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題開題報告
開展和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獲得自我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最佳途徑。本文是關于數學課題開題報告,歡迎閱讀學習。
篇一: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組織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慕虒W策略體系。目前,許多國家的中小學教學,對于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的發(fā)展都開展了相關研究。為改革傳統(tǒng)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個人的作用,忽視學生小組競爭的教學模式,我們構建旨在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
二、本課題相關概念界定:本課題突出數學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
教學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實際將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法優(yōu)化組合形成動態(tài)策略體系。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形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fā)展的能力。 教學組織形式 就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系上的組合形式。它包括師生組合的比例搭配關系、師生共同活動中的相互作用、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程序在時間和內容上的集結和綜合。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調查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理念。
探索適合于數學教學內容的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及其優(yōu)化組合策略,從而歸納出帶有一定規(guī)律的優(yōu)質高效的學科教學形式。
制定出一套相應的數學教學形式的評價體系,用客觀、準確、科學的評估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在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學科教學方法的優(yōu)選程度。
四本課題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觀點:
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也影響著學生主動學習以及和諧發(fā)展的能力。如果教學方式得當,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我們的研究思路是從現實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問題出發(fā),在課堂上設計和概括出一個實驗框架,并在實踐中論證、推廣。
五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認真鉆研理論知識基礎上,以行動研究為主線,采取走研究 總結 改進 再總結 再改進 出成果的路子,分實驗階段進行科學管理與操作:準備階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調查法;實施階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動研究法;總結階段主要方法:經驗總結法。
六本課題擬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實驗工作重點:是依據成功案例提煉有效的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構建;難點:總結和完善學科教學方法優(yōu)選難度。
七、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將受到兩類教學理論的影響。一類是外顯的 倡導理論 (也叫信奉理論)。例如,我們目前所倡導的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等。這類知識存在于意識水平,教師容易意識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但這類知識不能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有的教師通過培訓對現代教學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觀察其教學實踐,發(fā)現其教學行為與所講的教學理論卻是兩碼事。另一類是內隱的 運用理論 。這類知識將深深地植根于教師的潛意識之中,不張揚,也不外顯,但這類知識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并直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更好地調控師生的雙邊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 以人為本 的理念下,我們在教學中加強了對學生 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 等方面的培養(yǎng),但是如何使教師能針對課型特點,準確決策,組織切實有效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所必須發(fā)展的過程,尋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穩(wěn)定的教學組織形式,為我鎮(zhèn)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八課題研究的現有基礎
現使用的青島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造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為研究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本研究的基礎。
題目: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 圖形認識 的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數學課題開題報告(3篇)各類報告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越來越普及,要恰當、正確地使用多媒體為數學這一 思維的體操 提供了一個嶄新的 表演平臺 ,使數學教學獲得 效率高、印象深、氛圍雅、感受新 的效應。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好的構建圖形的空間能力。
九、研究進程安排:
XX年2月至3月: 提出課題,并進行可行性認證。
XX年4月至20XX年1月:
、賹W習有關教育理論,收集各類原始材料。
、 提出具體措施,開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XX年2月至20XX年1月:結合上一階段課題開展的情況,開展反思活動,改進實驗方法,繼續(xù)進行課題研究。
XX年2月至2015年1月:繼續(xù)開展的課題研究,同時,收集好實驗數據和素材,做好課題結題的準備工作。
篇二:
一、研究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認為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對著課本照本宣科,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決策者、創(chuàng)造者。教師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裁剪、改造、整合、甚至重新創(chuàng)造,使它們更切合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課堂境界,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貼近學生,提高教學更有效果。我們第一次使用人教版教材是2006年,當時感覺教材的結構不符合我們D類學校的教學實際,學生難以適應,但因為沒有通讀整套教材,所以我們不敢驟然實施改革。
2009年9月,第二次使用這套教材時,根據 “教師即課程”的理論,我不再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授課,而是在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用立體的思路對知識點進行整合(見第五頁知識結構表)。從章節(jié)順序的調整發(fā)展到知識點的調整,甚至把不同章節(jié)知識點重新組合,(把不同章節(jié)相關知識點進行合并),增加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運用次數,使知識點之間及時網絡化,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雖然新課改革一早就提出課程的二次開發(fā),但目前我們在所能找到的資料里,理論不少,具體到實際如何操作的教案卻不多,課例非常少,我們只能通過學習理論,結合自己的實際摸著石頭過河。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校數學科是學校的薄弱科目。在各類統(tǒng)考中,我校的數學科成績都很不理想。要提高數學成績,不單要靠勤奮,更需要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從改革課堂教學的效率入手,向40分鐘的課堂要效果,和學生一道,走上了實驗的道路。到目前為止,我們通過研究,認為下面3方面的原因影響到我們課堂的效率:
1.老師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能力把握不準:
教師對教材不夠熟悉,教材中哪些知識點合適學生自學的老師沒把握清楚。教師在每個知識點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對每個知識點用力太過均勻。老師對培養(yǎng)學生自習的方面不夠重視,學生自習能力、力度不夠。
2.教材不同知識點之間缺乏聯系
我們老師對新教材的編排相關的知識點次序不適應,如三角函數是圓的計算工具,而圓被安排在初三上學期的24章,三角函數被安排在初三下學期的28章(課本倒數第二章),導致圓的相關計算沒有合適的工具。
3、老師普遍采用按照課本的順序教學,學生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原因是課本中不同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聯系認識不深刻,知識容易遺忘,缺乏綜合運用能力。學生沒有及時建立知識網絡。
三、擬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驟與措施:
(一)準備階段:(6月---9月)
1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對象
1) 課題組成員由四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數學老師組成。包括課題主持人:
2).研究對象包括四位老師所教的班的學生及人教版七、八、九年級數學教材。
2、以文獻研究為基礎,搜集國內外有關整合課程的材料。通過文獻分析,進一步明確當前國內外研究整合課程的現狀和特點,通過小組成員的理論學習,進一步明晰本研究應達成的目標。
3、調查我校數學課程整合的實際情況,并對課程整合適當分類。如探究學生記憶特點、知識結構的重組、整合的方法。
(二)實施階段:(2011年10月---2012年9月)
第三階段:實驗操作(2011年10月--2012年9月)
1、開題。
2、調查研究:以理論研究為支點,以調查研究為主要手段,采用各種調查方式對研究對象(實驗班學生與非實驗班學生)進行深入調查。
3、開展實驗:
1)、在初一級殷老師結合課程的進度,
嘗試把第10章交給學生自習,老師先做宣傳,本章書大部分知識小學已學過,(老師不講課,等學生自習完就單元測驗)大家按老師的安排先把本章書看一遍,找出看不懂的地方,老師只做一些知識難點的解釋(如樣本容量、組距的解釋),學生自習,每天自學一節(jié),完成課后作業(yè),然后做章節(jié)練習,進行單元測驗?疾閷W生的自習效果。
在初一的第6章平面直角坐標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9章不等式與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數的整合(這里只認識一次函數,會作它的圖象,不提及反比例等),爭取把初二的一次函數的概念、圖形放在初一下學習,以坐標系為基礎,把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9章不等式與初二的第14章一次函數之間的關系展開,讓學生有初步的了解,提前完成一次函數的部分教學。
2)姚老師在初二教學習因式分解時,嘗試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因式分解法加插進去,把 , , 等形式的方程提前教完。把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配方法,公式法留在后面二次方程的章節(jié)再進行教學。
進行18。1章勾股定理教學時,向學生介紹正弦sin( ),正切tan( )兩個函數,用30、45、60度角的函數值去驗證勾股定理,余弦con( )不作介紹,以減少難度。了解用計算器求一般銳角的三角函數及其反函數。
3、在初三級,由黃老師在《圓》的教學時,在計算圓心角、弦心距、圓周角、切線長時訓練學生運用正弦sin( ),正切tan( )兩個函數進行相關計算,提早對兩部分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能順利進行圓的有關運算。同時也完成了三角函數的基礎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注:因為我們課題是對初中三年的總體安排,有些課程的實驗在前兩個年度已經實施,目前只是對已前工作的總結,整理,本小課題只給一年時間,在實驗順序上不方便按部就班。)
知識結構表:
四、預期成果形式 預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1、關于課程整合的教學片斷、教學素材匯編成資料集。
2、教學案例2個,包括同課異構,一課兩講案例。
3、相關論文兩篇。(理論成果)
4、發(fā)揮課堂的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積極性。使學生的成績有大幅度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根本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學風格。(應用性成果)
5、激勵部分忠實取向(忠實地實行課程計劃)的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轉變教育觀念和更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應用性成果)
6、探索比較有效的課堂理念,改革照本宣科教學模式,通過實驗整理出部分課程整合的教案。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和經驗,有力促進了老師、學生、共同進步和發(fā)展。(應用性成果)
五、參考文獻
[1]《課程創(chuàng)生理論及其意義初探》 (彭亞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2]《課程與教師》 (鐘啟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理解教材是設計教學的基礎 》 李延林
[4] 《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 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吳剛平
[5] 《試論杜威的教師觀及其對教學改革的啟示》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趙曉艷
[6]《當代知識觀及其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潘洪建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數學市級課題開題報告07-01
數學市課題開題報告10-20
數學課題開題報告07-08
數學小課題論文開題報告07-05
課題開題報告設計09-17
大學課題開題報告08-06
教學課題開題報告09-22
課題開題報告案例精選08-17
初中數學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文11-03
學困生課題開題報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