氏家,居長白山之魯泉。
崇禎十七年(1644年),王士禎全家在鄒平。從祖父象晉讀。一日祖父與從弟象咸飲酒。祖父命對句。云:“醉愛羲之跡!睗O洋應聲答道:“狂吟白也詩。”二公大喜,賞以名人書畫。父與敕成拔貢。
清順治二年(1645年),王士禎父與敕被薦入仕,以父象晉年老為由力辭。
順治三年(1647年),王士禎與諸兄和《月泉吟社詩》。
順治五年(1648年),王士禎出應童子試,未中。伯兄士祿舉鄉(xiāng)試。至是有《落箋堂初稿》一卷。
順治六年 (1649年),在家塾讀書。
順治七年(1650年),再應童子試,郡、邑、提學三試皆第一。讀書于水月禪寺,寺在大明湖東北。八月成婚,夫人張氏,鄒平人,祖張廷登,明萬歷進士。父萬鐘,拔貢。后,南渡官鎮(zhèn)江推官。兄實居,字賓公。
順治八年(1651年),應鄉(xiāng)試,舉第六名。是冬,與伯兄士祿同上公車赴京會試。一路唱和,題詩驛壁。
順治九年(1652年),在京應會試,落第。伯兄士祿成進士,因主考胡統(tǒng)虞之故,被停一科。
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士禛長子啟涑生。
順治十一年(1654年),叔兄士祜拔貢入國學。
順治十二年(1655年),伯兄士祿以殿試與士禛同上公車,叔兄士祜亦以太學生廷試入都。與海內(nèi)聞人論交,時號“新城三王”。士禛中會試五十六名,未殿試而歸,致力于詩。伯兄士祿于十二月赴萊州府學教授。
順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省伯兄于萊州。五月,士禛第二子啟渾生。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歷下,集諸名士于大明湖。舉秋柳詩杜。初展神韻詩風。賦《秋柳》詩四章,以述對明室悼亡之情。有《春不雨》《蠶租行》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此詩傳開,大江南北一時和作者甚多,時稱“秋柳詩社”。
順治十五年(1658年)春,赴京。殿試中二甲三十六名。觀政兵部,備任。秋九月歸里。
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京與汪琬、程可則、劉體仁、梁曰緝、葉方藹、彭孫、龔鼎孳等人唱和,十月,得授揚州府推官。十二月,赴任便道歸里,伯兄士祿、叔兄士祜送至天寧寺。自此,兄弟離多聚少。
順治十七年(1660年)春,赴揚州任,父與敕同行。母孫夫人送至澠水邊,告誡士禛云:“汝少年為法吏,吾懼之。然揚,故爾祖舊游地也。其務盡職守,以嗣前烈!比拢饺。八月,充江南同考官,赴江寧。九月,病歸揚州。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揚州。審理“?馨浮、“奏銷案”等,多所平反,嚴懲誣告。罷除迎春瓊花觀會,嚴懲從中謀利奸官,揚州百姓稱頌其東坡再世。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第三子啟[ ]生。母孫夫人就養(yǎng)至揚州。伯兄自里中報命京師,三月遷吏部考功司主事。士禛因讞事被降級,母孫夫人慰藉說:“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計也!笔慷G遵囑,多所平反。
康熙二年(1663年)春,有事高郵,監(jiān)理修復文游臺事。題《文游臺記》。伯兄西樵典河南鄉(xiāng)試。叔兄東亭舉于鄉(xiāng)。冬,伯兄便道揚州,宿一夕。士禛奉命赴江寧充江南武科同考官,舟送伯兄至儀真而別。按部至如皋與明老詩人邵潛交,縣令深受感動,免其徭役。
康熙三年(1664年)春,士禛與林古度、杜濬、張綱孫、孫豹人諸名士修禊紅橋。伯兄因河南鄉(xiāng)試案下吏部獄。五月,有事江寧,為伯兄燃燈于長干寺。十月,得內(nèi)遷禮部命。冬,西樵獄解,至揚州,兄弟相聚月余。
康熙四年(1665年)春,至如皋與冒襄、邵潛、陳維崧、許嗣隆諸名士,舉修禊水繪園詩社,杜濬有“酒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句,評價其委婉與豪放兼之的神韻詩風。七月,登舟赴京任。諸名士依依不舍,送別禪智寺。臨行惟圖書數(shù)十篋。自云:“四年只飲邗江水,數(shù)卷圖書萬首詩!卑嗽,過臨淄會周亮工,于臨淄別墅,攜叔兄東亭北上。九月到禮部任。十月,因戶部郎中某以惡言告吏部,士禛被罷官。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與伯兄自京師歸濟南。士禛暫返新城。三月,伯兄復游揚州。士禛第三妹卒。三妹適淄川庠生畢盛肩。士禛過青州留周亮工真意亭。九月復職返京師。
康熙六年(1667年),在禮部。與汪琬、劉體仁、程翼蒼、陳廷敬、李天馥等為文社。宋犖自黃州入京始與定交。
康熙七年(1668年),在京遷禮部儀制司員外郎。時儀制司郎中曹首望。正月初五日,于慈仁寺訪宋犖。秋,叔兄士祜南游,泛大江至姑蘇,多所題詠。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至淮安榷清江浦關(guān),專司船廠;窗矎埩Τ嫉纫詭煻Y來謁拜;葜芴鑿膶W。吳雯訪于清江浦。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伯兄視士禛于清江浦。二月,叔兄士祜舉禮部成進士。三月,伯兄北歸。冬,還京師。伯兄補吏部考功司員外郎。與宋琬、施閏章等時有唱和。
康熙十年(1671年),在京師,遷戶部福建司郎中。與伯兄、程可則、施閏章、沈荃、宋琬、曹爾堪唱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戶部。四月,第四子啟 生。五月,次子啟渾死,時年17歲。六月,奉命典四川鄉(xiāng)試。歸下三峽,聞訃,奔喪。十一月,至新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新城居母喪。七月二十日,伯兄王士祿(1625年-1673年)卒。冬,養(yǎng)疴鄒平長白山柳庵。又至生生庵、唐李庵、醴泉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里居母喪。伯兄次子啟浣死。夏秋間與邑高士徐夜、張霖多有交往,有詩。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服闕,七月以父命赴京。居天寧寺。八月,待依次補缺歸里。冬,訪徐夜廬舍送酒。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赴京師。五月,補戶部四川司郎中。九月,張宜人卒于家?滴醯塾x詩文兼優(yōu)者充實南書房。一日與杜臻考察王士禎,知其詩名文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戶部。六月,康熙帝又與張英考察士禛詩文。七月初一日,又與李蔚、馮溥考察士禛詩文素質(zhì)。又命士禛與江南才子陳玉璂御前對詩,帝欣然內(nèi)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二十二日,與翰林院學士陳廷敬同召對懋勤殿。二十三日,特旨授翰林院侍讀。夏,與陳廷敬、葉方藹入直南書房。十月,奉旨偕侍講韓菼典順天鄉(xiāng)試。帝命書自作詩交養(yǎng)心殿裝裱,頒賜大臣及外國使者。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直南書房。譽為一代詩壇領袖。在翰林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翰林。十二月,遷國子監(jiān)祭酒。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國子監(jiān)。主秋試。九月,叔兄士祜,(1632-1681)待職卒于京,享年49歲。進封父與敕為朝議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母孫宜人、妻張宜人贈恭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上元,賜宴乾清宮,帝首倡《升平嘉宴》詩,效《柏梁體》,廷臣續(xù)和,命詹事沈荃書之。御制序文,頒諸臣。五月七日,得帝賜御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國子監(jiān)。疏清修補國學所藏《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多次上疏請定圣廟祀典等事宜,準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在國子監(jiān),咨覆臺灣、琉球等地學生入太學事。九月二十日,三女阿宮生。十月,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十九日,啟程。除夕,至宿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十日,抵廣州,入南海神廟祭告畢。四月一日,歸自廣州,七月,過里。九月至京復命。聞父訃,奔喪。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父喪在里,居廬。住西城。王蘋、吳雯、鐘圣輿、趙豐原等門人至西城別墅撫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里居廬,秋移南城舊第,居宸翰堂。是春,訪淄川唐夢賚。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赴京悼太皇太后。訪朱彝尊于古藤書屋。三月,自京返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士禛自里赴德州迎駕。三月,葬父并母孫宜人。冬十一月,赴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再補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三月十日,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朝國史副總裁。六月,長女阿端死。七月秋審平反數(shù)案。九月, 遷兵部督捕右侍郎,孔尚任與其定交。
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二月六日,奉命主考會試。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因受侍衛(wèi)馬三捷潛逃案牽連降一級,為兵部督捕右侍郎。八月初五日,調(diào)戶部右侍郎。整飭鑄錢法規(guī),革除送樣錢陋弊。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戶部。四月,側(cè)室陳儒人卒。五月,祖、父賜封為通政大夫、經(jīng)筵講官、戶部左侍郎;祖母、母、妻皆受封淑人。七月,三女阿宮卒。秋審,平反三案。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戶部。二月,署兵部事。六月,充纂修《類涵》總裁官;下旬,轉(zhuǎn)戶部左侍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戶部。時捐納方開,人皆相緣為奸利,士禛清廉自守,嚴格規(guī)章。在部七年,“不啻空山雨雪,燒品字柴、說無生話時也”,聲譽滿朝。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奉命祭告西岳。正月二十七日,發(fā)京師。三月二十七日,祭畢,二十八日返。七月,歸過里。九月,復命京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戶部。二月,仲兄士禧(1627-1697)卒于里第。七月,承恩贈祖、父皆經(jīng)筵講官、戶部左侍郎加一級,祖母、母、妻皆夫人。仲子啟汸任唐山縣令,士禛訓以潔己愛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三日,遷都察院,左都御史。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奉命直南書房編《類御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在都察院。五月,康熙帝返宮,迎駕通州。奉命直南書房。六月,側(cè)室張儒人卒。九月,次女婉卒。十一月五日,遷刑部尚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刑部。五月,平反徐起龍案。六月二十八日,賜御書“帶經(jīng)堂”匾額。七月,與諸公內(nèi)直,賜御書唐詩湘竹金扇。十月,充武會試讀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刑部。三月,歸里遷祖墓、父墓。十月,返京。蒲松齡以五古詩送別。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刑部。四月六日,賜御書“信古齋”匾額,暗示“信古”不妄今之意。九月,拜送車駕南巡。冬,奉命閱御試順天舉人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刑部。三月,啟奏刑部釋囚犯800余人。七月,啟奏賑濟山東災民。八月,奉旨截留漕米,賑山東饑民。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恩贈祖、父皆資政大夫,官至刑部尚書。九月,因受王五案失察牽連,被以“瞻循”罪革職回鄉(xiāng)。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新城故居。四月,有事安德,憩門人朱緗桐陰書屋。初六日,與門人朱緗、鐘轅、從弟士驪、孫允酂同游漪園。初七日,門人朱緗、鐘轅復邀泛舟大明湖,有記。五月,以送駕至德州,下榻故國相謝升家。十月,仲子啟汸唐山知縣任滿歸,待職于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故里。正月,第四妹嫁益都(今博山)太學生趙作肅。四月,往鄒平長白山中茲山別業(yè),息居夫于草堂。山有古夫于亭,草堂名取義于此。與張實居、張篤慶等講詩授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新城故里。歲大旱,巡撫有命賑濟士紳,具冊領賑。士禛以不合近年朝廷發(fā)賑原旨,而獨不具冊,實家無儲米,巡撫以士禛得大臣風度。六月后患癢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新城故里。冬,門人李先復歸浙,過訪。時,士禛目已昏眵,唯視大字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新城故里。冬,侍讀黃叔琳視學山東,過訪于士禛里第,言及有旨,取故靈璧知縣馬骕所著《繹史》,刻版入內(nèi)庫。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新城故里。臥病。舊有疝氣,二十余年,時發(fā)為累。七月,忽由癢癥變?yōu)榀儼Y。呻吟床褥、苦不堪言。十二月,康熙帝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因病甚劇,具疏遣子啟汸入京謝恩。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士禛卒于里第,享年78歲。十一月七日,葬于系河北岸祖塋之次。太倉相國王掞作神道禪文,商丘宋犖作墓志。
【王士禛個人資料】相關(guān)文章:
王士禛《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09-29
查理士王小獵犬10-26
王浚,字士治閱讀理解02-28
王士禎“紅橋修禊”考辨11-04
林美貞個人資料11-16
王士杰:十年煉金師之路12-10
陳為民個人資料11-16
真州絕句 王士禎-真州絕句 賞析08-16
藝士(藝士)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