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悟人生」《弟子規(guī)》讀后感
《弟子規(guī)》讀后感 一、《弟子規(guī)》何其書?1、《弟子規(guī)》的來龍去脈《弟子規(guī)》全文內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及學文諸篇。其理論總綱出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其宗旨在于教導蒙童如何盡本分、保身心;全人格、推人己;善交友、勤學文,使之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⑽馁|雙俱的謙謙君子。為了便于誦讀,而以三字成句,兩句押韻加以演述,言簡意賅,確是人生初始教育的范本教材!兜茏右(guī)》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新絳縣龍興鎮(zhèn)周莊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年少時從師同郡學者黨成。精研《大學》、《中庸》,創(chuàng)辦敦復齋講學。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李毓秀編撰成文后,初名《訓蒙文》,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之名流傳至今。2、學習《弟子規(guī)》的現(xiàn)實意義既然《弟子規(guī)》是舊時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通俗讀物。那么在改革開放和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特別的作為我們成人,學習《弟子規(guī)》是不是顯得多余而沒有意義呢?毫無疑問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三:一是我們今天的學習,實應是補習。作為成人,大多數(shù)人在他應該誦讀《弟子規(guī)》的時候,卻鮮有學習的機會。這如同我們的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今天,應該補習資本主義這一課一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借鑒,取長補短,百利無一害。更何況,作為為人父為人母的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忠厚仁孝、賢良有智,而《弟子規(guī)》就是被前人稱為啟蒙中正讀本中的"上乘之作",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先于自己的兒女、或與自己的兒女共同學好《弟子規(guī)》呢!二是《弟子規(guī)》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需品。古人說:"婦教初來,兒教嬰孩",這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晚清以來,我國兒童啟蒙課本漸次宜興,除了我們常講的"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外,《弟子規(guī)》實乃是兒童啟蒙教育的良師益友。如果我們在家行孝、出外親仁;處事持信、為人至善;成人達己、泛愛大眾。及至一人而百人,百人而千人,千人而萬人;以至人和而家和,家和而國和,國和而世界同,和諧社會成矣。三是唯有民族的、傳統(tǒng)的,才是世界的。七十年代,英國的哲學家湯恩比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人類,要想實現(xiàn)世界和平,必須發(fā)揚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的智覺教育。1988年,來自不同領域的世界級拔尖人才,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齊聚法國巴黎召開聯(lián)合會議,會后形成了一份《聯(lián)合宣言》,宣言中提倡未來社會要和平相處,必須發(fā)揚中國的孔孟之道。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不僅是先進、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放之四海而皆準。作為國人,我們又怎能把西方人都當成寶貝的文化遺產,而充耳不聞、束之高閣呢?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輩雖窮,文化不可不傳;世界雖異,文明不可不承。二、孝悌是和合的基礎孝悌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若能夠孝敬雙親,友愛兄弟姐妹,他就有了一顆善良仁慈的心,而有了這份仁心,他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所以人生從孝悌開始,孝悌是和合的基礎。我們首先從"孝"字說起。孝義有三:孝從敬始;順為孝承;忠為孝終。1、孝從敬始《弟子規(guī)》在"入則孝"篇中有言:"父母教,須敬聽。"孝從敬始,可見一斑。"敬"字為左右結構,意即"反茍為敬"。這就說對待父母的教誨,不許隨隨便便,只能恭恭敬敬。所以敬是孝的開始,敬是孝的體現(xiàn);敬是真誠,敬是全心全意。對待"敬"字,曾國藩先生有一個非常好的注解,即"一念不生謂之誠",也就是敬由心生,自然而然,不講條件,沒有理由。我們常說:"父母無過天無過。"父愛如山,母愛無邊。父母是無法選擇的,對待雙親,孝敬是我們的本分,孝敬更體現(xiàn)我們做兒女的胸襟。古往今來,孝行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如同夜之繁星,點數(shù)不盡。"二十四孝"中的大禹三年恒心不移,以敬報怨,不但感化了繼母,而且贏得了堯帝的欣賞,并將帝位禪讓給大禹。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萊子,為避戰(zhàn)亂,自耕于蒙山南麓。為博父母開心,70歲的萊子,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象小孩子一樣的哭鬧,二老大笑。即使在普遍追求物質利益的今天,一曲《常回家看看》能流行大江南北,久唱不衰,不是社會呼喚孝義、人間回歸真情的最好體現(xiàn)嗎?!2、順為孝承如果孝從敬始,那么順從父母,就是孝的擴展和傳承!兜茏右(guī)》言:"父母責,須順承。"我們都知道,《三字經》里"香九齡,能溫席。"的孝子黃香的故事,這里,要給大家講一個為順從母親而做"賊"的故事。三國時期吳國人陸績,六歲時,曾隨父親陸康到九江拜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們,陸績自己舍不得吃,卻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我母親喜歡吃橘子,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并言陸績一定會成大器。果不其然,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傳世。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對于父母的過失,我們也要不問青紅皂白的孝順嗎?這方面,孔子的學生曾參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曾子是一位孝子,有一次,父親責罰他,順手抄起身邊的木棍,一下子就把他打昏了。后來,孔子聽說了,就罵他不孝。曾子很迷惑,說我這么乖,被打連跑都不跑,怎么還說我不孝呢?夫子回答:假如你父親失手打死你,你就陷父親于不義。如果你死了,父母一生都會痛苦不安。所以,面對父母的責打,正確的選擇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3、忠為孝終古人造字,"忠"字,為存心中正之意。《孝經》說:"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由此可知,孝是忠的根本,忠是孝的衍生和結果。俗語云:子不孝,后者報。是啊,一個生咱的,一個咱生的,對父母要孝,對子孫要愛,就是對忠的最好詮釋。因為敬親者,就不會慢待于人;愛子者,決不敢討厭別人。這種孝忠的觀念擴展到整個社會,就會"刑于四海"、通達五洲。是否忠孝不能兩全呢?我想舉個例子,讓大家共同感悟。春秋時期,鄭莊公為了爭奪權利,與母親發(fā)生了沖突,鄭莊公一氣之下,把母親貶到外地,并發(fā)下毒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事后,鄭莊公十分懊悔,但是誓言在先,身為一國之君,又不能反悔失信。一次,鄭莊公宴請大臣,老臣穎考叔故意把好吃的東西放在一邊。鄭莊公很驚奇地問:"大夫為何不吃而放在一邊呢?"穎考叔答道:"我的母親特別愛吃這些食品,我是特意留下孝敬母親的。"鄭莊公聞聽此言,感嘆地說:"我不如你呀!你有母親可以孝敬,我雖有母親卻只能到黃泉相見了。"穎考叔回道:"這有何難,只要大王掘通一條地下隧道,在上邊寫上黃泉二字,母子不就可以相見了嗎?"鄭莊公聞之大喜,于是母子和好如初。大智慧有言:"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如果移雙親之孝而孝忠天下,則天下人無一不是父母。如此,大孝擎天,孝得以終矣!【「感悟人生」《弟子規(guī)》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guī)讀后感02-24
弟子規(guī)讀后感12-30
《弟子規(guī)》的讀后感02-27
弟子規(guī)經典讀后感02-06
弟子規(guī)讀后感06-18
《弟子規(guī)》讀后感03-10
《弟子規(guī)》讀后感01-03
《弟子規(guī)》讀后感10-07
【熱門】弟子規(guī)讀后感01-11
《弟子規(guī)》學生讀后感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