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傳》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子傳》讀后感1
每讀一次《名師啟迪與骨干教師成長》這本書,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獲,這次也不例外。讀了這本書的方法篇“高效課堂是教師一生的追求”這部分內容之后,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里面的學習金字塔式的七種學習方式:第一種,“聽講”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的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20%;第四種,采用“示范”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30%;第五種,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習,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通過“做中學”或“實際演練”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75%;第七種,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在這幾種學習方式中,我覺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得到的知識。雖然在這七種學習方式當中,“小組討論”的學習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兩種操作起來更容易一些,因為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曾經經歷過知識形成的過程,那么腦海中的記憶就會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下去。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也真實有效呢?下面就說說我的一些想法。
從事教學這么多年,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很多年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時常用到,陌生的是我們一直在做“小組合作”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說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組合作學習,我不得不說,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在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過于流于形式,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且課堂教學中的大部分時間也由此浪費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成了我們當下要認真研討的問題。
每一次上公開課之前,我都會思考同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為了能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我不斷從網上查這方面的資料,久而久之,對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雖然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用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次數(shù)不多,但我覺得效果還是有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教學中成功的例子來談談小組合作學習。
記得20xx年我上的一節(jié)公開課《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之前我也沒有想到會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問題是“為什么20xx年全年有365天,而20xx年全年有366天呢?”問題一拋出去,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先是獨立計算并思考,接著就是很自然的小組合作學習。他們在小組內激烈地討論,每個同學都參與進去了。所以不用我講,他們就發(fā)現(xiàn)20xx年比20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閏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為二月的緣故。這個問題的`設計為后面的平年、閏年的知識奠定了基礎。讓學生很容易看出閏年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閏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組合作學習還讓我省去了教學“計算全年的天數(shù)”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即起到了銜接的作用,又節(jié)省了時間。所以,小組合作學習中問題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課堂教學中的關鍵。
但是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適合用,也不是一節(jié)課自始至終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課堂中使用。課前的預習,課后的練習,課外實踐更離不開小組合作。因此,我們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內容以及訓練要求,把握合適的時機進行合作性學習。真正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孔子傳》讀后感2
“偉大的歷史人物他一直在影響歷史,所以它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他不是一個死去的人,他只是一個缺席者!
——題記
說起孔子,一言以蔽之,圣人也。我對他的了解始于“有朋自遠方來”,始于仁義禮智信,始于我的初中所學《論語十則》,而那時還是《論語十二章》,更是始于孔子的周游列國,游說君王?鬃与x我忽遠忽近。直到遇見了《孔子傳》,看到了他雖顛沛流離但仍心懷理想的一生。今天我不說“劇情”,只話感受。
一、現(xiàn)考證之實
圖片
作者鮑鵬山教授在后記里提到“這是一本給普通讀者看的《孔子傳》”。一本書中,很難避免學科知識的交叉,而正是因知識的交叉,我們才能收獲更多自身專業(yè)以外的東西。
《孔子傳》中雖講孔子,但因年代久遠,故而史料不完整,由此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考證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我也因此了解了更多文化常識。
在考證孔子父親叔梁紇墓地居于何處時,連帶著知曉了“墳塋”一詞更多知識。我們了解到的此詞是指已故之人埋葬之地。但是《孔子傳》中就有解釋:“塋”指的是墳所在的區(qū)域,俗稱墳地;“墳”則是棺木的準確下埋之處。
考證之時,如果只有單一的證據(jù),那么就叫做孤證,孤證是站不住腳的。
聯(lián)系到“層出不窮”的班級矛盾紛爭,我們也是要講證據(jù),并且時常在證據(jù)方面和孩子們斗智斗勇。證據(jù)足夠,事情就能解決,說不定還會因此挖出更大的真相。這是考證教會的。
穿越古今,聯(lián)系實際,《孔子傳》中坐著的考證治學態(tài)度讓我對這本書有了新的認識。
二、從“擇善者而從”到“因材施教”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何能夠做到擇善而從呢?身邊之人無法做到區(qū)分“善”與“不善”,又該如何?
我認為此間除了個人意志外,不可或缺的是“師”之導,因材施教式的。
我們都知道,相同的問題,孔子在回答不同的弟子時有著不同的答案。
例如: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
冉求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相同的問題,為什么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求時的答案不一樣呢?我們能從后來孔子解答公西華的疑問中找到答案:“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币馑际侨角蟊容^謙虛膽小,所以要鼓勵;子路太莽撞沖動,所以要抑制。
孔子回答每個人的都不一樣,是因為他沒有自己固定的觀點嗎?不是。而是它能根據(jù)不同人的特點給予適宜的回答。
這即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回到我們的班級中,我們也努力實踐孔老夫子的方法:有時候,自律性較強的孩子犯錯,一次提醒足矣。三心二意的孩子則需要嚴慈相濟的.方法去告誡。從每個孩子的性格、家庭、學習情況等多方面入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努力讓每個孩子有更多成長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是老師的角度說教育,擇善而從是站在一個獨立個體的基礎上談追求。我們總想讓我們的孩子“擇善而從”,人選擇自己所追求的“善者”不斷的學習,才不至于讓自己停下思想的腳步。畢竟,原地踏步就是倒退。
三、解處世之惑
讀《孔子傳》之前,孔子在我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
讀了之后,我便覺得他是一位接地氣的圣人。
生活的磨礪讓孔子從一個意氣風發(fā)、充滿理想的少年,終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至圣之人。
周游列國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過著雖顛沛流離但仍安貧樂道的日子。有懷疑、但更多的是肯定!
對待道德的追問,他能夠做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對待非正常渠道得來的富貴,他能夠做到:于我如浮云。
而面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則是“樂亦在其中矣”,孔子是大瀟灑和大快樂,由此才能夠拿得起、放得下。
我看到而立之前的孔子的沉穩(wěn)冷靜,還看到了耳順之后的超然曠達。
轉身看看我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之路漫漫,故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我相信有些東西雖歷經千年卻不會變質,它同樣適用于今天的現(xiàn)實: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相信孔老夫子的這些思想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在我們舉手投足之間。他圣人的智慧是源于生活經驗,故而我們更應該認真對待生活,與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知。
書中所引薩特之語:“偉大的歷史人物他一直在影響歷史,所以它對我們所有人來說,他不是一個死去的人,他只是一個缺席者!
這位平凡的圣人與我們同在。
《孔子傳》讀后感3
美玉待沾這一小節(jié)中寫到孔子為何一直不從政,我在看時也在思考:“為什么孔子不從政,而是把精力放在辦學上?”
孔子不去從政,把精力一直放在辦學,學生們不斷成長,孔子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他一直向著臻于至善的境界攀登。
有許多人問孔子有這么大的學問,為什么不去做官,為國家效力?孔子的回答是:“孝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并把這種風氣推廣到政治上去。”孔子說可以從很多地方上從事政治,誰又規(guī)定一定要做官才算從政?鬃訌氖抡蔚'方法不同,卻也是在為國家。
孔子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政治影響深遠,是通過思想上去改變國家?鬃拥乃枷氲浆F(xiàn)在我們還在使用,且孔子的思想也是非常的高。魯國的政治掌握在陽貨手中,不是國君,所以孔子不愿與亂臣賊子合作。
孔子這些行為告訴了我們:為國家獻力,不單只是從政,也可以從思想上去感化他們,并告知我們要為正確的國君效力,不可為想要謀權篡位的人效力。
《孔子傳》讀后感4
在QQ群里參與小打卡讀書,是緣于小歪老師的引領。這種讀書方式最大的特點是不累、不煩,易于堅持;有聲、有伴,便于交流。
歷經近六十多天的閱讀,鮑鵬山版的【孔子傳】即將接近尾聲。每天五頁的閱讀速度,有時候真覺得不過癮。讀過論語,又讀過史記中的(孔子世家),眼睛從生澀難懂的古文中艱難爬行過,讀這本書仿佛忽然踏上了筆直平坦的大路,真想邁開大步,一口氣讀下去,讀個暢快淋漓。但這次讀書方式不一樣,俺也是有團隊的人了,必須保持和隊友步調一致,勻速而穩(wěn)定地向前,這是我們的節(jié)奏!
鮑鵬山筆下的孔子,活了。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困頓少年,迷茫又倔強,思路清晰又縝密?此麨橹\生做鄙事,從而多才藝。為合葬父母盡孝心,圓滿完成葬禮?吹剿逯居趯W的志存高遠。聽他說“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的儒家宣言。仿佛眼看著這個胸懷大志的少年為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邁著堅定沉穩(wěn)的腳步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立志好學,傳播大道,踐行大道。走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依照孔子自傳式的線索,我們跟隨著鮑鵬山的一一解讀,理解了三十而立不只是社會的認可,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不斷的學習、求索、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理解了四十而不惑,不是什么都懂了,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力。理解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的天命觀,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接受關系,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以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到了六十而耳順的階段,孔子儒家的思想理念越加明確而執(zhí)著了,就是避人不避世。他永遠是積極入世的。尊重別人,了解自己,更加能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些理論在孔子的人生經歷中都一一踐行了。踐行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他的深廣博大和寬容愈加顯示了這個年齡的人該有的氣度和風范。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我的心仿佛隨孔子一起感到了安詳。感受著圣人的胸懷,他的心已經和社會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自己的大道已經實實在在地在世間發(fā)揮了作用而且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這應該是孔子向往的有秩序又極度和諧的狀態(tài)吧。
深邃的思想,廣博的知識,堅定的信念,博愛的情懷,不知不覺間孔子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在深廣的歷史時空中,他閃耀,明亮,生生不息,引領著我前行。
圣人之所以為圣,除了人生經歷,最重要的就是學識和思想了。這些天讀孔子,每天咀嚼著他的時而深邃時而淺出的話,好像那個青衫長須,滿嘴之乎者也的老人就在我眼前,話不多,但你得仔細琢磨,一知半解的時候,他好像笑著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讀完一本書容易,讀懂孔子也許窮其一生也做不到,就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樣,我等心智安能抵達圣人的高度。但這絲毫不影響我仰望他,膜拜他,有這盞明燈在前面引路,我心里透著光亮,有光明,真好!
讀書真好!
《孔子傳》讀后感5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那就是鮑鵬山老師的著作《孔子傳》。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在家擱置了好幾天,都不曾翻開,因為在我的印象里,介紹孔子的書無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來艱澀難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輩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觸情緒。終于有一天,我閑來無事,翻開了《孔子傳》,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難合上。
書的扉頁是孔子講學的一幅圖畫,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頁附的一首詩《仲尼》,它頓時把我領進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知識的殿堂。感謝作者鮑鵬山老師,把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這么深入簡出地介紹給我們,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本給普通讀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譯,還有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頂禮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著人間氣息,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的廣博學識和偉大成就,后人固然難以企及,卻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可以產生“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雖然他有治國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為國君所重用,最終周游列國,興辦私學,設教授徒,培養(yǎng)出許多有用之才。通過讀《孔子傳》,我對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犊鬃觽鳌芬酝暾膫饔浶问街v述了孔子從青壯年時期到七十多歲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訓、立志學禮、興辦私學、周游列國,到政途失意、潛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堅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堅持道義,為理想而奮斗終生。仁義禮智信,如果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當時的魯國政局混亂,孔子對此很感失望,這才帶著弟子開始周游列國,生活十分艱辛。我們甚至可以體會到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艱難處境,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即使是在沒有糧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離開的情況下,孔子仍不間斷地彈琴歌唱來鼓勵弟子們。在弟子們的疑問聲中,孔子說到: “沒有經歷憂患與挫折,就不會思考得久遠;身體沒有受到節(jié)制,就不會智慧深廣。怎么能說我們現(xiàn)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們的幸運呢?” 在困境中,孔子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樂觀堅強,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每一天, 堅定不移的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之后盡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國,歷經磨難十四年,但最后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鬃踊佤敽螅敯Ч图究底佣紝λ鸪缬屑,季康子尊他為國老,朝廷給他以優(yōu)厚的待遇。但孔子卻依舊“不知老之將至”,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實踐。孔子——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家園!
也許很少有哪一本書像《孔子傳》這樣深深地震撼我的心?鬃拥男蜗,謙和敦厚而又聰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載一切,如天一般剛健進取,如水一般真誠明澈能照萬物,我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說“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與其說孔子是一個思想上的名師,不如說是我心里的一盞燈,現(xiàn)在的我,堅決堅持自己的教育夢想走下去,只要選擇了,就要無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樣為理想而奮斗終生!
《孔子傳》讀后感6
“人要快樂,先要培養(yǎng)正當有益的愛好。好學是一種愛好,好學更是一種素質,好學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學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讀書不僅僅是長知識,它還能夠讓我們度過一些無聊寂寞的時光。很多快樂都需要他人在場,有一種快樂卻不需要,只要有書就行,那就是讀書!所以好學之人,等于給自己找到一條不需要外在條件的快樂之道!边@段激勵人讀書、好學的文字出自鮑鵬山老師的《孔子傳》一書。這段話告訴我,要想時時刻刻快樂,就要堅持天天讀書,做一個好學之人。這一點我要向孔子學習,他老人家最好學。好學,給他帶來了隨時隨地的快樂。盡管他學識淵博,仍不斷完善自己,在他二十歲時,就成了“六藝”專家,成為國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學問,獲得了人們的尊重。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讓別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來一無所有,到二十歲時,就得到國君的認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通過自己努力達到的學問的水準?鬃幼鳛橹袊鴼v史上第一大圣人,都這么好學,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讀書,不去學習呢?
孔子的好學還體現(xiàn)在他的“實事求是”,這也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老人家盡管已經很優(yōu)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并沒有覺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向孔子學習,不要不懂裝懂,要及時地向有經驗的老師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給自己解惑。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耽誤所有。
孔子不愧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許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損之又損之道”。他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著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務求填滿,做加法;實際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沒有了什么?一個人有了錢就幸福嗎?有了權就幸福嗎?這些東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們內心的.“浮躁、焦慮、貪欲、嗔怪,蠅頭小利”,我們的內心達到一種平靜,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來的日子,我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再那么沖動、浮躁。要想改變這一點,唯有讀書。讀書,使人歸于寧靜和淡泊,體現(xiàn)出生命的價值,所以我要堅持讀書。
這個假期我過得很快樂,也很充實,那是因為讀了《孔子傳》這本書。如果不是讀它,我怎能從這本書當中重新認識了孔子,了解了孔子,并讀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讀書,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給我們傳下來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對學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實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作為老師,我覺得我們應該善于引導我們的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并積極培養(yǎng),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怎么能知道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 讀書給我?guī)碇R的同時也帶來無限的快樂,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著這份快樂。雖然讀書的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但我覺得只要肯堅持下去,最終一定會愛上閱讀的,讓自己真正快樂起來!
《孔子傳》讀后感7
《孔子傳》中的"解放自己"說的是:"隨著學生的成長",典籍的整理,國事的發(fā)展,此時的孔子,正如他自己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就是自由,經過歲月的磨礪,自我的砥礪,此時的孔子已經達到了自由和道德真正融為一體的境界了。能夠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夠一起達到"道"的境界;能夠一起達到"道"的境界的人,未必能夠一起立身于"道"中;能夠一起立身于"道"中的人,未必能夠與他一起靈活運用"道"。
在這里,孔子說了四種層次的人:一起學習的人;一起領悟道的人;一起立身于道的人;能靈活運用道的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自由的境界,又是道德的.境界;是自由與道德為一體的境界;而靈活運用道的過程,也正是自由與道德融合的過程。讓我明白了真正的道德人格一定是自由的人格;真正的道德人生一定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道德社會一定是自由的社會。
《孔子傳》讀后感8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有些人會說孔子他從來都不是政治家,因為他在魯國當政也沒有當幾年,去別的國周游時,想發(fā)展自己的一些地方,卻沒有國君愿意重用他,所以他不是。曾經有一位人說過一句話,很好:真正的有影響的人物是對社會一直產生影響的,只不過他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缺席者。而這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當中,儒家學說不是被歷代王朝所引用?不是一直處于思想學說的.主導地位嗎?所以說孔子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中國的幾千年,孔子的精神文化是一直影響著我們的。
在某種意義上,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的來源。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理想的價值觀。都是來源于孔子。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洪水滔天的時候,西方人有方舟,我們有什么?我們有杏壇--孔子的杏壇就是中國的思想方舟,就算我們的思想一敗涂地,那么孔子的思想永遠一直引領著讓我們到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他終身兢兢業(yè)業(yè),百折不撓,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是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敬仰的圣人。小半生周游列國,尋找被賢君賞識重用 的機會,卻終未實現(xiàn),令人唏噓。
好好活,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人,坦坦蕩蕩,兢兢業(yè)業(yè),孜孜吃吃,努力努力在努力,勤奮勤奮再勤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話,這不能體現(xiàn)孔子他偉大的精神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下求而上達。堅持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要做到無愧無悔,為蒼生謀求幸福,為天下謀求太平,盡心盡力,死而后已,這不能體現(xiàn)孔子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嗎?孔子他一直都在,孔子的精神流傳至今,孔子精神永垂不朽
《孔子傳》讀后感9
孔子,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帶著孔子為什么偉大,后人稱他為圣人的疑問,我打開了《孔子傳》。
《孔子傳》講述了孔子的生平:“十而立志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有沉浮。 在這個人生階段,孔子卻從未放棄自己的目標和抱負,可見其高尚的品格。
十之五為學——孔子出身于“書香門第”家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的父母雙亡。 那時,孔子才十七歲,還是初入社會的孩子。 至于他在社會上僅有的“學者”身份,孔子又如何實現(xiàn)他的遠大抱負呢? 唯有“以知”,而孔子之志何以立之? “所謂”需要學習。 正是由于這三者的關系,才造成了“不學不能廣才,無志不能學”。 由于志向遠大,孔子20歲就精通《形意》,并得到國君“魯昭公”的贈“魚”,可見“志”的重要性。 它能帶來無窮的動力。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的努力,孔子“站起來了”。 書中還提到了兩個站起來的`指標:1.社會認可度,2.自我境界。 這也體現(xiàn)了一個道理:“努力總會有回報,最重要的是你努力的程度! 一個人如果沒有上進心,最后會被打敗。 可憐的茅屋,什么會回來!” 我也從孔子創(chuàng)辦的私塾中了解到“檢討”的重要性。 所謂溫故知新可以為師。 做到定期復習和持之以恒也是有前提的。 就是努力學習,只要你把學習當成樂趣,那么你就會隨時學習和復習。 孔子到齊國后,體現(xiàn)了一個道理:“君若欲久,必以仁政”。 但是再好的人,也不能高調出鏡。
《孔子傳》讀后感10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山東曲阜拜祭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為了讓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廟給我買了一本介紹孔子生平的書——《孔子傳》,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煩爸爸媽媽幫我念。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經歷,他在魯國做過“委吏”、“乘田”這樣的小官,還當過大司寇,最后被排擠,“禮樂治國”的抱負化為泡影,孔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但是沒有一個國君采用他的學說,迫不得已,他開了一個學堂,設教授徒,他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七十二個很有名,比如顏回、子路、子貢等等?鬃73歲去世,一生修訂了《詩》、《書》、《禮》、《樂》,寫了《春秋》等著作,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讀這本書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時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因為我也在學琴,孔子學琴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師襄子作為老師都夸贊孔子彈得很好了,孔子卻說:“曲子我是彈熟了,但是指法、技巧還不純熟,我還要接著練!庇诌^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領略到曲子的內在含義了,可以學新曲子了!笨墒强鬃佑X得自己還沒領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繼續(xù)練起來。師襄子見孔子聰穎過人,這樣高難度的曲調不僅能精熟彈奏,而且能領悟到它的精義,激動的說:“夫子真是當今的圣人!”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慚愧,因為我學琴時很不認真,總是糊弄,學了點兒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太不怎么樣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學習,做每一件事都要認認真真去做。這是我讀《孔子傳》最大的收獲。
《孔子傳》讀后感11
話外音:老師,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個人能夠安于貧賤,并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話外音: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們要安貧樂道,但是現(xiàn)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fā)展著自己的事業(yè),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安貧樂道在現(xiàn)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么我們在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應該如何為人呢?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能起作用的為人之道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希望有一個字就可以受用一生,這個字是什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么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圣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別強迫別人干。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后我們老在那里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著他師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著,然后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guī)煾冈趺催@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于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么事老擱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yè)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伙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孔子傳》讀后感12
孔子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他三歲失去父親,十七歲失去母親,因為父母失去的比較早,當時連個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后他是怎么被國君欣賞的,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經歷吧!
孔子十五歲,母親就讓他勤奮好學,把能看到的書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識淵博對以后的經歷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當時國君的能力并不強大,主要的能力還是在三恒之中?鬃拥慕忝帽姸,但他家因為父親死后沒有俸祿,家境貧窮,所以母親帶著他離開孔家,母子倆開始了相依為命的歲月。母親死后,他在宋國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歲時開始教書,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馑际撬虝窃跍毓首约簩W過的知識,這樣子才可以當合格的老師?鬃拥膶W生有三千弟子,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念,帶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
孔子四十歲時,有人在挖土時挖出一只羊,他想問孔子并耍了個小心眼,使者過去問孔子說:“我主人挖井,挖出一只像狗的東西,那是什么動物?”孔子說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誰都騙不了孔子。
孔子還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子貢問孔子,人死后知還是不知,孔子不說。因為他說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響都很大?鬃拥匠䥽鴷r,一個父親偷了一只羊,兒子堅決的告發(fā)了,孔子就說:“第一,兒子告發(fā),羊回到了主人那兒,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損壞。第二,兒子不告發(fā),父子感情得到了維護,損失也小!笨鬃臃治鰰r說,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壞的也只是一只羊,沒有太大的損失。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孔子不但有知識更有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細節(jié)問題上得到維護。
孔子傳講了許多道德的問題也講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謙讓、禮儀…現(xiàn)在的時代丟失的一些品質。
《孔子傳》讀后感13
陽光明媚,水波溫柔,于萬千光輝之下,我手捧鮑鵬山先生所撰寫的《孔子傳》,細細品讀其中所蘊藏的深意與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頁上,洗刷過“十五志于學”的高遠,“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開明,“五十知天命”的參悟……字里行間無一不是對人生是非的理解與通透,而如今我僅以少年的身份領略其中的奧秘,在心間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學,少年方始終”的感悟。
在鮑鵬山先生的敘述中,孔子自小便聰慧過人,更是在顏母的教導下汲汲而學,掌握了禮樂等基本知識,那又為何稱十五才志于學呢?原因有其三:
一為“志于學”即心之所向為大學之道。在《大學》中曾指出“大學之道”指的是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中本來已經被蒙昧了的德性,從而讓自己成為君子,然后在達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鬃邮逯居趯W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標,從這一年起堅決而又明確地為學而不倦。
其二則是孔子的自謙之詞。清代經學大師劉寶楠曾談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卻常以“學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稱自己“十五志于學”也是一種謙虛,是希望自己能夠戒驕戒躁,初心前進。
其三則是由南宋理學家朱熹提出,他認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學,因為圣人是天生聰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樣慢慢累積,但圣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稱自己“志于學”是想以此來讓后學者自我勉勵,奮發(fā)前行。
讀懂了為何“十五志于學”,我們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岳飛矢志報國的慷慨﹑徐霞客志在遠方的無畏……漫長歷史中也還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盡數(shù)其間,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氣與信心,更激勵著我們向先輩學習,志存高遠,德才穎超。
歲月匆匆,轉眼間,蹣跚學步的小兒也要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新時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們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與志向,奮勇向前,無畏險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孔子傳》讀后感14
今天我把孔子傳的前面讀的差不多了,已經讀到了仁者擔當。
周游列國的十四年,可以說,孔子一直都處在困危之中,可若說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難,便是陳蔡絕糧。 本來可以回到魯國的'孔子,因為公之魚的從中作梗,只能一直待在陳國。奈何,陳國弱小,加之自家的壯志無法得到實現(xiàn),輾轉楚國,卻被陳蔡大夫所阻擾,絕糧,陷入孤絕之境。在這困境之中,孔子依舊能夠講誦弦歌,撫琴吟唱。與弟子們關于道德的討論,更讓孔子堅定他心中的道。
孔子境界很高,不被天下人理解又怎是自己的問題?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的小紅花,可依舊不妨礙他成為仁德之人。
孔子在政治上并沒有取得成功,但他不僅成人了,而且是一位圣人。他影響了一個民族,也塑造著民族的心靈,而這也使孔子的人生越來越臻于道德的化境。
《孔子傳》讀后感15
孔子生于春秋時代,距今已經2500多年,雖然每個人都會念幾句《論語》,但是孔子的形象卻模糊不清。
《孔子傳》通過講述孔子一生的經歷,將孔子遇到的事、說過的話串了起來,一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孔子向我們走來?鬃颖蛔馂槭ト耍ト瞬⒉皇菦]有喜怒哀樂,反而比常人的情感更加充沛豐滿!
孔子是一個有原則的人,比如他提倡: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個拘泥于規(guī)則的人,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般是好的,但如果過于執(zhí)著于此,也只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時,孔子也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子游把武城管理的井井有條,孔子會和弟子們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
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失,被人說成“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欣然一笑:“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也會罵人,對白天睡大覺的宰予,破口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對僭越禮制,八佾舞于庭的季氏,他更是發(fā)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
01
陳蔡論道
魯哀公六年,63歲的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
孔子與常年跟隨在身邊三位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進行了一次關于道的討論。
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卻陷入窘困的境地,作惡多端的人反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直率的子路率先發(fā)難:“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路出去,子貢進來。子貢認為夫子之道過于高深,天下莫能容,建議孔子降低標準適應社會(夫子蓋少貶焉),而孔子不為所動,反而教育子貢志向不夠遠大(賜,而志不遠矣)。
最后是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他也認同現(xiàn)狀是夫子之道過于高深,天下莫能容。但顏回認為道如果不夠完善,固然是自己的問題(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道已經很完美,是別人不識貨(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聽完顏回的話,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02
仁者與智者
孔子一輩子追求的道,主要包括仁與智,通過逐個提問的方式,探討“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接下來出場的還是熟悉的三位弟子,出場順序也沒變。
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
孔子評價:“可謂士矣!
子貢進來,孔子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答:“知者知人,仁者愛人。”
孔子評價:“可謂士君子矣。”
最后,顏淵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愛!
孔子評價:“可謂明君子矣!
03
學習路徑
如何達到道的標準,孔子為弟子們指明了一條學習的路徑——學文與躬行,兩者相輔相成。
起初以行為主,“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在學的過程中,“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04
一點思考
孔子期望通過規(guī)范禮儀來教化民眾,是否真的有用?
《孔子傳》說效果顯著,但我認為要么年代久遠,真實情況已不可考,要么是作者有意夸大其詞。在諸侯連年征戰(zhàn),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禮儀既不能幫助底層百姓吃飽飯,也不能幫助諸侯攻城略地;蛟S這也是孔子傳道一生也不得志的原因。
2500年以后的我們,可以站在上帝的視角來說,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鐵器和牛耕的出現(xiàn)導致農業(yè)種植效率大幅提升,竹簡的出現(xiàn)導致文化傳播的成本大幅降低,原有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不是說孔子提倡的禮儀沒有用,只是“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禮儀很重要,但需要在吃飽飯的基礎上。
在當代社會,孔子的思想能給我們什么幫助?
我們不能否認禮儀(道德)的重要性,亞當斯密告訴我們,在市場制度下自由交易,每個人只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整個社會的福祉。但市場制度也不能解決所有的事情,我們依然需要有道德的追求。
或者這樣說,在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不要求其他人都講道德,追求個人利益即可,但具體到自己,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需要講道德,才能生活地更幸福。這也符合孔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
孔子大事記(以下均為虛歲)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出生,父叔梁紇、母顏徵(征)在。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紇卒,葬于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啄割佌髟跀y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孔母顏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fā)生內亂!妒酚浛鬃邮兰摇吩疲骸罢压蕩煋(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笨鬃釉谶@一年也到了齊國。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51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xiàn)不和。孔子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鬃舆^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鬃有廊恍υ唬骸叭辉,然哉!”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wèi)?鬃臃蛉素凉偈献。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zhàn),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于歸魯?子谥苡瘟袊14年,至此結束。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鬃永^續(xù)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鬃拥膬鹤涌柞幾洹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聞衛(wèi)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鬃邮蛛y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魯城北。子貢操辦后事,待之以父禮。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
【《孔子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孔子傳》有感04-10
孔子的故事03-11
給孔子的信12-01
孔子的作文08-05
孔子簡介07-26
《孔子》教案04-25
《孔子游春》我?guī)涂鬃訑M教案04-25
孔子的經典語錄11-25
孔子的故事(優(yōu)秀)03-16