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于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是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zhàn)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在兩湖地區(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shù)厝嗣褚苍没曛鬯推潇`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yè)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龍舟簡介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shù)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tài)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shù)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有的地區(qū)龍舟還存有古風。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qū)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guī)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后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1]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jié)”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jié)”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jié)拍劃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jié)后十日左右)“潑水節(jié)”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jié)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jié)”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jié)拍劃槳前進。[5]
關于正式競渡,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而龍舟則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guī)程稍嚴格一些。國內外都出現(xiàn)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端午節(jié)賽龍舟]
【端午節(jié)賽龍舟】相關文章:
精選端午節(jié)賽龍舟口號09-16
端午節(jié)賽龍舟作文09-14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由來06-06
端午節(jié)賽龍舟優(yōu)秀作文06-09
端午節(jié)賽龍舟習俗及意義06-08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意義作文09-17
寫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作文09-13
端午節(jié)賽龍舟加油口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