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3)復習提綱
蘇教版高中(必修)復習提綱大全
必修一
第二章 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jié)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98%)。
2、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元素。(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缺乏元素可能導致疾病。如:克山。ㄈ蔽 4、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
統(tǒng)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 1、水:(1)含量:占細胞總重量的,是活細胞中含量是的物質。 (2)形式:自由水、結合水
● 自由水:是以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劑;②參與細胞內生
化反應;③物質運輸;④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⑤體溫調節(jié) (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較多)
● 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作用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結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 2、無機鹽
(1)存在形式:離子 (2)作用
①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復雜的化合物。
(如Mg2+是構成葉綠素的成分、Fe2+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I-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成分。 ②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抽搐、過高肌肉乏力)
第二節(jié) 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類
1、元素組成:由 3種元素組成。
附:二糖與多糖的水解產(chǎn)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麥芽糖→2葡萄糖 纖維素→纖維二糖→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來源。
(另:能參與細胞識別,細胞間物質運輸和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等生命活動。)
4.糖的鑒定:
(1)淀粉遇碘液變藍色,這是淀粉特有的顏色反應。
(2)還原性糖(、和)與在條件下,能夠生成沉淀。 斐林試劑: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后使用,且。 二、脂質
1、元素組成:主要由組成(C/H比例高于糖類),有些還含N、P 2、分類:脂肪、類脂(如磷脂)、固醇(如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細胞代謝所需能量的主要儲存形式。 類脂中的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質。
固醇:在細胞的營養(yǎng)、調節(jié)、和代謝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脂肪的鑒定:脂肪可以被染成。
(在實驗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顯微鏡觀察→橘黃色脂肪顆粒)
三、蛋白質
1、元素組成:除外,大多數(shù)蛋白質還含有2、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
氨基酸結構通式::
氨基酸的判斷: ①同時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區(qū)別:R基的不同)
3.形成: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形成肽鍵()相連而成肽鏈,多條肽鏈折疊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
二肽:由2個氨基酸分子組成的肽鏈。
多肽:由n(n≥3)個氨基酸分子以肽鍵相連形成的肽鏈。 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的原因:組成蛋白質多肽鏈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順序的不同; ...
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shù)目、空間結構不同 ...
4.計算:
一個蛋白質分子中肽鍵數(shù)(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氨基酸數(shù) - 肽鏈條數(shù)。 一個蛋白質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數(shù)(或羧基數(shù))=肽鏈條數(shù) ..5.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注意有關蛋白質的功能及舉例)
6.蛋白質鑒定:與產(chǎn)生的顏色反應
雙縮脲試劑: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組成:由5種元素構成
2、基本單位:核苷酸(由++組成)
1分子磷酸
脫氧核苷酸
1分子脫氧核糖
(4種) 1分子含氮堿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種) 1分子含氮堿基(A、U、G、C) 4、生理功能:儲存,控制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遺傳物質都是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第三章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jié) 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一、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發(fā)展
● 發(fā)明顯微鏡的科學家是荷蘭的列文·虎克; ● 發(fā)現(xiàn)細胞的科學家是英國的;
● 創(chuàng)立細胞學說的科學家是德國的施萊登和施旺。施旺、施萊登提出“一切動物和植物都是
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
● 在此基礎上德國的魏爾肖總結出:“”,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命活動
的基本單位。這被認為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 二、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1、方法:
先對光:一轉轉換器;二轉聚光器;三轉反光鏡
再觀察:一放標本孔中央;二降物鏡片上方;三升鏡筒仔細看 2、注意:
(1)放大倍數(shù)=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 (2)物鏡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大 目鏡,放大倍數(shù)越大
“物鏡—玻片標本”,放大倍數(shù)越大 (3)物像與實際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顛倒的 (4)高倍物鏡使用順序:
低倍鏡→標本移至中央→高倍鏡→大光圈,凹面鏡→細準焦螺旋 (5)污點位置的判斷:移動或轉動法
第二節(jié) 細胞的類型和結構
一、細胞的類型
原核細胞:沒有典型的細胞核,無核膜和核仁。如細菌、藍藻、放線菌等原核生物的細胞。 真核細胞:有核膜包被的明顯的細胞核。如動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
等真核生物的細胞。
二、細胞的結構 1.細胞膜
(1)組成:主要為磷脂雙分子層(基本骨架)和蛋白質,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側)。 (2)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質的運動);
功能特點:具有選擇通透性。 (3)功能: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
2.細胞壁:主要成分是,有和功能。
3.細胞質:和
(1)細胞質基質:為代謝提供場所和物質和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影響細胞的形狀、分裂、運動及
細胞器的轉運等。
(2)細胞器:
● 線粒體(膜):內膜向內突起形成“嵴”,細胞的主要場所(階段),
含少量DNA。 ● 葉綠體(膜):只存在于植物的中。類囊體上有色素,和中含有
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含少量的DNA。 ● 內質網(wǎng)(膜):是的合成“車間”,運輸?shù)耐ǖ馈?● 高爾基體(膜):動物細胞中與的形成有關,植物中與有絲分裂的形成有
關。
● 液泡(膜):泡狀結構,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營養(yǎng)、色素等)、保持胞形態(tài),調節(jié)滲透吸水。 ● 核糖體(膜結構):合成的場所。 ● 中心體(膜結構):由垂直的兩個構成,與細胞有關。 小結:
★ 雙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 單層膜的細胞器: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液泡 ★非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 含有少量DNA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 含有色素的細胞器:葉綠體、液泡
★動、植物細胞的區(qū)別:動物特有中心體;高等植物特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4.細胞核
(1)組成:核膜、核仁、染色質
(2)核膜:雙層膜,有核孔(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通道,RNA、蛋白質等大分子進出必須通過核孔。)
(3)核仁:在細胞有絲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質: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
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表現(xiàn)形態(tài)
(5)功能:是遺傳物質DNA的儲存和復制的主要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6)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qū)別:是否具有成形的細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細胞的完整性:細胞只有保持以上結構,才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第三節(jié) 物質的跨膜運輸
一、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剑?/p>
2、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剑?/p>
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通過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質。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實驗原理: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失水,
原生質層和細胞壁都會收縮,但原生質層伸縮性比細胞壁大,所以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分開,發(fā)生“質壁分離”。
● 反之,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將
吸水,原生質層會慢慢恢復原來狀態(tài),使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蔥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載玻片,鑷子,滴管,顯微鏡等
方法步驟:
(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 (2)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
(3)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觀察細胞是否發(fā)生質壁分離。 (5)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重復幾次,讓洋蔥表皮浸潤在清水中。 (6)低倍鏡下觀察原生質層位置、細胞大小變化(變大),觀察是否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結果: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
第一節(jié)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動的能源物質 注:生命活動的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葡萄糖); ..
生命活動的儲備能源物質是脂肪。 ..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
2、結構: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構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團~磷酸基團~磷酸基團 簡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團;
~ : 高能磷酸鍵,第二個高能磷酸鍵相當,水解時容易) 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用于各種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動。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來源于生物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
(在人和動物體內,來自細胞呼吸;綠色植物體內則來自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的原因是細胞中ATP與ADP循環(huán)轉變,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又稱為生物催化
劑。(少數(shù)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們被稱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異性 3、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適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PH過高或過低,酶活性喪失)
(2)溫度: 在最適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溫度過低,酶活性降低;溫度過高,酶活性喪失)
另外:還受酶的濃度、底物濃度、產(chǎn)物濃度的影響。
第二節(jié)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 1648 比利時,范·海爾蒙特: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主要來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 1771 英國,普利斯特萊:。
◆ 1779 荷蘭,揚·英根豪斯:植物只有才能更新空氣;并且需要才能更新空氣。 ◆ 1880美國,恩吉(格)爾曼:光合作用的場所在葉綠體。 ◆ 1864 德國,薩克斯:葉片在光下能產(chǎn)生◆ 1940美國,魯賓和卡門(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參加反應
的水。(糖類中的氫也來自水)。
◆ 1948 美國,梅爾文·卡爾文:用標14C標記的CO2追蹤了光合作用過程中碳元素的行蹤,
進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復雜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1、原理:
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機溶劑(如丙酮、酒精等)。 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反之則慢。 2、過程:(見書P61) 3、結果:色素在濾紙條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蘿卜素() 最快(溶解度) 葉黃素 ()
葉綠素a () 最寬()
葉綠素b () 最慢(溶解度) 4、注意:
● 丙酮的用途是, ● 層析液的的用途是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 ● 石英砂的作用是,
● 碳酸鈣的作用是;
● 分離色素時,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細線的原因是濾液細線上的色素會溶解到層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葉綠體中的色素存在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及保護葉綠素免受強光傷害的作用。 是構成葉綠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過程:
(1)光反應 條件:有光
場所:葉綠體類囊體薄膜 過程:① 水的光解:
② ATP的合成:(2)暗反應
條件:有光和無光 場所:葉綠體基質 過程:
②
3、總反應式:
光能
CO2 + H2
O
CH2O)+ O2 葉綠體
4、實質:把轉變成,把轉變成有機物中的 四、影響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光照強度溫度等
(1)光照強度:在一定的光照強度范圍內,光合作用的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濃度: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光合作用速率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加快。
(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有機物中穩(wěn)定的化學能)
(3)溫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在最適溫度時,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農業(yè)生產(chǎn)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長 如:補充人工光照、多季種植 增加 如:合理密植、套種
光照強弱的控制:陽生植物(),陰生植物()
增強光合作用效率 適當提高CO2濃度:施農家肥
適當提高白天溫度(降低夜間溫度)
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第三節(jié) 細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細胞在有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徹底氧化分解,產(chǎn)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 2、過程:三個階段
① C6H12O6 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細胞質基質
② 丙酮酸 + H2O CO2 + [H] + 能量(少) 線粒體
③ [H] + O2 H2O + 能量(大量) 線粒體
(注:3個階段的各個化學反應是由不同的酶來催化的) 3、總反應式:
C6H12O6 + 6H2O + 6O2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義:是生物特別是人和高等動植物獲得能量的主要途徑 二、無氧呼吸 1、概念:
無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分解成和化碳或乳酸, 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 2、過程:二個階段
①:與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細胞質基質 ② 丙酮酸 C2H5OH(酒精)+CO2 細胞質基質
或
(、等)
丙酮酸 C3H6O3(乳酸)
(和) 3、總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義: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短暫的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
釋放出能量以適應缺氧環(huán)境條件。(酒精會毒害根細胞,產(chǎn)生爛根現(xiàn)象)
● 人在劇烈運動時,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細胞則以無氧呼吸的方
式將葡萄糖分解為乳酸,釋放出一定能量,滿足人體的需要。 三、細胞呼吸的意義
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其中間產(chǎn)物還是各種有機物之間轉化的。 四、應用:
1、水稻生產(chǎn)中適時的露田和曬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水稻根系的細胞呼吸作用。 2、儲存糧食時,要注意降低溫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細胞呼吸。
3、果蔬保鮮時,采用降低濃度、充或降低等方法,細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濕度。
五、實驗: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過程(見書p69)
2、結論:酵母能進行,也能進行。
第五章 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節(jié) 細胞增殖
一、細胞增殖的意義: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生殖和遺傳的基礎 二、細胞分裂方式:
有絲分裂 (真核生物體細胞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 無絲分裂 減數(shù)分裂 三、有絲分裂: 1、細胞周期:
從一次細胞分裂結束開始,直到下一次細胞分裂結束為止,稱為一個細胞周期 注:①連續(xù)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 ②間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間期長,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種類的細胞,細胞周期長短不一。 2、有絲分裂的過程: ● 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1)分裂間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結果:DNA分子加倍;染色體數(shù)不變(一條染色體含有2條染色單體)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 ②核膜解體、核仁逐漸消失;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觀察染色體的最佳時期)
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 末期:①染色體、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xiàn)(細胞膜內陷) 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4、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數(shù)目的變化:
5、有絲分裂的意義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分裂結果是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子細胞具有和親代細胞相同數(shù)目、相同形態(tài)的染色體。 這保證了親代與子代細胞間的遺傳性狀的穩(wěn)定性。 四、無絲分裂
1、特點:在分裂過程中,沒有和等結構的出現(xiàn)(但) 2、舉例:草履蟲、蛙的紅細胞等。
第二節(jié) 細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種類型的細胞經(jīng)細胞分裂后,逐漸在和上形成的差
異,產(chǎn)生不同的細胞類群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2、細胞分化的原因:是的結果(注: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改變) 3、細胞分化和細胞分裂的區(qū)別:
細胞分裂的結果是:細胞數(shù)目的增加; 細胞分化的結果是:細胞種類的增加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體中單個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仍然能夠發(fā)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潛能。 2、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細胞中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
(已分化的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細胞全能性實例: 胡蘿卜根細胞離體,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后長成一棵胡蘿卜。 三、細胞衰老
1、衰老細胞的特征:
①細胞核膨大,核膜皺折,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 ②線粒體變大且數(shù)目減少(呼吸速率減慢);
③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代謝速度減慢,增殖能力減退; ④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⑤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
⑥細胞內色素沉積,妨礙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傳遞。
2、決定細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細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體細胞的衰老是由細胞自身的因素決定的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細胞凋亡是細胞的一種重要的生命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由決定的細胞程序化自行結束生命的過程。也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
2、細胞凋亡的意義:對生物的、機體的維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節(jié) 關注癌癥
一、細胞癌變原因:
內因:和的變異 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學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增殖
(2)沒有接觸抑制。癌細胞并不因為相互接觸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潤性和擴散性。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的減少 (4)能夠逃避免疫監(jiān)視 三、我國的腫瘤防治
1、腫瘤的“三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防止和消除環(huán)境污染 二級預防:防止致癌物影響 三級預防:高危人群早期檢出 2、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手術切除
必修二
第二章 減數(shù)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節(jié) 減數(shù)分裂
一、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
減數(shù)分裂(meiosis)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新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
(注:體細胞主要通過有絲分裂產(chǎn)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chǎn)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
1、精子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間期:染色體復制(包括DNA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lián)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fā)生對等片段的互換。 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 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 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三、精子與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比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體①形態(tài)、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體細胞相同。因此,它們屬于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并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guī)律
(5)減數(shù)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
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
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可形成2n種精子(卵細胞); 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2種精子。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精子的進入卵細
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shù)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shù)目,其中有一半來自精子,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對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減數(shù)分裂與有絲分裂圖像辨析步驟:
一看染色體數(shù)目:奇數(shù)為減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極) 二看有無同源染色體:沒有為減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極) 三看同源染色體行為:確定有絲或減Ⅰ
注意:若細胞質為不均等分裂,則為卵原細胞的減Ⅰ或減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體分家—減Ⅰ后期 姐妹分家—減Ⅱ后期
例:判斷下列細胞正在進行什么分裂,處在什么時期?
答案:減Ⅱ前期 減Ⅰ前期 減Ⅱ前期 減Ⅱ末期 有絲后期 減Ⅱ后期 減Ⅱ后期 減Ⅰ后期
答案:有絲前期 減Ⅱ中期 減Ⅰ后期 減Ⅱ中期 減Ⅰ前期 減Ⅱ后期 減Ⅰ中期 有絲中期
第二節(jié) 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親代產(chǎn)生或,經(jīng)過(如和)的結
合,成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脊椎動物的個體發(fā)育包括胚胎發(fā)育和胚后發(fā)育兩個階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細胞分別來自不同的親本,因此,由合子發(fā)育成的就具
備了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這對于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章 遺傳和染色體
第一節(jié) 基因的分離定律
一、相對性狀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的形態(tài)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為方式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
第一文庫網(wǎng)
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類型。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實驗過程(看書)2、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看書)
3、對分離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
例:現(xiàn)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 相關概念
1、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顯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xiàn)1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個親本雜交,F(xiàn)1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 附: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出現(xiàn)不同于親本性狀的現(xiàn)象) 2、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 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決定1對相對性狀的兩個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相同位置上)。 3、純合子與雜合子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成的個體(能穩(wěn)定的遺傳,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顯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隱性純合子(如aa的個體)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fā)育成的個體(不能穩(wěn)定的遺傳,后代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4、表現(xiàn)型與基因型
表現(xiàn)型:指生物個體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 基因型:與表現(xiàn)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關系:基因型+環(huán)境 → 表現(xiàn)型)
5、 雜交與自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體間相互交配的過程。(指植物體中自花傳粉和雌雄異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測交: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可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屬于雜交)
三、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在減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四、基因分離定律的兩種基本題型:
正確地選用試驗材料;
分析方法科學;(單因子→多因子) 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地設計了試驗的程序。 六、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 1、指導雜交育種:
原理:雜合子(Aa)連續(xù)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雜合子(Aa ):n
純合子(AA+aa):n (注:AA=aa)
例:小麥抗銹病是由顯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親代(P)的基因型是TT×tt,則: (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Tt,表現(xiàn)型是抗銹病。
(2)子二代(F2)的表現(xiàn)型是抗銹病和不抗銹病,這種現(xiàn)象稱為性狀分離。
(3)F2代中抗銹病的小麥的基因型是TT或Tt。其中基因型為 Tt的個體自交后代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因此,為了獲得穩(wěn)定的抗銹病類型,應該怎么做?
從F2代開始選擇抗銹病小麥連續(xù)自交,淘汰由于性狀分離而出現(xiàn)的非抗銹病類型,直到抗銹
病性狀不再發(fā)生分離。 2、指導醫(yī)學實踐:
例1:人類的一種先天性聾啞是由隱性基因(a)控制的遺傳病。如果一個患者的雙親表現(xiàn)型都正常,則這對夫婦的基因型是Aa、Aa,他們再生小孩發(fā)病的概率是1/4。
例2:人類的多指是由顯性基因D控制的一種畸形。如果雙親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為,這對夫婦后代患病概率是。
第二節(jié)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一、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在減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而自由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才滿足自由組合定律) 二、自由組合定律兩種基本題型:共同思路:“先分開、再組合” ●
正推類型(親代→子代) ●
逆推類型(子代→親代) 三、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 1、指導雜交育種:
例:在水稻中,高桿(D)對矮桿(d)是顯性,抗病(R)對不抗病(r)是顯性,F(xiàn)有純合矮桿不抗病水稻ddrr和純合高桿抗病水稻DDRR兩個品種,要想得到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矮桿抗病水稻ddRR,應該怎么做?
附:雜交育種 方法:雜交
原理:基因重組
優(yōu)缺點:方法簡便,但要較長年限選擇才可獲得。 2、導醫(yī)學實踐:
例: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是多指患者(由顯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親表現(xiàn)型正常。他們婚后卻生了一個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聾啞的孩子(先天性聾啞是由隱性致病基因p控制),問: ①該孩子的基因型為ddpp,父親的基因型為DdPp,母親的基因型為 ddPp 。 ②如果他們再生一個小孩,則 只患多指的占3/8 ,
只患先天性聾啞的占1/8 , 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聾啞的占 1/8 ,
完全正常的占3/8 ,
四、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 1、XY型性別決定方式: ● 染色體組成(n對):
雄性:n-1對常染色體 + XY 雌性:n-1對常染色體 + XX ● 性比:一般 1 : 1
● 常見生物:哺乳動物、大多雌雄異體的植物,多數(shù)昆蟲、一些魚類和兩棲類。 2、三種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遺傳(交叉遺傳)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顯性遺傳的特點:
① 女>男 ② 連續(xù)發(fā)病 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遺傳的特點:
①男病女不病 ②父→子→孫 附:常見遺傳病類型(要記。 ...伴X隱:色盲、血友病
伴X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 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 常顯:多(并)指
第三節(jié) 染色體變異及其應用
一、染色體結構變異:
實例:貓叫綜合征(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 類型:缺失、重復、倒位、易位(看書并理解) .....
二、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 1、類型
● 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
實例:21三體綜合征(多1條21號染色體) ● 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減少: 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 2、染色體組:
(1)概念:二倍體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體組成一個染色體組。 (2)特點:①一個染色體組中無同源染色體,形態(tài)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個染色體組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的全部遺傳信息。 (3)染色體組數(shù)的判斷:
① 染色體組數(shù)= 細胞中任意一種染色體條數(shù) 例1:以下各圖中,各有幾個染色體組?
答案:3 2 5 1 4
② 染色體組數(shù)=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個數(shù)
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體組數(shù)分別是多少? (1)Aa 2 (2)AaBb 2 (3)AAa 3 (4)AaaBbb 3 (5)AAAaBBbb 4 (6)ABCD 1_ 3、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由配子發(fā)育成的個體叫單倍體。
有受精卵發(fā)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含兩個染色體組就叫二倍體,含三個染色體組就叫三倍體,以此類推。體細胞中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三、染色體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 1、多倍體育種:
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原理: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原理:染色體變異
實例: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
優(yōu)缺點: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產(chǎn)量高,營養(yǎng)豐富,但結實率低,成熟遲。 2、單倍體育種:
方法:花粉(藥)離體培養(yǎng) 原理:染色體變異
實例:矮桿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桿(D)對矮桿(d)是顯性,抗病(R)對不抗病(r)是顯性。現(xiàn)有純合矮桿不抗病水稻ddrr和純合高桿抗病水稻DDRR兩個品種,要想得到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矮桿抗病水稻ddRR ,應該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優(yōu)缺點:后代都是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但技術較復雜。 附:育種方法小結
第四章 遺傳的分子基礎
第一節(jié) 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1、肺炎雙球菌有兩種類型類型:
● S型細菌:菌落光滑,菌體有夾膜,有毒性 ● R型細菌:菌落,菌體夾膜,毒性 2、實驗過程(看書)
3、實驗證明: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有毒性的S型細菌混合后,轉化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這種性狀的轉化是可以遺傳的。 推論(格里菲思):在第四組實驗中,已經(jīng)被加熱殺死S型細菌中,必然含有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實驗:
1、實驗過程:
2、實驗證明:。
(即: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不是遺傳物質)
三、1952年郝爾希和蔡斯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T2噬菌體機構和元素組成:
2、實驗過程(看書)
3、實驗結論: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遺傳的。(即:) 四、1956年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實驗證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五、小結:
因為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二節(jié) DNA的結構和DNA的復制:
一、DNA的結構
1、DNA的組成元素:
2、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4種) 3、DNA的結構:
①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鏈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②外側: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內側:由氫鍵相連的堿基對組成。
③堿基配對有一定規(guī)律: A = T;G ≡ C。(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4、DNA的特性:
①多樣性: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排列種數(shù):4(n為堿基對對數(shù)) ..②特異性:每個特定DNA分子的堿基排列順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攜帶(DNA分子中堿基對的代表遺傳信息)。 6、與DNA有關的計算: 在雙鏈DNA分子中: ① A=T、G=C
②任意兩個非互補的堿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堿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堿基 二、DNA的復制
1、概念:以親代DNA分子條鏈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 2、時間:有絲分裂間期和減Ⅰ前的間期 3、場所:主要在 4、過程:(看書)①解旋 ②合成子鏈 ③子、母鏈盤繞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點:
6、原則:原則 7、條件:
①模板:親代DNA分子的兩條鏈 ②原料:4種游離的脫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確復制的原因:
①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 ②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復制能夠準確進行。 9、意義:
DNA分子復制,使遺傳信息從傳遞給,從而確保了遺傳信息的連續(xù)性。 10、與DNA復制有關的計算:
n
復制出DNA數(shù) =2(n為復制次數(shù)) 含親代鏈的DNA數(shù) =2
第三節(jié)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一、RNA的結構:
1、組成元素:C、H、O、N、P
2、基本單位:核苷酸(種) 3、結構:一般為鏈
二、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體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
n
1、轉錄:
(1)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過程。(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轉錄) (2)過程(看書)
(3)條件:模板:DNA的一條鏈(模板鏈)
原料:4種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則: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U、T—A、G—C、C—G) (5)產(chǎn)物:信使RNA(mRNA)、核糖體RNA(rRNA)、轉運RNA(tRNA) 2、翻譯:
(1)概念: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注:葉綠體、線粒體也有翻譯) (2)過程:(看書) (3)條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種) 能量:ATP 酶:多種酶
搬運工具:裝配機器:核糖體
(4)原則: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5)產(chǎn)物:多肽鏈
3、與基因表達有關的計算
基因中堿基數(shù):mRNA分子中堿基數(shù):氨基酸數(shù) = 6:3:1 四、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中心法則
2、基因控制性狀的方式:
(1)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 五、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計劃:完成人體24條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的遺傳作圖、物理作圖、和全部堿基的序列測定。
意義:可以清楚的認識人類基因的組成、結構、功能極其相互關系,對于人類疾病的診治和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節(jié)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一、生物變異的類型
不可遺傳的變異(僅由變化引起)
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
基因突變 基因重組 染色體變異
二、可遺傳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
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堿基對的、或等變化。 2、原因:因素:X射線、激光等;
化學因素:亞硝酸鹽,堿基類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細菌等。
3、特點:
①發(fā)生頻率低: ② 方向不確定 ③隨機發(fā)生
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
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細胞內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④普遍存在
4、結果: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基因。 5、時間:細胞分裂(DNA復制時期) 6、應用——誘變育種
①方法:用射線、激光、化學藥品等處理生物。 ②原理:基因突變
③實例:高產(chǎn)青霉菌株的獲得
④優(yōu)缺點:加速育種進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狀,但有利變異個體少。 7、意義:
①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②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基因重組
1、概念:是指生物體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過程。 2、種類:
①減數(shù)分裂(減Ⅰ后期)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位于這些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組合的結果可能產(chǎn)生與親代基因型不同的個體。
②減Ⅰ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等位基因的交換。結果是導致染色單體上基因的重組,組合的結果可能產(chǎn)生與親代基因型不同的個體。 ③重組DNA技術
(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其利,避其害。我國規(guī)定對于轉基因產(chǎn)品必須標明。) 3、結果:產(chǎn)生新的
4、應用(育種):(見前面筆記)
5、意義:①為生物的變異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②為生物的進化提供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體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染色體變異(見第三章 第三節(jié))
第五節(jié) 關注人類遺傳病
一、人類遺傳病與先天性疾病區(qū)別:
● 遺傳。河筛淖円鸬募膊。(可以生來就有,也可以后天發(fā)生) ● 先天性疾病:生來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遺傳。
二、人類遺傳病產(chǎn)生的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三、人類遺傳病類型 (一)單基因遺傳病
1、概念:由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2、原因:人類遺傳病是由于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3、特點:呈家族遺傳、發(fā)病率高(我國約有20%--25%) 4、類型:
抗維生素D佝僂病
多指、并指、軟骨發(fā)育不全
色盲、血友病
(二)多基因遺傳病
1、概念:由等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
2、常見類型:等。 (三)染色體異常遺傳。ê喎Q染色體病)
1、概念: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包括異常和異常) 2、類型:
常染色體遺傳病 結構異常:貓叫綜合征
數(shù)目異常:21三體綜合征(先天智力障礙)
性染色體遺傳病:性腺發(fā)育不全綜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條 X染色體) 四、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
1、產(chǎn)前診斷:胎兒出生前,醫(y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病, 產(chǎn)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
2、遺傳咨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五、實驗: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注意事項:
1、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
2、調查時,最好選取群體中發(fā)病率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等。 3、調查時要詳細詢問,記錄。
4、對某個家庭進行調查時,被調查成員之間的關系必須寫清楚,并注明。 5、 必須統(tǒng)計被調查的某種遺傳病在人群中的。
結果分析:
被調查人數(shù)為2 747人,其中色盲患者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紅綠色盲的
發(fā)病率為1.38%。男性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為1.35%,女性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為0.03%。二者均低于我國社會人群男女紅綠色盲的發(fā)病率。
實驗結論:我國社會人群中,紅綠色盲患者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jié) 生物進化理論的發(fā)展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1、理論要點: 2、進步性:認為生物是進化的。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1、理論要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2、進步性:能夠科學地解釋以及生物的和。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學地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②自然選擇對可遺傳的變異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僅局限于個體水平) 三、現(xiàn)代達爾文主義
(一)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1、種群:
概念:在一定時間內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群。 特點:不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而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群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個體所含有的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3、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①按定義計算:
例1:從某個群體中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則:
基因型AA的頻率為30% ; 基因型Aa的頻率為 60% ; 基因型 aa的頻率為 10% 。 基因A的頻率為 60% ; 基因a的頻率為 40% 。
②某個等位基因的頻率 = 它的純合子的頻率 + ?雜合子頻率
例:某個群體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30%、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60% 、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0% ,則:基因A的頻率為60% ,基因a的頻率為 40% .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四)突變和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機制
1、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狀態(tài)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2、隔離:
: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
現(xiàn)象。
指不同種群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產(chǎn)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種的形成:
⑴物種形成的常見方式:地理隔離(長期)→生殖隔離 ⑵物種形成的標志:生殖隔離 ⑶物種形成的3個環(huán)節(jié):
●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 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 ● 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條件
第二節(jié) 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進化的基本歷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逐漸進化而來的。
2、真核細胞出現(xiàn)后,出現(xiàn)了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從而出現(xiàn)了生殖,使由于產(chǎn)生的變異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進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進化的關系是:生物多樣性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斷進化的結果;而生物多樣性的產(chǎn)生又加速了生物的進化。
2、生物多樣性包括:多樣性、多樣性和多樣性三個層次。
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個體的穩(wěn)態(tài)
第一節(jié) 人體的穩(wěn)態(tài)
一、穩(wěn)態(tài)的生理意義 1、內環(huán)境: (1)單細胞生物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轉換,而人體細胞必須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2)內環(huán)境的組成:
細胞內液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內環(huán)境) 淋巴
(3)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細胞可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同時不斷排出代謝產(chǎn)
生的廢物。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參與。 2、穩(wěn)態(tài)
(1)概念: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的調節(jié)下,機體會對內環(huán)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內環(huán)境的溫度,滲透壓、酸堿度及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稱為穩(wěn)態(tài)。 (2)意義:維持內環(huán)境在一定范圍內的穩(wěn)態(tài)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jié)機制——反饋調節(jié)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jié)。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jié)。 二、體溫調節(jié)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的共同調節(jié)下,人體的和過程保持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
產(chǎn)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jié)過程:
(1) 寒冷環(huán)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chǎn)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 炎熱環(huán)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5、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jié)體現(xiàn) 三、水平衡的調節(jié)
1、 人體內水分的動態(tài)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tài)平衡實現(xiàn)的
2、 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另有少部分來自。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過泌尿系統(tǒng),其次皮膚、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3、 水分調節(jié)(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jié)):(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咸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利
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jié)主要是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chǎn)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使排尿量減少。 四、無機鹽平衡的調節(jié)
1、 人體內無機鹽的動態(tài)平衡是靠無機鹽的和的動態(tài)平衡實現(xiàn)的
2、 人體需要的無機鹽主要來自,通過、、將無機鹽排出體外 3、 人體需要的無機鹽有多種,如Na+、K+、Ca2+、Zn2+、Fe3+、I- 等 4、 無機鹽調節(jié):(負反饋)
過程:血鉀升高、血鈉降低→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鈉、增
加排鉀→血鉀降低、血鈉升高
總結:無機鹽調節(jié)主要是在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
固酮,它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鈉排鉀。
五、血糖調節(jié)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jié)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并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病;過高—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癥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jié)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六、免疫對人體穩(wěn)態(tài)的維持 1、 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
免疫器官:扁桃體、胸腺、脾、淋巴結、骨髓等
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
免疫細胞 巨噬細胞 樹突狀細胞
免疫分子:抗體、細胞因子、補體
2、 免疫類型:
先天性的,對各種病原體有防疫作用)
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線: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癥反應。
特異性免疫(后天性的,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線
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3、 體液免疫:由產(chǎn)生抗體實現(xiàn)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
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
效應B細胞
↓
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
↓
抗體清除抗原
4、細胞免疫:通過T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發(fā)揮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細胞 刺激 ↓
T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效應T細胞
↓
效應T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
(效應T細胞釋放某些細胞因子(如干擾素)增強免疫細胞的效應)
↓
被釋放至體液中的抗原被體液免疫中的抗體清除
5、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qū)別:
6、艾滋病:
(1)病的名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IDS) (2)病原體名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遺傳物質是2條單鏈RNA
(3)發(fā)病機理:HIV病毒進入人體后,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使人的免疫系統(tǒng)癱瘓 (4)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
第二節(jié)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一、人體的神經(jīng)調節(jié)
1、神經(jīng)調節(jié)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
神經(jīng)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chǎn)生興奮,并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chǎn)生調控效應。
神經(jīng)元的結構:由細胞體、樹突(短)、軸突(長)構成。后2者合稱為神經(jīng)纖維
神經(jīng)末梢
軸突
2、反射: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環(huán)境變化作出的規(guī)律性應答。
3、: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jīng)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chǎn)生興奮 傳入神經(jīng)
組成
神經(jīng)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jīng)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jīng)
效應器:運動神經(jīng)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 興奮在神經(jīng)纖維上的傳導
(1) 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jīng)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
止狀態(tài)變?yōu)轱@著活躍狀態(tài)的過程。
(2) 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jīng)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jīng)沖動。
(3) 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tài)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tài)時,細胞膜
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于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 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 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jīng)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xiàn)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于神經(jīng)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
(上個神經(jīng)元的軸突→下個神經(jīng)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 人腦的高級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
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jié)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是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由語言、
聽覺、視覺、運動等高級中樞
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jié)中樞,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
下丘腦:有體溫調節(jié)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jié)內分泌活
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
失寫癥(能聽、說、讀,不能寫)
運動性失語癥(能聽、讀、寫,不能說)聽覺性失語癥(能說、寫、讀,不能聽)失讀癥(能聽、說、寫,不能讀)
二、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
1、體液調節(jié)中,激素調節(jié)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xié)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第三節(jié) 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
◆ 動物激素在生產(chǎn)中的應用
在生產(chǎn)中往往應用的并非動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類似物
1、 催情激素提高魚類受孕率:運用催情激素誘發(fā)魚類的發(fā)情和產(chǎn)卵,提高魚類的受孕率。 2、 人工合成昆蟲激素防治害蟲:可在田間噴灑一定量的性引誘劑(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雌
雄性昆蟲間的正常交配。
3、 閹割豬等動物提高產(chǎn)量:對某些肉用動物注射生長激素,加速其生長。對豬閹割,減少性
激素含量,從而縮短生長周期,提高產(chǎn)量。
4、
人工合成昆蟲內激素提高產(chǎn)量:可人工噴灑保幼激素,延長其幼蟲期,提高蠶絲的產(chǎn)量和
質量。
第四節(jié)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1、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
(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溫特的試驗:
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3)郭葛的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3個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影響了生長素的分布,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于向光一側,結果表現(xiàn)為莖彎向光源生長。 3、判斷胚芽鞘生長情況的方法 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 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不長 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
均勻:直立生長
不均勻:彎曲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4、生長素的產(chǎn)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fā)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橫向運輸:向光側→背光側 極性運輸:形態(tài)學上端→形態(tài)學下端
(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
生長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fā)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5、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調節(jié)作用具有,一般,促進植物生長,抑制植物
生長(濃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適生長素濃度為標準)。
●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見右圖) ●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和抑制作用與、、有
關。
● 頂端優(yōu)勢是優(yōu)先生長而受到抑制的現(xiàn)象。原因是頂芽產(chǎn)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
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 6、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 ● [實驗]; ● 防止落花落果;
● (在未授粉的雌蕊柱頭上噴灑生長素類似物,促進子房發(fā)育為果實,形成無
子番茄);
● 控制性別分化(促進花芽向雌花分化,從而提高產(chǎn)量)
相互協(xié)
調、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節(jié) 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種群
1、種群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
位。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shù)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數(shù)量特征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2、種群的特征 遷入率和遷出率 空間特征 遺傳特征 3、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以若干樣方(隨機取樣)平均密度估計總體平均密度的方法。 標志重捕法:
4、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規(guī)律
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 N0λ
t
(1)條件:在食物(養(yǎng)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shù)量連續(xù)增長;增長率不變
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huán)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shù)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shù)量達到環(huán)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shù)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時增速最快,K時為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改善棲息環(huán)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5、研究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意義:對于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6、[實驗: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動態(tài)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yǎng)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
7天內10ml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的數(shù)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huán)境條件不能無限滿足,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呈現(xiàn)“S”型曲線增長
第二節(jié) 生物群落的構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jù)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得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 2、生物群落的結構
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xiàn)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態(tài)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huán)境不同。
(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tài)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影響因素:地形、光照、濕度、人與動物影響等。
3、意義:提高了生物利用環(huán)境資源的能力。
第三節(jié)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原生演替: (1) 定義:在從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的原生裸地上發(fā)生的生物
演替。
(2) 過程: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2、 次生演替
(1) 定義:當某個群落受到洪水、火災或人類活動等因素干擾,該群落中的植被受嚴重破壞
所形成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開始的生物演替,稱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 人類活動(主要因素):過度砍伐、放牧、墾荒、開礦;完全被砍伐或火燒后的森林、棄耕后的農田
3、 植物的入侵(繁殖體包括種子、果實等的傳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植物
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礎。
第四章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圈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無機環(huán)境)通過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tài)學功能單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物圈 3、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
可分為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包括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凍原生態(tài)系統(tǒng)、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等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等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 4、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 (1)成分:
等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食物網(wǎng)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占有不同的營養(yǎng)級。 ● 植物(生產(chǎn)者)總是第一營養(yǎng)級;
● 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yǎng)級;
● 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yǎng)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則處于第三
營養(yǎng)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則處于第四營養(yǎng)級。
第二節(jié)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
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 1、過程
2、特點:
● :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yǎng)級流向第二營養(yǎng)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yǎng)
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huán)流動
● :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間的傳遞效
率是;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guī)劃、設計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xù)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必須清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
1、碳在無機環(huán)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并通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的循環(huán)形式是CO2 2、碳從無機環(huán)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chǎn)生CO2 3、過程:
三、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信息傳遞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是進行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信息傳遞 2、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聲、熱、電、磁、溫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學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為信息: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
(4)營養(yǎng)信息:食物的數(shù)量、種類等。如食物鏈、食物網(wǎng)。 3、信息傳遞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農、畜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如短日照處理能使菊花提前開花;
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如噴灑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害蟲交尾的環(huán)保型防蟲法。 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1、概念: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的能力,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
定性。
2、生態(tài)系統(tǒng)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wěn)定,是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調節(jié)能 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shù)目越多,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jié)能力越大。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guī)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tài)系統(tǒng)自身更新 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fā)系統(tǒng)崩潰。 4、 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干擾程度,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xié)調。 6、制作生態(tài)瓶時應注意: ①生態(tài)瓶必須是透明的;
②生態(tài)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間要構成營養(yǎng)關系,數(shù)量比例要合理;
③ 生態(tài)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④生態(tài)瓶要密封;
⑤生態(tài)瓶要放在光線良好,但避免陽光直射的地方; ⑥研究結束前不要再隨意移動生態(tài)瓶。
第五章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1、人口增長引發(fā)環(huán)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超出了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
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了破壞。
2、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壤荒
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huán)境污染 等 3、生物多樣性包括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物種多樣性(指生物
圈內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的基礎,對生物進化和維持
生物圈的穩(wěn)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 5、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森林公園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場所。 (2)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物種保護中心。 (3)加強宣傳和執(zhí)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
【高中生物(必修1、2、3)復習提綱】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04-07
人教版政治必修1第2課教案04-25
人教版新課標高一必修2 Unit 3 Computer—教案104-25
高一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案204-25
人教版新課標高一必修3 Unit 2 Healthy Eating--教案104-25
高一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案104-25
人教版政治必修1第1課教案04-25
廣東版必修2:《阿房宮賦》精品教案104-25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教材分析04-28
高一必修1英語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