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
[摘 要]“仁政” 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筆者從孟子慣于從人們的心理出發(fā)推論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特點出發(fā),對仁愛之心與反射心理這兩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了探析。通過對這兩種心理現(xiàn)象的探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孟子“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是君主的仁愛之心和民眾的反射心理。這兩個心理基礎使孟子的“仁政”學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重視君主的自我反省、重視民意、以民為本、提倡君民互利共贏。
[關鍵詞]孟子;“仁政”學說;仁愛之心;反射心理
[中圖分類號]B22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027 — 02
在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孟子是一位十分注重考察人們的心理現(xiàn)象的思想家。他慣于從人們的心理現(xiàn)象出發(fā)推論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其從人們的心理現(xiàn)象推論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張。探討孟子“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學說。筆者發(fā)現(xiàn)孟子在論述其“仁政”學說時往往會提及兩種心理現(xiàn)象:仁愛之心與反射心理。下面筆者對這兩種心理現(xiàn)象分別進行論述。
一、仁愛之心
在孟子所生活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互相間進行著無休止的征戰(zhàn)。這種情況用孟子的話說就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背藝c國之間的相互征戰(zhàn)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外,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盤剝也使人民的生活難以為繼。正如孟子說言:“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睆拿献蛹ち业难赞o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統(tǒng)治者的這種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人民死活的政治態(tài)度,孟子是十分痛恨的。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仁政”學說。
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從孔子關于“仁”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并沒有給出確切的定義。但是,孔子曾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①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問道:“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雹诳梢姡叭省钡拇笾乱馑季褪且粋人的心里除了有自己外還有別人。自己快樂,也希望別人快樂;自己不愿意受苦,也不忍心別人受苦。對別人仁愛也就是說能夠做到“推己及人”。仁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
孟子說人人皆有仁愛之心,也就是他所說的“不忍人之心”。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孟子舉了一個例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的意思是人人皆有仁愛之心,而且人們的仁愛之心完全是從別人的利益出發(fā)的,沒有任何功利的色彩。
孟子曾經(jīng)向齊宣王提起過“釁鐘事件”,其目的在于使齊宣王認識到人人皆有仁愛之心,君主也不例外。正是因為君主也有仁愛之心,“仁政”才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君主如果能把仁愛之心運用到治理國家上就能夠?qū)崿F(xiàn)“仁政”了。正如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泵献釉谡撟C人人皆有仁愛之心這一觀點時給出的論據(jù)符合人們的生活觀察和主觀體驗,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孟子還指出君主以仁愛之心行“仁政”的具體操作路線是“推愛”,即君主先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把對親人的仁愛之心逐步推廣到其他人身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本魅绻馨褠塾H敬兄的心理推廣開來就能實現(xiàn)“仁政”。正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逃诠哑蓿劣谛值,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為了向君主說明“仁政”易行,孟子宣稱仁愛之心是人們本身所固有的,不必求之于外。君主只要努力發(fā)掘自己固有的仁愛之心,就能夠?qū)崿F(xiàn)“仁政”。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泵献舆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二、反射心理
每個人都是有需求的人。在尋求需求的滿足時,如果別人促進了自己需求的滿足,那么自己就會對別人心懷感激,就會對其產(chǎn)生報恩的心理傾向;如果別人阻礙了自己需求的滿足,那么自己就會對別人心懷怨恨,就會對其產(chǎn)生報復的心理傾向。自己對別人產(chǎn)生的報恩或報復的心理傾向是由別人施加給自己的行為引發(fā)的,而且自己對別人產(chǎn)生報恩的心理傾向還是產(chǎn)生報復的心理傾向都是由別人對待自己的不同方式?jīng)Q定的。這種現(xiàn)象就如同一束光照在一面鏡子上,再通過鏡子反射出去一般。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別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就會怎樣對待別人的心理傾向叫做反射心理。反射心理有兩種類型:一是報恩型反射心理,即甲的行為促進了乙的需求的滿足,乙的反射心理就體現(xiàn)為感激,乙就對甲產(chǎn)生報恩的心理傾向;二是報復型反射心理,即甲的行為阻礙了乙的需求的滿足,乙的反射心理就體現(xiàn)為怨恨,乙就對甲產(chǎn)生報復的心理傾向。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孟子對反射心理的認識是最深刻的。反射心理用孟子的話表述就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泵献訉Ψ瓷湫睦磉@一心理現(xiàn)象的描述是很多的。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短住吩唬骸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也。關于報恩型的反射心理,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關于報復型的反射心理,孟子說:“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孟子對反射心理的考察是多層面的。然而,孟子著重考察的是民眾對君主的反射心理,因為民眾對君主的反射心理可以影響到政治狀況。民眾是潛在的反射心理主體,如果君主阻礙了民眾需求的滿足,民眾就會怨恨君主,就會從內(nèi)心里反對君主;如果君主促進了民眾需求的滿足,民眾就會感激君主,就會從內(nèi)心里支持君主。這種現(xiàn)象,用荀子的話說就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雹 孟子在歷史上的一大貢獻在于提出了“民心”一詞,并把民眾的反射心理概括為君主的得民心與失民心。民眾對君主產(chǎn)生報恩型的反射心理就是君主得民心,民眾對君主產(chǎn)生報復型的反射心理就是君主失民心。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反射心理不是主動產(chǎn)生的,而是受別人施加給自己的行為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同樣,民眾的反射心理也不是主動產(chǎn)生的,而是受君主施加給他們的行為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君主對民眾施加的是“仁政”,民眾對君主就會產(chǎn)生報恩型的反射心理;君主對民眾施加的是“暴政”,民眾對君主就會產(chǎn)生報復型的反射心理。民眾產(chǎn)生什么類型的反射心理不是由民眾自己決定的,而是由君主施加給民眾的行為決定的。而君主具有什么樣的'行為,取決于他是否了發(fā)揮了自己的仁愛之心。所以,雖然反射心理的主體是民眾,但是得民心與失民心的主體卻是君主。君主能否得民心在于君主自己而不在于民眾,民眾只是被動地產(chǎn)生反射心理。
孟子從正面勸告君主:如果君主實行“仁政”,民眾就會對其產(chǎn)生報恩型的反射心理。正如孟子所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泵献右矎姆疵婢婢鳎喝绻鲗嵭斜┱癖娋蜁䦟ζ洚a(chǎn)生報復型的反射心理。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三、“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與“仁政”學說的特點
實行“仁政”的主體是君主,客體是民眾。如果君主在施政時能發(fā)揮自己的仁愛之心,引發(fā)民眾報恩型的反射心理,那么其所施之政就是“仁政”。實行“仁政”,君主的仁愛之心與民眾的反射心理缺一不可。如果君主沒有仁愛之心,“仁政”就無法實施;如果民眾沒有反射心理,君主的仁愛之心就得不到回應,就不會產(chǎn)生君主得民心的政治效果,“仁政”也同樣無法實現(xiàn)。所以,“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是君主的仁愛之心和民眾的反射心理。
由于“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是君主的仁愛之心和民眾的反射心理,所以“仁政”學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君主的自我反省。民眾對君主的反射心理最終是由君主施加給民眾的行為決定的。所以,如果民眾沒有對君主呈現(xiàn)出報恩型的反射心理,那不是民眾的反射心理出了問題,而是君主對民眾仁愛不足的緣故。這時,君主應該自我反省,努力做到對民眾更加仁愛。正如孟子所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通過反求諸己,君主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對待民眾的問題上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并加以改進,從而使民眾對其產(chǎn)生報恩型的反射心理。
(二)重視民意。重視民眾的反射心理就必須要重視民意,所以重視民意是“仁政”學說的重要特點。孟子認為君主不應靠暴力征服民眾,而應靠恩德折服民眾。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
(三)以民為本。重視民眾的反射心理就要以民為本。所以以民為本是“仁政”學說的重要特點。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泵献诱J為君主如果不能做到以民為本,那他就失去了做君主的資格,就成了獨夫民賊。對于這樣的君主,民眾是有權(quán)利推翻其統(tǒng)治的。齊宣王和孟子談到湯放夏桀、武王伐紂等歷史事件時,問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的回答是:“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四)提倡君民互利共贏。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君主和民眾基本上是處于一種互相對立的狀態(tài)。“仁政”就是要改變通常情況下的君主與民眾對立的狀態(tài)。仁政”從根本上說對民眾有利,對君主也有利。所以,仁政”是一種君主與民眾互利共贏的政治主張。君主通過得民心而得天下。君主得民心的過程就是施行“仁政”的過程,也是民眾獲得利益的過程。
【孟子“仁政”學說的心理基礎】相關文章:
孟子的“仁政”學說07-10
試析孟子的仁政說07-14
談《孟子》的仁政思想10-06
孟子與朱熹仁政說之比較07-22
試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現(xiàn)代價值07-27
試論孟子仁政理想的三重困境07-11
仁政05-18
弘揚孟子仁政思想精華促進建設和諧小康社會10-06
“仁政”與法治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