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阿諾德的情緒理論 D.伊扎德的情緒理論
【解析】A,情緒喚醒實驗表明,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tài)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15. 根據(jù)維納的歸因理論,屬于穩(wěn)定、內在、不可控的因素是
A.努力 B.運氣 C.能力 D.任務難度
【解析】C,能力屬于內在穩(wěn)定不可控的因素,排除法。
16.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意志行動特征的是
A.預定目的 B.克服困難 C.隨意運動 D.習慣活動
【解析】D,意志是在達到目的的行為活動過程中,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表現(xiàn)出來的。無意識、無目的的,或不需要克服困難就能達到目的的行動,都不能體現(xiàn)出個體的意志。
17. 在阿希的從眾實驗中,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是
A.深度知覺判斷 B.運動知覺判斷 C.顏色知覺判斷 D.線段知覺判斷
【解析】D,阿希的從眾實驗給被試呈現(xiàn)兩張紙,一張紙上印著一條線段,被試需要在另一張上印有幾條線段的紙上找出與剛才那條長度相同的。
18. 小張性情急躁,成就動機水平高,具有很強的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意識,他的人格類型屬于
A.T+型 B.T—型 C.A型 D.B型
【解析】C,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敵意、競爭、性情急躁、富于上進心、有苦干精神、過分的時間緊迫感、外向、言語舉止敏捷、社會適應性差。
19.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中,遵循現(xiàn)實原則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力比多
【解析】B,自我,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位于人格的中間層。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著調節(jié)的作用,它遵循現(xiàn)實的原則,既要盡量滿足本我的要求,又受制于超我的約束。
20. 兒童發(fā)展的性別差異研究表明,學前期男童和女童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
A.語文 測驗成績 B.數(shù)學測驗成績 C.工作記憶容量 D.游戲模式
【解析】D,學前期男童和女童差異最大的是游戲模式上出現(xiàn)了性別差異,比在其他三方面的差異大。
21. 在家庭生活中,盈盈的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接納了她目前對音樂的喜愛,而盈盈也認同了父母關于學業(yè)成績重要性的看法,這個例證所體現(xiàn)的發(fā)展現(xiàn)象是
A.同步現(xiàn)象 B.再社會化 C.相互社會化 D.遠端—近端發(fā)展
【解析】B,用補償教育或強制方式對個人實行與其原有的社會化過程不同的再教化過程。在某種情況下,青少年和成人通過再社會化,有意忘掉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階段。
22. 認為游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生活特征在兒童身上重演的心理學家是
A.蒙臺梭利 B.霍爾 C.斯賓塞 D.桑代克
【解析】B,霍爾—復演論。
23.與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相比,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更強調
A.社會起因 B.個體起因 C.嬰兒期的發(fā)展 D.青少年期的發(fā)展
【解析】A,維果茨基的強調,心理發(fā)展的高級機能是人類物質產生過程中發(fā)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他提出了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觀。
24. 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未經歷危機和探索就做出選擇的個體,其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類型屬于
A.同一性達成 B.同一性延緩 C.同一性停滯 D.同一性混亂
【解析】D,同一性混亂也稱同一性彌散,是指青少年既沒有經歷同一性危機,也沒有進行各種生活上的嘗試與選擇,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
25. 對同一批被試分別在其55歲,65歲和75歲時測量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隨年齡增長,其中表現(xiàn)出明顯下降趨勢的是
A.對事實性知識的回憶 B.感覺記憶能力
C.限時條件下的動作反應速度 D.控制了視敏度的個別差異后對線段長度的比較判斷
【解析】B,對事實性知識的回憶和對線段長度的比較判斷屬于晶體智力,不會下降;而感覺記憶與動作反應速度相比,感覺記憶的下降更顯著。
26.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
A.學生心理 B.學習心理 C.教師心理 D.課堂管理心理
【解析】B,教育心理學以學習心理學的研究為主。
27.下列選項中,屬于內部動機的是
A.認知內驅力 B.自我提高內驅力 C.附屬內驅力 D.親和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