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文章吧。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我相信。這些日子以來,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最生動的畫面不是上下班公交車上擁擠的人群,也不是忙碌不過來的公司事務,以及我原本擁有并且平常、平淡、平凡的生活,而是權力、希望、痛苦、憤怒、猶豫、冷漠、熱情、剛強、軟肉、氣節(jié)、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xié)、善良、忠誠。
是的,我就此沉迷,沉迷于《明朝那些事兒》。
或許應該跟我的眼睛說聲對不起,長久以來,它們已經(jīng)不止十次用眼淚向我抗議,它們的感動,它們的憤怒、它們的震撼、它們的傷感、它們的疲憊以及它們的堅持。我只用了一個理由,撫慰了它們所有的焦躁、疲憊、不安。因為我也是這個故事的一員。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xiāng)為身是客的朱祁鎮(zhèn)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zhèn)驛站的家仆,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后看著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說長不說短不短。對于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
世人都以為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著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shù)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
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為勤勞卻最為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對其中那句“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記憶猶新,如果諸葛老先生知道后世若有一位叫于謙的人與其事跡,我想他老人家也會自嘆不如,畢竟當時蜀國還擁有地利這一優(yōu)勢,更何況是內(nèi)戰(zhàn),并非民族之戰(zhàn)。當時的北京城就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根本不用引用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表示敵人對北京城的一望而盡。整個北京城陷入混亂。
當年明月對于謙的介紹已頗為詳細,可我還是有話要說,不同的或許他知道沒有寫出來,相同的,他寫出來了,我只是要表達我強烈的強調(diào)。
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據(jù)說奉旨去抄于謙家的官員最后都沒有臉再抄下去,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于謙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來維護了"兩袖清風"的人生格言,世人知道兩袖清風,卻未必知道于謙。
偶然在百度于謙的時候發(fā)現(xiàn)“西湖三杰”這一名詞,所謂“西湖三杰”是指宋朝的岳飛、明朝的于謙、清朝的張蒼水,因為他們死后走葬在西湖山腳下,故有西湖三杰一說,世人知道岳飛,卻未必知道于謙。
歷史證明并非只有忠臣才能流芳千古,奸臣同樣可以遺臭萬年,比如秦檜、魏忠賢、和之流。而這樣的反面教材更是被后世人們利用再利用,世人知道秦檜、魏忠賢、和之流,卻未必知道于謙。
從唐朝的貞觀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人們記得李世民,記得康熙,記得乾隆,卻未必記得于謙。、、
其實還可以近一點,人們記得明朝最后一個亡國的君主崇禎,更未必記得明朝那位光明磊落的民族英雄于謙。
......我記得,看過這本書的很多人記得,我相信。
一個把兩袖清風作為人生信條的人,一個把文天祥當做偶像的人,一個始終按照自己方式將自己生活進行到底的人。------------于謙。
讀到最后,我的心情一直是惋惜的。崇禎,這個可憐且悲情的帝王。
你可能無法相信一個會有穿補丁的衣服的皇帝,皇帝是什么,天下的擁有者,權力的巔峰,就算再窮,添置幾件新衣裳還是隨便當零花錢是使的,?墒钦沁@位明朝乃至整個皇朝最為勤勉的帝王,穿過打補丁的衣服,為了面子,不行不得不放慢速度,跟蝸牛賽跑,而不是烏龜,因為走快了別人就可能看到他的補丁,現(xiàn)在想起來多么的麻煩,但是他在堅持。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一個帝王會拿自己的錢出來充當軍餉。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私人寶藏,尤其很多王朝滅亡時的皇帝,哪一個不是帶著自己的金銀珠寶逃之夭夭,有哪一個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做軍餉。在我的記憶里沒有,始終沒有。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我們之前說過,崇禎是歷來最勤勉的帝王,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其余時間全部都在工作。在此我不得不佩服這位仁兄的精力值旺盛。我睡不上八個小時第二天必定打瞌睡。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崇禎是最悲情的一個帝王。地方叛亂到處都是,祖墳也被人挖了,部下被人殺了,輪番幾次被人搶到家了...似乎老天太吝嗇了,只給了它苦難,忘記了幸福,然而卻成全了他的堅持。忽然覺得他太可憐,我是喜歡睡懶覺的人,最煩那些打擾我睡懶覺的人,以前是老媽,再以后是同學,后來是叫我上班的鬧鐘,后來是女朋友,恨死了,恨透了,卻還好因為幾乎沒有壞事發(fā)生,至少沒有人把我叫醒告訴我,你家祖墳被挖了,你的地被別人占了,你的錢被人搶了,你部下被人殺了,你的都城又被圍了......如此種種....所以 我是幸運的。
崇禎是不幸的。但即使他擁有所有的不幸,他都依然在堅持,幾十年的堅持,為我們講述了另一類人的堅持,用他的方式,堅持他的生活,即使他的堅持沒有結果,或許他的堅持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滅亡,但是他仍然堅持著;蛟S他也只能堅持。
而最后他還是繼續(xù)了他一如既往的堅持,走向了那根屬于他的吊繩。
翻到書的最后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后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
沒有。
因為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以此紀念那些偉大的人們。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大四那年,同學推薦《明朝那些事兒》。當時認為它不過是一本同其他的暢銷小說沒什么差別的小說,于是也不怎么心動。直到去年又有位很要好的朋友推薦,才買了一套。
從來不知道歷史可以寫的這樣有趣。教科書上的歷史是死板的,它只會告訴我們某某年發(fā)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奸臣還是好人。一個兩三百年的朝代向來只有幾個節(jié)點,以及寥寥幾個形容詞,譬如大唐繁榮、宋朝積弱、明朝黑暗等等。許許多多歷史人物被寫的單薄而蒼白,因為教科書只需要他們身上顯現(xiàn)歷史性的那一點。
因為渴望了解歷史,我也買了《史記》、《資治通鑒》。受困于古文知識的薄弱,這類書籍則顯得晦澀難懂,很難通篇讀下去;并且以前不愛動腦思考,對世事人情了解甚少,即便讀了,也不過是知道很久以前,曾經(jīng)發(fā)生了這么一件事而已。
這遠遠不夠。
處在奔三的.年紀,多多少少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從前的世界觀不能說全然倒塌,但至少也崩壞了不少。不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小姑娘,窗外的世界都是溫情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對權威有著絕對的信任。我慢慢認識到這是不對的,開始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在黑白之間添加其他的色彩,《明朝那些事兒》則促進了這種轉變的完成。
它雖然是在說史,但是更多的是在講歷史故事中的人一個個充滿感情的、人性光輝點和弱點同時閃閃發(fā)光的人。張居正是權臣,但是他作風奢華,也會以權謀私;海瑞清正廉明,但是能力平庸,沒啥貢獻;戚繼光戰(zhàn)績彪悍,但也結交權臣。我們站在藍天下,沐浴著陽光,但是身后是影子。世界從來不是鮮花和掌聲構成的,但也從來沒有黑暗的讓人絕望。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那些事兒是08年底某一次在實驗室吃外賣的時候開始看的,當時就想著吃飯的時候應該找點有意思的來下料,正好在歷史版看到那些事兒的連載,一不小心就扎進去了。正如開始時那樣,這個連載幾乎都是在飯前飯中飯后跟完的,因為這能讓我用餐愉快。朱元璋曾否想過,自己苦心設計的千秋功業(yè),五百年后也不過是浩瀚歷史中的一頁,抑或是人們聊以助興的飯后談資而已。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一段:
“很多人問,為什么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鑒。
現(xiàn)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發(fā)現(xiàn),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里面什么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
所有發(fā)生的,是因為它有發(fā)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順便說下,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我們管這種人,叫做圣人!
歷史,只是面鏡子。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經(jīng)典語句09-01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9-23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想06-17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精選29篇)07-27
閃辭那些事兒10-10
關于跳槽那些事兒04-29
營銷與銷售的那些事兒07-11
說說求職面試那些事兒08-28
營銷與銷售的那些事兒(2)05-08
關于童年的那些事兒作文700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