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一)
對于明朝,特別是萬歷年間的歷史,是極其枯燥無味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王朝,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黑暗時期,而至于好皇帝,更是屈指可數(shù)。
萬歷這個年號本身過去的就很平庸,除了萬歷末年與努爾哈赤的幾場決定性戰(zhàn)役,幾乎可以略過,而至于萬歷十五年這一年則更是可有可無。但聰明的歷史學家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奧妙,其實在后來,發(fā)生的一系列大事都與這一年有很大機緣。
黃仁宇老先生,主張從技術(shù)的角度看歷史的大歷史觀。關(guān)于這個,確實讓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因為這個對我來說實在是有些深奧,令我費解。而從書中內(nèi)容來看,也是比較枯燥的,然而要深知,像這樣的一類書,并不是說一昧地去看故事情節(jié),這不是小說,也不是故事書,而是純粹的歷史書籍,也有著教科書的意思。既然這樣,那就應(yīng)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來挖掘它的精華,品味其意思所在。
此書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紹一個人物,以每個人物來反映這段歷史;它從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這些人的角度來寫的。反映當時從皇帝、首輔、地方官員、將軍、哲學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從這些朝廷中各種人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陽早已成夕陽,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從軍事上來說,戚繼光——這個孤獨的將領(lǐng),帶領(lǐng)戚家軍平倭寇之后,并沒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許是因為明朝的重文輕武,導致戚繼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沒有得到什么重視,而后軍事掌控于庸才之手,軍事力量也逐漸下滑,到了努爾哈赤起兵之時,明朝的軍事力量早已成為不堪一擊的“紙老虎”了。再加上朝中無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滿族的鐵騎埋沒。而從統(tǒng)治階級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風邪氣盛行,一些忠義之臣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像這樣的朝廷難道還能長治久安?只能等著滅亡了。而萬歷十五年,恰恰為此埋下了深遠的伏筆!
這本書閱畢,到有一種憤慨之情,熱血噴張的感受,與對世道蒼涼的哀嘆!即使是那么平凡、枯燥的文字,卻使我情不自禁,歷史的確有它的魅力啊!對此我也嗟嘆不已!我還得到了題外的啟示:黃仁宇善于著手于小事當中,而發(fā)現(xiàn)大癥結(jié);那我在生活當中不也應(yīng)處處留心,從小事做起,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觀察思考。而我自己也正是缺乏這一點啊!
《萬歷十五年》使我受益匪淺!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二)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并非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nèi)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余,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于總結(jié)經(jīng)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么辦?”“在地上怎么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jié)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三)
此書重點描述了幾個的人物:萬歷皇帝,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模范官僚——海瑞,將領(lǐng)——戚繼光,哲學家——李贄。萬歷皇帝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jīng)勵精圖治,打算開創(chuàng)一個“萬歷中興”,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于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fā)。(www.oriental01.com)他終于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在書中我看到了世態(tài)炎涼,做一個好官特別是做好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是多么的困難。由于萬歷皇帝繼位時非常年幼,張居正又當老師,教育培養(yǎng)小皇帝,又為了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但由于居官高位,獨攬大權(quán),有時候也難免有一些錯誤和問題。但這些個人的私欲,缺點引起的問題在張居正死后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種證據(jù)使皇帝無法容忍,張居正一生為國任勞任怨的功德,換來的竟是家族子孫的大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尸。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致使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開下坡路。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居正呼冤。然而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蔭。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間已無張居正!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shù)之不及!弊髡咭徽Z點出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王朝的癥結(jié)所在也是我們大明王朝乃至我們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