琀岈奇絕棲霞洞介紹 -資料
清代詩人袁枚曾有詩曰:“桂林諸洞皆(左山右含)岈,就中奇絕稱棲霞,
琀岈奇絕棲霞洞介紹
。”棲霞洞又名七星巖、碧虛巖、仙李巖,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七星公園內的普陀山西北側山腰上,是我國最早開發(fā)和進行科學考察的著名洞穴之一,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徐霞客于1637年初夏曾兩次入洞探查究竟,留下豐富的現(xiàn)場觀察的記載。七星巖洞穴有眾多洞口,已構成一個復雜的洞穴系統(tǒng)。主要由上下層洞穴組成,其間高差為25~35米。上層洞穴長1100米,下層長1090米,上下層之間有多處垂直的豎井相連通。上層為干洞,下層為水洞,向北流出于豆芽巖。水洞沿普陀山西南麓和西北麓流過,沿途有回頭巖、水巖、黃巖、黑巖、教子巖、曾公巖、元風洞等與之相通。上述各洞位于山麓地帶,并吸收地表水流進入山體內地下河中,稱為腳洞。它們接納普陀山南面大片平原上的匯集水流,呈指狀連接進入七星巖地下河中。上層洞穴為開放游覽洞,高出當地枯水位約35米,洞體寬敞,以矩形斷面為主,最寬處可達50米,洞高在20米以內,洞穴游覽面積為1.7萬平方米。
下層洞穴在平面分布上,除個別地段外,并不與上層洞重疊,洞體的規(guī)模較小,一般寬1~7米,許多地段為裂隙性斷面,方向的變化多呈直角轉彎,是受巖石裂隙的制約,不及上層洞穴彎曲、蜿蜒。
七星巖雄偉深邃,絢麗奇特,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紛列雜陳,酷似一條彩色斑斕、令人神往的畫廊。著名的景點有“白兔守大門”、“南蛇出洞”、“烏龍飲水”、“嫦娥奔月”、“古燈臺”、“白玉長廊”、“米糧山”、“瓜果山”、“云山壁畫”、“九龍戲水”、“石林幽境”等40多處。游人從巖口沿石級下到“第一洞天”大廳時,就見許多景點,亦能觸景生情。洞廳左側石崖上橫出足有20米高、上面平坦的石臺,就不難使人置身于當時地下河對洞壁的沖刷,地殼抬升,河水下切的莽莽蒼蒼、飄渺無際的意境中去。河水是造就七星巖之神,嘩嘩河水,塑造了洞穴,雕成了平臺,河水何去?在駐足神往,凝視洞頂鐘乳石生成的“鯉魚出洞”時,仿佛鯉魚的鰭、尾均會飛動,魚兒正躍向洞口。洞門后就是一條顏色潔白無暇的平坦的長廊。宋代劉克莊寫詩贊長廊為:“玉為墻壁雪為城。”清詩人袁枚詩曰:“以云作地石作天。”這清麗的詩句,把人們帶到冰晶玉潔、云地石天的仙境中去。如果游人在長廊輕輕跺幾腳,就會發(fā)生出嘭嘭之聲,故這長廊亦稱為“空谷傳音”。這里正是干洞和水洞交匯,洞底的底板很薄的地方。在洞口,可以見到小白兔,一見到游人意欲逃竄,扒門使勁往上爬。再進,到達景點“米糧山”、“瓜果山”,眼前呈現(xiàn)一派豐收景象,鐘乳石似瓜如果,稻禾麥穗,比比皆是,或懸于洞頂,或掛于廊壁。在“九龍戲水”景點,鐘乳石奇美,如巨石鎮(zhèn)蛇,似九龍戲水。在右側為一幅“水上行舟”圖,船逆水而上,白帆青山,云嵐煙雨,不是丹青,勝似丹青。左邊像一幅“山川行人”圖,山上樹木成林,參差錯落,淡墨成韻;橋下流水潺潺,泛出陣陣白花;橋上行人匆匆,構成青山、綠水、小橋、行人渾然一體的畫卷。
再進是“石林幽境”,其內前面是一個寬闊的洞室,展示出海闊天空、茫茫瀚海景象,
資料
《琀岈奇絕棲霞洞介紹》(http://www.oriental01.com)。后側是石柱成林,如劍戟,似華表,有的氣勢磅礴,大有“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概;有的嬌小秀氣,又有細柔得隨風起舞的飄逸情趣。在這一片極為美妙的石筍林中,掩映出一條石徑,道路曲折迂回,走在其間,如入林間小道、月下靜林的寂謐世界,令人心向往之。向前為“鵲橋”,橋兩岸婷立著牛郎和織女,幾近相見幾遙遠,構成了人生波折和悲劇。“女媧殿”,即是女媧補天處,在遠古洪荒時期,天塌一角,女媧舉石飛天,補了漏天,但也遺落了補天時的一塊巨石,留在洞中。洞庭的最后,就是“壽桃廳”,一個大蟠桃似的鐘乳石生長在一個晶瑩光潔的碳酸鈣石盤中。這是七星巖對游客的良好祝愿。早為人知的七星巖具有它的.靈氣和仙氣,使人在其中游覽,如徜徉在仙境里。“超塵靜境”的洞穴,引發(fā)了歷代文人墨客多少詩興,在巖洞內外留下了數十件石刻。最早的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高僧曇遷(542~607)所題“棲霞洞”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00多年。宋代范成大的《碧虛銘》、柯夢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和梁世安的《七星巖·西江月》,其后,明代張文熙的“第一洞天”石刻,都能使游人在游覽過程中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書法藝術上給人以更大的啟迪。
七星巖生存于普陀山。普陀山是桂林諸山中風景薈萃的名山,洞穴眾多,除七星巖外,還有元風洞、普陀巖、玄武洞、白鶴洞、四仙巖、壽佛洞、朝云洞、彈子巖、留春巖、省春巖、曾公巖等。元風洞冬暖夏涼,因而石壁上有“溫涼別況”巖刻。“普陀石林”景點的巖石,稱為瑞石,受人青睞。據說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即用此石刻成。
七星巖坐落的普陀山,山體面積只有0.425平方公里,而地面的洞口卻多達27個,洞穴總長度達4257米,洞穴總面積為37199平方米。如此眾多殊長的洞穴發(fā)育在普陀山,其原因是:第一,山體內部有結構較粗、厚度較大、巖性較純的石灰?guī)r。第二,地層的傾角較小,有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高角度裂隙非常發(fā)育密集,從而巖石具有很高的滲透性。第三,這里洞穴形成的初期是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潛流條件下發(fā)育的(接近于地下水面的淺飽水帶),這時的洞穴是橢圓形的橫斷面。隨著灰?guī)r的不斷被溶蝕,洞穴空間逐漸出露到地下水面以上的充氣帶內,當時地殼逐漸上升,水量有增無減,水面逐次下降,就形成矩形斷面。后來,地下水面有較大的下降,洞穴完全高出于地下水面,成為干溶洞,地下水在較低的地下發(fā)育下層洞穴,同時形成地下河。
從洞穴的溶蝕形態(tài)特征可以看出,七星巖洞口始終是一個進水口,天巖洞口也是一個進水口,它們所在山體的邊緣部位沒有主要的出水口,而水流可能在“萬里長城”景點的洞段內直接轉入地下,也即是上下層洞穴在那里是相通的。
從普陀山眾多洞穴的類型來說,主要有兩類,即穿洞型洞穴和腳洞型洞穴。穿洞洞穴是山體被侵蝕、溶蝕縮小,存在于山體內部的洞穴被揭露、縮短,以至于進口和出口彼此可見。而腳洞的形成是山外的水流流入山體內部,因而它的口部多數是扁圓的,洞內也有較多的田野泥砂卵石被帶入。地殼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后變成干洞,因此它有不經過地下水面以下潛流條件作用的特征,沒有橢圓管道,沒有水平邊槽、石龕等形態(tài)特征,在洞口部位卻保留著山外水流入時形成的波浪狀的流蝕痕跡。
七星巖的形成及其特點,在峰林平原地區(qū)有著廣泛的代表性,H岈奇絕棲霞洞---中國著名洞窟介紹
【琀岈奇絕棲霞洞介紹 -資料】相關文章:
5.紫薇洞 -資料
6.朝陽洞 -資料
7.銀狐洞 -資料
8.天云洞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