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在心理培訓機構(gòu)工作的朋友聊天時,他說感覺現(xiàn)在走在靈修這條路上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一些靈修類的工作坊比心理學工作坊更受歡迎,
靈修真身與心理學的關系
。他的話讓我想起這幾年接觸過的在靈修領域探索自我的朋友們,我與她們有過一些接觸和溝通,甚至跟其中一個還聊得蠻深入。所以雖然我尚未進入靈修領域,但對靈修還是有一點粗淺的認識。
作為一個將傳播積極的價值觀作為人生使命的心理咨詢師,我撰文談論靈修和心理學的異同,是希望那些尚未接觸這兩個領域但是又想進入的朋友,在做選擇時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免于在原地轉(zhuǎn)圈。
靈修和心理學:彼岸或者此岸
靈修,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精神修行,西方人叫“靈修”,中國人叫“禪坐”或“修禪”,但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即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諧、安寧、合一。
所以靈修者,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他向往的是世外的喜悅,我稱之為彼岸。靈修者用到達彼岸的方式靜候幸福和富足的自然來臨。
而心理學,在我看來是一種心理和個性圓融的修行,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是物質(zhì)肉身的修行,追求心理上的滿足、穩(wěn)定和對生活的可控感,心理學尤其關注如何調(diào)整自身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群體的生活。
所以心理學,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滿足,他向往的是世內(nèi)的淡然,我稱之為此岸。心理學用安住于此岸的方式創(chuàng)造幸福和富足。
靈修和心理學:無形與有形
靈修有很多流派,就像心理學也有很多流派一樣,
管理資料
《靈修真身與心理學的關系》(http://www.oriental01.com)。但無論什么流派,靈修都是一種神圣的、靜默的修行——在清晨迎著斜進窗欞的陽光安靜地坐著,停止頭腦里的對話,默默地與自己的心在一起,與萬物在一起,與宇宙空間在一起,與心中的神在一起。靈修探討的是最本質(zhì)的東西,它叩問“我是誰”這樣的終極問題,是充滿靈性的純感性的心靈運動。
用大道無形來形容靈修,就再貼切不過。在修行的路徑上,并沒有可遵循的原則,由于它的純感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有單屬于他的個人的體驗和認識,并且每個人的認識都是“對的”。
而反觀心理學,比靈修就淺多了。因為心理學探討人的行為、感知覺、社會適應性、人際交往等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感性與理性交織的一門學問。在心理學的長期發(fā)展里,各路大師有非常多的學說和專著,并且為很多心理癥狀命名,還提出了許多很有理論依據(jù)和實證研究的觀點,比如變態(tài)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等等。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學甚至是理性大于感性,或者也可以說,心理學是教我們?nèi)绾卧诟行院屠硇灾g自由穿行,自然變換的學問。在近百年的進程中,一眾人等一直努力地要把心理學變成一門科學(雖然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徒勞的努力)。
靈修和心理學:提升與融合
由于靈修的大道無形,要真正理解它的真意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目前有很多正走在靈修這條路上的人,并沒有真正領會靈修的真意,因而容易體驗到由于嚴重脫離現(xiàn)實社會而帶來的焦慮和虛無感。
正如我朋友所言:“靈修,要先‘悟’而后‘修’”。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能悟到生命的本質(zhì),那么他的靈修之旅就極易走偏,把靈修變成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工具和路徑。
也就是說很可能他是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一團糟,無力處理這個糟糕的局面,才轉(zhuǎn)而去追求靈修,妄圖通過靈修而使生活事務能自動變好,卻不知道這樣只會讓他與自己的內(nèi)心越來越遠,越修越痛苦,越修越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